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改善道路積水的雨水處理系統(tǒng),特別涉及一種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目前,現代城市的地表不斷被鋼筋混凝土的房屋建筑和不透水的路面所覆蓋,由于普通水泥混凝土的機動車路面缺乏吸收熱量和滲透雨水的能力,而人行路面具有一定的滲透性,但是通常人行路面高于機動車路面,因此機動車路面的積水只能通過設置在路邊的雨篦子排入至市政管網,這樣就隨之帶來了一系列問題:(1)、短時間內集中降雨時,由于大量雨水只能通過排水設施排入河流,大大加重了排水設施的負擔;因此,道路積水不能快速排出,給車輛和行人通行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帶來不利影響。(2)、不透水的路面導致能夠滲入地下的雨水較少,造成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工業(yè)生產和現代生活使地下水的抽取量成倍增長,土壤中的水分不足、缺氧、地溫升高等,因而直接影響了城市植被的健康,進一步加劇了城市的干旱、缺水問題。(3)、不透水的路面很難與空氣進行熱量和濕度的交換,容易產生“熱島效應”,使得城市內部溫度過高,導致氣候惡化。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中國專利CN102251456A公開一種生態(tài)型透水地層結構。其包括具有滲透性的表層和位于表層下方能夠存儲水的蓄水層,表層與蓄水層之間呈密貼夾設有能夠引導水流下滲的滲透層。該透水的道路結構使路面上的積水滲透至下側的蓄水層,實現路面的雨水排放和收集作用;在外界處于高溫干燥氣候時,收集的雨水可反饋于地表,起到調節(jié)濕度、降低溫度等作用。但是,這種道路結構只能應對降雨量較低的情況,當遇到強對流天氣,降雨量一般在每小時50mm以上,該結構中蓄水層的儲水量已經飽和的情況下,則無法實現繼續(xù)蓄水,導致路面積水;由于現有市政管網普遍存在設計標準低,擴容難,暴雨期間排水能力不夠的問題,即使將該蓄水池直接連接至市政管網,也會導致市政管網雨水倒灌。同時,這種道路的鋪設結構可以看出,這種鋪設結構只能應用于人行道路等輕載路面,而不能應用于機動車道路這種重載路面上,而城市積水主要是因為由混凝土機動車路面的積水造成的,因此,該技術方案還是不能有效地解決機動車路面積水的問題。由于更換原有水泥混凝土的機動車路面無論在人力還是在物力上都是一個非常浪費的工程,因此,本發(fā)明針對現有的水泥混凝土的機動車路面,提出了一種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
發(fā)明內容
為此,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有道路鋪設結構不能有效解決機動車路面積水的問題,進而提供一種能夠防止路面特別是機動車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包括,由透水材料制成的人行路面,所述人行路面低于機動車路面或與機動車路面平齊,設置于所述人行路面與所述機動車路面之間的透水路沿石,所述透水路沿石的側壁上設置排水孔,以及設置于人行路面和所述透水路沿石下側的蓄水池。上述雨水收集系統(tǒng)還包括至少一個設置于植被層路面下側的滲水井,所述滲水井分別與所述蓄水池和市政管網連通。上述雨水收集系統(tǒng)中,所述透水路沿石為“L”型,其底座向所述機動車路面方向延伸,所述透水路沿石包含有骨料顆粒和包覆骨料顆粒的親水性粘結劑;所述骨料顆粒的粒徑為 0.2-0.45mm。上述雨水收集系統(tǒng)中,所述蓄水池具有防滲結構的內壁,其內部砌筑至少一個蓄水井,在所述蓄水井以及內壁之間填充碎石儲水層。上述雨水收集系統(tǒng)中,所述蓄水池內部砌筑多個所述蓄水井,多個所述蓄水井互相連通,至少一個所述蓄水井內部設有抽水裝置。上述雨水收集系統(tǒng)中,所述蓄水池的內壁包括側壁以及底壁,所述底壁由下至上依次為原砂層、透氣防滲層、土工膜層;所述原砂層為粒徑為0.2-0.45mm的骨料顆粒;所述透氣防滲層為表面包覆疏水性樹脂膜,粒徑為0.001-0.3mm的骨料顆粒,所述土工膜層具有30%的孔隙率。上述雨水收集系統(tǒng)中,所述人行路面由復合透水磚鋪設而成,所述復合透水磚包括互相粘結的透水表層和透水基層,所述透水表層和所述透水基層中分別包含有骨料顆粒和包覆骨料顆粒的親水性粘結劑;所述透水表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0.2-0.45mm,所述透水基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l-10mm。上述雨水收集系統(tǒng)中,所述蓄水井和所述滲水井由透水井磚砌成,所述透水井磚包括粘結而成的透水表層和透水基層,其中所述透水表層形成井的內壁,所述透水基層形成井的外壁;所述透水表層和所述透水基層中分別包含有骨料顆粒和包覆骨料顆粒的親水性粘結劑;所述透水表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0.2-0.45mm,所述透水基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 l-10mm。上述雨水收集系統(tǒng)中,所述蓄水池和所述滲水井通過一個導流管進行連通,所述導流管的一端伸入所述蓄水池內的所述碎石儲水層內,另一端伸入所述滲水井內。上述雨水收集系統(tǒng)中,所述人行路面與所述植被層路面之間通過所述透水路沿石和碎石導水溝相隔離,所述透水路沿石側壁設有所述排水孔,所述碎石導水溝內部設有導通所述市政管網的排水管。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方案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
