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蓄排檢查井(1),每個蓄排檢查井(1)與樓房立管(1a)連通和/或通過雨水口管(1b)與雨水口(10)連通,其內(nèi)設(shè)置有初雨收集室(12)和后雨收集室(11);多個初雨蓄水管道(2),與多個蓄排檢查井(1)間隔布置,每個初雨蓄水管道(2)與鄰近蓄排檢查井(1)的初雨收集室(12)連通;多個大容量的后雨蓄水管道(3),其坡度為0~0.15‰,與多個蓄排檢查井(1)間隔布置,每個后雨蓄水管道(3)與鄰近蓄排檢查井(1)的后雨收集室(11)連通;其中,最下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2)通過初雨退水系統(tǒng)與排污系統(tǒng)(4)連通;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3)通過后雨溢排系統(tǒng)與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5)連通。
【專利說明】一種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統(tǒng)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城鎮(zhèn)排水,環(huán)境保護【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大容量蓄水管道的雨水蓄排系統(tǒng)。
【背景技術(shù)】
[0002]在城市居住區(qū)、公建區(qū)、市政設(shè)施建設(shè)區(qū)等區(qū)域的雨水排除一般由內(nèi)部的雨水管道負擔。需要根據(jù)外部道路下的市政雨水管道的管徑、接入點的高程,決定小區(qū)雨水管道的布置、管徑和高程。但往往外部道路下現(xiàn)狀雨水管道的管徑小和高程不足,如此,產(chǎn)生了解決此排水困難的幾種方案,一是小區(qū)雨水管道底平接入外部雨水管道,小雨時能夠正常排水,但大雨時,外部雨水管道的水位升高后,會使小區(qū)雨水外排困難,嚴重了會產(chǎn)生積水;二是按規(guī)劃建設(shè)外部規(guī)劃雨水管道,但往往涉及的線路長、拆遷多,近期很難完成;三是在建筑區(qū)內(nèi)建設(shè)雨水蓄水池蓄存雨水,但受建筑區(qū)內(nèi)地下車庫、市政管線和化糞池等地下構(gòu)筑物的限制,蓄水池的位置很難安排;四是將建筑區(qū)內(nèi)地面填土加高,使小區(qū)的內(nèi)部雨水管道按正常坡度接入外部雨水管道,但填土量大,投資高,近期不易實現(xiàn)。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統(tǒng),能夠?qū)崿F(xiàn)對初雨和后雨的分流,以及初雨的排放、后雨的溢流排水,能夠解決小區(qū)內(nèi)部雨水的排放問題,同時減少初雨對河道的污染,又能蓄水利用。
[0004]為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術(shù)方案:
[0005]一種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統(tǒng),包括:多個蓄排檢查井,每個蓄排檢查井與樓房立管連通和/或通過雨水口管與雨水口連通,其內(nèi)設(shè)置有初雨收集室和后雨收集室;多個初雨蓄水管道,與所述多個蓄排檢查井間隔布置,每個初雨蓄水管道與鄰近蓄排檢查井的初雨收集室連通;多個大容量的后雨蓄水管道,其坡度為O?0.15%。,與所述多個蓄排檢查井間隔布置,每個后雨蓄水管道與鄰近蓄排檢查井的后雨收集室連通;其中,最下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通過初雨退水系統(tǒng)與排污系統(tǒng)連通;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通過后雨溢排系統(tǒng)與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連通。
[0006]優(yōu)選地,還包括與最上游的初雨蓄水管道連通的初雨沖洗裝置,用來沖洗所述初雨收集室和初雨蓄水管道,并使得沖洗后的泥水流入所述初雨退水系統(tǒng)。
[0007]優(yōu)選地,還包括安裝在所述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管道內(nèi)的后雨沖洗裝置,用來沖洗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管道,并使得沖洗后的泥水流入所述后雨溢排系統(tǒng)。
[0008]優(yōu)選地,所述蓄排檢查井內(nèi)設(shè)置有中間隔層,將蓄排檢查井內(nèi)分成上下布置的所述后雨收集室和初雨收集室;所述蓄排檢查井內(nèi)設(shè)置有用來接收所述樓房立管和所述雨水口管排出的初雨的初雨過渡管,其頂端敞口并分別與所述樓房立管和雨水口管管底相平,其底端穿過所述中間隔層與所述初雨收集室連通。
[0009]優(yōu)選地,初雨沖洗裝置包括:與所述最上游的初雨蓄水管道連通的沖洗井;與所述沖洗井連通的自來水管,其上安裝有放水開關(guān);安裝在所述沖洗井內(nèi)的虹吸管,其一端與所述最上游的初雨蓄水管道連通,另一端與所述沖洗井內(nèi)連通,以便將沖洗井內(nèi)的自來水導(dǎo)入所述最上游的初雨蓄水管道。
