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
一、技術領域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涉及一種交通道路建設的工程設施。
二、背景技術現(xiàn)有的立交橋裝置能實現(xiàn)機動車直行、左右回轉和左右轉彎立體交叉通過,有的立交橋在某些方向上是在橋下通過紅綠燈控制實現(xiàn)左回轉、左右轉彎和行人通過,但不能在一座立交橋上全部實現(xiàn)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全立體交叉、互不干擾各行其道地通過,本實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缺點。
三、發(fā)明內(nèi)容 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克服現(xiàn)有的立交橋裝置不能在一座立交橋上全部實現(xiàn)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全立體交叉、互不干擾各行其道地通過的缺點。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主結構為在兩層立交橋面組成,其特征是兩層橋面由四個方向上的機動車直行道、機動車左轉彎道、機動車左回轉道、機動車右轉彎道、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非機動車左回轉道、非機動車右轉彎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轉彎道、行人左回轉道、行人右轉彎道組合而成。每一個通行方向的入口處豎立機動車直行道、機動車左轉彎道、機動車左回轉道、機動車右轉彎道、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非機動車左回轉道、非機動車右轉彎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轉彎道、行人左回轉道、行人右轉彎道的道路標識牌;在各道路路面上繪制機動車直行道、機動車左回轉道、機動車左轉彎道、機動車右轉彎道、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非機動車右轉彎道、非機動車左回轉、行人左回轉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轉彎道、行人右轉彎道的引導標識。由南向北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直行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另一端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5中機動車直行道I。由南向北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左回轉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橋上層,再從立交橋上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5中機動車直行道2。由南向北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的左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橋上層再沿下坡道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5中機動車左轉彎道3。由南向北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右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橋上層,再從立交橋上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5中機動車右轉彎道4。由北向南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直行道、機動車左回轉道、機動車左轉彎道、機動車右轉彎道與由南向北方向的機動車通行道路對稱,道路形狀、結構相同。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6。[0010]由西向東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直行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至立交橋上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上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7中機動車直行道I。由西向東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左回轉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另一端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7中機動車直行道2。由西向東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的左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至上層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南北方向的機動車直行道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7中機動車左轉彎道3。由西向東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右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 交橋上層,再從立交橋上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7中機動車右轉彎道4。由東向西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直行道、機動車左回轉道、機動車左轉彎道、機動車右轉彎道與由西向東方向的機動車通行道路對稱,道路形狀、結構相同。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8。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機動車直行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到底層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9中非機動車直行道5a。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機動車左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底層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9中非機動車直行道5b。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機動車左回轉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9中非機動車左回轉7。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機動車右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橋上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9中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直行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9中行人直行道9。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左回轉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9中行人左回轉道8。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左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9中行人左轉彎道10。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右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9中行人右轉彎道11。由北向南方向非機動車通行道路的非機動車直行道、非機動車左回轉道、非機動車左轉彎道、非機動車右轉彎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回轉道、行人左轉彎道和行人右轉彎道與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機動車通行道路和人行人道路對稱,道路形狀、結構相同。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10。由西向東方向的非機動車直行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到底層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11中非機動車直行道5a。由西向東方向的非機動車左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底層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11中非機動車直行道5b。由西向東方向的非機動車左回轉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11中非機動車左回轉7。