專利名稱:夾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夾鉗(plier),其適用于將因螺桿生銹或設于螺釘頭的操作溝變形而呈塌垮狀態(tài)的小螺釘(以下簡稱螺釘)從緊固對象予以卸除。
背景技術:
作為此種夾鉗,已知有一種由本申請人所提出的夾鉗(專利文獻1)。如圖11所示,該夾鉗在交叉配置成X字狀的一對夾持臂31、32的顎部33的相向面上分別設有縱夾齒 ;34、前夾齒35、后夾齒36。縱夾齒34沿著螺桿夾持螺釘頭41的周面。例如,如圖12所示, 縱夾齒34是在螺釘緊固面42為水平的情形下,在以使夾鉗的整體為垂直的狀態(tài)夾持螺釘頭41的周面時使用。前夾齒35及后夾齒36,均是在螺釘緊固面42為水平的情形下,在以使夾鉗的整體為水平的狀態(tài)夾持螺釘頭41等時使用。縱夾齒34是由鋸刀狀的3個條齒3 及與這些條齒3 連續(xù)的傾斜的斜邊部34b 形成為連峰狀。在斜邊部34b的兩側配置有前夾齒35,通過相向的前夾齒35接合,規(guī)定了夾持臂31、32的閉合界限。在前夾齒35及后夾齒36中分別形成了與前述的條齒3 正交的方向的條齒35a、36a。同樣的夾鉗亦揭示于專利文獻2,該夾鉗是將一對夾持臂做成與左撇子用的剪刀的交叉形態(tài)相同的反交叉結構,以便能夠限制松開螺釘時的夾持臂晃動。先前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486776號公報(段落編號0009至0010、圖4)[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279801號公報(段落編號0015至0018、圖1)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所欲解決的課題依據(jù)上述的夾鉗,即使是操作溝塌垮而難以由螺釘起子松開的螺釘40,亦可如圖 12所示地以一對縱夾齒34夾持螺釘頭41的周面而將螺釘40確實地從緊固對象卸除,故獲得許多使用者的好評。然而并非沒有問題。如圖12所示,在將螺釘40從緊固對象卸除的情形下,雖是由一對縱夾齒34來夾持螺釘頭41的周面,然而有時難以由縱夾齒34確實地夾持螺釘頭41的周面。例如,如圓形小螺釘或扁頭螺釘(truss screw)等,在可縱夾齒34夾持的周面的厚度尺寸T很小的螺釘40的情形下,難以由條齒3 夾持螺釘頭41的周面,縱夾齒34容易從螺釘頭41的周面脫離。本發(fā)明人深入探討了如上所述縱夾齒34從螺釘頭41的周面脫離的原因,并重新研究了夾鉗的顎部究竟應為何種結構的結果,獲得了以下的見解。在已往的夾鉗中,如圖11及圖12所示,在左右一對前夾齒35之間縱夾齒34呈山谷狀形成了凹陷。因此,如圖12所示,在由一對縱夾齒34夾持螺釘頭41的周面的情形下, 前夾齒35的前端面37先與螺釘緊固面42抵接,構成縱夾齒34的3個條齒34a的前端從螺釘緊固面42浮離。如上所述,如果條齒34a的前端從緊固面42浮離,則即使是盤頭小螺釘或圓柱頭螺釘?shù)群穸瘸叽鏣大、比較容易抓住的螺釘,在公稱尺寸小的情況下,也無法避免由縱夾齒 34形成的夾持深度變小。再者,在圖12所示的扁頭螺釘或圓形小螺釘?shù)群穸瘸叽鏣小的情形下,將無法使條齒3 確實地咬入螺釘頭41的周面。在此情形下,雖亦可由前夾齒35的內(nèi)緣的前端部分38夾持螺釘頭41的周面,但若與條齒3 相比,則由于咬入作用小,因此難以牢固地夾持螺釘頭41,縱夾齒34容易從螺釘頭41的周面脫離。本發(fā)明是根據(jù)上述見解而提出的,其目的在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性優(yōu)良的夾鉗,其與螺釘頭的外形形狀的不同無關,能確實地夾持而從緊固對象確實地卸除螺釘頭。