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案涉及烹調裝置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蒸汽爐系統(tǒng)及其蒸汽爐、爐體。
背景技術:
蒸汽爐是一種通過產生蒸汽并用蒸汽加熱食物的烹調裝置,其包括爐體和設置在爐體上的蒸汽發(fā)生器,爐體設有烹調腔,烹調腔的底壁承載有蒸煮容器,蒸汽發(fā)生器所產生蒸汽輸送至烹調腔,以加熱蒸煮容器內的食物。然而,現(xiàn)有蒸汽爐易出現(xiàn)食物加熱效率不高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方案要解決的問題是:現(xiàn)有蒸汽爐易出現(xiàn)食物加熱效率不高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方案提供了一種用于蒸汽爐的爐體,所述爐體設有烹調腔,所述烹調腔用來承載蒸煮容器的底壁設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限定所述蒸煮容器相對于底壁的放置位置,以使所述蒸煮容器對準輸送至烹調腔的蒸汽。
可選地,所述蒸汽自所述底壁或烹調腔的側壁送入烹調腔。
可選地,所述蒸汽自所述底壁送入烹調腔,所述底壁設有蒸發(fā)皿,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蒸發(fā)皿的開口周圍。
可選地,所述定位部為沿所述底壁承載蒸煮容器的方向突伸的凸起。
可選地,所述凸起的數(shù)量為若干個,所有所述凸起間隔設置并圍成一圈。
可選地,所述凸起為環(huán)形,并用于環(huán)繞在所述蒸煮容器的外側。
可選地,所述凸起與底壁一體成型。
另外,本方案還提供了一種蒸汽爐,其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爐體;設置在所述爐體上的蒸汽發(fā)生器,所述蒸汽發(fā)生器所產生蒸汽輸送至所述烹調腔。
另外,本方案還提供了一種蒸汽爐系統(tǒng),其包括:上述蒸汽爐;蒸煮容器,放置在所述烹調腔的底壁上,且所述蒸煮容器相對于底壁的放置位置被所述定位部限定為:對準所述蒸汽發(fā)生器輸送至烹調腔的蒸汽。
可選地,所述蒸煮容器為蒸籠或蒸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yōu)點:
用于蒸汽爐的爐體中烹調腔的底壁設有定位部,定位部用于限定蒸煮容器相對于底壁的放置位置,以使蒸煮容器對準輸送至烹調腔的蒸汽,這樣一來,蒸汽一旦進入烹調腔即可徑直到達蒸煮容器,而不會未經過蒸煮容器就泄漏至蒸煮容器之外的位置,最小程度的減少了蒸汽的熱量損耗,因而提高了食物的加熱效率。
進一步地,蒸汽自烹調腔的底壁送入烹調腔,使得沿底壁承載蒸煮容器的方向流入烹調腔的蒸汽迅速將熱量傳遞給正上方的蒸煮容器,實現(xiàn)了食物的快速加熱。
進一步地,定位部為沿底壁承載蒸煮容器的方向(定義為承載方向)突伸的凸起,該凸起沿垂直于該承載方向的方向與蒸煮容器相對設置,使得蒸煮容器相對于底壁的放置位置被定位部限定為對準輸送至烹調腔的蒸汽。
更進一步地,凸起與底壁一體成型,使得凸起與底壁能夠一次成型,簡化了制造工藝。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中蒸汽爐系統(tǒng)的正面結構圖;
圖2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一變換例中蒸汽爐系統(tǒng)內蒸煮容器與定位部之間的位置示意圖,圖中的視角方向垂直于底壁承載蒸煮容器的方向;
圖3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另一變換例中蒸汽爐系統(tǒng)內蒸煮容器與定位部之間的位置示意圖,圖中的視角方向與底壁承載蒸煮容器的方向相反;
圖4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又一變換例中蒸汽爐系統(tǒng)內蒸煮容器與定位部之間的位置示意圖,圖中的視角方向與底壁承載蒸煮容器的方向相反;
圖5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中蒸汽爐系統(tǒng)的側面結構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中蒸汽爐系統(tǒng)的正面結構圖;
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S-蒸汽爐;
1-爐體,10-烹調腔,11-底壁,12-側壁;
2-蒸汽發(fā)生器,20-儲水箱,21-蒸發(fā)皿;
3-蒸煮容器,30-凹槽;
4-定位部;
5-管道;
Z-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如前所述,現(xiàn)有蒸汽爐易出現(xiàn)食物加熱效率不高的問題。
經研究發(fā)現(xiàn),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用戶在使用蒸汽爐加熱食物時,經常隨意將蒸煮容器放置在烹調腔的底壁上,即,蒸煮容器相對于烹調腔底壁的放置位置是用戶隨意選擇的,蒸煮容器易未對準蒸汽發(fā)生器輸送至烹調腔的蒸汽,這樣一來,蒸汽不能徑直到達蒸煮容器,從而降低了食物的加熱效率。
為此,本方案提供了一種改進的蒸煮容器,其在烹調腔的底壁設置了定位部,使食物的加熱效率提高。
