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通信基站。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通信基站一般設置在塔狀物件或柱狀物件上。因此,傳統(tǒng)的通信基站一般暴露在自然環(huán)境中。
由于通信基站一般都包括通信電路等電路器件,因此這些器件很容易受到雨水等的侵襲。嚴重時會導致這些電路器件損壞。
此時,通信基站則無法正常工作。
故,有必要提出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信基站,其能防止通信電路受潮,從而有利于延長通信基站的使用壽命。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通信基站,包括:箱體和通信電路,所述箱體包括主箱體和窗板,所述主箱體上設置有窗口,所述窗板的形狀與所述窗口的形狀對應,所述窗板設置在所述窗口處,所述窗板與所述主箱體通過鉸鏈連接;將所述通信電路設置在所述箱體內,并將所述通信電路與所述箱體相固定;
在所述箱體外設置天線;將所述天線與所述通信電路相連;在所述主箱體和所述窗板之間設置第一防水構件和第二防水構件,其中,所述第一防水構件蓋設在所述第二防水構件之上,并覆蓋所述窗板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主箱體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防水構件設置在所述主箱體的第一邊緣部與所述窗板的第二邊緣部之間的間隙處。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一防水構件包括:第一柔性板體,所述第一柔性板體覆蓋所述間隙;第一肋條;第二肋條;其中,所述第一肋條和所述第二肋條設置在所述第一柔性板體朝向所述窗板的表面上。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主箱體上設置有第一扣槽;所述窗板上設置有第二扣槽;將所述第一扣槽與所述第一肋條相卡設;將所述第二扣槽與所述第二肋條相卡設。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一扣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與所述第一肋條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對應;所述第二扣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與所述第二肋條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對應。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一肋條所對應的直線與所述第二肋條所對應的直線平行;所述第一扣槽所對應的直線與所述第二扣槽所對應的直線平行。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二防水構件包括:第二柔性板體,所述第二柔性板體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所述間隙處;第三肋條;第四肋條;其中,所述第三肋條和所述第四肋條設置在所述第二柔性板體的同一表面上。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主箱體上設置有第三扣槽;所述窗板上設置有第四扣槽;將所述第三扣槽與所述第三肋條相卡設;將所述第四扣槽與所述第四肋條相卡設。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三扣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與所述第三肋條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對應;所述第四扣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與所述第四肋條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對應。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三扣槽設置在所述箱體朝向所述窗板的側面上,所述第四扣槽設置在所述窗板朝向所述箱體的側面上。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三肋條所對應的直線與所述第四肋條所對應的直線平行;所述第三扣槽所對應的直線與所述第四扣槽所對應的直線平行。
相對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能防止通信電路受潮,從而有利于延長通信基站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通信基站的流程圖。
圖2為圖1中制作箱體的步驟的流程圖。
圖3為圖2中在所述主箱體和所述窗板之間設置第一防水構件和第二防水構件的步驟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1、圖2和圖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通信基站的流程圖,圖2為圖1中制作箱體的步驟的流程圖,圖3為圖2中在所述主箱體和所述窗板之間設置第一防水構件和第二防水構件的步驟的流程圖。
一種通信基站,包括:箱體和通信電路,所述箱體包括主箱體和窗板,所述主箱體上設置有窗口,所述窗板的形狀與所述窗口的形狀對應,所述窗板設置在所述窗口處,所述窗板與所述主箱體通過鉸鏈連接;將所述通信電路設置在所述箱體內,并將所述通信電路與所述箱體相固定;
