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折疊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座椅制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折疊椅。
背景技術:
許多世紀以來,折疊椅一直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家具之一,是一種輕便、具有可疊放功能的座椅,既方便搬動,又節(jié)省空間,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培訓機構、各級學校、公共場所、醫(yī)院、餐廳、酒店、公司或家庭等場所。但是,常規(guī)的普通折疊椅的扶手一般為采用面料制作而成的軟扶手,而且軟扶手掛接在折疊椅的前交叉管和靠背管上。人坐上打開狀態(tài)的折疊椅時,軟扶手會由于受力而彎曲變形,導致椅子前后兩側會往中間收縮,從而,令折疊椅存在結構不穩(wěn)定以及人坐上去后不舒服的問題。因此,如何制作一種使用狀態(tài)時扶手結構穩(wěn)定不變形的折疊椅,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折疊椅,該折疊椅不僅可打開可收縮,而且在使用狀態(tài)時扶手的結構可靠不變形。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折疊椅,包括:用于安裝椅背且互相平行設置的第一靠背桿和第二靠背桿;第一扶手桿,所述第一扶手桿與所述第一靠背桿之間可滑動連接,同時,在所述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也可實現(xiàn)卡接;第二扶手桿,所述第二扶手桿與所述第二靠背桿之間可滑動連接,同時在所述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也可實現(xiàn)卡接,其中,所述第一扶手桿和所述第二扶手桿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優(yōu)選地,在上述折疊椅中,還包括:互相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的第一扶手叉桿和第二扶手叉桿,所述第一扶手叉桿一端與所述第一靠背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扶手桿的一端鉸接,所述第二扶手叉桿一端與所述第二靠背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扶手桿的一端鉸接;側壁與所述第一靠背桿鉸接的第一滑動接管,所述第一滑動接管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第一扶手桿滑動連接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扶手桿的另一端安裝有第一鎖緊悶蓋,所述第一鎖緊悶蓋可與所述第一滑動接管卡接固定;側壁與所述第二靠背桿鉸接的第二滑動接管,所述第二滑動接管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第二扶手桿滑動連接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扶手桿的另一端安裝有第二鎖緊悶蓋,所述第二鎖緊悶蓋可與所述第二滑動接管卡接固定。優(yōu)選地,在上述折疊椅中,所述第一扶手叉桿和所述第二扶手叉桿均為管件。[0016]優(yōu)選地,在上述折疊椅中,所述第一扶手桿為管件,其用于安裝所述第一鎖緊悶蓋的側端設置有第一限位端頭,所述第一鎖緊悶蓋上設置有第一卡頭,所述第一鎖緊悶蓋通過所述第一卡頭與所述第一限位端頭鉸接,并且,所述第一卡頭通過所述第一限位端頭伸入所述第一扶手桿內的端部,沿第一半徑方向設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滑動接管上設置有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凸起可通過所述第一鎖緊悶蓋的旋轉旋入或旋出所述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二扶手桿為管件,其用于安裝所述第二鎖緊悶蓋的側端設置有第二限位端頭,所述第二鎖緊悶蓋上設置有第二卡頭,所述第二鎖緊悶蓋通過所述第二卡頭與所述第二限位端頭鉸接,并且,所述第二卡頭通過所述第二限位端頭伸入所述第二扶手桿內的端部,沿第二半徑方向設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滑動接管上設置有第二卡接槽,所述第二凸起可通過所述第二鎖緊悶蓋的旋轉旋入或旋出所述第二卡接槽。優(yōu)選地,在上述折疊椅中,所述第一鎖緊悶蓋還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第一靠背桿卡接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開口方向與所述第一半徑方向垂直。優(yōu)選地,在上述折疊椅中,所述第二鎖緊悶蓋還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第二靠背桿卡接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開口方向與所述第二半徑方向垂直。