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正扣輪走行式掛籃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橋梁懸臂澆筑掛籃,尤其是無平衡壓重掛籃。
背景技術(shù):
預應力混凝土剛構(gòu)或連續(xù)梁橋,采用一個節(jié)段一個節(jié)段地懸臂現(xiàn)澆方法進行施 工,各個節(jié)段通過鋼筋和預應力鋼鉸線連貫起來。懸臂澆筑混凝土及預應力工程都在掛籃 上進行。 一個節(jié)段完成后,掛籃需要懸臂走行到下一個位置繼續(xù)施工,如此循環(huán)進行,直至 最后一個節(jié)段。 懸臂澆筑掛籃目前大多采用無平衡壓重的掛籃,特別是在橋梁跨度大、風載荷大 的情況下,為了減輕掛籃的重量,只能采用無平衡壓重的掛籃進行懸臂施工。掛籃在完成一 個梁段的澆筑后,需要懸臂并吊著載荷走行至下一個位置繼續(xù)作業(yè),因此,掛籃行走時,必 須解決向前傾覆的問題。目前,公知的無平衡壓重掛籃的行走均采用反扣輪方式,反扣輪連 接在掛籃后端并扣住錨固在橋面上的軌道的翼緣。掛籃行走時,反扣輪隨掛籃一起移動并 扣住軌道的翼緣以防止掛籃傾覆,走行一個行程后,拆掉后面的軌道,再將其安裝于前方供 掛籃繼續(xù)行走。這種反扣輪方式,必須有軌道,這種軌道十分沉重,不僅需要費時費工費料 的進行設(shè)計制造運輸安裝,而且在工作過程中還要多次拆裝倒運,每安裝一次都要將掛籃 用千斤頂頂起來方能將沉重的行走道塞入掛籃縱梁下方,勞動強度大、速率低,而且還存在 不安全因素。
發(fā)明內(nèi)容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正扣輪走行式掛籃。這種掛籃行走時無需行 走軌道,僅用連接于橋面的正扣壓輪器扣住掛籃,以平衡掛籃行走時的傾覆力矩。掛籃在驅(qū) 動裝置驅(qū)動下行走時,正扣壓輪器固定不移動。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shù)方案得以實現(xiàn)掛籃縱梁采用貝雷架組裝,掛籃懸臂行走的
傾覆力矩用安裝于掛籃縱梁后端的正扣壓輪器來平衡,正扣壓輪器與預埋在橋面的錨桿連
接。驅(qū)動裝置驅(qū)動掛籃行走時,正扣壓輪器在掛籃縱梁上滾動但不移動。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shù)方案得以進一步實現(xiàn)行走系包括一個或多個正扣壓輪器,
正扣壓輪器由若干錨桿、螺母、墊板、滾輪架、滾輪、連接器等組成,滾輪安裝于輪架,錨桿穿
過輪架上的通孔用連接器與橋梁預埋錨桿連接,錨桿上端用螺母和墊板固定在輪架上。掛
籃行走到位并完成橋梁的一個梁段施工后,拆開正扣壓輪器與橋梁上的預埋錨桿的連接,
壓輪器即可被推動滾行到下一個工作位置進行下一個工作循環(huán)。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參掛籃無需平衡壓重,也無需走行軌道,自重更輕、成本更低,操作簡便、勞動強度 低、效率高。 參采用貝雷架,可以提高企業(yè)常備裝備-貝雷架的利用率,掛籃的設(shè)計、制造、加
工周期短;貝雷架組裝的承重梁,其長度可變,對于橋墩墩頂塊長度短的橋梁,橋墩兩側(cè)掛籃可以組裝成連體掛籃,使1#塊不用另行采用支架法施工,因此既可節(jié)省支架系統(tǒng)的投入,也加快了施工進度。 參本發(fā)明采用手拉葫蘆驅(qū)動,所需設(shè)備簡單,采購方便,隨買隨用,也是企業(yè)常備
