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理發(fā)工具,特別是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
背景技術:
現市場上的電推剪刀頭傾斜角度為固定不變,各品牌也有不同角度。產品本身有不同發(fā)距梳套,套上不同發(fā)距梳套后更會影響剪切角度,使剪切角度更趨向極端。在修剪不同部位、不同發(fā)型時,因刀頭傾斜角度為固定不變,因此需要身、手、姿勢去配合,一般使用者因沒有專業(yè)技術,而電推剪的刀頭傾斜角度無法調校,使用較困難,而不同的發(fā)型師也有其本身剪發(fā)技術、手勢,發(fā)型師每天要修剪大量不同的發(fā)型,只能依靠本身的姿勢來調節(jié)理發(fā)角度,因此剪發(fā)時不夠順手、舒適,增加了他們的疲勞。
發(fā)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通過機械結構實現調校刀頭傾斜角度,并自動緊鎖所調節(jié)的角度,使用大為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包括內置有動力源的殼體,具有動刀和不動刀的刀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刀頭部固定于一與殼體活動連接的,可帶動刀頭部轉動從而改變刀頭部相對于殼體的傾斜角度的旋轉組件上。
所述的旋轉組件包括一個活動地連接于殼體、用于固定刀頭部并帶動其轉動的轉動套;一個可固定轉動套的轉動角度的自動鎖定結構。
所述的自動鎖定結構包括一個卡接于轉動套內帶動轉動套轉動的齒輪;一個位于上述齒輪內側、向其施加壓力使其輪齒與殼體內齒緊密嚙合而不能轉動的彈簧;一個固接于上述齒輪外側的、可施加壓力使其輪齒與殼體內齒脫離而實現旋轉的轉輪。
本實用新型可迎合不同使用者需要,讓他們可自行調校合適自己的剪切角度。
無論是一般使用者或專業(yè)發(fā)型師,均能調節(jié)至他們的最合適的角度,即使是修剪大量不同的發(fā)型,仍能以最舒適的姿勢去修剪,使他們減少疲勞,剪發(fā)時更得心應手、舒適快捷。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構件分解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刀頭部和偏心銷的連接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刀頭部轉動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安裝有刀頭部的轉動套與殼體半身的安裝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轉動套和齒輪的安裝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殼體的內側示意圖;圖8是實用新型殼體和齒輪的安裝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殼體內部安裝示意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tài)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包括內置有動力源的殼體,具有動刀和不動刀的刀頭部,旋轉組件,旋轉組件活動地連接于殼體上,刀頭部固定于旋轉組件并隨該旋轉組件的轉動改變其相對于殼體的傾斜角度。
殼體由兩個半身3、26對合而成,其上方覆蓋有上蓋48,下方覆蓋有下蓋23。如圖9所示,兩馬達固定架36將馬達20定于半身3上。固定架34將電池41、開關制44及電路板42固定于半身3上。支架零件32將軟開關31緊壓于半身26上。使開關位于殼體的側面,方便操作。碰動杠桿40通過樞軸33連接于支架零件32上的孔。按下軟開關31時,碰動杠桿40以樞軸33為軸心搖擺,再觸碰開關制44,復位彈簧35使杠桿40復位。LED燈43固定在殼體尾部的透明燈罩46下方,燈罩46貫穿半身3位于殼體的尾部。
刀頭部包括動刀15和不動刀16,動刀15通過連動桿8與馬達20上的偏心銷19連接,連動桿8中部通過軸17固定并可以軸17為中心左右擺動。如圖3所示,馬達20帶動偏心銷19旋轉時,即帶動連動桿8以軸17為中心作出左右擺動,連動桿8帶動動刀15在不動刀16上作出左右擺動。連動桿8連接偏心銷19的一端設有扇形凹槽C,該設計可使刀頭部改變角度時連動桿8也能暢順地與偏心銷19緊密轉動,偏心銷19與連動桿8的連接點隨轉動套21轉動而沿扇形凹槽C移動改變,不會因角度改變而引至脫離或干涉(見圖4)。
旋轉組件包括一轉動套21、一可固定轉動套21的轉動角度的自動鎖定結構、一節(jié)度組件。
轉動套21為管狀,兩端設有凸緣,卡接于半身3、26的安裝孔位并可繞安裝孔圓心轉動。轉動套21與半身3的之間設有可降低噪音的減震彈簧6。刀頭部固定于轉動套21并可隨轉動套21轉動達到調節(jié)刀頭部角度的目的,其中刀頭部的不動刀16、彈片12、13通過螺絲10固定于轉動套21和安裝座11、22上,動刀15位于不動刀16上方,貫穿彈片12、13的調節(jié)螺絲9向下抵住動刀15,從而調節(jié)動刀15與不動刀16的刀壓。