(I)本發(fā)明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在具有透水結構的人行路面和透水路沿石下側設置蓄水池,并且透水路沿石的側壁上設置排水孔,機動車路面一部分雨水直接通過透水路沿石滲入地下的蓄水池內,多余的雨水通過設置于透水路沿石上的排水孔上流入人行路面上,通過透水的人行路面滲入蓄水池內。同時,人行路面低于或與機動車路面平齊,相對于現有人行路面高于機動車路面道路鋪設方式來說,本發(fā)明中機動車路面的雨水更容易排入至人行路面,并通過透水的人行路面流入下面的蓄水池,一方面機動車路面的積水較少,保證了行駛車輛的安全,同時,人行路面也是透水結構的,人行路面也不會因為機動車路面的排水而積水。這樣,該系統(tǒng)在降雨量較大的雨天也能夠避免機動車路面和行人路面的積水。( 2 )進一步的,本發(fā)明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還包括設置于植被層路面的滲水井,蓄水池的水到一定量后可以流入滲水井,滲水井將井內的水滲入植被層的地下,多余的水再排入市政管網。通過蓄水池的蓄水和滲水井的滲水和排水,避免了現有透水結構中蓄水池蓄滿水后,雨水重新溢流至路面上的現象。同時,在外界處于高溫干燥氣候時,蓄水池內收集的雨水可反饋于地表,起到調節(jié)濕度、降低溫度等作用;滲水井內的水也可以滲入植被層的地下,保持植被根系的濕潤。(3)蓄水池內的蓄水井之間互相連通,蓄水井內設有抽水裝置,可以將滲透過濾后的雨水抽取后用作人行廣場旱噴泉的水源或者用于周邊植被的灌溉。(4)人行路面與植被層路面之間通過一個碎石導水溝相隔離,該碎石導水溝可以將多余雨水排至市政管網,而且可以防止植被層泥沙落入人行路面,保證路面整潔。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圖1 是本發(fā)明的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附圖標記表示為:
1-人行路面,2-機動車路面,3-透水路沿石,31-排水孔,4-蓄水池,41-蓄水井,411-抽水裝置,42-碎石儲水層,43-原砂層,44-透氣防滲層,45-土工膜層,5-植被層路面,51-滲水井6-導流管,7-市政管網,8-碎石導水溝,81-排水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使用以下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闡述。圖1為本發(fā)明公開的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包括由透水材料制成的人行路面I,所述人行路面I與所述機動車路面2平齊;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人行路面I與機動車路面2之間的透水路沿石3,所述透水路沿石3的側壁上設置排水孔31 ;以及設置于人行路面I和所述透水路沿石3下側的蓄水池4。其中,所述蓄水池4具有防滲結構的內壁,其內部砌筑至少一個蓄水井41,在所述蓄水井41以及內壁之間填充碎石儲水層42。所述碎石儲水層42為粒徑為2-20mm的骨料顆粒。其中,所述蓄水池4的內壁包括側壁以及底壁,所述底壁由下至上依次為原砂層43、透氣防滲層44、土工膜層45 ;所述原砂層43為粒徑為0.2-0.45mm的骨料顆粒;所述透氣防滲層44為表面包覆疏水性樹脂膜,粒徑為0.001-0.3mm的骨料顆粒,所述土工膜層45具有30%的孔隙率,以便透氣防滲砂層防滲透氣,同時起保護透氣防滲層44的作用。所述蓄水池4內部砌筑多個所述蓄水井41,多個所述蓄水井41互相連通,至少一個所述蓄水井41內部設有抽水裝置。所述蓄水井41由透水井磚砌成,所述透水井磚包括粘結而成的透水表層和透水基層,其中所述透水表層形成井的內壁,所述透水基層形成井的外壁;所述透水表層和所述透水基層中分別包含有骨料顆粒和包覆骨料顆粒的親水性粘結劑;所述透水表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0.2-0.45mm,所述透水基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l-10mm。所述人行路面11由復合透水磚鋪設而成,所述復合透水磚包括粘結的透水表層和透水基層,所述透水表層和所述透水基層中分別包含有骨料顆粒和包覆骨料顆粒的親水性粘結劑;所述透水表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0.2-0.45mm,所述透水基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 l-10mm。
所述透水路沿石3為“L”型,其底座向所述機動車路面2方向延伸,所述透水路沿石3包含有骨料顆粒和包覆骨料顆粒的親水性粘結劑;所述骨料顆粒的粒徑為
0.2-0.45mm。該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還包括至少一個設置于植被層路面5下側的滲水井51,所述滲水井51分別與所述蓄水池4和市政管網7連通。所述蓄水池4和所述滲水井51通過一個導流管6進行連通,所述導流管6的一端伸入所述蓄水池4內的所述碎石儲水層42內,另一端伸入所述滲水井51內。所述滲水井51由透水井磚砌成,所述透水井磚包括粘結而成的透水表層和透水基層,其中所述透水表層形成井的內壁,所述透水基層形成井的外壁;所述透水表層和所述透水基層中分別包含有骨料顆粒和包覆骨料顆粒的親水性粘結劑;所述透水表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0.2-0.45mm,所述透水基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l-10mm。所述人行路面I與所述植被層路面5之間通過透水路沿石3和碎石導水溝8相隔離,所述透水路沿石3側壁設有所述排水孔31,所述碎石導水溝8內部設有導通所述市政管網7的排水管81。