多用途工具,掛籃閑置時,尚可作他用。
圖l-掛籃主視圖(圖中略去模板) 圖2-掛籃俯視圖(圖中略去模板) 圖3-圖1中的A-A剖視圖(圖中略去模板) 圖4-圖1中的I放大圖(壓輪器主視圖)圖5-圖3中的II放大圖(壓輪器左視圖) 圖6-掛籃移動前,正扣壓輪器與掛籃的相對位置示意圖 圖7-掛籃移動到位后,正扣壓輪器與掛籃的相對位置示意圖 圖中的零部件編號如下 1-掛籃承重梁(圖1) ;2-底籃懸掛系(圖1) ;3-外模懸掛系(圖1) ;4-內(nèi)模懸
掛系(圖1、圖2、圖3) ;5-手拉葫蘆(圖2) ;6-行走系(圖1、圖2、圖3、圖4、圖5) :61-正扣壓輪器,62-滑槽,63-橋面預埋錨桿,64-墊塊,611-錨桿,612-螺母,613-墊板,614-銷軸;615-平衡架,616-滾輪架,617-滾輪,618-連接器;7-錨固裝置(圖1)。
具體實施方式掛籃由承重梁(1)、底籃懸掛系(2)、外模懸掛系(3)、內(nèi)模懸掛系(4)、手拉葫戸(5)、行走系(6)、錨固裝置(7)組成。底籃懸掛系(2)用來吊掛掛籃的底籃,底籃既作為底模,又作為橋梁梁段施工的工作平臺;外模懸掛系(3)和內(nèi)模懸掛系(4)分別用來吊掛外模和內(nèi)模,各有兩套,外模懸掛系(3)位于橋箱梁的兩側(cè)翼緣下,內(nèi)模懸掛系(4)位于橋箱腔內(nèi);手拉葫蘆(5)和行走系(6)用來驅(qū)動掛籃移動,并平衡掛籃行走時的傾覆力矩;錨固裝置(7)用來平衡掛籃在懸臂澆筑時的傾覆力矩。 行走系(6)(圖1、圖2、圖3、圖4、圖5)由若干正扣壓輪器(61)、滑槽(62)、橋面錨桿(63)和墊塊(64)組成,正扣壓輪器(61)用連接器連接在橋面錨桿(63)上,正扣壓輪器(61)的滾輪在滑槽(62)內(nèi)滾動,滑槽(62)焊接在掛籃的縱梁上,掛籃移動時,掛籃縱梁在墊塊(64)上滑動,滑槽(62)隨掛籃一起移動,壓輪器(61)的滾輪在滑槽(62)內(nèi)滾動。驅(qū)動裝置驅(qū)動掛籃行走時,正扣壓輪器(61)在掛籃縱梁上滾動但不移動。掛籃行走到位并完成橋梁的一個梁段施工后,拆開正扣壓輪器與橋梁上的預埋錨桿(63)位置進行下一個工作循環(huán)。預埋錨桿(63)可以用橋梁豎向預應力鋼筋代替,也可以采用精軋螺紋鋼筋預埋于橋面。 正扣壓輪器(61)由錨桿(611)、螺母(612)、墊板(613)、軸銷(614)、平衡架(615)、滾輪架(616)、滾輪(617)、連接器(618)組成,滾輪(617)安裝于滾輪架(616)上,滾輪架(616)與平衡架(5)用軸銷(614)連接,錨桿(611)穿過平衡架(615)上的通孔用連接器(618)與橋梁預埋錨桿(63)連接,錨桿(611)上端用螺母(612)和墊板(613)固定在平衡架(615)上,掛籃行走時,滾輪(617)在滑槽(62)內(nèi)滾動但不移動,滑槽(62)隨掛籃一起移動。 錨固裝置(7)(圖1)與預埋于橋梁的預埋錨桿連接,將掛籃縱梁壓緊在橋面上。 掛籃工作主要有兩個狀態(tài), 一個是澆筑混凝土狀態(tài), 一個是行走狀態(tài)。在澆筑混凝 土狀態(tài),先將掛籃的底籃、外模和內(nèi)模分別通過底籃懸掛系(2)、外模懸掛系(3)和內(nèi)模懸 掛系(4)調(diào)整到位,用錨固裝置(7)將使掛籃的后端臨時錨固在橋面上,然后即可進行橋梁 梁段施工。