優(yōu)選地,在上述折疊椅中,所述第一扶手叉桿一端與所述第一靠背桿的一端通過第一腳支架鉸接,所述第一扶手叉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扶手桿的一端通過第一扶手接頭鉸接,所述第一滑動接管與所述第一腳支架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一扶手接頭與所述第一腳支架之間的距離;所述第二扶手叉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靠背桿的一端通過第二腳支架鉸接,所述第二扶手叉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扶手桿的一端通過第二扶手接頭鉸接,所述第二滑動接管與所述第二腳支架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二扶手接頭與所述第二腳支架之間的距離。優(yōu)選地,在上述折疊椅中,還包括:中心鉸接在一起的第一后交叉桿和第二后交叉桿,所述第一后交叉桿一端通過所述第一腳支架與所述第一靠背桿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一滑塊與所述第二靠背桿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后交叉桿一端通過所述第二腳支架與所述第二靠背桿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二滑塊與所述第一靠背桿滑動連接;中心鉸接在一起的第一前交叉桿和第二前交叉桿,所述第一前交叉桿一端與所述第一扶手叉桿通過第三滑塊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前交叉桿一端與所述第二扶手叉桿通過第四滑塊滑動連接;中心與所述第一扶手叉桿鉸接的第一側面叉桿,所述第一側面叉桿一端鉸接于所述第二滑塊,另一端通過第三腳支架與所述第二前交叉桿的另一端鉸接;中心與所述第二扶手叉桿鉸接的第二側面叉桿,所述第二側面叉桿一端鉸接于所述第一滑塊,另一端通過第四腳支架與所述第一前交叉桿的另一端鉸接,其中,所述第一腳支架、所述第二腳支架、所述第三腳支架和所述第四腳支架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內。優(yōu)選地,在上述折疊椅中,所述第一后交叉桿、所述第二后交叉桿、所述第一前交叉桿、所述第二前交叉桿、所述第一側面叉桿和所述第二側面叉桿均為管件。優(yōu)選地,在上述折疊椅中,所述第一靠背桿和所述第二靠背桿均為管件。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中,第一扶手桿和第二扶手桿均為不易變形的桿狀結構。并且,第一扶手桿與第一靠背桿之間可滑動連接的同時,在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也可實現(xiàn)卡接;第二扶手桿與第二靠背桿之間可滑動連接的同時,在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也可實現(xiàn)卡接。由于第一扶手桿和第二扶手桿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所以,當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供人使用時,不僅舒適耐用,而且,可通過同時滑動第一扶手桿和第二扶手桿,實現(xiàn)折疊椅的收縮與打開。此外,由于第一扶手桿和第二扶手桿可以分別與第一靠背桿和第二靠背桿實現(xiàn)卡接,所以,人坐上折疊椅時,折疊椅的結構依然穩(wěn)固可靠不易變形。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打開狀態(tài)時的組裝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收縮狀態(tài)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鎖緊悶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打開狀態(tài)時的右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半收縮時的右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收縮狀態(tài)時的右視圖。其中,11為第一靠背桿,12為第二靠背桿,21為第一扶手桿,22為第二扶手桿,31為第一扶手叉桿,32為第二扶手叉桿,41為第一滑動接管,411為第一卡接槽,42為第二滑動接管,421為第二卡接槽,51為第一腳支架,52為第二腳支架,53為第三腳支架,54為第四腳支架,61為第一扶手接頭,62為第二扶手接頭,71為第一鎖緊悶蓋,711為第一凸起,712為第一凹槽,72為第二鎖緊悶蓋,721為第二凸起,722為第二凹槽,81為第一后交叉桿,82為第二后交叉桿,83為第一前交叉桿,84為第二前交叉桿,85第一側面叉桿,86為第二側面叉桿,91為第一滑塊,92為第二滑塊,93為第三滑塊,94為第四滑塊。