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門用限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將利用轉動而作開閉門的門保持成所需開門狀態(tài)用的門用限制器。
背景技術:
以往,要將門保持成開門狀態(tài),則在地面與門的下端緣之間壓入做成楔狀的門用限制器,它必須根據所述地面與門之間的間隙尺寸而預先獲得至少大小兩種的門用限制器。
因此,為解決上述的缺點,已提出如下一種結構的門用限制器如圖15所示,準備好做成楔狀的疊在下面的門用限制器A和疊在上面的門用限制器B,當所述間隙尺寸較小時,它們中任何一種都可分開使用,當該間隙尺寸較大時,通過將疊在上面的門用限制器B的基端凹部b與疊在下面的門用限制器A的基端突起a相嵌合,就可將兩者作為重疊固定狀態(tài)而用作成門用限制器。
另外,圖16揭示的方案是,將作成楔狀的第1、第2門用限制器C、D利用鉸鏈d樞裝在其各基端緣上,如該圖(A)所示,通過將第1、第2門用限制器C、D設成打開在一直線上的打開狀態(tài),則可對付所述間隙尺寸較小的情況,如該圖(B)所示那樣,通過將第1、第2門用限制器C、D折疊成各自的第1、第2載放底面e、f相抵接的狀態(tài),則可對付較大的間隙尺寸。
上述的現(xiàn)有例子,各自與以前的做成簡單的楔狀的門用限制器相比,可改善使用方便性,但在圖15的情況下,由于將基端突起a與基端凹部b的嵌合脫離而使疊在下面的門用限制器A與疊在上面的門用限制器B分離,故當丟失其中一方或忘了收拾時,存在著不能對付這種緊急情況的缺點。
而當使用圖16的門用限制器時,在較小間隙尺寸的情況下,如該圖(A)所示,由于第1、第2門用限制器C、D被展開成直線狀,故成為不使用狀態(tài)的一方的第2限制器D會從門處較大地伸出,因此,會產生妨礙人和搬運車等通行的現(xiàn)象。
發(fā)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的缺點,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門用限制器,只要提起或放下簡單的門用止動載放體的轉動操作,不僅可對付間隙尺寸的大小,而且可始終保持基座與門用止動載放體的一體性而避免一方構件的丟失,無論將門用止動載放體保持在低位置還是高位置,作為門用限制器的全長不會變得過長,也不會對通行造成妨礙,由此,技術方案1是,在底面與門的下端緣的間隙尺寸較小時,在載放于底面上的基座的傾斜上面部上,將門用止動載放體的門用止動傾斜上面安裝成低位置,當從該低位置使門用止動載放體相對基座而上升轉動時,就自如地上升轉移到高位置,且此時處于所述的低位置及高位置的各狀態(tài),該門用轉動載放體利用第1連樞保持機構(日文第1連樞保持機構)而自由地保持在基座上。
技術方案2至技術方案6提供各種作為所述技術方案1中一結構要素的所述第1連樞保持機構,技術方案2是,對于覆蓋在基座上并處于低位置的門用止動載放體,通過將設在其上的卡裝銷貫通插入在設于基座的立設內裝側板部上的彎曲導向槽的下端側,則不會在基座上不經意地向長度方向轉移,可用作為較小的間隙尺寸用的門用限制器,通過上升、轉動門用止動載放體,從而將所述卡裝銷卡裝在該彎曲導向槽的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彎曲、下彎的停止槽緣中,這樣,不會使配設在高位置處的門用止動載放體上下變動,而且也不會不經意地向左右變動,可確保所述低位置和高位置的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穩(wěn)定的保持,對于較大的間隙尺寸,可利用簡單、迅速的操作來提高使用的可靠性。
在技術方案3的第1連樞保持機構中,如上述技術方案2情況那樣,不僅使卡裝銷移動自如地貫通、插入在彎曲導向槽中,而且處于所述的低位置狀態(tài),當將設在門用止動載放體上的抵接突起部與形成在基座上的門裝入側立壁的外接面抵接、并處于所述的高位置狀態(tài)時,所述的抵接突起部被載放在基座的傾斜上面部上,這樣,無論門用止動載放體在低位置狀態(tài)下還是高位置狀態(tài)下,其穩(wěn)定化提高,并且,還增強了門用止動載放體的門用止動傾斜上面處的強度。
此外,技術方案4的第1連樞保持機構是,不是利用彎曲導向槽與卡裝銷及抵接突起部和門裝入側立壁來實現(xiàn)上述技術方案3中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穩(wěn)定化的,而是通過設在基座的立設內裝側板部上的第1、第2彎曲導向槽和貫通它們的門用止動載放體中立設外裝側板部的第1、第2卡裝銷來實現(xiàn)的。
技術方案5的第1連樞保持機構是,與迄今結構不同,當前述門用止動載放體處于低位置時,升降動作用轉動臂的下端部由設在基座的立設內裝側板部上的下位樞軸作軸支承,并將升降動作用轉動臂的上端部軸支承在門用止動載放體的處于門裝入側的立設外裝側板部的上位樞軸上,在前述高位置狀態(tài)下,上位樞軸處于下位樞軸的上位而轉動、轉移到靠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通過將該升降動作用轉動臂支承在立設于基座上的承受部上,可順利地進行門用止動載放體的升降操作,并可確保該門用止動載放體。
技術方案6的第1連樞保持機構,不是象上述技術方案5那樣使用一個升降動作用轉動臂,而一并使用一對第1、第2升降動作用轉動臂,由其和基座及門用止動載放體構成一種縮放儀,使第1升降動作用轉動臂支承在第1承受部上,并使第2升降動作用轉動臂支承在第2承受部上,不僅提高整體的穩(wěn)定性,還提高強度。
技術方案7是,如上述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6那樣,當地面與門之間的間隙較小時,如前述那樣預先使門用止動載放體嵌在基座上,當該間隙較大時,上升、轉移該被嵌后的門用止動載放體,利用第1連樞保持機構將其保持在高位,相反,使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與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預先由第2連樞保持機構連樞成串聯(lián)狀態(tài),而不是被嵌狀態(tài),在該串聯(lián)狀態(tài)下,對付地面與門之間的間隙較小的場合,當該間隙較大時,通過使處于串聯(lián)狀態(tài)的上述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上升、轉移,從而使其第2放置底面載放在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上,當然,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低位置狀態(tài)和高位置狀態(tài)可由上述的第2連樞保持機構保持。