掛籃移動時,先通過斜拉吊帶、外滑梁和內(nèi)滑梁脫模,然后推動正扣壓輪器在滑 槽內(nèi)滾動到掛籃縱梁的中部位置安裝好,解除錨固裝置(7),將手拉葫蘆的一端系于橋面前 方預埋的鋼環(huán)上,另一端系于掛籃縱梁上,同時收緊兩手拉葫蘆即可拉動掛籃前行。具體行 走步驟如下 ①在掛籃縱梁中部安裝正扣壓輪器(61),其錨桿611與橋面預埋錨桿(63)連接 (圖6); ②開動驅(qū)動裝置,驅(qū)動掛籃行走到達新的位置,正扣壓輪器(61)在原位不動(圖 7); ③一個混凝土梁段施工完畢后,拆開正扣壓輪器(61)與橋面預埋錨桿(63)的連 接,并推動正扣壓輪器(61)滾行到前方位置; ④再次將正扣壓輪器(61)與橋面新位置的預埋錨桿(63)連接; ⑤再次開動驅(qū)動裝置,驅(qū)動掛籃行走行到達另一個新的位置,進行另一個新的工
作循環(huán)。
權(quán)利要求一種正扣輪走行式掛籃,由承重梁(1)、底籃懸掛系(2)、外模懸掛系(3)、內(nèi)模懸掛系(4)、手拉葫蘆(5)、行走系(6)、錨固裝置(7)組成,其特征在于,承重梁(1)采用貝雷架組裝,行走采用正扣壓輪器(61),掛籃懸臂走行時無需配重,也無需行走軌道。
2. 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正扣輪走行式掛籃,其特征在于行走系(6)由若干正扣壓輪器(61)、滑槽(62)、橋面錨桿(63)和墊塊(64)組成,壓輪器(61)用連接器連接在橋面錨桿(63)上,壓輪器(61)在滑槽(62)內(nèi)滾動,滑槽(62)焊接在掛籃的縱梁上,掛籃移動時,掛籃縱梁在墊塊(64)上滑動,滑槽(62)隨掛籃一起移動,正扣壓輪器(61)在滑槽(62)內(nèi)滾動但不移動。
3. 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扣輪走行式掛籃,其特征在于正扣壓輪器(61)由錨桿(611)、螺母(612)、墊板(613)、軸銷(614)、平衡架(615)、滾輪架(616)、滾輪(617)、連接器(618)組成,滾輪(617)安裝于滾輪架(616)上,滾輪架(616)與平衡架(615)用軸銷(614)連接,錨桿(611)穿過平衡架(615)上的通孔用連接器(618)與橋梁預埋錨桿(63)連接,錨桿(611)上端用螺母(612)和墊板(613)固定在平衡架(615)上。
4. 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正扣輪走行式掛籃,其特征在于驅(qū)動裝置為手拉葫蘆(5),兩套手拉葫蘆(5)分別安裝于兩根縱梁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橋梁懸臂澆筑掛籃-正扣輪走行式掛籃。這種掛籃縱梁采用貝雷架組裝,行走采用正扣壓輪器,錨固采用三錨桿液壓錨固裝置。掛籃無需平衡壓重,也無需走行軌道,自重更輕、成本更低,操作簡便、勞動強度低、效率高。掛籃縱梁長度可變,對于橋墩墩頂塊長度短的橋梁,橋墩兩側(cè)掛籃可以組裝成連體掛籃,使1#塊不用另行采用支架法施工。
文檔編號E01D21/10GK201526013SQ200920231350
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8月27日
發(fā)明者孫廣喜 申請人:孫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