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折疊椅,該折疊椅不僅可打開可收縮,而且在使用狀態(tài)時扶手的結構可靠不變形。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圖7,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打開狀態(tài)時的組裝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收縮狀態(tài)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鎖緊悶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打開狀態(tài)時的右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半收縮時的右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收縮狀態(tài)時的右視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包括第一靠背桿11、第二靠背桿12、第一扶手桿21和第二扶手桿22。其中,第一靠背桿11和第二靠背桿12互相平行設置,用于安裝椅背;第一扶手桿21與第一靠背桿11之間可滑動連接,同時,在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也可實現(xiàn)卡接;第二扶手桿22與第二靠背桿12之間可滑動連接,同時在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也可實現(xiàn)卡接,并且,第一扶手桿21和第二扶手桿22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梢姡緦嵱眯滦蛯嵤├峁┑恼郫B椅中,第一扶手桿21和第二扶手桿22均為不易變形的桿狀結構。并且,第一扶手桿21與第一靠背桿11之間可滑動連接的同時,在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也可實現(xiàn)卡接;第二扶手桿22與第二靠背桿12之間可滑動連接的同時,在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也可實現(xiàn)卡接。由于第一扶手桿21和第二扶手桿22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所以,當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供人使用時,不僅舒適耐用,而且,可通過同時滑動第一扶手桿21和第二扶手桿22實現(xiàn)折疊椅的收縮與打開。此外,由于折疊椅在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第一扶手桿21和第二扶手桿22可分別與第一靠背桿11和第二靠背桿12實現(xiàn)卡接,所以,人坐上折疊椅時,折疊椅的結構依然穩(wěn)固可靠不易變形。在本實施例中,折疊椅具體還包括第一扶手叉桿31、第二扶手叉桿32、第一滑動接管41和第二滑動接管42。其中,如圖1所示,第一扶手叉桿31和第二扶手叉桿32結構相同且互相平行設置。第一扶手叉桿31 —端與第一靠背桿11鉸接,另一端與第一扶手桿21的一端鉸接;第二扶手叉桿32 —端與第二靠背桿12鉸接,另一端與第二扶手桿22的一端鉸接;第一滑動接管41的側壁與第一靠背桿11鉸接,并且,第一滑動接管41設置有第一滑槽,用于與第一扶手桿21滑動連接,第一扶手桿21未與第一扶手叉桿31鉸接的一端安裝有第一鎖緊悶蓋71,第一鎖緊悶蓋71可與第一滑動接管41卡接固定;第二滑動接管42的側壁與第二靠背桿12鉸接,并且, 第二滑動接管42設置有第二滑槽,用于與第二扶手桿22滑動連接,第二扶手桿22未與第二扶手叉桿32鉸接的一端安裝有第二鎖緊悶蓋72,第二鎖緊悶蓋72可與第二滑動接管42卡接固定。進一步地,如圖4所示,第一扶手桿21為管件,其用于安裝第一鎖緊悶蓋71的側端設置有第一限位端頭,第一鎖緊悶蓋71上設置有第一卡頭,第一鎖緊悶蓋71通過第一卡頭與第一限位端頭鉸接。并且,通過第一限位端頭伸入第一扶手桿11內的第一卡頭的端部,沿第一半徑方向設置有第一凸起711,第一滑動接管41上設置有與該第一凸起711對應的第一^^接槽411,從而,第一凸起711可通過第一鎖緊悶蓋71的旋轉而旋入或旋出第一^接槽411,以實現(xiàn)令第一扶手桿21與第一靠背桿11可卡接同時可滑動連接的目的。即當?shù)谝煌蛊?11旋入第一滑動接管41上的第一卡接槽411內時,第一扶手桿21與第一靠背桿11卡接固定,令折疊椅在打開狀態(tài)時不會因為受力而變形;當?shù)谝煌蛊?11旋出第一滑動接管41上的第一卡接槽411時,第一扶手桿21與第一靠背桿11滑動連接,從而實現(xiàn)折疊椅的打開或收縮。類似地,第二扶手桿22為管件,其用于安裝第二鎖緊悶蓋72的側端設置有第二限位端頭,第二鎖緊悶蓋72上設置有第二卡頭,第二鎖緊悶蓋72通過第二卡頭與第二限位端頭鉸接,并且,通過第二限位端頭伸入第二扶手桿12內的第二卡頭的端部,沿第二半徑方向設置有第二凸起721,第二滑動接管42上設置有與該第二凸起721對應的第二卡接槽421,從而,第二凸起721可通過第二鎖緊悶蓋72的旋轉旋入或旋出第二卡接槽421,以實現(xiàn)令第二扶手桿22與第二靠背桿12可卡接同時可滑動連接的目的。