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力工程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電力桿塔。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架空輸電線路越來越難以滿足市容市貌的規(guī)劃要求。電力部門經常要配合市政建設、公路、鐵路建設,進行輸電線路的遷移改造工程。常規(guī)方法就是拆除舊塔,在順線路方向前后移動一小段距離,或者橫向線路方向偏移一段距離,找到新的塔位,重新樹立一與原來一樣的輸電鐵塔,以該輸電鐵塔作為臨時桿塔1,以避開新建道路或其他工程建設,其工作示意圖見附圖1所示。
在類似的架空輸電線路遷改的倒停電方案設計中,新建的臨時桿塔1是臨時設備,待線路建設完成后,一般均需拆除。況且,由于每條線路的桿塔設計條件不一樣,拆除的臨時桿塔1很難有機會再利用,造成極大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力桿塔,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搭建的臨時桿塔造成較大浪費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電力桿塔,包塔主體,塔主體包括沿豎直方向依次設置的塔頭模塊、塔身模塊和塔腿模塊,塔頭模塊、塔身模塊和塔腿模塊由上而下依次可拆卸地拼接。
進一步地,塔主體還包括:塔身中柱,塔身中柱設置在塔頭模塊和塔身模塊之間;橫擔組件,橫擔組件安裝在塔身中柱上。
進一步地,橫擔組件包括上橫擔、中橫擔和下橫擔,上橫擔、中橫擔和下橫擔沿豎直方向依次安裝在塔身中柱上。
進一步地,下橫擔為兩個,兩個下橫擔分別設置在塔身中柱的相對兩側;上橫擔、中橫擔和其中一個下橫擔位于塔身中柱的同一側。
進一步地,塔身中柱包括多個中柱分塊,多個中柱分塊沿豎直方向依次可拆卸地拼接。
進一步地,中柱分塊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第一邊框,兩個第一邊框均豎直設置,兩個第一邊框之間連接有多個第一連接梁。
進一步地,第一邊框為矩形邊框。
進一步地,塔身中柱的頂端設置有地線支架。
進一步地,塔身模塊包括多個塔身分塊,多個塔身分塊沿豎直方向依次可拆卸地拼接。
進一步地,塔身分塊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第二邊框,相鄰兩個第二邊框之間連接有多個第二連接梁。
進一步地,第二邊框為梯形框。
進一步地,第二邊框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第二縱梁,兩個第二縱梁均沿豎直方向設置,兩個第二縱梁之間連接有多個第二橫梁和多個第二交叉梁;各個第二橫梁分別與兩個第二縱梁的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端部連接,各個第二交叉梁分別與兩個第二縱梁的位于不同水平面的端部連接。
進一步地,塔腿模塊包括形狀相同但尺寸依次增大的多個塔腿塊,多個塔腿塊沿豎直方向依次拼接,且沿由上而下的方向,塔腿塊的尺寸逐漸增大。
進一步地,塔腿塊包括沿豎直方向的預定對稱線對稱設置的兩個支腳框,支腳框為三角形邊框。
進一步地,支腳框內設置有加強梁。
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通過塔頭模塊、塔身模塊和塔腿模塊實現了臨時桿塔的快速搭建。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如某處需要搭建臨時桿塔,通過將塔頭模塊、塔身模塊和塔腿模塊由上而下依次拼接及完成了臨時桿塔的搭建,在使用完成后,依次將塔頭模塊、塔身模塊和塔腿模塊拆卸,相比現有的臨時桿塔,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了臨時桿塔的快速搭建與拆卸,而且針對不同位置及高度需求進行調節(jié),避免了現有臨時桿塔一次性使用造成的浪費,解決現有技術中搭建的臨時桿塔造成較大浪費的問題。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現有的臨時桿塔的實施例的使用示意圖;
圖2示出了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了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了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的塔頭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5示出了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的塔身分塊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6示出了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的塔腿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臨時桿塔;10、塔頭模塊;20、塔身模塊;21、塔身分塊;211、第二邊框;30、塔腿模塊;31、塔腿塊;311、支腳框;40、塔身中柱;41、中柱分塊;50、橫擔組件;51、上橫擔;52、中橫擔;53、下橫擔;60、地線支架;70、第二縱梁;80、第二橫梁;90、第二交叉梁;100、加強梁。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通過了一種電力桿塔,請參考圖2至圖6,電力桿塔包塔主體,塔主體包括沿豎直方向依次設置的塔頭模塊10、塔身模塊20和塔腿模塊30,塔頭模塊10、塔身模塊20和塔腿模塊30由上而下依次可拆卸地拼接。