在所述箱體外設置天線;將所述天線與所述通信電路相連;在所述主箱體和所述窗板之間設置第一防水構件和第二防水構件,其中,所述第一防水構件蓋設在所述第二防水構件之上,并覆蓋所述窗板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主箱體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防水構件設置在所述主箱體的第一邊緣部與所述窗板的第二邊緣部之間的間隙處。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一防水構件包括:第一柔性板體,所述第一柔性板體覆蓋所述間隙;第一肋條;第二肋條;其中,所述第一肋條和所述第二肋條設置在所述第一柔性板體朝向所述窗板的表面上。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主箱體上設置有第一扣槽;所述窗板上設置有第二扣槽;將所述第一扣槽與所述第一肋條相卡設;將所述第二扣槽與所述第二肋條相卡設。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一扣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與所述第一肋條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對應;所述第二扣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與所述第二肋條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對應。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一肋條所對應的直線與所述第二肋條所對應的直線平行;所述第一扣槽所對應的直線與所述第二扣槽所對應的直線平行。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二防水構件包括:第二柔性板體,所述第二柔性板體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所述間隙處;第三肋條;第四肋條;其中,所述第三肋條和所述第四肋條設置在所述第二柔性板體的同一表面上。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主箱體上設置有第三扣槽;所述窗板上設置有第四扣槽;將所述第三扣槽與所述第三肋條相卡設;將所述第四扣槽與所述第四肋條相卡設。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三扣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與所述第三肋條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對應;所述第四扣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與所述第四肋條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對應。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三扣槽設置在所述箱體朝向所述窗板的側面上,所述第四扣槽設置在所述窗板朝向所述箱體的側面上。
在上述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三肋條所對應的直線與所述第四肋條所對應的直線平行;所述第三扣槽所對應的直線與所述第四扣槽所對應的直線平行。
本實用新型的通信基站包括以下步驟:
A(步驟101)、制作箱體,其中,所述箱體包括主箱體和窗板,所述主箱體上設置有窗口,所述窗板的形狀與所述窗口的形狀對應,所述窗板設置在所述窗口處,所述窗板與所述主箱體通過鉸鏈連接;
B(步驟102)、制作通信電路;
C(步驟103)、開啟所述箱體的所述窗口;
D(步驟104)、將所述通信電路設置在所述箱體內,并將所述通信電路與所述箱體相固定;
E(步驟105)、關閉所述窗口;
F(步驟106)、在所述箱體外設置天線;
G(步驟107)、將所述天線與所述通信電路相連。
其中,所述步驟A包括:
a1(步驟1011)、提供所述主箱體和所述窗板;
a2(步驟1012)、在所述主箱體和所述窗板之間設置第一防水構件和第二防水構件,其中,所述第一防水構件蓋設在所述第二防水構件之上,并覆蓋所述窗板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主箱體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防水構件設置在所述主箱體的第一邊緣部與所述窗板的第二邊緣部之間的間隙處。
在本實用新型的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一防水構件包括第一柔性板體、第一肋條、第二肋條;
所述第一柔性板體覆蓋所述間隙;
其中,所述第一肋條和所述第二肋條設置在所述第一柔性板體朝向所述窗板的表面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通信基站中,所述主箱體上設置有第一扣槽;
所述窗板上設置有第二扣槽;
所述步驟a2包括:
a21(步驟10121)、將所述第一扣槽與所述第一肋條相卡設;
a22(步驟10122)、將所述第二扣槽與所述第二肋條相卡設。
在本實用新型的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一扣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與所述第一肋條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對應;
所述第二扣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與所述第二肋條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對應。
在本實用新型的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一肋條所對應的直線與所述第二肋條所對應的直線平行;
所述第一扣槽所對應的直線與所述第二扣槽所對應的直線平行。
在本實用新型的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二防水構件包括第二柔性板體、第三肋條、第四肋條;
所述第二柔性板體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所述間隙處;