即當?shù)诙蛊?21旋入第二滑動接管42上的第二卡接槽421內時,第二扶手桿22與第二靠背桿12卡接固定,令折疊椅在打開狀態(tài)時不會因為受力而變形;當?shù)诙蛊?21旋出第二滑動接管42上的第二卡接槽421時,第二扶手桿22與第二靠背桿12滑動連接,從而實現(xiàn)折疊椅的打開或收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扶手叉桿31 —端與第一靠背桿11的一端通過第一腳支架51鉸接,第一扶手叉桿31的另一端與第一扶手桿21的一端通過第一扶手接頭61鉸接,第一滑動接管41與第一腳支架51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扶手接頭61與第一腳支架51之間的距離;第二扶手叉桿32的一端與第二靠背桿12的一端通過第二腳支架52鉸接,第二扶手叉桿32的另一端與第二扶手桿22的一端通過第二扶手接頭62鉸接,第二滑動接管42與第二腳支架52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扶手接頭62與第二腳支架52之間的距離。從而,當收縮折疊椅時,第一扶手桿21和第二扶手桿22分別滑出第一滑動接管41和第二滑動接管42后,同時向下折疊。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上述技術方案,第一鎖緊悶蓋71還設置有用于與第一靠背桿11卡接的第一凹槽712,第一凹槽712的開口方向與第一半徑方向垂直;第二鎖緊悶蓋72還設置有用于與第二靠背桿12卡接的第二凹槽722,第二凹槽722的開口方向與第二半徑方向垂直。從而,當折疊椅處于收縮狀態(tài),第一扶手桿21和第二扶手桿22向下折疊后,第一凹槽712的開口方向與第一靠背桿11相對,此時可將第一扶手桿21通過第一凹槽712卡接到第一靠背桿11上;同時,第二凹槽722的開口方向與第二靠背桿12相對,此時可將第二扶手桿22通過第二凹槽722卡接到第二靠背桿12上。最終令收縮后的折疊椅實現(xiàn)鎖緊,不易自動彈開。但是,在現(xiàn)有技術中,要達到將收縮后的折疊椅鎖緊的目的,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想到多種可選方案,并不局限于使用凹槽卡接的形式,因此,本實施新型對此不做限定。本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還包括中心鉸接在一起的第一后交叉桿81和第二后交叉桿82、中心鉸接在一起的第一前交叉桿83和第二前交叉桿84、第一前交叉桿83和第二側面叉桿86。其中,第一后交叉桿81 —端通過第一腳支架51與第一靠背桿11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一滑塊91與第二靠背桿12滑動連接,第二后交叉桿82 —端通過第二腳支架52與第二靠背桿12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二滑塊92與第一靠背桿11滑動連接;第一前交叉桿83 —端與第一扶手叉桿31通過第三滑塊93滑動連接,第二前交叉桿84 —端與第二扶手叉桿32通過第四滑塊94滑動連接;第一側面叉桿85的中心與第一扶手叉桿31鉸接,一端鉸接于第二滑塊92,另一端通過第三腳支架53與第二前交叉桿84的另一端鉸接;第二側面叉桿86的中心與第二扶手叉桿32鉸接,一端鉸接于第一滑塊91,另一端通過第四腳支架54與第一前交叉桿83的另一端鉸接。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第一腳支架51、第二腳支架52、第三腳支架53和第四腳支架54分別為折疊椅上位于同一水平面內的四個支點,以保持折疊椅的平衡。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上述技術方案,第一靠背桿11、第二靠背桿12、第一扶手叉桿31、第二扶手叉桿32、第一后交叉桿81、第二后交叉桿82、第一前交叉桿83、第二前交叉桿84、第一側面叉桿85和第二側面叉桿86均為管件,節(jié)省材料,減輕折疊椅的重量,方便操作。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的收折過程如圖5-圖7所示。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椅打開狀態(tài)時的右視圖,此時,第二鎖緊悶蓋72的第二卡頭上的第二凸起721旋入第二滑動接管42的第二卡接槽421內,令第二扶手桿22與第二靠背桿12處于鎖定狀態(tài);同時第一鎖緊悶蓋71的第一卡頭上的第一凸起711旋入第一滑動接管41的第一卡接槽411內令第一扶手桿21與第一靠背桿11處于鎖定狀態(tài)。然后,旋轉第二鎖緊悶蓋72和第一鎖緊悶蓋71,令第二凸起721和第一凸起711分別旋出第二卡接槽421和第一卡接槽411,之后,滑動第二扶手桿22和第一扶手桿21,達到圖6所示的折疊椅的半收縮狀態(tài)。繼續(xù)滑動并向下收折第二扶手桿22和第一扶手桿21,達到圖7所示的折疊椅收縮狀態(tài)時,將第二鎖緊悶蓋72上的第二凹槽722卡接到第二靠背桿12上,將第一鎖緊悶蓋71上的第一凹槽712卡接到第一靠背桿11上,最終實現(xiàn)折疊椅的收折鎖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折疊椅需要打開使用時,其操作過程與上述收折過程相反即可,本實用新型在此不再贅述。