本發(fā)明的目的亦在于提供一種即使是由夾齒夾持的周面的厚度尺寸特別小的螺釘,亦可確實將之卸除的夾鉗。解決課題的手段本發(fā)明的夾鉗,在前端具有顎部(4)且在后端側具有握柄( 的第1臂(1)與第2 臂(2)由連結軸(3)連結成X字狀;在各顎部(4、4)前端的左右,如圖1所示,形成了避免各顎部G、4)的前端兩角與螺釘緊固面02)接觸的退避面(16、16);能在左右的退避面(16、 16)之間的各顎部(4、4)的相向面上,凹陷地形成了在與螺釘緊固面02)正交的狀態(tài)下夾持螺釘頭的周面的縱夾齒(13、13);各縱夾齒(13、13)是使延伸于前后方向的多個條齒(13a)朝左右方向連續(xù)成山谷狀而構成的;前述退避面(16、16)的前端與條齒(13a)的前端(17)相比位于后方。在上述的“在左右的退避面16、16之間的各顎部4、4的相向面上,凹陷地形成夾持螺釘頭21的周面的縱夾齒13、13”的構造中,所謂左右的退避面16、16之間,應該包含以下的各樣態(tài)如圖1所示,以退避面16、16的前部進入縱夾齒13、13的左右方向的形成范圍內(nèi)的狀態(tài)形成的情形;僅限于退避面16、16的前端的左右之間形成縱夾齒13、13的情形;及在退避面16、16的后端附近的左右之間形成縱夾齒13、13的情形等。在各顎部0、4)的前部的相向面上形成了縱夾齒(13)和配置于縱夾齒(13)的左右的前夾齒(12、12);各顎部0、4)中的前述退避面(16、16)設于兩前夾齒(12、12)的前部。如圖1所示,前述退避面(16、16)由朝向顎部⑷的前端地傾斜成前端縮窄狀的斜面構成。如圖9所示,前述退避面(16、16)由形成于左右一對前夾齒(12、12)的前端的上下方向的平坦面形成;前述退避面(16、16)的前端與條齒(13a)的前端(17)相比位于后方。如圖10所示,前述退避面(16、16)由凹陷地形成于左右一對前夾齒(12、12)的相向面的前端的切口面形成;前述退避面(16、16)的前端與條齒(13a)的前端(17)相比位于后方。上側的顎部中的條齒(13a)的側面形狀形成為上凹彎曲狀,下側的顎部(4) 中的條齒(13a)的側面形狀形成為下凹彎曲狀。發(fā)明的效果在本發(fā)明中,在顎部4、4的前端的左右形成退避面16、16,且于左右的退避面16、16之間的各顎部4、4的相向面上凹陷地形成夾持螺釘頭21的周面的縱夾齒13、13。如此, 如果在顎部4、4的前端的左右設置退避面16、16,則可在縱夾齒13的條齒13a的前端17抵接于螺釘緊固面22的狀態(tài)下,由一對縱夾齒13、13確實地夾持螺釘頭21的周面。此外,與已往的夾鉗相比,可使夾持螺釘頭41的周面時的由縱夾齒13、13形成的夾持深度增大。因此,依據(jù)本發(fā)明的夾鉗,螺釘頭21的周面的厚度尺寸T大的螺釘20自不待言,即使是前述厚度尺寸T小的螺釘20,亦可使條齒13a壓接甚至咬入螺釘頭21的周面而確實地夾持。藉此,即使是螺桿生銹或操作溝變形而呈塌垮狀態(tài)的螺釘20,亦可確實地夾持螺釘頭21并朝松開方向進行旋轉(zhuǎn)操作而從緊固對象確實地卸除。在縱夾齒13、13的左右設有前夾齒12、12的夾鉗中,如果將退避面16、16設于前夾齒12的前部,則可將退避面16、16的絕大部分形成于前夾齒12、12,阻止縱夾齒13、13的形成范圍因退避面16而縮窄。因此,即使是螺桿生銹的螺釘20或操作溝變形而呈塌垮狀態(tài)的螺釘20,亦可由一對縱夾齒13、13確實地夾持螺釘頭21的相向周面而從緊固對象確實地卸除。此外,通過在縱夾齒13、13的左右設置前夾齒12、12,可提升包含縱夾齒13、13在內(nèi)的顎部前端的結構強度,確實地進行由縱夾齒13、13進行的螺釘卸除作業(yè)。