自動鎖定結構可使刀頭部的傾斜角度不會因震動而角度有變,包括有一個卡接于轉動套21內帶動轉動套21轉動的齒輪25;一個位于上述齒輪25內側、向其施加壓力使其輪齒與半身26內齒緊密嚙合而不能轉動的彈簧24;一個固接于上述齒輪25外側的、可施加壓力使其輪齒與半身26內齒脫離而實現旋轉的轉輪27。如圖6,齒輪25上設有凹槽B,轉動套2 1內壁設有凸槽D,凹槽B和凸槽D互相卡接并可住返滑動。半身26設有內齒(見圖7),由于彈簧24的壓力,齒輪25的輪齒與半身26內齒可緊密嚙合(見圖8)。轉輪27上套設有防滑輪28,轉輪27以螺絲30穿過半身26與齒輪25固接,轉輪27外側以按鈕蓋29封口。彈簧24從內向外推壓齒輪25,使齒輪25與半身26內齒緊密嚙合,而由外向內按入轉輪27,則帶動齒輪25與半身26內齒輪分離并壓縮彈簧24,此時轉動轉輪27,通過齒輪25、轉動套21即可帶動刀頭部轉動,調節(jié)其相對于殼體的傾斜角度。松開轉輪27,彈簧24復原釋放壓力將齒輪25、轉輪27重新自動復位,齒輪25輪齒與半身26內齒再次緊密嚙合,從而鎖定所調角度。
節(jié)度組件,如圖5所示,包括固定于轉動套21的彈簧5、圓錐件4,以及半身3的內齒,彈簧5將圓錐件4緊壓在半身3的內齒上。當調節(jié)角度時,轉動套21帶動彈簧5以及圓錐件41在半身3的內齒上滑行,圓錐件4在半身3的內齒上彈跳從而形成節(jié)度效果,能給使用者有手感去調節(jié)角度。
為便于清洗,殼體內設有將殼體內部與外界隔絕的防水密封件,從而起到防水的作用。兩個半身3、26之間相互緊壓并設有防水膠條45。半身3、26對合而成的殼體前端設有前蓋7,前蓋7內側套有馬達防水墊18,馬達轉軸貫穿前蓋7和馬達防水墊18再與偏心銷19連接,馬達轉軸可于防水的配合尺寸下,在馬達防水墊18中順暢轉動。燈罩46穿過防水圈47緊壓于半身3上。插頭38套入插頭防水圈37再緊貼安裝于半身3上。
權利要求1.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包括內置有動力源的殼體,具有動刀和不動刀的刀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刀頭部固定于一與殼體活動連接的,可帶動刀頭部轉動從而改變刀頭部相對于殼體的傾斜角度的旋轉組件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轉組件包括一個活動地連接于殼體、用于固定刀頭部并帶動其轉動的轉動套(21);一個可固定轉動套(21)的轉動角度的自動鎖定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動套(21)兩端設有凸緣,卡接于殼體的安裝孔位并可繞安裝孔圓心轉動。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動刀(16)通過螺絲固定于轉動套(21)上,動刀(15)位于不動刀(16)上方,并通過固定于轉動套(21)上的彈片(12、13)定位。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動鎖定結構包括一個卡接于轉動套(21)內帶動轉動套(21)轉動的齒輪(25);一個位于上述齒輪(25)內側、向其施加壓力使其輪齒與殼體內齒緊密嚙合而不能轉動的彈簧(24);一個固接于上述齒輪(25)外側的、可施加壓力使其輪齒與殼體內齒脫離而實現旋轉的轉輪(27)。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齒輪(25)上設有凹槽(B),轉動套(21)內壁設有凸槽(D),凹槽(B)和凸槽(D)互相卡接并可往返滑動。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刀(15)通過連動桿(8)與動力源馬達(20)上的偏心銷(19)連接,可將偏心銷(19)的轉動轉化成動刀(15)的左右移動的連動桿(8)通過軸(17)固定并以軸(17)為中心左右擺動,連動桿(8)與偏心銷(19)的連接端設有扇形凹槽(C),偏心銷(19)與連動桿(8)的連接點隨轉動套(21)轉動而沿扇形凹槽(C)移動。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轉組件還包括有節(jié)度組件,固定于轉動套(21)的彈簧(5)、圓錐件(4)以及半身(3)的內齒,彈簧(5)將圓錐件(4)緊壓在半身(3)的內齒上。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動套(21)與半身(3)的之間設有可降低噪音的減震彈簧(6)。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內設有將殼體內部與外界隔絕的防水密封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可調校刀頭傾斜角度的電推剪,包括內置有動力源的殼體,具有動刀和不動刀的刀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刀頭部固定于一與殼體活動連接的,可帶動刀頭部轉動從而改變刀頭部相對于殼體的傾斜角度的旋轉組件上。本實用新型可迎合不同使用者需要,讓他們可自行調校合適自已的剪切角度。無論是一般使用者或專業(yè)發(fā)型師,均能調節(jié)至他們的最合適的角度,即使是修剪大量不同的發(fā)型,仍能以最舒適的姿勢去修剪,使他們減少疲勞,剪發(fā)時更得心應手、舒適快捷。
文檔編號B26B19/28GK2830018SQ20052010715
公開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8月30日
發(fā)明者歐陽樹仁 申請人:科利實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