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通過塔頭模塊10、塔身模塊20和塔腿模塊30實現了臨時桿塔的快速搭建。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如某處需要搭建臨時桿塔,通過將塔頭模塊10、塔身模塊20和塔腿模塊30由上而下依次拼接及完成了臨時桿塔的搭建。在使用完成后,依次將塔頭模塊10、塔身模塊20和塔腿模塊30拆卸,相比現有的臨時桿塔,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了臨時桿塔的快速搭建與拆卸,而且針對不同位置及高度需求進行調節(jié),避免了現有臨時桿塔一次性使用造成的浪費,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搭建的臨時桿塔造成較大浪費的問題。
為了能夠實現方便拉線,如圖2所示,塔主體還包括:塔身中柱40,塔身中柱40設置在塔頭模塊10和塔身模塊20之間;橫擔組件50,橫擔組件50安裝在塔身中柱40上。通過在塔主體上設置有塔身中柱40和橫擔組件50,其中,塔身中柱40設置在塔頭模塊10和塔身模塊20之間,橫擔組件50安裝在塔身中柱40上,通過安裝在塔身中柱40上的橫擔組件50實現了線體的架設。
為了能夠滿足多層布線的要求,如圖4所示,橫擔組件50包括上橫擔51、中橫擔52和下橫擔53,上橫擔51、中橫擔52和下橫擔53沿豎直方向依次安裝在塔身中柱40上。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將橫擔組件50設置為上橫擔51、中橫擔52和下橫擔53,其中,上橫擔51、中橫擔52和下橫擔53沿豎直方向依次安裝在塔身中柱40上。在本實施例中,導線掛點分別布置在各個橫擔的端頭位置和塔身中柱40上,通過變換掛點位置,能夠實現耐張串垂直排列、懸垂串垂直排列和耐張串水平排列三種導線布置方式,可同時滿足直線塔和耐張塔的組裝要求,靈活方便。
為了適應底層布線要求,下橫擔53為兩個,兩個下橫擔53分別設置在塔身中柱40的相對兩側;上橫擔51、中橫擔52和其中一個下橫擔53位于塔身中柱40的同一側。通過將下橫擔53設置為兩個,其中,兩個下橫擔53分別設置在塔身中柱40的相對兩側,可以滿足底層位置的拉線需求。
在本實施例中,上橫擔51、中橫擔52和其中一個下橫擔53位于塔身中柱40的同一側,其中,上橫擔51、中橫擔52只在塔身中柱40左側布置,下橫擔53分布在塔身中柱40兩側,各個橫擔的尺寸、規(guī)格完全一致,能夠相互替換,實現模塊化組裝。
為了能夠實現塔身中柱40的模塊化設置,如圖2和圖3所示,塔身中柱40包括多個中柱分塊41,多個中柱分塊41沿豎直方向依次可拆卸地拼接。通過將塔身中柱40設置為多個中柱分塊41,多個中柱分塊41沿豎直方向依次可拆卸地拼接,從而實現了塔身中柱40的模塊化設置。
針對中柱分塊41的具體結構,中柱分塊41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第一邊框,兩個第一邊框均豎直設置,兩個第一邊框之間連接有多個第一連接梁。
在本實施例中,中柱分塊41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第一邊框,兩個第一邊框均豎直設置,兩個第一邊框之間連接有多個第一連接梁,其中,第一邊框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第一縱梁,兩個第一縱梁均沿豎直方向設置,兩個第一縱梁之間連接有多個第一橫梁和多個第一交叉梁;各個第一橫梁分別與兩個第一縱梁的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端部連接,各個第一交叉梁分別與兩個第一縱梁位于不同水平面的端部連接。
為了方便搭設各個橫擔,優(yōu)選地,第一邊框為矩形邊框。
優(yōu)選地,塔身中柱40的頂端設置有地線支架60。
為了實現塔身模塊20的模塊化設置,如圖2所示,塔身模塊20包括多個塔身分塊21,多個塔身分塊21沿豎直方向依次可拆卸地拼接。通過將塔身模塊20設置為多個塔身分塊21,多個塔身分塊21沿豎直方向依次可拆卸地拼接,從而實現了塔身模塊20的模塊化設置。
考慮到塔身分塊21的具體結構設置,如圖2所示,塔身分塊21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第二邊框211,相鄰兩個第二邊框211之間連接有多個第二連接梁。通過將塔身分塊21設置為平行設置的兩個第二邊框211和相鄰兩個第二邊框211之間連接的多個第二連接梁,從而完成了塔身分塊21的整體設置。
優(yōu)選地,第二邊框211為梯形框。
為了能夠保證第二邊框211的穩(wěn)定性,如圖2所示,第二邊框211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第二縱梁70,兩個第二縱梁70均沿豎直方向設置,兩個第二縱梁70之間連接有多個第二橫梁80和多個第二交叉梁90;各個第二橫梁80分別與兩個第二縱梁70的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端部連接,各個第二交叉梁90分別與兩個第二縱梁70的位于不同水平面的端部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邊框211由相對設置的兩個第二縱梁70、多個第二橫梁80以及多個第二交叉梁90組成,其中,兩個第二縱梁70均沿豎直方向設置,兩個第二縱梁70之間連接有多個第二橫梁80和多個第二交叉梁90;各個第二橫梁80分別與兩個第二縱梁70的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端部連接,各個第二交叉梁90分別與兩個第二縱梁70的位于不同水平面的端部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縱梁70、第二橫梁80以及第二交叉梁90均采用拉桿,只承受拉力,不承受壓力;其中,拉桿通過花蘭連接,其中,花蘭的長度可調整長度,構造簡單、連接方便。拉桿構件體積相對較小,易存儲,好運輸,便于重復利用。