附加由前夾齒12、12產(chǎn)生的夾持功能,亦具有可使夾鉗的用途多樣化的優(yōu)點。如圖1所示,如果將退避面16、16由朝向顎部4的前端地傾斜成前端縮窄狀的斜面構成,則在夾持螺釘頭21的周面時,即使顎部4相對于螺釘緊固面22稍微傾斜,仍可避免退避面16、16與螺釘緊固面22抵接。因此,即使是在卸除對象的螺釘20處于狹小空間的情形或是被周圍的結構體妨礙而無法使夾鉗與螺釘緊固面22垂直的情形,亦可由縱夾齒13、13確實地抓住螺釘頭21的周面而卸除。在由連結軸3組裝第1、第2臂1、2的狀態(tài)下,由于退避面16、16露出于顎部4的兩側面,所以可更簡便地進行退避面16、16的加工, 可削減該加工所需的勞力時間與成本。如圖9所示,如果將退避面16、16由設于前夾齒12、12的前端的上下方向的平坦面構成,使退避面16、16的前端與條齒13a的前端17相比位于后方,則與由斜面構成退避面16、16的上述夾鉗同樣地,可更簡便地進行退避面16、16的加工而削減加工所需的勞力時間與成本。再者,由于由上下方向的平坦面構成退避面16、16,所以亦具有可抑制前夾齒 12,12的形成范圍因退避面16、16而縮窄的優(yōu)點。如圖10所示,如果將退避面16、16由凹陷地形成于前夾齒12、12的相向面上的切口面形成,則可在淬火前的切削加工過程中,將切口面(退避面16)與前夾齒12、12或縱夾齒13、13—起正確地形成,因此,可用更少的勞力時間與成本來形成退避面16、16。如果將上下顎部4、4中的條齒13a、13a的側面形狀形成為上凹彎曲狀或下凹彎曲狀,則可在與螺釘尺寸的不同相應地將顎部4、4擴開時,延遲上下的縱夾齒13、13超過平行的姿勢而成為前端擴展姿勢。因此,夾持公稱尺寸小的螺釘20的情形固不待言,即使是夾持公稱尺寸大的螺釘20的情形,亦可使條齒13a、13a確實地壓接甚至咬入螺釘頭21的周面。即,可將公稱尺寸不同的螺釘20遍及寬的尺寸范圍地確實地夾持并從緊固對象卸除。
圖1是本發(fā)明的夾鉗的使用狀態(tài)說明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夾鉗的側面圖。
圖3是表示顎部的詳細結構的側面圖。圖4是表示顎部的詳細結構的正面圖。圖5是圖3中的A-A線剖面圖。圖6是將本發(fā)明的夾鉗的部分剖開了的使用狀態(tài)說明圖。圖7是圖1中的B-B線剖面圖。圖8是表示夾鉗的閉合狀態(tài)與張開狀態(tài)的側面圖與使用狀態(tài)說明圖。圖9是表示退避面的另一實施例的部分平面圖。圖10是表示退避面的又一實施例的部分平面圖及側面圖。圖11是表示已往的夾鉗的斜視圖及平面圖。圖12是已往的夾鉗的使用狀態(tài)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圖1至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夾鉗的實施例。在圖2中,夾鉗是由連結軸3將配置成 X字狀的第1臂1與第2臂2連結成可相對擺動而構成。兩夾鉗臂1、2由壓縮線圈(coil) 形的張開彈簧7進行張開加載。另外,本發(fā)明中的前后、左右、上下是依據(jù)圖2及圖4所示的交叉箭頭與前后、左右、上下的文字表示。各臂1、2是分別由在前端具有顎部4且以后端側為握柄5的鍛造品所構成,握柄5 的外面被由塑膠成形品構成的握把(grip)體6包覆。前述的張開彈簧7,配置于握柄5側的交叉部分的附近。在各顎部4的相向面上,從交叉部分的一側遍及顎部前端地形成了剪切刀10、后夾齒11、前夾齒12、及縱夾齒13。如圖3的放大圖所示,顎部4的前端面從側面觀看彎成了部分圓弧狀。