[0010]優(yōu)選地,初雨退水系統(tǒng)包括:與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連通的沉泥井,其井底低于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管底;一端與所述沉泥井連通,另一端與所述排污系統(tǒng)連通的初雨退水管道,其管底高于所述沉泥井井底;安裝在所述初雨退水管道的所述一端的止回裝置,用來阻止所述排污系統(tǒng)中的污水流入沉泥井。
[0011]優(yōu)選地,后雨沖洗裝置包括三根噴水管,其中兩根噴水管沿水流方向延伸,并安置在所述后雨蓄水室和后雨蓄水管道的兩側(cè),其上開有斜向水流方向的噴水口 ;另一噴水管垂直于水流方向延伸,其一端與所述兩根噴水管位于上游的一端連接,另一端與外部壓力水管連接。
[0012]優(yōu)選地,后雨溢排系統(tǒng)包括:與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連通的后雨溢排井,其井底低于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的管底;一端與所述后雨溢排井連通另一端與所述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連通的溢流管道,其管底高于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的管底,低于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的管頂。
[0013]優(yōu)選地,后雨溢排系統(tǒng)還包括:一端與所述后雨溢排井連通另一端與所述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連通的后雨退水管道,其管底與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的管底相平;安裝在所述后雨退水管道的所述一端的止回裝置,用來阻止所述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中的雨水流入所述后雨溢排井。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0015]本實用新型采用蓄排檢查井,以及分別與蓄排檢查井連通的初雨蓄水管道和后雨蓄水管道,將初雨和后雨分流,并儲存,減少了初雨對河道的污染;同時采用后雨溢排系統(tǒng)實現(xiàn)后雨向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的溢流排放和退水,采用初雨退水系統(tǒng)實現(xiàn)初雨向排污系統(tǒng)的退水,實現(xiàn)蓄排結(jié)合,又能進行蓄水利用;采用長線、極小坡布置的大容量后雨蓄水管道進行后雨的蓄排,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排水落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統(tǒng)的示意圖;
[0017]圖2是沿圖1中I —I線的剖視圖;
[0018]圖3是沿圖1中II —II線的剖視圖;
[0019]圖4是沿圖1中III一III線的剖視圖;
[0020]圖5是沿圖1中IV—IV線的剖視圖;
[0021]圖6是沿圖1中V —V線的剖視圖;
[0022]附圖標記說明:1_蓄排檢查井;la_樓房立管;lb_雨水口管;10_雨水口;11_后雨收集室;12_初雨收集室;13_中間隔層;13a-密封井蓋13a ;14_初雨過渡管;14a_擋板;15-流槽;15a-底斜邊;15b-弧形邊;15c_頂斜邊;2_初雨蓄水管道;3_后雨蓄水管道;4-排污系統(tǒng);5_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60_沖洗井;61_虹吸管;70_沉泥井;71_初雨退水管道;72_封蓋;73_回流孔;74_止回拍門;80、81-噴水管;90_后雨溢排井;91_溢流管道;92_后雨退水管道。【具體實施方式】
[0023]圖1是本實用新型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統(tǒng)的示意圖;圖2是沿圖1中I 一I線的剖視圖;圖3是沿圖1中II一II線的剖視圖;圖4是沿圖1中III一III線的剖視圖;圖5是沿圖1中IV—IV線的剖視圖;圖6是沿圖1中V—V線的剖視圖;