于是,采用技術方案7時,當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處于低位置時,不僅可實現(xiàn)與前述技術方案1~6情況共同的目的,而且由于如前所述那樣設成串聯(lián)結構而不是被嵌結構,故在低位置狀態(tài)下體積不增大,可將其小型化,而在高位置狀態(tài)下,由于仍將長度較短的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載放在長度較短的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上,故整體被收納成短尺寸,由此,不會影響步行,且即使在收納時也非常方便,可確保將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厚度加起來以后的足夠的高度尺寸,而且,還可實現(xiàn)該第2連樞保持機構自身的結構和裝配作業(yè)的簡單化和效率化,這是其目的。
技術方案8揭示了上述技術方案7中的第2連樞保持機構的一實施形態(tài),只要使用連樞軸銷就可保持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低位置及高位置的各狀態(tài),而連樞軸銷由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轉動自如地軸裝在寬度方向上的第1、第2軸銷部和將所述第1、第2伸出端部連續(xù)設置的轉動臂部所構成。
技術方案9揭示了所述技術方案8中第2連樞保持機構的具體例子,這里,該連樞軸銷不僅由第1軸銷部和一對轉動臂及一對相對軸桿形成C字狀,而且使所述第1軸銷部從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嵌入用切槽嵌合在第1軸孔中獲得,且所述一對相對軸桿可從外側嵌合在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第2軸孔中,其目的就是迅速而容易地可進行該裝配作業(yè)。
技術方案10是,對于所述技術方案8,通過將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第1、第2抵接端面(日文沖當端面)傾斜成向下方接近于門裝入側,就可順利地進行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相對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成為上升轉移的轉動操作,就可順利地進行該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從低位置向高位置的可逆的上升轉移,這是其目的。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1是,提供一種門用限制器,其特點在于,包括具有放置底面和朝向門裝入側而降低的傾斜上面部的基座;將門用止動傾斜上面安裝在該傾斜上面部上并處于低位置的門用止動載放體;在通過相對基座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而上升轉動該門用止動載放體、以使所述門用止動傾斜上面上升轉移到比所述低位置還高的高位置的狀態(tài)和所述的低位置的狀態(tài)下,將該門用止動載放體自由地保持在基座上的第1連樞保持機構。
技術方案2涉及所述技術方案1中的第1連樞保持機構,其內容是,具有門用止動載放體處于所述低位置、開設在所述基座的相對的立設內裝側板部上的彎曲導向槽;在其上以下位側配置而貫通、插入地設在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相對的立設內裝側板部上的卡裝銷,在門用止動載放體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狀態(tài)下,所述卡裝銷配置在所述彎曲導向槽的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彎曲、下彎的停止槽緣側。
技術方案3涉及技術方案1中的第1連樞保持機構,其具有門用止動載放體處于所述低位置、從門用止動載放體的門用止動傾斜上面下突以與所述基座的門裝入側立壁的外接面抵接的抵接突起部;開設在該基座的相對的立設內裝側板部上的彎曲導向槽;在其上以下位側配置而貫通、插入地設在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相對的立設外裝側板部上的卡裝銷,在門用止動載放體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狀態(tài)下,所述抵接突起部載放在靠近基座的傾斜上面部的門裝入側,且所述卡裝銷配置在所述彎曲導向槽的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彎曲、下彎的停止槽緣側。
技術方案4涉及技術方案1中的第1連樞保持機構,其具有門用止動載放體處于所述低位置、開設在所述基座的相對的立設內裝側板部上的第1、第2彎曲導向槽;在其上都以下位側配置而貫通、插入地設在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相對的立設外裝側板部上的第1、第2卡裝銷,在門用止動載放體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狀態(tài)下,所述第1卡裝銷配置在所述第1彎曲導向槽的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彎曲、上彎的第1停止槽緣中,且所述第2卡裝銷配置在所述第2彎曲導向槽的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彎曲、下彎的第2停止槽緣中。