由西向東方向的非機動車右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橋上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11中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由西向東方向的行人直行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11中行人直行道9。由西向東方向的行人左回轉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11中行人左回轉道8。由西向東方向的行人左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11中行人左轉彎道10。由西向東方向的行人右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通過立交橋。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11中行人右轉彎道11。由東向西方向非機動車通行道路的非機動車直行道、非機動車左回轉道、非機動車左轉彎道、非機動車右轉彎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回轉道、行人左轉彎道和行人右轉彎道與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機動車通行道路和人行人道路對稱,道路形狀、結構相同。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如附圖12。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在兩層立交橋面上實現(xiàn)了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全立體交叉通過,克服了現(xiàn)有的立交橋裝置不能在一座立交橋上全部實現(xiàn)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全立體交叉、互不干擾各行其道地通過的缺點。
圖I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主結構南向北方向通行示意圖圖I中機動車直行道I機動車左回轉道2機動車左轉彎道3機動車右轉彎道4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5非機動車直行道5a左轉彎道5b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非機動車左回轉7行人左回轉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轉彎道10行人右轉彎道11引導標識12通路標識牌13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主結構北向南方向通行示意圖圖2中機動車直行道I機動車左回轉道2機動車左轉彎道3機動車右轉彎道4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5非機動車直行道5a左轉彎道5b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非機動車左回轉7行人左回轉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轉彎道10行人右轉彎道11引導標識12道路標識牌13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主結構西向東方向通行示意圖圖3中機動車直行道I機動車左回轉道2機動車左轉彎道3機動車右轉彎道4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5非機動車直行道5a左轉彎道5b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非機動車左回轉7行人左回轉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轉彎道10行人右轉彎道11引導標識12道路標識牌13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主結構東向西方向·通行示意圖圖4中機動車直行道I機動車左回轉道2機動車左轉彎道3機動車右轉彎道4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5非機動車直行道5a左轉彎道5b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非機動車左回轉7行人左回轉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轉彎道10行人右轉彎道11引導標識12道路標識牌13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由南向北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圖5中機動車直行道I機動車左回轉道2機動車左轉彎道3機動車右轉彎道4道路標識牌13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由北向南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圖6中機動車直行道I機動車左回轉道2機動車左轉彎道3機動車右轉彎道4道路標識牌13圖7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由西向東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圖7中機動車直行道I機動車左回轉道2機動車左轉彎道3機動車右轉彎道4道路標識牌13圖8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由東向西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圖8中機動車直行道I機動車左回轉道2機動車左轉彎道3機動車右轉彎道4道路標識牌13圖9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由南向北方向非機動車、人行道通行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圖9中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5非機動車直行道5a左轉彎道5b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非機動車左回轉7行人左回轉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轉彎道10行人右轉彎道11道路標識牌13圖10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由北向南方向非機動車、人行道通行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圖10中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5非機動車直行道5a左轉彎道5b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非機動車左回轉道7行人左回轉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轉彎道10行人右轉彎道11道路標識牌13[0055]圖1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由西向東方向非機動車、人行道通行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圖11中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5非機動車直行道5a左轉彎道5b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非機動車左回轉7行人左回轉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轉彎道10行人右轉彎道11道路標識牌13圖1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由東向西方向非機動車、人行道通行道路形狀、結構示意圖圖12中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5非機動車直行道5a左轉彎道5b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非機動車左回轉7行人左回轉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轉彎道10行人右轉彎道11道路標識牌13圖1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主結構全景立體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I、參照圖I建造雙層立交橋面。2、參照圖1、2、3、4規(guī)劃出機動車直行道I、機動車左回轉道2、機動車左轉彎道3、機動車右轉彎道4、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5、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非機動車左回轉7、行人左回轉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轉彎道10、行人右轉彎道11。3、在每一個通行方向的入口處豎立機動車直行道I、機動車左回轉道2、機動車左轉彎道3、機動車右轉彎道4、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5、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非機動車左回轉7、行人左回轉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轉彎道10、行人右轉彎道11的道路標識牌13。4、在各道路路面上繪制出機動車直行道I、機動車左回轉道2、機動車左轉彎道3、機動車右轉彎道4、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5、非機動車直行道5a、左轉彎道5b、非機動車右轉彎道6、非機動車左回轉7、行人左回轉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轉彎道10、行人右轉彎道11引導標識12。通過上述過程便制作成本實用新型。
