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坐臥兩用沙發(f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坐臥兩用沙發(fā),它包括一個在內(nèi)部限定著至少一個殼套空間的固定支承結構,還包括一個外部裝有豎立延伸靠墊而形成沙發(fā)靠背的后立框架,以及至少3個依次且可旋轉地彼此接合的可動主框架。這些可動框架可在閉合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做旋轉一平移運動變換,這些可動框架處于閉合位置時彼此疊合且實際上是裝在上述殼套空間內(nèi),而處于打開位置時它們在該殼套空間之外依次彼此對齊以限定一個供躺臥的平面。
已知坐臥兩用沙發(fā)及坐臥兩用椅由通常為平行六面體的固定支承結構組成,它有多個固定框架,其中,通常都有一個是外部裝有豎立延伸靠墊而形成沙發(fā)靠背后立框架。
這種固定支承結構也限定一個殼套空間,在與沙發(fā)構形相應的情況下,該空間用以接納幾個可動框架,例如3個或更多個,這些框架處在閉合位置時彼此疊合,它們通常又轉而適于托住由幾個部分疊合成的坐墊。
借助于置于支承結構與可動框架本身之間的一個或多個機動操縱機構,這些可動框架可從上述閉合位置,變換為與這些框架依次且水平地對齊的情況相應的打開位置。
要指出的是,在已知類型的坐臥兩用沙發(fā)或坐臥兩用椅中,首先,如果配備3個或更多個可動框架,那么框架的閉合與打開,操作起來就要完成兩個或更多個不同步驟。換言之,已知工藝要迫使用戶連續(xù)調整該坐臥兩用沙發(fā)的不同部份,以便按設定順序完成與改變其構形有關的操作步驟。實際上,由于要求按規(guī)定順序重復多次操作,在坐臥兩用沙發(fā)上完成這些步驟,有時就相當復雜、困難。如果改動規(guī)定順序,坐臥兩用沙發(fā)的打開或閉合就辦不到。
除上述問題外,還要指出,已知類型的坐臥兩用沙發(fā),不僅要求先移動那套水平放置的坐墊然后再進行打開操作,以便使可動框架成為固定支承結構,而且還不允許充分應用該固定支承結構的水平縱深,因為那套豎立靠墊通過常與該結構的后立框架聯(lián)為一體,而第一可動框架的頭部僅在前部位置可相應于那套豎立靠墊而轉動??傊阎愋偷淖P兩用沙發(fā)比起普通的床來,縱向上體積較大;而二者可用的供躺臥的平面長度則相同,至少在與那套豎立靠墊厚度相應的一部分是這樣。因此,在可用空間很小的房間里,用這種兩用沙發(fā)不很舒適。
在此情況下,本發(fā)明所強調的技術任務,就是設計一種實際上能消除上述缺陷的坐臥兩用沙發(fā)。在此技術范圍內(nèi),本發(fā)明的重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能讓用戶把兩用沙發(fā)本身的開合操作最大程度簡便化的坐臥兩用沙發(fā)。
本發(fā)明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當兩用沙發(fā)本身打開為床的構形時,供躺臥的平面沿水平方向占據(jù)固定支承結構整個縱深的這樣一種坐臥兩用沙發(fā)。
所述技術任務及所定目的,實際上由這樣一種坐臥兩用沙發(fā)達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可操作地介于每個可動框架與上述可動框架中依次下一個框架之間的機動操縱機構,該機動操縱機構包括同步裝置,適于通過單一步驟起碼把所有上述可動框架從閉合位置移動到打開位置,反之亦然。
下面,參照附圖,以非限制性舉例的方式,說明符合本發(fā)明的坐臥兩用沙發(fā)的兩個非唯一推薦實施例。其中
圖1是本發(fā)明所及坐臥兩用沙發(fā)合為沙發(fā)時的側視圖;圖2與圖3是顯示坐臥兩用沙發(fā)在合為沙發(fā)與開為床鋪之間的居中連續(xù)構形側視圖;圖4是坐臥兩用沙發(fā)開為床鋪時的側視圖,此時所有可動框架均沿水平方向展開;圖5是供水平坐墊與豎立靠墊所用的輔助操縱杠桿系放大示意圖;圖6是坐臥兩用沙發(fā)打開時的平面圖;以及圖7與圖8是分別與圖4與圖2對應的視圖,涉及一個可替換實施例中坐臥兩用沙發(fā)機動操縱機構的連接裝置。