技術方案5的特點是,具有門用止動載放體處于所述低位置、利用下位樞軸將下端部樞裝在所述基座的相對的立設內裝側板部的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的升降動作用轉動臂;將該升降動作用轉動臂的上端部樞裝在所述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相對的立設外裝側板部上的上位樞軸;立設在基座的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的承受部,在門用止動載放體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狀態(tài)下,所述上位樞軸是下位樞軸的上位,且轉動、轉移到靠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該升降動作用轉動臂自由地支承在所述承受部上,由此構成第1連樞保持機構。
技術方案6的特點是,具有如下那樣構成的第1連樞保持機構,即,具有門用止動載放體處于所述低位置、利用第1下位樞軸將下端部樞裝在所述基座的相對的立設內裝側板部的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的第1升降動作用轉動臂;將該升降動作用轉動臂的上端部樞裝在所述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相對的立設外裝側板部上的第1上位樞軸;利用第2下位樞軸將下端部樞裝在所述立設內裝側板部的門裝入側的第2升降動作用轉動臂;將該升降動作用轉動臂的上端部樞裝在所述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相對的立設外裝側板部上的第2上位樞軸;立設在基座的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的第1承受部;立設在所述相對的立設外裝側板部的門裝入側的第2承受部,在門用止動載放體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狀態(tài)下,所述第1上位樞軸位于第1下位樞軸的上位,且轉動、轉移到靠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而該第1升降動作用轉動臂自由地支承在所述第1承受部上,所述第2上位樞軸位于第2下位樞軸的上位,且轉動、轉移到靠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該第2升降動作用轉動臂自由地支承在所述第2承受部上。
技術方案7的特點是,包括具有第1放置底面、朝向門裝入側而降低的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和形成在門裝入側的第1抵接端面的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具有所述第2抵接端面、以同一平面狀態(tài)而與所述第1放置底面連接安裝的第2放置底面和以同一平面狀態(tài)朝向門裝入側而降低地與所述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連接安裝的第2門用止動傾斜上面的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在通過將處于該低位置的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相對所述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而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上升、轉動而將第2放置底面上升、轉移到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的高位置的放置狀態(tài)和該上升轉移前的低位置的地面放置狀態(tài)下,將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分別自由地保持在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上的第2連樞保持機構。
技術方案8的內容是,包括具有第1放置底面、朝向門裝入側而降低的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和形成在門裝入側的第1抵接端面的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具有以與所述第1放置底面為同一平面狀態(tài)而與相對于所述第1抵接端面的第2抵接端面連接安裝的第2門用止動傾斜上面的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在通過將處于該低位置的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相對所述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而上升、轉動而將第2放置底面上升、轉移到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的高位置的放置狀態(tài)和該上升轉移前的低位置的地面放置狀態(tài)下,將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分別自由地保持在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上的第2連樞保持機構,該第2連樞保持機構具有連樞軸銷,該連樞軸銷由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轉動自如地軸裝在寬度方向上的第1軸銷部、軸裝成沿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寬度方向轉動自如的第2軸銷部和將第1、第2軸銷部的第1、第2伸出端部連續(xù)設置的轉動臂部所構成,以所述轉動臂部為半徑、從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所述低位置向高位置的上升轉移是自如的。
技術方案9的內容是,所述技術方案8中的第2連樞保持機構的連樞軸銷,其第1軸銷部的兩端的一對第1伸出端部和第2軸銷部的兩端的一對第2伸出端部利用延伸安裝在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上的一對轉動臂而形成一體,并通過從開口的嵌入用切槽壓入在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第1放置底面上,而使所述第1軸銷部與嵌入用切槽連通的第1軸孔嵌合成轉動自如,所述第2軸銷部,通過將從所述一對轉動臂部分別折彎后的一對相對軸桿嵌入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第2軸孔中而構成。