權利要求1.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主結構為在兩層立交橋面組成,其特征是兩層橋面由四個方向上的機動車直行道、機動車左轉彎道、機動車左回轉道、機動車右轉彎道、非機動車直行道、非機動車左回轉道、非機動車右轉彎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轉彎道、行人左回轉道、行人右轉彎道組合而成。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其特征是每一個通行方向的入口處豎立有機動車直行道、機動車左轉彎道、機動車左回轉道、機動車右轉彎道、非機動車直行道、非機動車左回轉道、非機動車右轉彎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轉彎道、行人左回轉道、行人右轉彎道的道路標識牌。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其特征是在各道路路面上繪制有機動車直行道、機動車左回轉道、機動車左轉彎道、機動車右轉彎道、非機動車直行道和左轉彎道、非機動車右轉彎道、非機動車左回轉、行人左回轉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轉彎道、行人右轉彎道的引導標識。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其特征·是由南向北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直行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另一端通過立交橋的弧形道路組成;由南向北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左回轉道由底層上坡后至立交橋上層,再從立交橋上層下坡的弧形道路組成;由南向北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的左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至立交橋上層后沿下坡道的弧形道路組成;由南向北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右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橋上層,再從立交橋上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的弧形道組成。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其特征是由北向南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直行道、機動車左回轉道、機動車左轉彎道、機動車右轉彎道與由南向北方向的機動車通行道路對稱,道路形狀、結構相同。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其特征是由西向東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直行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至立交橋上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上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的弧形道路組成;由西向東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左回轉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的弧形道組成;由西向東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的左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至上層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南北方向的機動車直行道的弧形道組成;由西向東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右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橋上層,再從立交橋上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弧形道組成。
7.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其特征是由東向西方向機動車通行道路的機動車直行道、機動車左回轉道、機動車左轉彎道、機動車右轉彎道與由西向東方向的機動車通行道路對稱,道路形狀、結構相同。
8.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其特征是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機動車直行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到底層的弧形道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機動車左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底層的弧形道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機動車左回轉道由底層的弧形道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機動車右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橋上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的弧形道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直行道由底層的弧形道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左回轉道由底層的弧形道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左轉彎道由底層的弧形道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右轉彎道由底層的弧形道組成。
9.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其特征是由北向南方向非機動車通行道路的非機動車直行道、非機動車左回轉道、非機動車左轉彎道、非機動車右轉彎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回轉道、行人左轉彎道和行人右轉彎道與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機動車通行道路和人行人道路對稱,道路形狀、結構相同。
10.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其特征是由西向東方向的非機動車直行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到底層的弧形道組成;由西向東方向的非機動車左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橋底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底層的弧形道組成;由西向東方向的非機動車左回轉道由底層的弧形道組成;由西向東方向的非機動車右轉彎道由底層經(jīng)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橋上層中點,再從立交橋中點又經(jīng)弧形道路下坡的弧形道組成;由西向東方向的行人直行道由底層的弧形道組成;由西向東方向的行人左回轉道由底層的弧形道組成;由西向東方向的行人左轉彎道由底層的弧形道組成;由西向東方向的行人右轉彎道由底層的弧形道組成。
11.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其特征是由東向西方向非機動車通行道路的非機動車直行道、非機動車左回轉道、非機動車左轉彎道、非機動車右轉彎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回轉道、行人左轉彎道和行人右轉彎道與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機動車通行道路和人行人道路對稱,道路形狀、結構相同。
專利摘要一種全能立體交叉通過的立交橋裝置,涉及一種交通道路建設的工程設施。其主結構為在兩層立交橋面組成,其特征是兩層橋面由四個方向上的機動車直行道、機動車左轉彎道、機動車左回轉道、機動車右轉彎道、非機動車直行道、非機動車左回轉道、非機動車右轉彎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轉彎道、行人左回轉道、行人右轉彎道組合而成。本實用新型在兩層立交橋面上實現(xiàn)了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全立體交叉通過,克服了現(xiàn)有的立交橋裝置不能在一座立交橋上全部實現(xiàn)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全立體交叉、互不干擾各行其道地通過,本實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缺點。
文檔編號E01C1/04GK202559201SQ201220051408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2月8日
發(fā)明者曾錫良 申請人:曾錫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