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墻體模板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新型轉角構件的墻體模板。
背景技術:
現(xiàn)在的許多墻體是通過在墻體支撐模板中灌注混凝土形成的,在澆筑前,需要對墻面模板進行固定?,F(xiàn)有技術中,市場上通常采用c型槽鋼實現(xiàn)墻面模板的固定,這種方式,c型槽鋼容易使砼墻體變形。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新型轉角構件的墻體模板。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具有新型轉角構件的墻體模板,其改進之處在于:包括豎向墻板、轉角構件以及樓面板;
所述的轉角構件包括第一橫向板、第一豎向板、第二橫向板以及第二豎向板,所述第一橫向板連接于第一豎向板的底端,且與第一豎向板相垂直,所述的第一豎向板位于所述的豎向墻板上方;
所述的第二橫向板連接于第一豎向板的頂端并與第一豎向板相垂直,且第二橫向板與第一橫向板位于第一豎向板的同一側;
所述的第二豎向板連接在第二橫向板的另一端上,第二豎向板與第一豎向板相平行,且第二豎向板、第一豎向板均位于第二橫向板的同一側;所述的第二豎向板與所述的樓面板固定連接。
上述的結構中,所述的豎向墻板包括第三豎向板、上頂板和下底板,所述的上頂板和下底板均垂直于第三豎向板且位于第三豎向板的同一側,所述的上頂板與轉角構件的第一橫向板固定連接。
上述的結構中,所述的樓面板包括第四豎向板、第三橫向板以及第五豎向板,所述的第四豎向板和第五豎向板均垂直于第三橫向板且位于第三橫向板的同一側,所述的第四豎向板與轉角構件的第二豎向板固定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在墻體的陰角部位安裝轉角構件,這種轉角構件固定后,由于第一橫向板與上頂板實現(xiàn)固定,第二豎向板與樓面板第四豎向板實現(xiàn)固定,另外,轉角構件的第一豎向板與墻體緊貼,轉角構件能夠解決原c槽部分墻體垂直變形的問題,保證了墻體的墻面為豎直狀態(tài)。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轉角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參照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揭示了一種具有新型轉角構件的墻體模板,包括豎向墻板10、轉角構件20以及樓面板30;其中的豎向墻板10貼在豎向的墻體40上,樓面板30貼在水平的墻體50上。作為較佳的實施例,所述的轉角構件20包括第一橫向板201、第一豎向板202、第二橫向板203以及第二豎向板204,所述第一橫向板201連接于第一豎向板202的底端,且與第一豎向板202相垂直,所述的第一豎向板202位于所述的豎向墻板10上方;所述的第二橫向板203連接于第一豎向板202的頂端并與第一豎向板202相垂直,且第二橫向板203與第一橫向板201位于第一豎向板202的同一側;所述的第二豎向板204連接在第二橫向板203的另一端上,第二豎向板204與第一豎向板202相平行,且第二豎向板204、第一豎向板202均位于第二橫向板203的同一側;所述的第二豎向板204與所述的樓面板30固定連接。
進一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豎向墻板10包括第三豎向板101、上頂板102和下底板103,所述的上頂板102和下底板103均垂直于第三豎向板101且位于第三豎向板101的同一側,所述的上頂板102與轉角構件20的第一橫向板201固定連接。另外,所述的樓面板30包括第四豎向板301、第三橫向板302以及第五豎向板303,所述的第四豎向板301和第五豎向板303均垂直于第三橫向板302且位于第三橫向板302的同一側,所述的第四豎向板301與轉角構件20的第二豎向板204固定連接。
通過這種結構,本發(fā)明在墻體的陰角部位安裝轉角構件20,這種轉角構件20固定后,由于第一橫向板201與上頂板102實現(xiàn)固定,第二豎向板204與樓面板30第四豎向板301實現(xiàn)固定,另外,轉角構件20的第一豎向板202與墻體40緊貼,轉角構件能夠解決原c槽部分墻體垂直變形的問題,保證了墻體40的墻面為豎直狀態(tài)。
以上所描述的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上述具體實施例不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范疇內,可以出現(xiàn)各種變形及修改,凡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jù)以上描述所做的潤飾、修改或等同替換,均屬于本發(fā)明所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