[0024]本實用新型的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統(tǒng)包括:多個蓄排檢查井1,相互間隔布置,每個蓄排檢查井與樓房立管Ia連通和/或通過雨水口管Ib與雨水口 10連通,以便雨水口收集的雨水由雨水口管Ib排入蓄排檢查井I,樓房立管Ia收集的雨水排入蓄排檢查井I內(nèi),蓄排檢查井I內(nèi)設(shè)置有后雨收集室11和初雨收集室12 ;多個初雨蓄水管道2,與多個蓄排檢查井I間隔布置,即在相鄰兩初雨蓄水管道之間設(shè)置一個蓄排檢查井1,每個初雨蓄水管道2與鄰近蓄排檢查井的初雨收集室12連通;多個大容量的后雨蓄水管道3,其坡度為O?0.15%。,與多個蓄排檢查井間隔布置,每個后雨蓄水管道3與鄰近蓄排檢查井的后雨收集室11連通;其中,最下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通過初雨退水系統(tǒng)與排污系統(tǒng)4連通,以便將初雨排入排污系統(tǒng);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通過后雨溢排系統(tǒng)與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5連通,以便將后雨溢流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5。
[0025]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統(tǒng)還包括與最上游的初雨蓄水管道連通的初雨沖洗裝置6,用來沖洗初雨收集室12和初雨蓄水管道2,并使得沖洗后的泥水流入初雨退水系統(tǒng)。
[0026]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統(tǒng)還包括安裝在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管道內(nèi)的后雨沖洗裝置,用來沖洗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管道,并使得沖洗后的泥水流入后雨溢排系統(tǒng)。
[0027]具體地,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多個蓄排檢查井I沿著雨水排水線路布置,蓄排檢查井I通過雨水口管Ib與雨水口 10連通,或者蓄排檢查井I與小區(qū)內(nèi)樓房立管Ia連通,或者根據(jù)需要同時與雨水口管Ib和樓房立管Ia連通。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蓄排檢查井I內(nèi)設(shè)置有水平的中間隔層13,中間隔層上設(shè)置有圓形密封井蓋13a,中間隔層13將蓄排檢查井I內(nèi)分成上下布置的兩個空間,其中上部分空間為后雨蓄水室11,下部分空間為初雨蓄水室12。蓄排檢查井I內(nèi)設(shè)置有初雨過渡管14,初雨過渡管14與雨水口管Ib和樓房立管Ia的位置相對應(yīng)并緊貼蓄排檢查井的井壁設(shè)置,初雨過渡管14的頂端敞口,并與樓房立管和雨水口管管底相平,用來接收樓房立管和雨水口管排出的初雨。初雨過渡管14為方形管道,其頂端的長邊較樓房立管和雨水口管的直徑長,并且其長邊緊貼蓄排檢查井的井壁,其短邊為樓房立管和雨水口管直徑的2/3。初雨過渡管14的頂端設(shè)置有擋板14a,擋板14a設(shè)置在初雨過渡管14頂端的與蓄排檢查井井壁相對的長邊上,并且其擋板14a的高度為樓房立管和雨水口管的直徑的1/4,用來防止由樓房立管和雨水口管流出的初雨進入后雨收集室。初雨過渡管14的底端向下延伸,穿過中間隔層13與初雨收集室12連通,樓房立管和雨水口管流出的初雨經(jīng)初雨過渡管14流入初雨收集室12。
[0028]再如圖1所示,相鄰蓄排檢查井I之間設(shè)置有初雨蓄水管道2和后雨蓄水管道3,其中,如圖2所示,初雨蓄水管道2與相鄰兩蓄排檢查井的初雨收集室12連通,后雨蓄水管道3與相鄰兩蓄排檢查井的后雨收集室11連通。本實用新型的后雨蓄水管道3為大容量蓄水管道,后雨蓄水管道3的坡度為O?0.15%。,管徑一般較按排水量計算的雨水管道的口徑大2級或2級以上,在管內(nèi)形成明溝溢流排水狀態(tài),排水阻力減小,使得大容量蓄水管道上端的排水面與末端的溢流水面高差極小。初雨蓄水管道2安置在后雨蓄水管道3下方。其中,最上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2的一端與最上游的一個蓄排檢查井的初雨收集室11連通,另一端與初雨沖洗裝置6連通。最下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2的一端與最下游的一個蓄排檢查井的初雨收集室連通,另一端與初雨退水系統(tǒng)連通,以便將初雨收集室和初雨蓄水管道內(nèi)儲蓄的初雨通過初雨退水系統(tǒng)排入排污系統(tǒng)4。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3的一端與最下游的一個蓄排檢查井的后雨收集室連通,另一端與后雨溢排系統(tǒng)連通,以便將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管道儲蓄的后雨以溢流的方式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5。
[0029]如圖3、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初雨沖洗裝置6包括:與上述最上游的初雨蓄水管道的另一端連通的沖洗井60;與沖洗井60連通的自來水管(圖中未示出),其上安裝有放水開關(guān)(圖中未示出),以便向沖洗井60內(nèi)排放自來水;安裝在沖洗井60內(nèi)的虹吸管61,其一端與上述最上游的初雨蓄水管道的上述另一端連通,另一端與沖洗井內(nèi)連通,以便將沖洗井內(nèi)的自來水導(dǎo)入上述最上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繼而進入沿排水線路布置的多個蓄排檢查井的初雨收集室和多個初雨蓄水管道,以便對初雨收集室和初雨蓄水管道進行沖洗,沖洗后的泥水沿多個初雨蓄水管道向下游流動,直至到達位于排水線路下游的初雨退水系統(tǒng),在初雨退水系統(tǒng)中留存沉淀后再將其抽出處理掉。