如圖3所示,后夾齒11是將延伸于左右方向的鋸刀肋(rib)狀的一群條齒Ila配置成前后平行而構成,其主要是為了對夾持間隔大的對象進行夾持而設置的。連結條齒Ila 的前端的假想線,在上側的顎部4中形成為上凹彎曲狀,而在下側的顎部4中形成為下凹彎曲狀。前夾齒12形成于顎部4的前端側相向面的左右兩側,在各前夾齒12的夾持面上隔開一定間隔形成了淺的V字溝12a。在將兩臂1、2握在手中而將顎部4閉合的狀態(tài)下的上下的前夾齒12、12,朝向顎部4的前端而形成為前端窄縮狀,其主要是為了夾持板片或軸狀的突起等夾持間隔比較小的對象而設置的。后夾齒11與前夾齒12由前后方向長的區(qū)分突起15分隔成前后。如此,如果將第1、第2的兩夾齒11、12由區(qū)分突起15分隔,則可在區(qū)分突起15中擋住夾持對象,防止在各夾齒11、12中保持的夾持對象前后地偏移??v夾齒13是在包含顎部4的前端在內(nèi)的相向面上使延伸于前后方向的3個鋸刀肋狀的條齒13a朝左右方向連續(xù)成山谷狀而構成的(參照圖4),其主要是為了在與螺釘緊固面22正交的狀態(tài)下夾持螺釘頭21的周面而設置的。如圖3及圖5所示,縱夾齒13是從顎部4的前端遍及位于后夾齒11的前端的條齒Ila而形成的。從側面觀看閉合的狀態(tài)的顎部4時,條齒13a在上側的顎部4中形成為上凹彎曲狀,而在下側的顎部4中形成為下凹彎曲狀(參照圖3)。同樣地,從前端側觀看顎部4時,連結3個條齒13a的突出端彼此的假想線,在上側的顎部4中形成為上凹彎曲狀,而在下側的顎部4中形成為下凹彎曲狀(參照圖4)??v夾齒13形成于顎部4的相向面的左右中央,在其左右兩側設有前述的前夾齒12、 12。在上述構成的夾鉗中,為了用縱夾齒13確實地夾持螺釘頭21,如圖1所示,在頭部 4、4的前端面的左右兩側,形成避免各顎部4、4的前端兩角與螺釘緊固面22接觸的退避面 16、16,此點為本發(fā)明的特征。詳而言之,在左右的前夾齒12、12的前部,分別形成了朝顎部 4的前端傾斜成前端縮窄狀的斜面作為退避面16、16。如圖4所示,退避面16、16的前端, 達到了縱夾齒13左右兩端的條齒13a的山腳部分。如上所述,若在顎部4的前端面的左右兩側形成退避面16、16,則如圖1所示,可在由一對顎部4、4夾持螺釘頭21的周面時,在縱夾齒13的條齒13a的前端17抵接于螺釘緊固面22的狀態(tài)下,由縱夾齒13確實地夾持螺釘頭21的周面。因此,即使是周面的厚度尺寸T小的螺釘20,亦可如圖6及圖7所示地使條齒13a壓接甚至咬入螺釘頭21的周面, 進行使螺釘20朝松開方向旋轉(zhuǎn)的操作。在此實施例中,雖是例示螺釘20為扁頭螺釘?shù)那樾?,但在螺?0為圓形小螺釘?shù)那樾蜗?,亦可同樣使條齒13a壓接甚至咬入與螺釘緊固面 22接觸的螺釘頭21的周面,進行使螺釘20朝松開方向旋轉(zhuǎn)的操作。此外,在此實施例中,由于在顎部4的前端的左右兩側形成斜面而構成退避面16、 16,所以在夾持螺釘頭21的周面時,即使顎部4相對于螺釘緊固面22傾斜,亦可避免退避面16、16與螺釘緊固面22抵接。因此,即使在卸除對象的螺釘20處于狹小空間的那樣的情形下,亦可由縱夾齒13、13確實地抓住螺釘頭21的周面而卸除。此外,可削減退避面16 的加工所需的勞力時間與成本。例如,對顎部4的周面實施研削加工而進行精加工整形之際,可同時將前述的斜面進行整形而容易形成退避面16、16。順便提一下,在圖12所示的已往的夾鉗中,由于在前夾齒35的前端面37的位置與縱夾齒34的條齒3 的前端的位置具有大的開口,因此若要形成適當?shù)耐吮苊?,需削去更多的部分,削去的部分愈多,則愈有損害前夾齒35的功能的憂慮。圖8(a)表示將兩顎部4、4閉合的狀態(tài),8圖(b)表示將兩顎部4、4張開至最大位置的狀態(tài)。