參照附圖,符合本發(fā)明的坐臥兩用沙發(fā),一概以標號1為標識。
它如常規(guī)那樣,包括一個由一套實為平行六面體金屬骨架構成的固定支承結構2,該骨架包括多個框架,這些框架中至少有一個后立框架3在沙發(fā)構形中與形成沙發(fā)靠背4的一套豎立靠墊鄰接。
固定支承結構2在內(nèi)部限定著一個殼套空間5,其中裝有3個或更多個可動主框架,當坐臥兩用沙發(fā)如圖1所示為沙發(fā)構形時它們彼此疊合為閉合位置;這些可動框架,具體說是第一框架6、第二框架7、第三框架8及居中的第四框架9,可旋轉地且彼此依次結合。
上述可動框架可從上述閉合位置變換為打開位置,此時它們在殼套空間5之外依次彼此對齊,以限定一個(圖4與圖8所示的)供躺臥的平面,這要借助于一個新穎的機動操縱機構。此機構一概以10標號,它包括置于各個可動框架之間的同步裝置,此裝置適于僅靠單一操作步驟即可把框架從閉合位置移動到打開位置,反之亦然。
第一可動框架6的第一端6a附近,依靠坐臥兩用沙發(fā)每一側邊與第一框架6聯(lián)為一體的連桿6b和與豎立框架3聯(lián)為一體的榫舌3a的互相插入,可旋轉地連接著固定豎立框架3。
當合為沙發(fā)時,第二可動框架7水平地位于殼套空間5的底部,而此時第三可動框架8實際上支托著一套水平坐墊11。
還配有與那套水平坐墊11相結合的第一輔框架12,以及適于結合并支撐那套豎立靠墊4的常規(guī)形狀的第二輔框架13。
機動操縱機構10以新穎的方式包括一個輔助杠桿系14,它可操作地介于第三可協(xié)框架8與輔框架12、13之間,且它能與所有可動框架的位移同步地把輔框架12與13本身(隨之也分別把水平坐墊11與豎立靠墊4)從相應于沙發(fā)構形的操作位置,移動為相應于床鋪構形的靜止位置。而在操作位置時,那套坐墊實際上安放在第三可動框架上(見圖1);在靜止位置時,那套水平坐墊位于躺臥平面之下,那套豎立靠墊4則與水平坐墊平行并位于它之下。
更具體地說,機動操縱機構10的同步器裝置介于不同的可動主框架之間,因為坐臥兩用沙發(fā)的每一側,均包括一個在支樞點15處被鉸接在第三可動框架8中部區(qū)域上而形成支座的第一操縱桿15。第一操縱桿15可從最初位置翻轉為已達到打開操作起始狀態(tài)的最終位置,在最初位置時坐臥兩用沙發(fā)為沙發(fā)構形,操縱桿則實際上與第三可動框架8平行;在最終位置時,操縱桿實際上與第三可動框架8垂直。
實為J形的第二操縱桿6,其上述“J”的彎曲端16a與第一操縱桿15可旋轉地結合,其第二支樞點16b位于居中可動框架9的居中區(qū)域處,靠近操縱桿16端部16c的第一個角,該角微微突出并與彎曲端16a反向。
第三操縱桿17的第一端17a鉸接在第二操縱桿16端部16c的第二個角上,第二端17b則鉸接在第二可動框架7的一個區(qū)域,此區(qū)域靠近該可動框架7在居中可動框架9上的支樞點7a。
實際上,對第二支樞點16b施以壓力,第二操縱桿16就能使第三可動框架8與居中框架9一齊打開或閉合,而作用于第三操縱桿17的第一端17a,就會使該操縱桿把第二框架7對應于居中框架9打開或閉合。
第四操縱桿18的第一端18a鉸接在居中框架9的中部區(qū)域上,第二端18b則鉸接在成鈍角彎曲的第五操縱桿19的第一端19a上。第五操縱桿19的第二端19b,鉸接在支承結構2的固定底框架20上,由于插入了一個直的端件21,該第二端就支撐著一根橫杠22,此橫桿適于限定一個供第二框架7因而也供其他可動框架在疊合為沙發(fā)構形時所用的支承件。
在第五操縱桿19與第二可動框架7的居中區(qū)域之間,插入一個連接鎖緊裝置23,它適于在第二可動框架7與第五操縱桿19之間限定一個可沿一條軌道移動的支樞點24,該軌道有一個在開為床鋪時對應于第一可動框架6與第二可動框架7之間對齊的鎖緊點。
實際上,該連接鎖緊裝置23適合于抵消因靠近上述第一與第二可動構架之間的支樞點7b的一個區(qū)域所受負荷而在各個可動框架對齊時所引起的閉合作用。
支樞點24沿其軌道的位移,由第六操縱桿25來施加,該操縱桿的一端25a鉸接在限定著可動支樞點24的第五操縱桿19的居中點上,第二端25b則鉸接在與第一可動框架6的第二端6c聯(lián)為一體的L形端件26上。