技術方案10的內容是,在所述技術方案8中,從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第1、第2門用止動傾斜上面,傾斜成向第1、第2放置底面接近于門裝入側。
圖1表示技術方案2的門用限制器,圖1(A)是其俯視圖,(B)是沿(A)中B-B線的縱剖側視圖,(C)是將所述圖(B)中門用限制器設成升高狀態(tài)后的側視圖。
圖2是沿圖1(B)中II-II線的縱剖側視圖。
圖3是表示技術方案2的門用限制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4表示技術方案3的門用限制器,圖4(A)是其俯視圖,(B)是沿(A)中B-B線的縱剖側視圖,(C)是將所述圖(B)中門用限制器設成升高狀態(tài)后的側視圖。
圖5是表示技術方案3的門用限制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6表示技術方案4的門用限制器,圖6(A)是其俯視圖,(B)是沿(A)中B-B線的縱剖側視圖,(C)是將所述圖(B)中門用限制器設成升高狀態(tài)后的側視圖。
圖7是表示技術方案4的門用限制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8表示技術方案5的門用限制器,圖8(A)是其俯視圖,(B)是沿(A)中B-B線的縱剖側視圖,(C)是將所述圖(B)中門用限制器設成升高狀態(tài)后的側視圖。
圖9是表示技術方案5的門用限制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10表示技術方案6的門用限制器,圖10(A)是其俯視圖,(B)是沿(A)中B-B線的縱剖側視圖,(C)是將所述圖(B)中門用限制器設成升高狀態(tài)后的側視圖。
圖11是表示技術方案6的門用限制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12是表示技術方案7的門用限制器一實施形態(tài)的俯視圖。
圖13是圖12的門用限制器的側面動作說明圖。
圖14是沿圖12中L-L線的縱剖側視圖。
圖15表示現(xiàn)有的門用限制器,在門與地面之間的間隙尺寸較大的情況下設成可使用狀態(tài)的縱剖側視圖。
圖16是表示不同于圖15的現(xiàn)有例子的門用限制器,圖16(A)是表示在前述間隙尺寸較小的情況下使用狀態(tài)的展開立體圖,(B)是表示在該間隙尺寸較大的情況下使用狀態(tài)的重疊狀態(tài)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對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1,現(xiàn)參照技術方案2的圖1至圖3的門用限制器來詳細敘述如下。門用限制器由基座1和門用止動載放體2及相對該基座1而將門用止動載放體2上升、轉移自如地保持在后述的低位置狀態(tài)和高位置狀態(tài)用的第1連樞保持機構3所構成。
在圖示例子中,所述基座1尤其從圖3得知,由底板1a、立設在其長度方向兩側并形成細尖楔狀的立設內裝側板部1b、1c、將這些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封住的基端閉合立壁1d所形成。由此,在基座1上,利用立設內裝側板部1b、1c的傾斜上緣1e、基端閉合立壁1d的上端緣1f和位于底板1a的門裝入側S2的低位的先行上端緣1g而形成傾斜上面部1A,圖中1h表示底板1a在使用時放置在地面上的放置底面。
下面,說明上述的門用止動載放體2。門用止動載放體2還具有朝向門裝入側S2而降低的一對立設外裝側板部2a、2b和將這些頂板部位予以封住的門用止動傾斜上面2c,因此,其底側和基端側呈敞開狀態(tài),在該門用止動傾斜上面2c上,設有向寬度方向隔開形成許多條凹槽的防滑條2d,從而,門用止動載放體2與基座1相同地呈楔狀。
在技術方案1的情況下,如圖1(B)所示,具有前述的連樞保持機構3,它通過在基座1的傾斜上面部1A上安裝門用止動傾斜上面2c而將該門用限制器的高度保持在低位置的狀態(tài),并通過使這種低位置的門用止動傾斜上面2c相對所述基座1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上升、轉動,而將所述門用止動傾斜上面2c上升、轉移到高位置,由此,可使高位置狀態(tài)保持在基座1上。
這里,技術方案2的上述技術方案1中的所述第1連樞保持機構3按前述、即如圖1至圖3揭示的那樣構成。
也就是說,第1連樞保持機構3具有在基座1的相對的立設內裝側板部1b、1c的靠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開設成倒鉤子狀的一對彎曲導向槽3a、3b;橫設在嵌于該基座1上的門用止動載放體2的所述立設外裝側板部2a、2b上的卡裝銷3c。圖中2e、2f是卡裝銷3的貫通孔。
對于門用止動載放體2處于所述的低位置,是在彎曲導向槽3a、3b中,所述卡裝銷3c被貫通、插入在其下位側,從而由于卡裝銷3c被嵌入呈立裝狀態(tài)的彎曲導向槽3a、3b的豎立狀部位,故門用止動載放體2不會不經意地向門用限制器的長度方向變動,而可將門保持在敞開狀態(tài)等。
對于將門用止動載放體2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狀態(tài)是,在卡裝銷3c沿彎曲導向槽3a、3b的豎立狀部位上升后,進入朝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而下彎形成的停止槽緣3d、3e側。
因此,對于上述的高位置狀態(tài),如圖1(C)所示,由于門用止動載放體2的基端側上升,此時卡裝銷3c上升轉移到停止槽緣3d中,因此,當然不會下降,且還可阻止或抑制不經意的向左右方向的變動,其結果,在門的下端緣與地面之間的間隙尺寸較大的情況下,也可無妨礙而可靠地起到門用限制器的作用。
這里,圖1(C)的高位置狀態(tài)是,門用止動傾斜上面2c的傾斜角度疊裝成大于傾斜上面部1A的傾斜角度。
下面,說明技術方案3的門用限制器,其仍具有所述技術方案1的結構,但其第1連樞保持機構3如下那樣與技術方案2的情況不相同。
也就是說,按圖4與圖5可理解,基座1的長度短于門用止動載放體2,所述彎曲導向槽3a、3b與卡裝銷3c的結構是相同的,但在基座1上形成有門裝入側立壁1i,并且抵接突起部2g從門用止動載放體2的門用止動傾斜上面2c的長度方向中央向下突出。因此,這種情況下,所述的先行上端緣1g處于門裝入側立壁1i的上端而形成在較高位。
