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孔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機械裝配領域,涉及一種裝配工具,尤其涉及一種在帶有徑向小孔的襯套類零件上使用的內孔扳手。
背景技術:
參見圖1,帶有徑向小孔的襯套類零件在機械產品中較為常見,此類零件外部為螺紋,內部只有幾個徑向的工藝小孔,結構比較特殊,將它擰入其組件中時沒有著力點,普通的扳手無法完成對該類零件的裝配。用漲緊內孔利用摩擦力的方法也不一定能夠滿足扭矩要求,當所需扭矩較大時摩擦力滿足不了要求,且這樣做對有較高光潔度要求的內孔也容易造成損害。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可適用現(xiàn)場批量生產的內孔扳手。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內孔扳手,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內孔扳手包括定位軸以及沿定位軸徑向方向設置在定位軸上的突起或活動卡齒單元。上述當內孔扳手上沿定位軸的徑向方向設置的是活動卡齒單元時,所述定位軸內設置有可讓活動卡齒單元徑向移動的徑向凹槽;所述內孔扳手還包括用于對活動卡齒單元進行撥動的撥動單元。上述內孔扳手還包括沿定位軸徑向方向設置的通孔,所述撥動單元設置于定位軸的通孔中并和活動卡齒單元連接。上述內孔扳手還包括套接于定位軸的套筒;所述撥動單元伸入套筒內并和活動卡齒單元連接。上述撥動單元包括偏心軸以及旋鈕桿;所述旋鈕桿設置于偏心軸的一端;所述偏心軸的另一端和活動卡齒單元連接。上述活動卡齒單元包括心軸和卡齒,所述心軸設置在定位軸的徑向凹槽內,并可沿徑向凹槽進行徑向移動,所述卡齒設置在心軸外側。上述偏心軸上遠離旋鈕桿一端設置有偏心小軸;所述心軸沿心軸的徑向方向設置有與偏心小軸相適配的一字槽;所述偏心軸和心軸通過偏心小軸和一字槽固定連接。上述旋轉單元是一個、兩個、三個或四個,所述活動卡齒單元對應為一個、兩個、三個或四個。上述內孔扳手還包括用于鎖緊旋轉單元的卡緊單元,所述卡緊單元是卡緊螺絲或卡緊螺釘。上述定位軸上還設置有扭動單元,所述扭動單元是手柄或扭動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內孔扳手,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對零件中徑向小孔的分布情況來確定扳手中心軸的分布情況,利用偏心軸的旋轉可將其旋轉運動轉化為另一構件的直線運動這個原理,將活動卡齒首先收回心軸中,在本發(fā)明伸入徑向小孔的零件中,便利用偏心軸的作用展開活動卡齒,并伸入徑向小孔的零件中,由于有卡緊單元的作用,可直接固定帶有活動卡齒的偏心軸,直接扭動扭動單元便可對徑向設置有小孔的零件進行裝配,由于本發(fā)明很巧妙的找到徑向設置有小孔的零件的著力點,使用簡單方便、安全可靠,適用現(xiàn)場批量生產。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專用裝配工具,適用于現(xiàn)場生產中,將外無著力點、帶徑向小孔的襯套類零件組裝入其組件中。
圖1是現(xiàn)有的帶有徑向小孔的襯套類零件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內孔扳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A-A向視圖;其中1-定位軸;2-心軸;3-偏心軸;4-套筒;5-銷子;6-卡緊螺釘-J-圓柱銷;8-螺釘;9-偏心小軸;10-旋鈕桿;11-一字槽;12-卡齒。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見圖2,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在帶有徑向小孔的襯套類零件上使用的內孔扳手,該內孔扳手包括定位軸1以及沿定位軸1徑向方向設置在定位軸1上的突起或活動卡齒單兀。當內孔扳手上沿定位軸1的徑向方向設置的是活動卡齒單元時,定位軸1內設置有可讓活動卡齒單元徑向移動的徑向凹槽;內孔扳手還包括用于對活動卡齒單元進行撥動的撥動單元。內孔扳手還包括沿定位軸1徑向方向設置的通孔,撥動單元設置于定位軸1 的通孔中并和活動卡齒單元連接。內孔扳手還包括套接于定位軸1的套筒4 ;撥動單元伸入套筒4內并和活動卡齒單元連接。撥動單元可以是絲桿、撥桿或其他可對活動卡齒單元進行撥動的器件或部件都是可行的,本發(fā)明提供的撥動單元是包括偏心軸3以及旋鈕桿10 ;旋鈕桿10設置于偏心軸3 的一端;偏心軸3的另一端和活動卡齒單元連接。同時,活動卡齒單元還包括心軸2和卡齒 12,心軸2設置在定位軸1的徑向凹槽內,并可沿徑向凹槽進行徑向移動,卡齒12設置在心軸2的外側。偏心軸3上遠離旋鈕桿10的一端設置有偏心小軸9 ;心軸2沿心軸2的徑向方向設置有與偏心小軸9相適配的一字槽11 ;偏心軸3和心軸2通過偏心小軸9和一字槽11固定連接。當然除此之外,偏心軸3和心軸2還可以是焊接、卡接或螺紋連接等形式,并非本發(fā)明所限定連接方式,其目的是將二者固定連接在一起即可。旋轉單元是一個、兩個、三個或四個,活動卡齒單元對應為一個、兩個、三個或四個。旋轉單元是一個時,本發(fā)明就已經可以實施工作,但為了效果更好,使用更為方便,旋轉單元可以采用兩個、三個或四個。當采用兩個旋轉單元時,兩個旋轉單元呈一字型;當采用三個旋轉單元時,其整體結構呈三角形,因為三個旋轉單元呈三角形,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 因此這種結構是本發(fā)明中最為穩(wěn)定的,不容易壞掉;當采用四個旋轉單元時,其整體結構呈方形或十字型,這樣的結構無非是最省力的,同時也是本發(fā)明使用壽命最長的。內孔扳手還包括用于鎖緊旋轉單元的卡緊單元,卡緊單元是卡緊螺絲或卡緊螺釘 6。定位軸上還設置有扭動單元,扭動單元是手柄或扭動桿。扭動單元可以是銷子5、 扳手或扭動桿,當扭動單元是扭動桿時,扭動桿的截面呈方形或多邊形,此時它有著力點, 就可以借助普通的扳手對該類零件進行裝配,不管該扭動桿呈什么形狀,其目的是將外力直接作用于扭動單元上,使其對帶有徑向小孔的襯套類零件可迅速扭動,以達到對該類零件的裝配。