在圖1至圖4所示第一實施例中,連接鎖緊裝置23包括一個與第二可動框架7聯(lián)為一體并帶有限定著上述軌道的實為長方形L形孔的導殼27。一個滾動件29,與限定著上述可動支樞點的第五操縱桿19的居中點24可旋轉地結合,因此,該滾動件也與第六操縱桿25的第一端25a可旋轉地結合。滾動件29可滑動地放置于長方形孔28中。當?shù)诙蚣?在開為床鋪時與第一可動框架6對齊時(見圖4),第六操縱桿25就把滾動件29位移到長方形孔28的鎖緊點,該孔實際上限定著位移處的下陷。
在圖7、圖8所示的第二實施例中,連接鎖緊裝置23包括一根一端30a鉸接在第六操作縱桿25的第一端25a上及限定著上述可動支樞點的第五操縱桿19的居中點24上的第一小操縱桿30;一根一端31a鉸接在第二可動框架7上、第二端鉸接在第一小操縱桿30的第二端30b上的第二小操縱桿31;一根第一端32a鉸接在第二可動框架7上、第二端32b鉸接在第一小操縱桿30的居中點上的第三小操縱桿32。
如圖5放大尺寸所示,輔助杠桿系14,由把那套水平坐墊11來回移動,實為與第三可動框架8平行地來回移動并與第一支桿15的翻轉同步而移動的裝置組成。這種移動裝置,實際上會使得該支桿15與第三可動框架8垂直時,防止該第一支桿15干擾那套水平坐墊。因此,該套水平坐墊可保持其周邊的形態(tài),這樣,不必在它的外形上形成能夠容納第一支桿15的消除應力的坑凹。
更具體地說,輔助杠桿系14包括一根一端33a鉸接在第一支桿15上的小傳動桿33,該傳動桿適合于移動貼靠在第三可動框架8上的四桿杠桿系34。具體而言,四桿杠桿系34又包括由一個與第二輔框架13的底部聯(lián)為一體的平面所限定的連桿35,該框架與那套豎立的靠墊4結合;由一根一端36a鉸接在第三可動框架8上、第二端36b鉸接在連桿35的第一支樞點上的曲桿所限定的第一曲柄36;由一塊大致為三角形、第一頂點37a鉸接在第三可動框架8上、第二頂點37b鉸接在連桿35的第二支樞點上的板所限定的第二曲柄37。
第二曲柄37的第三個延伸部對應于第三頂點37C,它可旋轉地連接著一個管件38,該管件在沙發(fā)構形時與結合著那套水平坐墊的第一輔框架12的后部聯(lián)為一體。
實際上,曲柄37圍著第一頂點37a的旋轉,就限定著使那套水平坐墊11在第一位置與前進位置之間移動的上述移動裝置,第一位置位于第三可動框架8后面,而在前進位置時該套坐墊與第一操縱桿15對應,從上述第三可動框架處突出到一個與該第三框架橫切的位置。
最后,小傳動桿33的第二端33b鉸接在第一曲柄36的居中點上,以便使該曲柄同步旋轉,從而一套完整的四桿杠桿系34就隨著第一操縱桿15及形成機動操縱機構10的其他那些操縱桿的旋轉而移動。
重要的是要指出,由輔助杠桿系14,更一般地說是由整個機動操縱機構10所達致的特定機動連接,僅僅是一個優(yōu)先方案,而最重要的是存在著一個機動操縱機構,它能使各個可動主框架的開合移動,與水平坐墊及豎立靠墊的移動同步。
以上主要從結構上加以說明的坐臥兩用沙發(fā),其操作過程如下。
要把各可動框架打開,以便從閉合狀態(tài)(見圖1)變成打開狀態(tài)(見圖4及圖8),用戶必須把那套豎立靠墊往前抽,使它放下來直至使它與那套水平坐墊配合地貼靠上。打開動作要不受干擾地順當進行,直至各個可動框架完全對齊為靜止位置,并直至那套水平坐墊與那套豎立靠墊分別翻轉180度與270度。
按同樣的方式,用戶若要把坐臥兩用沙發(fā)恢復到沙發(fā)狀態(tài),就在第三可動框架8的端部或第一支桿15上用力,即可用單一操作步驟把所有的可動框架閉合,使它們回到殼套空間5內(nèi)的位置。
與此同時,輔助杠桿系14會把那套水平坐墊退回到靠后的位置,并把那套豎立靠墊退為與坐墊橫切,這樣,靠墊與坐墊均回到它們的使用位置。
本發(fā)明有一些重大優(yōu)點。
要指出的是,首先,由機動操縱機構、尤其是由輔助杠桿系將不同的可動框架與輔框架連接起來,就能以單一操作步驟,使所有的框架完全地、便利地且順當?shù)匾苿印?br>
還要指出的是,由于那兩套水平坐墊和豎立靠墊是同步移動,就不僅在要把坐臥兩用沙發(fā)用作床鋪時可免除移動這兩套墊子的額外勞累操作,而且那套豎立靠墊并不占據(jù)固定支承結構的底框架往前之處的空間,從而可以沿水平方向在底框架整個縱深處充分利用這個空間,因為供躺臥平面的頭部可移動得靠近該底框架。