并且,當門用止動載放體2處于所述低位置狀態(tài)時,所述抵接突起部2g就與基座1的門裝入側立壁1i的外接面1j抵接,因此,利用這種情況和所述彎曲導向槽3a、3b與卡裝銷3c所產生的相互關系,就能進一步可靠地阻止門用止動載放體2相對基座1、尤其向左右方向的變動而使其穩(wěn)定化。
此外,當門用止動載放體2處于高位置狀態(tài)時,門用止動載放體2的靠近門裝入側S2的門用止動傾斜上面2c在使用時處于離開地面上浮的狀態(tài),但由于所述抵接突起部2g處于基座1的傾斜上面部1A,放置在靠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故此時承受門下端緣的是抵接突起部2g的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的門用止動傾斜上面2c,由于其長度被縮短,故容易獲得充分的強度。
這里,圖4(C)的高位置狀態(tài)是,傾斜上面部1A與門用止動傾斜上面2c疊裝成大致平行狀態(tài)。
現(xiàn)說明技術方案4,其仍涉及技術方案2及技術方案3中的第1連樞保持機構3且具有特異的結構,如下幾個方面與上述技術方案2的結構不相同。
也就是說,在技術方案2中是在立設內裝側板部1b、1c上開設各自一個的彎曲導向槽3a、3b,而這里,如圖6、圖7所示,向門用限制器的長度方向隔開間隔地設有各自二個的第1、第2彎曲導向槽3f、3g、3h、3i,在技術方案3中,在門用止動載放體2上設有一個卡裝銷3,而技術方案4中,二個第1、第2卡裝銷3j、3k隔開間隔,未標上前述貫通孔2e、2f和符號,已分別設成一對貫通孔。
當門用止動載放體2如前所述處于低位置時,如圖6(B)所示,都以所述第1、第2彎曲導向槽3f、3g、3h、3i的下位配置狀態(tài)貫通插入所述第1、第2卡裝銷3j、3k。
當使門用止動載放體2上升、轉動成高位置狀態(tài)時,所述第1卡裝銷3j就被配置在向所述第1彎曲導向槽3f、3h的朝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彎曲、下彎的第1停止槽緣3m、3n,且所述第2卡裝銷3k被配置在所述第2彎曲導向槽3g、3i的朝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彎曲、下彎的第2停止槽緣3p、3q。
這里,在圖示例子中,按圖6(B)、(C)可理解,第1彎曲導向槽3f、3h開設在比第2彎曲導向槽3g、3i還高的高位,且第1彎曲導向槽3f、3h的第1停止槽緣3m、3n通過彎曲、下彎而形成,第2彎曲導向槽3g、3i的第2停止槽緣3p、3q不下彎地通過上彎而形成,這樣,門用止動載放體2的相對基座1的前述上升轉動的操作,可無妨礙而順利地進行。
因此,采用技術方案4時,與前述技術方案1的如圖1所示結構相比,在提高整體的強度的同時,可有效地抑制門用止動載放體2的不經意的向左右方向的變動,且其穩(wěn)定度也變得良好。
下面,對于技術方案5,就不同于技術方案2至技術方案4中的連樞保持結構3的結構內容根據圖8與圖9來說明如下。
這里,在基座1的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立設有承受部1k,開設在所述立設內裝側板部1b、1c上的樞裝用貫通孔1m、1n,稍許離開所述承受部1k的偏向門裝入側S2,利用設在其上的下位樞軸3r樞裝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s的下端部。
并且,上述的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s的上端部,利用設在開設于立設外裝側板部2a、2b的一對通孔2h中的上位樞軸3t而樞裝在所述的門用止動載放體2上。
這里,在所述門用止動載放體2處于低位置的情況下,所述下位樞軸3r位于稍比上位樞軸3t低的位置,由此,門用止動載放體2不會相對該基座1而向左右方向不經意地變動,能可靠地發(fā)揮門用限制器的作用。
在由上述狀態(tài)使門用止動載放體2上升、轉動而保持在高位置的狀態(tài)下,上位樞軸3t就從下位樞軸3r的正上方進一步轉動、轉移到靠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此時,該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s如圖8(C)所示那樣自由地支承在設于基座1上的所述承受部1k上。因此,門用止動載放體2不會再向上右方傾倒,從而能可靠地保持高位置狀態(tài),此時圖示例子是,承受部1k具有向上方并朝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后退的承受斜面1p,傾斜的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s以靠背狀態(tài)與其抵接。
這里,在圖8(C)的高位置狀態(tài)下,門用止動傾斜上面2c的傾斜角度可疊裝成大于傾斜上面部1A的傾斜角度。
圖10與圖11表示技術方案6的連樞保持機構3的實施形態(tài),該實施形態(tài)不是象技術方案5那樣由一個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s來連樞門用止動載放體2與基座1,不同點如下揭示那樣是使用一對升降動作用轉動臂。
也就是說,該第1連樞保持機構3具有門用止動載放體2處于所述低位置、利用與技術方案5相同的第1下位樞軸3u將下端部樞裝在基座1的立設內裝側板部1b、1c的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的第1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v;將其上端部樞裝在立設外裝側板部2a、2b上的第1上位樞軸3w;利用第2下位樞軸3x將下端部樞裝在立設內裝側板部1b、1c的門裝入側S2的第2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y;將其上端部樞裝在立設外裝側板部2a、2b上的第2上位樞軸3z。此外,不僅具有立設在基座1的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的第1承受部1q,還具有立設在更靠近門裝入側S2的第2承受部1r,所述第1、第2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v、3y都稍高于門裝入側S2呈高位置地平伏成傾斜狀態(tài),第1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v如圖10(B)所示配裝在比第2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y稍許上位。