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折疊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安裝椅背且互相平行設置的第一靠背桿(11)和第二靠背桿(12); 第一扶手桿(21),所述第一扶手桿(21)與所述第一靠背桿(11)之間可滑動連接,同時,在所述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也可實現(xiàn)卡接; 第二扶手桿(22),所述第二扶手桿(22)與所述第二靠背桿(12)之間可滑動連接,同時在所述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也可實現(xiàn)卡接,其中,所述第一扶手桿(21)和所述第二扶手桿(22)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椅,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互相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的第一扶手叉桿(31)和第二扶手叉桿(32),所述第一扶手叉桿(31) —端與所述第一靠背桿(11)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扶手桿(21)的一端鉸接,所述第二扶手叉桿(32) —端與所述第二靠背桿(12)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扶手桿(22)的一端絞接; 側壁與所述第一靠背桿(11)鉸接的第一滑動接管(41 ),所述第一滑動接管(41)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第一扶手桿(21)滑動連接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扶手桿(21)的另一端安裝有第一鎖緊悶蓋(71),所述第一鎖緊悶蓋(71)可與所述第一滑動接管(41)卡接固定; 側壁與所述第二靠背桿(12)鉸接的第二滑動接管(42),所述第二滑動接管(42)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第二扶手桿(22)滑動連接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扶手桿(22)的另一端安裝有第二鎖緊悶蓋(72),所述第二鎖緊悶蓋(72)可與所述第二滑動接管(42)卡接固定。
3.根據(jù)權 利要求2所述的折疊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叉桿(31)和所述第二扶手叉桿(32)均為管件。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折疊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桿(21)為管件,其用于安裝所述第一鎖緊悶蓋(71)的側端設置有第一限位端頭,所述第一鎖緊悶蓋(71)上設置有第一卡頭,所述第一鎖緊悶蓋(71)通過所述第一卡頭與所述第一限位端頭鉸接,并且,所述第一卡頭通過所述第一限位端頭伸入所述第一扶手桿(11)內的端部,沿第一半徑方向設置有第一凸起(711),所述第一滑動接管(41)上設置有第一卡接槽(411),所述第一凸起(711)可通過所述第一鎖緊悶蓋(71)的旋轉旋入或旋出所述第一卡接槽(411); 所述第二扶手桿(22)為管件,其用于安裝所述第二鎖緊悶蓋(72)的側端設置有第二限位端頭,所述第二鎖緊悶蓋(72)上設置有第二卡頭,所述第二鎖緊悶蓋(72)通過所述第二卡頭與所述第二限位端頭鉸接,并且,所述第二卡頭通過所述第二限位端頭伸入所述第二扶手桿(12)內的端部,沿第二半徑方向設置有第二凸起(721),所述第二滑動接管(42)上設置有第二卡接槽(421),所述第二凸起(721)可通過所述第二鎖緊悶蓋(72)的旋轉旋入或旋出所述第二卡接槽(421)。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折疊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鎖緊悶蓋(71)還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第一靠背桿(11)卡接的第一凹槽(712),所述第一凹槽(712)的開口方向與所述第一半徑方向垂直。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折疊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鎖緊悶蓋(72)還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第二靠背桿(12)卡接的第二凹槽(722),所述第二凹槽(722)的開口方向與所述第二半徑方向垂直。