為了能夠實現塔腿模塊30的模塊化設置,塔腿模塊30包括形狀相同但尺寸依次增大的多個塔腿塊31,多個塔腿塊31沿豎直方向依次拼接,且沿由上而下的方向,塔腿塊31的尺寸逐漸增大。通過將塔腿模塊30設置為形狀相同但尺寸依次增大的多個塔腿塊31,多個塔腿塊31沿豎直方向依次拼接,且沿由上而下的方向,塔腿塊31的尺寸逐漸增大,從而實現了塔腿模塊30的模塊化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最底層設置有尺寸最大的塔腿塊31,用于支撐電力桿塔的整體結構,其中,塔腿模塊30的頂部設置有尺寸最小的塔腿塊31,尺寸最小的塔腿塊31與塔身模塊20連接。
優(yōu)選地,塔腿塊31包括沿豎直方向的預定對稱線對稱設置的兩個支腳框311,支腳框311為三角形邊框。
為了能夠保證支腳框311的承載力,支腳框311內設置有加強梁100,其中,加強梁設置在各個三角形邊框內,加強梁100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加強筋以及傾斜設置的第二加強筋,兩個相鄰的第二加強筋通過第一加強筋連接。
針對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的具體結構進行說明:
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為自立式單回路鐵塔,塔頭由地線支架、上橫擔、中橫擔、下橫擔以及塔身中柱組成。地線支架安裝在塔身中柱頂部;上橫擔、中橫擔以及下橫擔分別與塔身中柱連接,全塔由塔頭、塔身及塔腿組成。
其中,上橫擔和中橫擔只在塔身中柱左側布置,下橫擔分布在塔身中柱兩側。各個橫擔的尺寸、規(guī)格完全一致,能夠相互替換,實現模塊化組裝。
導線掛點分別布置在橫擔端頭位置和塔身中柱上,通過變換掛點位置,能夠實現耐張串垂直排列、懸垂串垂直排列和耐張串水平排列三種導線布置方式,可同時滿足直線塔和耐張塔的組裝要求,靈活方便。
全塔為鋼管角鋼混合塔,其中,鐵塔主材采用鋼管,塔身的正、側面交叉材和隔面交叉材采用拉桿,其余材料采用角鋼。
塔身的正、側面交叉斜材和橫隔面交叉材均采用拉桿,只承受拉力,不承受壓力;拉桿通過花蘭連接,可調整長度,構造簡單、連接方便。拉桿構件體積相對較小,易存儲,好運輸,便于重復利用。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發(fā)明上述的實施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
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通過塔頭模塊10、塔身模塊20和塔腿模塊30實現了臨時桿塔的快速搭建。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如某處需要搭建臨時桿塔,通過將塔頭模塊10、塔身模塊20和塔腿模塊30由上而下依次拼接及完成了臨時桿塔的搭建,在使用完成后,依次將塔頭模塊10、塔身模塊20和塔腿模塊30拆卸,相比現有的臨時桿塔,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了臨時桿塔的快速搭建與拆卸,而且針對不同位置及高度需求進行調節(jié),避免了現有臨時桿塔一次性使用造成的浪費,解決現有技術中搭建的臨時桿塔造成較大浪費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可以自由拆卸,重復利用,具有通用性強,無需再生產加工,常備的臨時桿塔隨用隨組裝的特點,拆卸后不會廢除,在線路建設完后再回庫,以備下次利用,避免塔材浪費,同時極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發(fā)明的電力桿塔,導線掛點分別布置在橫擔端頭位置和塔身中柱上,通過變換掛點位置,能夠實現耐張串垂直排列、懸垂串垂直排列和耐張串水平排列三種導線布置方式,可同時滿足直線塔和耐張塔的組裝要求,靈活方便。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詞如“前、后、上、下、左、右”、“橫向、豎向、垂直、水平”和“頂、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通常是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這些方位詞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方位詞“內、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
為了便于描述,在這里可以使用空間相對術語,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來描述如在圖中所示的一個器件或特征與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間位置關系。應當理解的是,空間相對術語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圖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圖中的器件被倒置,則描述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將被定位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下”。因而,示例性術語“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兩種方位。該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轉90度或處于其他方位),并且對這里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作出相應解釋。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詞語來限定零部件,僅僅是為了便于對相應零部件進行區(qū)別,如沒有另行聲明,上述詞語并沒有特殊含義,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