權利要求
1.一種坐臥兩用沙發(fā),包括一個固定支承結構(2),在其內(nèi)部限定至少一個殼套空間(5),并包括至少一個外部裝有一套豎立延伸靠墊而形成沙發(fā)靠背(4)的后立框架(3)以及至少3個依次且可旋轉地彼此接合的可動主框架(6、7、8),上述可動主框架可在閉合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作旋轉一平移運動的變換,這些可動主框架處于閉合位置時彼此疊合且實際上是裝在上述殼套空間(5)內(nèi),而處于打開位置時它們在該殼套空間之外依次彼此對齊以限定一個供躺臥的平面,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可操作地介于每個可動框架與上述可動主框架中下一個框架之間的機動操縱機構(10),該機動操縱機構包括同步裝置,適合于通過單一操作步驟起碼把上述所有可動主框架從閉合位置移動到打開位置,反之亦然。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坐臥兩用沙發(fā),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至少一個與一套水平坐墊(11)配合的第一輔框架(12),以及至少一個與形成該坐臥兩用沙發(fā)的沙發(fā)靠背(4)的一套豎立靠墊配合的第二輔框架(13),上述機動操縱機構包括至少一個可操作地介于上述輔框架(12、13)與至少一個上述可動主框架(6、7、8)之間的輔助杠桿系(14),以便將那兩套水平坐墊與豎立靠墊(11與4)從對應于沙發(fā)形狀的操作位置,移為對應于床鋪形狀的靜止位置,在操作位置時上述兩套墊子實際上處在彼此疊合成閉合位置的各個可動框架上面,而在靜止位置時,那套水平坐墊被帶到上述供躺臥的平面之下,那套豎立靠墊則被置于那套水平坐墊下方與之并行。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坐臥兩用沙發(fā),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個可動主框架中的第一個框架(6)的一端(6a)附近,可旋轉地連接著固定支承結構(2)的上述后立框架(3),上述輔助杠桿系(14)連接著上述各個可動主框架中的第三個框架(8),該第三可動框架(8)依靠居中的可動連接框架(9)的插入而依次與上述各個可動框架中的第二個框架(7)配合,且當坐臥兩用沙發(fā)為沙發(fā)形狀時,上述那套水平坐墊(11)實際上由該第三可動框架支承。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坐臥兩用沙發(fā),其特征在于機動操縱機構(10)的上述同步裝置在床的每一側邊包括鉸接在上述可動框架(8)的中部區(qū)域、適合于在最初位置到最終位置之間翻轉且成為支腳(15)的第一操縱桿,在坐臥兩用沙發(fā)為沙發(fā)形狀的最初位置時,該第一操縱桿(15)實際上與第三可動框架(8)平行,而在最終位置時,它實際上與第三可動框架(8)垂直;基本為J形的第二操縱桿(16),它的彎曲端(16a)與上述第一操縱桿(15)可旋轉地相連,與該彎曲端相反的它的一個端部(16c)的第一個角與上述居中框架(9)的居中區(qū)域可旋轉地相連;第三操縱桿(17),它的第一端(17a)鉸接在上述J型第二操縱桿(16)端部(16c)第二個角上,第二端(17b)鉸接在靠近上述第二框架(7)在上述居中框架(9)上的支樞點處的第二可動框架(7)一個區(qū)域上;第一端(18a)鉸接在上述居中可動框架(9)的中部區(qū)域上的第四操縱桿(18);第五操縱桿(19),它彎曲成一個鈍角,它的第一端(19a)鉸接在上述第四操縱桿的第二端(18b)上,該第五操縱桿的第二端(19b)鉸接在上述固定結構(2)的固定底框架(20)上;處在上述第五操縱桿與上述第二可動框架(7)的居中區(qū)域之間的連接鎖緊裝置(23),它適合于限定上述第五操縱桿與第二框架本身之間的一個支樞點(24),此支樞點(24)可沿著一條軌道移動,該軌道帶有