作為一種可以替換的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中,所述人行路面I低于所述機動車路面2,這樣所述機動車路面2的雨水更加容易排入所述人行路面I上并滲入地下。本發(fā)明所述的骨料顆??梢詾楣枭邦w粒、陶粒、玻璃微珠、礦渣等等,其大小在篩選時無法而且不必統(tǒng)一到一個粒徑尺寸;因此,只要在上述粒徑范圍之內比如所述透水表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0.25mm、0.3mm、0.35mm、0.4mm,所述透水基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2.5mm、3mm、3.5mm>4mm>6mm>8mm,所述透氣防滲層的骨料顆粒粒徑為0.005、0.1、0.24、
0.28mm等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由透水材料制成的人行路面(1 ),所述人行路面(1)低于機動車路面(2)或與機動車路面(2)平齊;設置于所述人行路面(1)與所述機動車路面(2)之間的透水路沿石(3),所述透水路沿石(3 )的側壁上設置排水孔(31),以及設置于人行路面(1)和所述透水路沿石(3 )下側的蓄水池(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至少一個設置于植被層路面(5 )下側的滲水井(51 ),所述滲水井(51)分別與所述蓄水池(4)和市政管網(7)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水路沿石(3)為“L”型,其底座向所述機動車路面(2)方向延伸,所述透水路沿石(3)包含有骨料顆粒和包覆骨料顆粒的親水性粘結劑;所述骨料顆粒的粒徑為.0.2-0.45mm。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水池(4)具有防滲結構的內壁,其內部砌筑至少一個蓄水井(41),在所述蓄水井(41)以及內壁之間填充碎石儲水層(42),所述碎石儲水層(42)為粒徑為2-20mm的骨料顆粒。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水池(4)內部砌筑多個所述蓄水井(41),多個所述蓄水井(41)互相連通,至少一個所述蓄水井(41)內部設有抽水裝置。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水池(4)的內壁包括側壁以及底壁,所述底壁由下至上依次為原砂層(43)、透氣防滲層(44)、土工膜層(45);所述原砂層(43)為粒徑為0.2-0.45mm的骨料顆粒;所述透氣防滲層(44)為表面包覆疏水性樹脂膜,粒徑為0.001-0.3mm的骨料顆粒,所述土工膜層(45)具有30%的孔隙率。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人行路面(1)由復合透水磚鋪設而成,所述復合透水磚包括互相粘結的透水表層和透水基層,所述透水表層和所述透水基層中分別包含有骨料顆粒和包覆骨料顆粒的親水性粘結劑;所述透水表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0.2-0.45mm,所述透水基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 l-10mm。
8.根據權利要求2-7任一所述的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水井(41)和所述滲水井(51)由透水井磚砌成,所述透水井磚包括粘結而成的透水表層和透水基層,其中所述透水表層形成井的內壁,所述透水基層形成井的外壁;所述透水表層和所述透水基層中分別包含有骨料顆粒和包覆骨料顆粒的親水性粘結劑;所述透水表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0.2-0.45mm,所述透水基層的骨料顆粒的粒徑為l-10mm。
9.根據權利要求2-8任一所述的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水池(4)和所述滲水井(51)通過一個導流管(6)進行連通,所述導流管(6)的一端伸入所述蓄水池(4)內的所述碎石儲水層(42)內,另一端伸入所述滲水井(51)內。
10.根據權利要求2-9任一所述的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人行路面(I)與所述植被層路面(5)之間通過所述透水路沿石(3)和碎石導水溝(8)相隔離,所述透水路 沿石(3)側壁設有所述排水孔(31),所述碎石導水溝(8)內部設有導通所述市政管網(7)的排水管(81)。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防止路面積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其包括,由透水材料制成的人行路面(1),所述人行路面(1)低于所述機動車路面(2)或與所述機動車路面(2)平齊,設置于所述人行路面(1)與機動車路面(2)之間的透水路沿石(3),所述透水路沿石(3)的側壁上設置排水孔(31),以及設置于人行路面(1)和所述透水路沿石(3)下側的蓄水池(4)。該道路雨水收集系統(tǒng)解決了現有路面特別是機動車路面容易積水的技術問題。
文檔編號E01C11/24GK103174079SQ20121042643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31日
發(fā)明者秦升益, 陳梅娟, 竇明岳 申請人:北京仁創(chuàng)科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