在將兩顎部4、4閉合的狀態(tài)下,構成縱夾齒13的3個條齒13a的前端17大致齊平。因此,可使各條齒13a的前端17與螺釘緊固面22接觸。此外,在將兩顎部4、4張開至最大位置的狀態(tài)下,由于連結各條齒13a的突出端彼此的假想線是形成為上凹彎曲狀或下凹彎曲狀的關系,故可在僅左右兩側的條齒13a的前端17與螺釘緊固面22接觸的狀態(tài)下夾持螺釘頭21的周面。如上所述,上下的縱夾齒13、13的姿勢,雖依據(jù)顎部4、4的張開程度而從前端縮窄形狀變化為前端擴展形狀,但兩縱夾齒13、13的相向姿勢愈成為前端擴展形狀,則愈難以夾持螺釘頭21。然而,在此實施例中,由于將上側顎部4中的條齒13a的側面形狀做成上凹彎曲狀,將下側顎部4中的條齒13a的側面形狀做成下凹彎曲狀,所以可使上下的縱夾齒 13、13變?yōu)榍岸藬U展狀的情況延遲地使條齒13a壓接甚至咬入螺釘頭21的周面。因此,可將公稱尺寸不同的螺釘20遍及寬的尺寸范圍地確實地夾持。另外,在螺釘20的公稱尺寸小的情形下,成為由條齒13a的前端17部分夾持螺釘頭21的緊固面?zhèn)鹊闹苊?。圖9是表示退避面16的另一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在左右的前夾齒12、12的前端,形成與縱夾齒13的條齒13a的山谷線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平坦面作為退避面16。在此情形下的退避面16,可通過將由假想線所示的前夾齒12的前端以研削加工方式去除來形成。或可在將第1、第2的兩臂1、2進行模鍛時預先形成前述的平坦面,通過將平坦面的表面進行研削精加工來形成退避面16。通過使此實施例中的平坦面(退避面16)與條齒13a的前端17相比位于后側,可與前述的實施例同樣地使條齒13a的前端17先抵接于螺釘緊固面 22。圖10表示退避面16的又一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由凹陷地形成在由假想線所示的左右的前夾齒12、12的前端相向面上的切口面構成了退避面16。詳而言之,是對前端相向面實施切削加工而將退避面16形成為圓弧面狀。在此情形下的退避面16,只要以其前端緣與條齒13a的前端17相比位于后側的方式形成即可,切削面形狀不需為圓弧面。另外,若將圖10(b)中的圓弧面的形成深度進一步增大,則可使退避面16的前端緣與條齒13a 的前端17相比位于更后方。從以上說明可以理解,本發(fā)明的退避面16,只要是在顎部4的前端的左右兩側,即可在顎部4的側面、前面、相向面中的任一面或遍及多個面壁地形成。在上述的實施例中,雖是由3個條齒13a構成了縱夾齒13,但不必要是3個,可以由至少2個以上的條齒13a來構成縱夾齒13。縱夾齒13除了由在前后方向連續(xù)的肋狀的條齒13a形成以外,可以將條齒13a由與其山谷線正交的細溝分斷,形成為斷續(xù)的肋狀。如果有必要,則亦可以設于凹面的鉆石花紋狀的一群凹凸體來構成。張開彈簧7是可省略的。 本發(fā)明亦可毫無障礙地適用于魚口鉗(combination plier)。剪切刀10、后夾齒11、及前夾齒12的任一者可以省略。例如,可將前夾齒12省略而遍及顎部4的前端相向面的左右方向的整個寬度地形成縱夾齒13。在此情形下,在顎部 4的左右側面的前端,只要形成極小的倒角狀的退避面16即可。上下的顎部4中的縱夾齒 13及條齒13a的側面形狀,雖然最好形成為上凹彎曲狀或下凹彎曲狀,但如果需要則可形成為上凹曲折狀或下凹曲折狀。再者,可朝向顎部前端形成為縮窄的橫臥V字狀。從側面觀看時的顎部4的前端面不需弄彎成部分圓弧狀,亦可由平坦面形成。此外,在由平坦面形成顎部4的前端面的情形下,亦可為在閉合了兩顎部4、4的狀態(tài)下前述的平坦面與夾鉗的前后中心軸正交的形態(tài)及前述的平坦面與夾鉗的前后中心軸傾斜地交叉的形態(tài)的任一者。符號說明