在門用止動載放體2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狀態(tài)下,第1上位樞軸3w位于第1下位樞軸3u的上位,且轉動、轉移到靠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此時如圖10(B)所示,第1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v自由地支承在所述第1承受部1q上,而且,第2上位樞軸3z位于第2下位樞軸3x的上位,并轉動、轉移到靠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從而自由支承在第2承受部1r上地可承受第2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y。
因此,在該情況下,與技術方案5相比,由于門用止動載放體2與基座1由縮放儀結構連樞,故門用止動載放體2的上升、轉動操作不僅可順利進行,而且第1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v支承在第1承受部1q上,第2升降動作用轉動臂3y也支承在第2承受部1q上,從而可提高強度,并可防止門用止動載放體2的不經意的左右動作而確保其良好的穩(wěn)定性。
這里,在圖10(C)的高位置狀態(tài)下,傾斜上面部1A與門用止動傾斜上面2c大致平行。
技術方案7的結構是,在所述門用限制器處于低位置狀態(tài)下,在基座1上嵌上門用止動載放體2,使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與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5連接裝配成串聯(lián)狀態(tài),通過利用第2連樞保持機構6而使該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5連樞,從而可將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5從上述低位置狀態(tài)自由轉動到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的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4a上。
即,在所述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上,形成有放置在地面上的第1放置底面4b;朝向門裝入側S2而降低的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4a;形成在門裝入側S2的第1抵接面4c;形成與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5的寬度方向正交狀的一對側面4d。
對此,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5不僅具有以與所述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4a為同一平面狀態(tài)、朝向門裝入側S2而降低地連接裝配成低位置狀態(tài)的第2門用止動傾斜上面5a;此時以與所述第1放置底面4b為同一平面狀態(tài)而連接裝配成放置在地面上的第2放置底面5b,而且還具有與所述第1抵接端面4c相對的第2抵接端面5c。這里,在圖示例子中,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5的一對第2側面5d連接裝配成分別與第1側面4d為同一平面狀態(tài)。
現(xiàn)再對這里使用的第2連樞保持機構6的結構說明如下,通過將與上述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連接裝配成串聯(lián)狀態(tài)的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5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上升、轉動,從而可將該第2放置底面5b設成上升、轉移到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4a的高位置處的放置狀態(tài),并能自如地返回到該升降轉移前的低位置的地面放置狀態(tài),而且,可分別保持它們的低位置狀態(tài)和高位置狀態(tài)。
這里,參照圖12至圖14、根據技術方案8的門用限制器的一實施形態(tài)對上述第2連樞保持機構6作如下的詳細敘述。該第2連樞保持機構6的結構是,具有連樞軸銷6A,其包括轉動自如地以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的寬度方向、即與第1側面4d正交狀而軸裝的第1軸銷部6a;轉動自如地以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5的寬度方向、即與第2側面5d正交狀而軸裝的第2軸銷部6b;將從第1、第2軸銷部6a、6b的第1、第2側面4d、5d突出的第1、第2伸出端部6c、6d的一方或兩方予以連續(xù)設置的轉動臂部6e。
對于技術方案8中的第2連樞保持機構6是,也可通過由轉動臂部6e來連續(xù)設置第1、第2軸銷部6a、6b的僅單側的第1、第2伸出端部6c、6d,且第2軸銷部6b也形成在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的整個寬度長度上,從而形成コ字狀,而不做成圖12所示那樣的C字狀的連樞軸銷6A。
這里,在第1、第2軸孔4e、5e中,嵌裝著轉動自如的上述第1、第2軸銷部6a、6b。
技術方案9涉及技術方案8中的第2連樞保持機構6,且如下那樣作進一步特定。
即,該連樞軸銷6A,其第1軸銷部6a的兩端的一對第1伸出端部6c和第2軸銷部6b的兩端的一對第2伸出端部6d利用延伸安裝在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5的第1、第2側面4d、5d上的一對轉動臂部6e形成一體。