7.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折疊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叉桿(31)—端與所述第一靠背桿(11)的一端通過第一腳支架(51)鉸接,所述第一扶手叉桿(3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扶手桿(21)的一端通過第一扶手接頭(61)鉸接,所述第一滑動接管(41)與所述第一腳支架(51)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一扶手接頭(61)與所述第一腳支架(51)之間的距離; 所述第二扶手叉桿(32)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靠背桿(12)的一端通過第二腳支架(52)鉸接,所述第二扶手叉桿(3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扶手桿(22)的一端通過第二扶手接頭(62)鉸接,所述第二滑動接管(42)與所述第二腳支架(52)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二扶手接頭(62)與所述第二腳支架(52)之間的距離。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折疊椅,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中心鉸接在一起的第一后交叉桿(81)和第二后交叉桿(82),所述第一后交叉桿(81)一端通過所述第一腳支架(51)與所述第一靠背桿(11)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一滑塊(91)與所述第二靠背桿(12)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后交叉桿(82) —端通過所述第二腳支架(52)與所述第二靠背桿(12)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二滑塊(92)與所述第一靠背桿(11)滑動連接; 中心鉸接在一起的第一前交叉桿(83)和第二前交叉桿(84),所述第一前交叉桿(83)一端與所述第一扶手叉桿(31)通過第三滑塊(93)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前交叉桿(84) —端與所述第二扶手叉桿(32)通過第四滑塊(94)滑動連接; 中心與所述第一扶手叉桿(31)鉸接的第一側面叉桿(85),所述第一側面叉桿(85) —端鉸接于所述第二滑塊(92),另一端通過第三腳支架(53)與所述第二前交叉桿(84)的另一端絞接; 中心與所述第二扶手叉桿(32)鉸接的第二側面叉桿(86),所述第二側面叉桿(86) —端鉸接于所述第一滑塊(91),另一端通過第四腳支架(54)與所述第一前交叉桿(83)的另一端鉸接,其中,所述第一腳支架(51)、所述第二腳支架(52)、所述第三腳支架(53)和所述第四腳支架(54 )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內。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折疊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交叉桿(81)、所述第二后交叉桿(82)、所述第一前交叉桿(83)、所述第二前交叉桿(84)、所述第一側面叉桿(85)和所述第二側面叉桿(86)均為管件。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折疊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靠背桿(11)和所述第二靠背桿(12)均為管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折疊椅,包括用于安裝椅背且互相平行設置的第一靠背桿和第二靠背桿;第一扶手桿,第一扶手桿與第一靠背桿之間可滑動連接,同時,在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也可實現(xiàn)卡接;第二扶手桿,第二扶手桿與第二靠背桿之間可滑動連接,同時在折疊椅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也可實現(xiàn)卡接,其中,第一扶手桿和第二扶手桿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由于第一扶手桿和第二扶手桿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所以,當折疊椅供人使用時,不僅舒適耐用,而且,可通過同時滑動第一扶手桿和第二扶手桿,實現(xiàn)折疊椅的收縮與打開。由于第一扶手桿和第二扶手桿可分別與第一靠背桿和第二靠背桿實現(xiàn)卡接,所以,折疊椅的結構穩(wěn)固可靠不易變形。
文檔編號A47C4/00GK203041399SQ20122069418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13日
發(fā)明者陳國濤, 程新歡, 鄭文薈, 張雅娜, 劉磊 申請人:浙江泰普森休閑用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