至少一個在上述床鋪形狀時與第一、第二可動框架的對齊相對應的鎖緊點,該連接裝置適合于抵消靠近上述第一與第二框架(6與7)之間的支樞點處的一個區(qū)域所受負荷引起的閉合作用;以及供上述連接裝置所用、使上述支樞點(24)沿上述軌道移動的第六操縱桿(25),該第六操作桿的一端(25a)鉸接在限定著上述可動支樞點(24)的上述第五操縱桿(19)的一個居中點上,第二端(25b)則鉸接在與上述第一可動框架在該第一框架的第二端(6c)處聯(lián)為一體的一個L形端件(26)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坐臥兩用沙發(fā),其特征在于上述連接鎖緊裝置(23)包括一個導殼(27),它與第二可動框架(7)聯(lián)為一體,并有一個限定著上述軌道的實為L形的長方孔(28);以及一個滾動件(29),它與上述第五操縱桿(19)在居中點處、并與上述第六操縱桿(25)的上述第一端(25a)可旋轉地相連,該滾動件(29)可滑動地放置于上述L形長方孔(28)中。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坐臥兩用沙發(fā),其特征在于上述連接鎖緊裝置(23)包括一根第一端(30a)鉸接在上述第六操縱桿(25)的上述第一端(25a)上并鉸接在上述第五操縱桿(19)的上述居中點(24)上的第一小操縱桿(30);一根第一端(31a)鉸接在上述第二可動框架(7)上、第二端(31b)鉸接在上述第一小操縱桿(30)第二端(30b)上的第二小操縱桿(31);以及一根第一端(32a)鉸接在上述第二可動框架(7)上、第二端(32b)鉸接在上述第一小操縱桿(30)一個居中點上的第三小操縱桿(32)。
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坐臥兩用沙發(fā),其特征在于上述輔助杠桿系(14)包括著移動裝置,用于把那套水平坐墊(11)變換地移動得實為與上述第三可動框架(8)平行,并使之隨著上述第一支桿(15)的翻轉而同步移動,以便當那套水平坐墊(11)基本處于與第三可動框架(8)垂直的最終位置時,不受該支桿的干擾。
8.根據(jù)權利要求7的坐臥兩用沙發(fā),其特征在于上述輔助杠桿系(14)包括一根一端(33a)鉸接在上述第一支桿(15)上的小傳動桿(33);一個貼靠在上述第三可動框架(8)上并由上述小傳動桿(33)移動的四桿杠桿系(34),而該四桿杠桿系由包括由一個與上述第二輔框架的底部聯(lián)為一體的平面所限定的連桿(35),該框架與那套豎立靠墊相結合;由一根曲桿所限定的第一曲柄(36),它的第一端(36a)鉸接在上述第三可動框架上,第二端(36b)鉸接在上述連桿的第一支樞點上,該第一曲柄的居中點可旋轉地連接著上述小傳動桿的第二端;以及第二曲柄(37),它由一塊大致為三角形、第一頂點(37a)附近鉸接在第三可動框架(8)上、第二頂點(37b)鉸接在上述連桿(35)的第二支樞點上的板所限定,該第二曲柄的第三頂點(37c)附近,在坐臥兩用沙發(fā)為沙發(fā)形狀時,可旋轉地連接著上述第一輔框架(12)的后部,該輔框架與那套水平坐墊(11)結合,該曲柄供上述那套水平坐墊限定上述移動裝置之用。
全文摘要
按照本發(fā)明的坐臥兩用沙發(fā)(1)包括:一個固定支承結構(2);至少3個以依次可旋轉方式彼此結合并可在閉合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變換的可動框架(6、7、8);至少可操作地介于每個可動框架與該每個可動框架依次下一個框架之間的機動操縱機構(10);以及同步裝置,它適合于通過單一操作步驟而把所有可動框架(6、7、8)從閉合位置移動為打開位置,反之亦然。
文檔編號A47C17/00GK1201634SQ9710546
公開日1998年12月16日 申請日期1997年6月6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6月6日
發(fā)明者斯泰利奧·德·洛倫佐 申請人:蘭波萊特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