為了節(jié)省材料或便于維修,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內孔扳手還包括套筒4,參見圖3,定位軸1和套筒4用螺釘8和圓柱銷7固定在一起,偏心軸3通過它前端的偏心小軸9和心軸2上的一字槽11連接在一起,共同安裝在定位軸1和套管4組成的載體中,并可在一定范圍內轉動??赏ㄟ^擰緊、放松卡緊螺釘6來限制偏心軸3的旋轉運動,轉動銷子5可實現(xiàn)扳手體的整體旋轉。本發(fā)明的使用方法及原理是本發(fā)明在使用時,首先將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內孔扳手裝入零件內部,先通過旋轉偏心軸3使心軸2上所設置的活動卡齒12回收至定位軸1外徑以內,然后將該扳手沿定位軸 1方向放入零件內孔并到達零件的徑向小孔位置處,此時,再旋轉偏心軸3使心軸2的卡齒 12對準零件的徑向小孔伸出,這樣就實現(xiàn)了將扳手和零件結合在一起,找到了扭矩的著力點。同時擰緊卡緊螺釘6將偏心軸3鎖緊,這時通過旋轉銷子5使零件旋入其組件中。該扳手結構中采用的最具典型的技巧就是利用“偏心軸的旋轉可將其旋轉運動轉化為另一構件的直線運動”的原理,為扳手體軸向進入零件后再實現(xiàn)心軸的徑向伸出提供了理論的依據(jù)。本發(fā)明特別說明設計此類扳手時,需要根據(jù)零件中徑向小孔的分布情況來確定扳手中心軸的分布情況,確保每個心軸都能對應的穿入零件小孔。另外要根據(jù)零件孔的大小以及擰零件所需力矩的大小來確定心軸2的材料和心軸前端小軸的形狀和大小。當然,本發(fā)明還可以進行延伸應用,當然,基于該扳手的結構還可根據(jù)實際情況演化為壓套工裝與拔套工裝。壓套、拔套結構仍如圖2示例,不同點在于套管4的套筒的結構需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演變。裝配原理演化結構的原理與使用均與扳手原理相同即通過偏心軸原理將零件與工裝很好的結合起來,使工裝的使用找到著力點。注意事項,仍需根據(jù)實際粗略估算所需力值和心軸強度大小,據(jù)此確定心軸的材料和形狀。
權利要求
1.一種內孔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孔扳手包括定位軸以及沿定位軸徑向方向設置在定位軸上的突起或活動卡齒單元。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孔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當內孔扳手上沿定位軸的徑向方向設置的是活動卡齒單元時,所述定位軸內設置有可讓活動卡齒單元徑向移動的徑向凹槽;所述內孔扳手還包括用于對活動卡齒單元進行撥動的撥動單元。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孔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孔扳手還包括沿定位軸徑向方向設置的通孔,所述撥動單元設置于定位軸的通孔中并和活動卡齒單元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內孔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孔扳手還包括套接于定位軸的套筒;所述撥動單元伸入套筒內并和活動卡齒單元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內孔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撥動單元包括偏心軸以及旋鈕桿;所述旋鈕桿設置于偏心軸的一端;所述偏心軸的另一端和活動卡齒單元連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內孔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卡齒單元包括心軸和卡齒, 所述心軸設置在定位軸的徑向凹槽內,并可沿徑向凹槽進行徑向移動,所述卡齒設置在心軸外側。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內孔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軸上遠離旋鈕桿一端設置有偏心小軸;所述心軸沿心軸的徑向方向設置有與偏心小軸相適配的一字槽;所述偏心軸和心軸通過偏心小軸和一字槽固定連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內控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單元是一個、兩個、三個或四個,所述活動卡齒單元對應為一個、兩個、三個或四個。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內控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孔扳手還包括用于鎖緊旋轉單元的卡緊單元,所述卡緊單元是卡緊螺絲或卡緊螺釘。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內控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軸上還設置有扭動單元, 所述扭動單元是手柄或扭動桿。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帶有徑向小孔的襯套類零件上使用的內孔扳手,該內孔扳手包括定位軸以及沿定位軸徑向方向設置在定位軸上的突起或活動卡齒單元。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可適用現(xiàn)場批量生產的內孔扳手。
文檔編號B25B13/48GK102452055SQ20101052894
公開日2012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2日
發(fā)明者李雪英, 楊順興, 賈雙良 申請人:西安航空動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