為使本方案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第一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蒸汽爐系統(tǒng)包括蒸煮容器3(圖中用虛線示意)和蒸汽爐S,蒸煮容器3置于蒸汽爐S內,蒸汽爐S利用蒸汽加熱蒸煮容器3內的食物。
其中,蒸汽爐S包括爐體1和設置在爐體1上的蒸汽發(fā)生器2,爐體1設有烹調腔10,蒸煮容器3放置在烹調腔10的底壁11上,使得底壁11沿方向Z支撐蒸煮容器3,即,方向Z為底壁11承載蒸煮容器3的方向。蒸汽發(fā)生器2用于產生蒸汽,其所產生蒸汽輸送至烹調腔10,以對蒸煮容器3內的食物進行加熱。
烹調腔10的底壁11設有定位部4,定位部4用于限定蒸煮容器3相對于底壁11的放置位置,以使蒸煮容器3對準輸送至烹調腔10的蒸汽,這樣一來,蒸汽一旦進入烹調腔10即可徑直到達蒸煮容器3,而不會未經過蒸煮容器3就泄漏至蒸煮容器3之外的位置,最小程度的減少了蒸汽的熱量損耗,因而提高了食物的加熱效率。在本方案中,所謂蒸煮容器3相對于底壁11的放置位置是指蒸煮容器3在垂直于方向Z的方向上相對于底壁11的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蒸煮容器3為蒸籠,該蒸籠的數(shù)量為一個或兩個以上。當蒸籠的數(shù)量為兩個以上時,所有蒸籠沿方向Z依次堆疊放置。
在本實施例的變換例中,蒸煮容器3為蒸鍋,該蒸鍋的數(shù)量為一個或兩個以上。當蒸鍋的數(shù)量為兩個以上時,所有蒸鍋沿方向Z依次堆疊放置。
需說明的是,在本方案中,蒸煮容器3的類型不應局限于所給實施例,其可以根據(jù)食物的類型而選擇為其它類型的傳熱效率較高的容器。另外,雖然所給實施例中蒸煮容器3均大致為圓柱狀,但本方案的蒸煮容器3也可以為其它形狀,如長方體狀等。
在本實施例中,定位部4為沿方向Z突伸的凸起,其加工起來很方便。所述凸起的形狀為弧形,數(shù)量為兩個,兩個凸起間隔設置以圍成一圈。用戶在使用蒸汽爐系統(tǒng)加熱食物時,將蒸煮容器3放置在兩個凸起所圍成的空間內,使得兩個凸起環(huán)繞在蒸煮容器3的外側,并在垂直于方向Z的方向上與蒸煮容器3相對設置,從而實現(xiàn)凸起的定位作用。
在本實施例中,構造為所述凸起的定位部4與底壁11一體成型,即,定位部4與底壁11可以一次成型,簡化了制造工藝。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定位部4與底壁11也可以分開加工,再固定在一起。
在本實施例的一變換例中,如圖2所示,構造為蒸籠的蒸煮容器3的底部設有凹槽30,通過將定位部4伸入凹槽30內,也能實現(xiàn)蒸煮容器3相對于底壁11的放置位置被定位部4限定為:對準蒸汽發(fā)生器2輸送至烹調腔10的蒸汽。
在本實施例的另一變換例中,如圖3所示,定位部4的數(shù)量為四個,四個定位部4環(huán)繞一圈,并布置在蒸煮容器3的外側。每個定位部4均為方形凸塊。
在本實施例的又一變換例中,如圖4所示,定位部4的數(shù)量為一個,并為環(huán)形,蒸煮容器3放置在定位部4內。
需說明的是,在本方案中,定位部4的形狀構造及數(shù)量并不應局限于上述所給實施例,其可以根據(jù)蒸煮容器3的類型作出相適應的調整以限定蒸煮容器3的位置。
繼續(xù)參考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蒸汽發(fā)生器2所產生蒸汽自底壁11送入烹調腔10,沿方向Z流向烹調腔10內的蒸汽可以迅速將熱量傳遞至正上方的蒸煮容器3,使得食物快速被加熱。
在本實施例中,蒸汽發(fā)生器2包括儲水箱20和設置在底壁11上的蒸發(fā)皿21,儲水箱20向蒸發(fā)皿21輸送水,蒸發(fā)皿21內的水被加熱后蒸發(fā)產生蒸汽,定位部4布置在蒸發(fā)皿21的開口周圍,使得蒸煮容器3布置在蒸發(fā)皿21的正上方被蒸汽加熱。
第二實施例
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如圖5所示,在第二實施例中,蒸汽發(fā)生器2布置在底壁11的下方,并與管道5的一端相連,管道5的另一端自底壁11伸出至烹調腔10內,這樣一來,蒸汽發(fā)生器2所產生蒸汽通過管道5輸送至烹調腔10內。
第三實施例
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如圖6所示,在第三實施例中,布置在爐體1上的蒸汽發(fā)生器(未圖示)所產生蒸汽自烹調腔10的側壁12送入烹調腔10,使得送入烹調腔10的蒸汽沿垂直于方向Z的方向流向蒸煮容器3(圖中虛線示意)以對其加熱。蒸汽發(fā)生器所產生蒸汽通過一端通向烹調腔10的管道(未圖示)流向烹調腔10。在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定位部4在垂直于方向Z的方向上的位置,仍能實現(xiàn)蒸煮容器3對準自側壁12輸送至烹調腔10的蒸汽。
本方案中,各實施例采用遞進式寫法,重點描述與前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實施例中的相同部分可以參照前述實施例。
雖然本方案披露如上,但本方案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修改,因此本方案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