1第1臂
2第2臂
3連結軸
4顎部
11后夾齒
12前夾齒
13縱夾齒
13a條齒
16退避面
17條齒的前端
21螺釘頭
22螺釘緊固面。
權利要求
1.一種夾鉗,其特征為在前端具有顎部(4)且在后端側具有握柄(5)的第1臂(1)與第2臂O)由連結軸 ⑶連結成X字狀;在各顎部(4、4)前端的左右,形成了避免各顎部G、4)的前端兩角與螺釘緊固面02) 接觸的退避面(16、16);能在左右的退避面(16、16)之間的各顎部(4、4)的相向面上,凹陷地形成了在與螺釘緊固面02)正交的狀態(tài)下夾持螺釘頭的周面的縱夾齒(13、13);各縱夾齒(13、1;3)是使延伸于前后方向的多個條齒(13a)朝左右方向連續(xù)成山谷狀而構成的;前述退避面(16、16)的前端與條齒(13a)的前端(17)相比位于后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鉗,其中,在各顎部(4、4)的前部的相向面上形成了縱夾齒(1 和配置于縱夾齒(1 的左右的前夾齒(12、12);各顎部G、4)中的前述退避面(16、16)設于兩前夾齒(12、12)的前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夾鉗,其中,前述退避面(16、16)由朝向顎部(4)的前端地傾斜成前端縮窄狀的斜面構成。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夾鉗,其中,前述退避面(16、16)由形成于左右一對前夾齒(12、1幻的前端的上下方向的平坦面形成;前述退避面(16、16)的前端與條齒(13a)的前端(17)相比位于后方。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夾鉗,其中,前述退避面(16、16)由凹陷地形成于左右一對前夾齒(12、12)的相向面的前端的切口面形成;前述退避面(16、16)的前端與條齒(13a)的前端(17)相比位于后方。
6.如權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夾鉗,其中,上側的顎部(4)中的條齒(13a)的側面形狀形成為上凹彎曲狀,下側的顎部中的條齒(13a)的側面形狀形成為下凹彎曲狀。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夾鉗。該夾鉗是將具備顎部(4)與握柄(5)的第1臂(1)與第2臂(2)由連結軸(3)連結成X字狀而構成。在各顎部(4、4)的前端的左右形成避免各顎部(4、4)的前端兩角與螺釘緊固面(22)接觸的退避面(16、16)。在左右的退避面(16、16)之間的各顎部(4、4)的相向面上,凹陷地形成夾持螺釘頭(21)的周面的縱夾齒(13、13),各縱夾齒(13、13)是使前后方向的多個條齒(13a)連續(xù)成山谷狀而構成。通過設置退避面(16),可使條齒(13a)的前端(17)先與螺釘緊固面(22)抵接,由縱夾齒(13)確實地夾持螺釘頭(21)的周面。
文檔編號B25B7/02GK102365152SQ20108001470
公開日2012年2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5月25日
發(fā)明者川合真之介, 高崎充弘 申請人:工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