[0030]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初雨退水系統(tǒng)包括:與上述最下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2的上述另一端連通的沉泥井70,其井底低于上述最下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管底;一端與沉泥井70連通,另一端與排污系統(tǒng)連通的初雨退水管道71,其管底高于沉泥井70井底,與上述最下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2的管底相平,沉泥井70的井底至初雨退水管道71管底之間的空間形成沉泥坑;安裝在初雨退水管道71的與沉泥井70連通的一端的止回裝置,用來阻止排污系統(tǒng)中的污水流入沉泥井。本實用新型的止回裝置包括:封裝在初雨退水管道71上的封蓋72,封蓋72的底部開有供沉泥井70內(nèi)的初雨流入排污系統(tǒng)4的回流孔73,回流孔上安裝有止回拍門74,以便防止排污系統(tǒng)4內(nèi)的污水由回流孔流入沉泥井70。初雨收集室和初雨蓄水管道內(nèi)儲蓄的初雨流入沉泥井70后,當沉泥井70內(nèi)水位到達回流孔73位置時,沉泥井內(nèi)的初雨便經(jīng)回流孔流入排污系統(tǒng)4。當初雨沖洗裝置沖洗初雨收集室和初雨蓄水管道的泥水流入沉泥井70后,在沉泥井內(nèi)沉淀后上部較干凈的水從初雨退水管道排入排污系統(tǒng)4。
[0031]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后雨沖洗裝置包括:安置在多個后雨蓄水室和多個后雨蓄水管道兩側(cè)的兩根噴水管80,每根噴水管80由上游延伸至下游,其最上游的端部位于最上游的一個蓄排檢查井內(nèi),并分別與垂直于水流方向的一根噴水管81連通,噴水管81向外伸出該蓄排檢查井與外部壓力水管(圖中未示出)連接。如圖2所示,在蓄排檢查井I的中間隔層13上設(shè)置有沿水流方向的流槽15,流槽15的斷面形狀如圖2所示,其底邊即中間隔層13的頂邊,其兩側(cè)邊的形狀相互對稱,每條側(cè)邊包括:底端與底邊連接,頂端由中心向外側(cè)傾斜的底斜邊15a, —端與底斜邊15a的頂端連接的弧形邊15b,以及底端與弧形邊15b的頂端連接,頂端由中心向外側(cè)傾斜的頂斜邊15c,其中,弧形邊15b剛好與連通后雨收集室11的后雨蓄水管道3的弧形管壁相重合,頂斜邊15c的頂端與蓄排檢查井的井壁連接。兩根噴水管80固定在后雨收集室11內(nèi)的流槽15的弧形邊15b上和后雨蓄水管道3的管壁上。每根噴水管80上開有斜向水流方向的噴水口(圖中未示出),以便噴水管的水朝向水流方向噴出,從而對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管道產(chǎn)生朝向水流方向的推力,使得沉于后雨蓄水管道和后雨收集室底部的淤泥雜物在該水流的推力作用下隨水流流向下游,直至到達排水線路最下游的后雨溢排系統(tǒng)。
[0032]如圖1、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后雨溢排系統(tǒng)包括:與上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3的上述另一端連通的后雨溢排井90,其井底低于上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3的管底;一端與后雨溢排井90連通另一端與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連通的方形溢流管道91,其管底高于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的管底,低于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的管頂。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管道儲蓄的后雨排入后雨溢排井90,當后雨蓄水管道內(nèi)水位到達后雨蓄水管道管頂時,水量再增加時,后雨溢排井90內(nèi)的水便會從溢流管道91溢出,繼而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5。