不僅如此,而且通過從在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的第1放置底面4b上開口的圖14所示的嵌入用切槽4f壓入所述第1軸銷部6a,從而轉動自如地嵌合在與該嵌入用切槽4f連通的第1軸孔4e中,這種情況,對于按道理由橡膠軟質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5的場合是合適的。
此外,所述第2軸銷部6b,通過將從一對轉動臂部6e分別折彎的一對相對軸桿6f嵌入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5的所述第2軸孔5e而構成。
這樣,如圖12所示,對于由金屬或合成樹脂形成的C字狀的第2連樞保持機構6,通過例如首先對所述相對軸桿6f克服其彈性而予以敞開、變形,從而將其卡嵌在第2軸孔5e中,接著,從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的嵌入用切槽4f將第1軸銷6a嵌合在第1軸孔4e中,以這種容易的操作就可將連樞軸銷6A裝填在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5間,并且,利用嵌入用切槽4f的設置,可保證第1軸銷6a在第1軸孔4e內順利的轉動。
技術方案10是,如圖示例子那樣,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5的第1、第2抵接端面4c、5c傾斜成從第1、第2門用止動傾斜上面4a、5a分別向第1、第2放置底面4b、5b接近于門裝入側S2。因此,如圖13所示,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5相對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而以第1軸銷部6a為中心、以轉動臂部6e為半徑如假想線R1那樣轉動,在欲將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5轉動、放置到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上時,不會產生不經意的干涉而可保證順利的這種轉動,通過從假想線R2的狀態(tài)如箭頭R3那樣轉動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5,從而可如假想線R4那樣容易地使其放置在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4上的高位置。
由于本發(fā)明如上述那樣構成,故采用技術方案1時,由于利用連樞保持機構而使基座與門用止動載放體處于連接狀態(tài),故該兩者不分離而可保持一體,從而不僅可消除因一方構件的丟失而不能對付門與地面之間的間隙尺寸較大的情況這種不便,而且,由于可按只要利用連樞保持構件來上升、轉動門用止動載放體相對基座的操作,而可靠地將門用止動載放體保持在高位的狀態(tài),故僅以簡單的操作就可馬上應付較大的間隙尺寸。另外,由于其全長無論在低位置狀態(tài)下還是在高位置狀態(tài)下基本不變,故與該全長增大的現(xiàn)有的門用限制器相比,可完全消除給通行帶來妨礙的缺點。
采用技術方案2時,由于不僅完全可實現(xiàn)技術方案1的目的,而且上升、轉動該連樞保持機構處于低位置狀態(tài)的門用止動載放體,并使其卡裝銷從基座的彎曲導向槽的下位側轉移到停止槽緣中,故可利用簡單的結構在高低兩位置將門用止動載放體保持成不產生不經意的變動,可提供一種簡易而迅速對付間隙尺寸的大小、且在穩(wěn)定性方面是高可靠性的門用限制器。
技術方案3涉及連樞保持機構,與技術方案2相比,由于在基座上設置門裝入側立壁,在門用止動載放體上設置抵接突起部,將兩者抵接或使抵接突起部放置在基座的傾斜上面部上,故可始終保持門用止動載放體相對基座的穩(wěn)定度,可發(fā)揮門用限制器的穩(wěn)定的效能,并且,可提高門用止動傾斜上面的強度,提高門用限制器的限制效果。
在技術方案4的連樞保持機構中,如技術方案2那樣,不僅在一對彎曲導向槽中貫通、插入卡裝銷,而且通過在二對的第1、第2彎曲導向槽中分別貫通、插入第1、第2卡裝銷,就可增進門用止動傾斜的相對基座的穩(wěn)定化。
技術方案5的連樞保持機構,由于通過利用上位與下位的樞軸而將升降動作用轉動臂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別樞裝在門用止動載放體與基座之間,來保持低位置狀態(tài),并且高位置狀態(tài)的保持是,將升降動作用轉動臂支承在基座的承受部上,因此,可順利地進行門用止動載放體的升降操作,并可確保其穩(wěn)定性。
技術方案6的附設連樞保持機構的情況,與技術方案5相比,一并設置第1、第2升降動作用轉動臂而構成縮放儀式,而且,各自支承在第1、第2承受部上,并通過做成保持高位置狀態(tài)的結構,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整體的強度與穩(wěn)定性及操作性。
對于技術方案7的門用限制器,由于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都處于地面上的低位置狀態(tài),且該兩者配設成串聯(lián)狀,故與技術方案1的門用限制器相比,體積不會增大而可使其小型化,而且,當使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上升、轉移到高位置時,由于可使其長度縮小近約1/2,故不會妨礙步行者,不僅便于收納,而且可確保充分的高度位置,此外,可使第2連樞保持機構自身的結構簡單化,還可獲得裝配作業(yè)的簡單化。
與技術方案7相比,技術方案8涉及第2連樞保持機構,其使用連樞軸銷,該連樞軸銷由第1、第2軸銷部和將第1、第2伸出端部連接設置的轉動臂部所構成,由此,因將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連樞,故可通過使用極其簡單的構件來實現(xiàn)所述低位置狀態(tài)和高位置狀態(tài)的保持目的。
技術方案9涉及所述技術方案8中的第2連樞保持機構,由于其連樞軸銷形成C字狀,且在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上開設有通向第1軸孔的嵌入用切槽,故可簡易而迅速地進行該連樞軸銷的相對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安裝作業(yè)。