其中,所述第三肋條和所述第四肋條設置在所述第二柔性板體的同一表面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通信基站中,所述主箱體上設置有第三扣槽;
所述窗板上設置有第四扣槽;
所述步驟a2還包括:
a23(步驟10123)、將所述第三扣槽與所述第三肋條相卡設;
a24(步驟10124)、將所述第四扣槽與所述第四肋條相卡設。
在本實用新型的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三扣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與所述第三肋條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對應;
所述第四扣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與所述第四肋條的橫截面的形狀和面積對應。
在本實用新型的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三扣槽設置在所述箱體朝向所述窗板的側面上,所述第四扣槽設置在所述窗板朝向所述箱體的側面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通信基站中,所述第三肋條所對應的直線與所述第四肋條所對應的直線平行;
所述第三扣槽所對應的直線與所述第四扣槽所對應的直線平行。
所述第一柔性板體所對應的材料和所述第二柔性板體所對應的材料均為橡膠。
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在所述箱體內設置冷凝管、冷卻構件、除濕構件。
將所述冷凝管與所述冷卻構件連接。其中,所述冷卻構件用于吸收所述冷凝管的熱量,以使所述冷凝管保持預定溫度,所述冷凝管用于接收所述箱體內的水汽,并對所述水汽進行冷卻,以使所述水汽轉化為水。所述除濕構件用于吸收所述水。
具體地,所述冷凝管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從所述第一末端向四周發(fā)散延伸。
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將所述延伸部設置在所述通信電路上。所述冷凝管用于在所述通信電路產(chǎn)生熱量時接收所述箱體內由所述熱量驅動的所述水汽。
將所述冷凝管的所述第二末端與所述除濕構件相連。
其中,所述除濕構件內設置有除濕顆粒。所述除濕顆粒是由石灰、氯化鈣、氧化鋁、活性炭中的至少一者制成的顆粒。所述除濕顆粒之間的間隙還填充有除濕纖維條組合,所述除濕纖維條組合包括至少兩除濕纖維條,至少兩所述除濕纖維條扭合為一體。
所述冷卻構件為管狀。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將所述冷卻構件套接在所述冷凝管的至少一部分的外表面。
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在所述冷凝管與所述冷卻構件對應的部位的內壁設置冷凝筋條和/或冷凝網(wǎng)。
其中,所述冷凝筋條豎立于所述冷凝管與所述冷卻構件對應的部位的所述內壁,至少兩所述冷凝筋條交錯設置在所述內壁上。所述冷凝筋條和所述冷凝網(wǎng)均用于增大所述冷凝管與所述水汽接觸的面積,以加快對所述水汽進行冷卻的速度。所述冷凝網(wǎng)卡設在所述冷凝管內,所述冷凝管內還設置有卡設部,所述卡設部用于對所述冷凝網(wǎng)進行卡設。
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在所述冷卻構件與所述冷凝管之間的間隙填充導熱膠。
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在所述冷凝管的內壁設置褶皺陣列,所述褶皺陣列包括至少兩個褶皺,至少兩個所述褶皺沿所述冷凝管的長度方向以陣列的形式排列。所述褶皺為環(huán)狀,所述褶皺沿所述冷凝管的中心軸線環(huán)繞設置在所述冷凝管內。所述褶皺包括倒鉤部,所述倒鉤部的指向與所述水汽的流動方向相反。所述倒鉤部用于增加所述冷凝管與所述水汽的接觸面積。
所述冷凝裝置還包括蓋體,所述蓋體的頂面設置有開孔,所述冷凝管的一端設置在所述開孔處。
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將所述蓋體設置在所述通信電路的上方。
其中,所述冷凝管用于通過所述蓋體接收所述水汽。
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在所述冷凝管的所述第二末端處設置噴頭。
其中,所述噴頭包括一環(huán)狀基座,具體地,所述在所述冷凝管的所述第二末端處設置噴頭的步驟為:
將所述環(huán)狀基座與所述冷凝管的所述第二末端相扣合。
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在所述環(huán)狀基座的中部設置一噴管。其中,所述噴管的第三末端與所述環(huán)狀基座的內側面相連。所述噴管的第四末端設置有出氣口。所述噴管的橫截面的直徑自所述第三末端至所述第四末端逐漸遞減。這樣有利于加快氣體從所述出氣口排出時的速度。
在所述出氣口的外表面和內表面均涂覆疏水材料層。
所述出氣口的橫截面的直徑處于0.2毫米至1.4毫米的范圍內。例如,所述直徑為0.2毫米、0.3毫米、0.4毫米、0.5毫米、0.6毫米、0.7毫米、0.8毫米、0.9毫米、1毫米、1.0毫米、1.1毫米、1.2毫米、1.3毫米、1.4毫米。
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將所述噴管的所述出氣口與所述除濕構件相接觸。所述出氣口用于將所述水提供給所述除濕構件。所述除濕構件用于吸收所述水。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能防止通信電路受潮,從而有利于延長通信基站的使用壽命。
綜上所述,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優(yōu)選實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界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