[0033]如圖6所不,本實用新型的后雨&排系統(tǒng)還包括:一端與后雨&排井90連通另一端與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連通的后雨退水管道92,其管底與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3的管底相平;安裝在后雨退水管道的與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3連通的一端的止回裝置,用來阻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中的雨水流入后雨溢排井。這里所述的止回裝置的結(jié)構(gòu)與上述相同,在此不再累述。當后雨溢排井90內(nèi)的水位低于溢流管道91管底時,后雨溢排井90內(nèi)的水便從后雨退水管道92上的回流孔流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直至后雨溢排井90內(nèi)的水位低于回流孔。當后雨沖洗裝置沖洗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管道的泥水排入后雨溢排井90后,在后雨溢排井內(nèi)沉淀后,上部較干凈的水從后雨退水管道排入排污系統(tǒng)。
[0034]下面結(jié)合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統(tǒng)蓄排雨水的方法。
[0035]降雨時,如圖1所示,樓房立管Ia收集的初雨排入蓄排檢查井1,雨水口 10收集的初雨也經(jīng)雨水口管Ib排入蓄排檢查井I內(nèi),如圖2所示,進入蓄排檢查井I的初雨經(jīng)初雨過渡管14排入初雨收集室12內(nèi),繼而進入初雨蓄水管道2蓄存,直至初雨蓄水管道、初雨收集室和初雨過渡管14蓄滿,再由樓房立管Ia和雨水口管Ib排入初雨過渡管的后雨便溢出初雨過渡管,而進入后雨收集室11內(nèi),繼而進入后雨蓄水管道蓄存。
[0036]如圖5所示,當與初雨蓄水管道連通的沉泥井70內(nèi)的水位達到初雨退水管道71上的回流孔時,初雨由回流孔經(jīng)初雨退水管道71排入排污系統(tǒng)。
[0037]如圖6所示,當后雨蓄水管道內(nèi)水位到達后雨蓄水管道管頂時,水量再增加時,后雨溢排井90內(nèi)的水便會從溢流管道91溢出,繼而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5。同時,后雨溢排井90內(nèi)的水由后雨退水管道92上的回流孔流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5。
[0038]降雨結(jié)束后,后雨溢排井90內(nèi)的水繼續(xù)從后雨退水管道92上的回流孔流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直至后雨溢排井90內(nèi)的水位低于回流孔。
[0039]當雨后后雨蓄水管道和后雨收集室內(nèi)產(chǎn)生淤積時,先將后雨溢排井90內(nèi)的余水抽空,再人工控制打開壓力管開關(guān),高壓水從噴水管80上的噴水口噴出,在水流的壓力作用下,將沉積于管底和后雨收集室底部的淤泥雜物沖走,淤泥雜物隨著噴水口噴出的水流流向下游,直至達到后雨溢排井90,在后雨溢排井內(nèi)沉淀后,上部較干凈的水從后雨退水管道92排入排污系統(tǒng),余下的泥水再將其抽出處理掉,底部積留的雜物需打開后雨溢排井將其清除。
[0040]當雨后初雨蓄水管道和初雨收集室內(nèi)產(chǎn)生淤積時,先將沉泥井內(nèi)的余水抽空,再人工打開沖洗井60內(nèi)的自來水管開關(guān),向沖洗井60內(nèi)放水,當沖洗井內(nèi)的水位漫過虹吸管61時,發(fā)生虹吸現(xiàn)象,虹吸管61將自來水導(dǎo)入初雨蓄水管道,在水流的推力作用下,將初雨蓄水管道和初雨收集室內(nèi)的沉積物沖走,沉積物隨水流流向下游,直至到達沉泥井70,沉泥井上方較干凈的水由初雨退水管道71排入排污系統(tǒng),直至沉泥井的水位低于初雨退水管道71上的回流孔,余下的泥水再將其抽出處理掉,底部積留的雜物需打開沉泥井將其清除。
[0041]盡管上述對本實用新型做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可以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原理進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實用新型的原理進行的各種修改都應(yīng)當理解為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個蓄排檢查井(I ),每個蓄排檢查井(I)與樓房立管(Ia)連通和/或通過雨水口管(Ib)與雨水口(10)連通,其內(nèi)設(shè)置有初雨收集室(12)和后雨收集室(11); 多個初雨蓄水管道(2),與所述多個蓄排檢查井(I)間隔布置,每個初雨蓄水管道(2)與鄰近蓄排檢查井(I)的初雨收集室(12)連通; 多個大容量的后雨蓄水管道(3),其坡度為O~0.15%。,與所述多個蓄排檢查井(I)間隔布置,每個后雨蓄水管道(3 )與鄰近蓄排檢查井(I)的后雨收集室(11)連通; 其中,最下游的一個初雨蓄 水管道(2)通過初雨退水系統(tǒng)與排污系統(tǒng)(4)連通;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3)通過后雨溢排系統(tǒng)與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5)連通。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蓄排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最上游的初雨蓄水管道(2)連通的初雨沖洗裝置,用來沖洗所述初雨收集室(12)和初雨蓄水管道(2),并使得沖洗后的泥水排入所述初雨退水系統(tǒng)。