采用技術方案10時,由于向規(guī)定方向傾斜設置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第1、第2抵接端面,故可順利而容易地進行相對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上升轉移和下降轉移的作業(yè)。
權利要求
1.一種門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1放置底面、朝向門裝入側而降低的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和形成在門裝入側的第1抵接端面的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具有相對于所述第1抵接端面的第2抵接端面、以同一平面狀態(tài)而與所述第1放置底面連接安裝的第2放置底面和以同一平面狀態(tài)朝向門裝入側而降低地與所述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連接安裝的第2門用止動傾斜上面的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在通過將處于該低位置的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相對所述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而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上升、轉動而將第2放置底面上升、轉移到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的高位置的放置狀態(tài)和該上升轉移前的低位置的地面放置狀態(tài)下,將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分別自由地保持在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上的第2連樞保持機構。
2.一種門用限制器,包括具有第1放置底面、朝向門裝入側而降低的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和形成在門裝入側的第1抵接端面的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具有相對于所述第1抵接端面的第2抵接端面、以同一平面狀態(tài)而與所述第1放置底面連接安裝的第2放置底面和以同一平面狀態(tài)朝向門裝入側而降低地與所述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連接安裝的第2門用止動傾斜上面的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在通過將處于該低位置的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相對所述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而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上升、轉動而將第2放置底面上升、轉移到第1門用止動傾斜上面的高位置的放置狀態(tài)和該上升轉移前的低位置的地面放置狀態(tài)下,將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分別自由地保持在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上的第2連樞保持機構,其特征在于,該第2連樞保持機構具有連樞軸銷,該連樞軸銷由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轉動自如地軸裝在寬度方向上的第1軸銷部、軸裝成沿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寬度方向轉動自如的第2軸銷部和將第1、第2軸銷部的第1、第2伸出端部連續(xù)設置的轉動臂部所構成,以所述轉動臂部為半徑、從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所述低位置向高位置的上升轉移是自如的。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門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第2連樞保持機構的連樞軸銷,其第1軸銷部的兩端的一對第1伸出端部和第2軸銷部的兩端的一對第2伸出端部利用延伸安裝在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上的一對轉動臂而形成一體,并通過從開口的嵌入用切槽壓入在第1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第1放置底面上,而使所述第1軸銷部與嵌入用切槽連通的第1軸孔嵌合成轉動自如,所述第2軸銷部,通過將從所述一對轉動臂部分別折彎后的一對相對軸桿嵌入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第2軸孔中而構成。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門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從第1、第2分斷門用止動載放體的第1、第2門用止動傾斜上面,傾斜成向第1、第2放置底面接近于門裝入側。
全文摘要
一種門用限制器,由基座、門用止動載放體和裝設在它們之間的連樞保持機構所構成,在小間隙尺寸情況下使用時,門用止動傾斜上面載放在基座的傾斜上面部上并使門用止動載放體處于低位置,當將門用止動載放體相對基座而朝向與門裝入側的相反側S1上升、轉動時,其成為可用于大間隙尺寸的高位置狀態(tài)。在所述低位置與高位置的各狀態(tài)下,在基座上設有連樞保持機構,以自如地保持門用止動載放體。采用本發(fā)明,可消除各構件的分散丟失和現(xiàn)有門用限制器伸展使妨礙通行的缺點。
文檔編號E05C17/54GK1500961SQ200310101560
公開日2004年6月2日 申請日期2000年7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7月22日
發(fā)明者菅佐原道夫 申請人:菅常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