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安裝在所述后雨收集室(11)和后雨蓄水管道(3 )內(nèi)的后雨沖洗裝置,用來沖洗后雨收集室(11)和后雨蓄水管道(3 ),并使得沖洗后的泥水排入所述后雨溢排系統(tǒng)。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蓄排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排檢查井(I)內(nèi)設(shè)置有中間隔層(13),將蓄排檢查井(I)內(nèi)分成上下布置的所述后雨收集室(11)和初雨收集室(12); 所述蓄排檢查井(I)內(nèi)設(shè)置有用來接收所述樓房立管(Ia)和所述雨水口管(Ib)排出的初雨的初雨過渡管(14),其頂端敞口并分別與所述樓房立管(Ia)和雨水口管(Ib)管底相平,其底端穿過所述中間隔層(13)與所述初雨收集室(12)連通。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蓄排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沖洗裝置包括: 與所述最上游的初雨蓄水管道(2)連通的沖洗井(60); 與所述沖洗井(60)連通的自來水管,其上安裝有放水開關(guān); 安裝在所述沖洗井(60)內(nèi)的虹吸管(61),其一端與所述最上游的初雨蓄水管道(2)連通,另一端與所述沖洗井(60)內(nèi)連通,以便將沖洗井(60)內(nèi)的自來水導(dǎo)入所述最上游的初雨蓄水管道(2)。
6.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蓄排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退水系統(tǒng)包括: 與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2)連通的沉泥井(70),其井底低于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初雨蓄水管道(2)管底; 一端與所述沉泥井(70)連通,另一端與所述排污系統(tǒng)(4)連通的初雨退水管道(71),其管底高于所述沉泥井(70)井底; 安裝在所述初雨退水管道(71)的所述一端的止回裝置,用來阻止所述排污系統(tǒng)(4)中的污水流入沉泥井(70)。
7.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蓄排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沖洗裝置包括三根噴水管(80、81),其中兩根噴水管(80、81)沿水流方向延伸,并安置在所述后雨蓄水室和后雨蓄水管道(3)的兩側(cè),其上開有斜向水流方向的噴水口 ;另一噴水管(81)垂直于水流方向延伸,其一端與所述兩根噴水管(80、81)位于上游的一端連接,另一端與外部壓力水管連接。
8.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蓄排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溢排系統(tǒng)包括:與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3)連通的后雨溢排井(90),其井底低于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3)的管底; 一端與所述后雨溢排井(90)連通另一端與所述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5)連通的溢流管道(91),其管底高于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3)的管底,低于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3)的管頂。
9.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蓄排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溢排系統(tǒng)還包括: 一端與所述后雨溢排井(90)連通另一端與所述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5)連通的后雨退水管道(92),其管底與所述最下游的一個后雨蓄水管道(3)的管底相平; 安裝在所述后雨退水管道(92)的所述一端的止回裝置,用 來阻止所述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統(tǒng)(5)中的雨水流入所述后雨溢排井(90)。
【文檔編號】E03F1/00GK203769038SQ201420091003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4年2月28日
【發(fā)明者】段昌和 申請人:段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