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茶葉末天目釉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陶瓷釉料制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茶葉末天目釉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在中國古代陶瓷中,有這樣一種釉一在失透的綠色底釉上泛著星星 般細細密密的黃色斑點。這種深沉古樸中又蘊含著無數(shù)變幻的釉色,因其 好似新春的碧茶細末,而被稱作"茶葉末釉"。
茶葉末釉因其表面的茶葉細末而得名,而茶葉細末是燒制過程中自然 產(chǎn)生的結晶。結晶的形狀、密集狀況因燒成升溫、降溫方式不同而產(chǎn)生不 同的釉面效果。在暗綠色底釉中閃耀的星星點點質(zhì)樸、深沉、不做作,就 好像大自然賦予一般給人以耐人尋味之美感。坯土差異、釉料組成、燒成 氣氛、升降溫方式、燒成溫度等種種組成的復雜性、多樣的變化性又給茶 葉末釉增添了豐富多變的色澤變化,這也是茶葉末釉神奇和吸引人的地 方。茶葉末釉的美不在于雕飾與華麗,而在于純凈和古樸,少人工匠意、 富天然韻致的茶葉末釉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的含蓄與高雅,它的韻律之美讓人 回味無窮。這種介于黃色與綠色之間的釉色,加上無光釉的朦朧,那份神 秘、那份柔和是怎么也說不明、道不白的。千年來吸引著文人雅客,君王 匠工的追求。
對于茶葉末釉研究中,陳顯求等人采用不同的測試手段,對其形成機
理做了深入研究[陳顯求,陶瓷學報,1996, 3];趙達峰、柯美云等研究出 茶葉末釉合理的組成范圍[趙達峰、柯美云等,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學報,1990,9:1-11.];戴若冰試制了低溫茶葉末釉,但溫度依然在120(TC以上,且原料多為化工原料,使釉面的藝術效果大打折扣[戴若冰,佛山陶瓷,1999,3:13-14]。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了一種以廉價黃土為原料一次燒成、且燒成溫度低,加少許化工原料的茶葉末天目釉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制備的茶葉未釉既具有釉面淡雅柔和、微晶層次疊狀,品色多樣的藝術效果,而且呈色穩(wěn)定、成本低廉,具有很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1) 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5 30%的黃土, 20 40%的長石,5 20%的石英,2 15%的高嶺土, 5 20%的滑石,0 10%的石灰石,0 2%的磷酸轉(zhuǎn),0. 5 3. 0%的BaC03和5 20%的氧化鐵混合;
2) 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 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
維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7jC=l: 2: 0. 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目篩得釉料;
3) 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
4) 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000-124(TC燒制即可。
本發(fā)明根據(jù)不同的實際需要提供不同釉面效果及燒成溫度的產(chǎn)品。基于此,其一方面可以制備出各種葉狀及顏色的茶葉末天目釉,利于實現(xiàn)一工藝多品種要求;另一方面其可以在較低燒成溫度(1000'C-124CTC)下實現(xiàn)理想的釉面效果,利于實現(xiàn)節(jié)能及低成本;其三是用分布非常廣的黃土為主要原料,利于實現(xiàn)節(jié)能環(huán)保要求。而且制成的釉面淡雅柔和葉末大小、稠密度及顏色范圍都非常大。
圖1是本發(fā)明的方法得到的釉面0M照片,其中(a)為實施例l鱔魚黃茶葉末天目釉面OM照片,(b)為黑底綠葉茶葉末天目釉面OM照片,(c)為黑底黃長針茶葉末天目釉面0M照片,(d)為黑底紅葉狀茶葉末天目釉面0M照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10%的黃土, 40%的長石,10%的石英,5%的高嶺土, 8%的滑石,8%的石灰石,0.5%的磷酸鈣,0.5%的BaC03和18%的氧化鐵混合;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 2: 0.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目篩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 6-1. 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24(TC燒制得到如圖1 (a)的鱔魚黃茶葉末天目釉。
實施例2,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15%的黃土, 35%的長石,15%的石英,3%的高嶺土, 10%的滑石,5%的石灰石,1%的磷酸鈣,0.5%的BaC03和15. 5%的氧化鐵混合;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2%的三聚磷
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 2: 0. 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目篩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20(TC燒制得到復古茶葉末天目名釉。
實施例3,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20%的黃土, 32%的長石,18%的石英,5%的高嶺土, 8%的滑石,3%的石灰石,1.5%的磷酸鈣,0.5%的BaC03和12%的氧化鐵混合;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2%的三聚磷酸
鈉和0. 5%的纖維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 2: 0.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目篩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 6-1. 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18(TC燒制得參見圖1 (b)到黑底綠葉茶葉末天目釉。
實施例4,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25%的黃土, 28%的長石,18%的石英,3%的高嶺土, 10%的滑石,3%的石灰石,2%的磷酸鈣,Wo的BaC03和l(m的氧化鐵混合;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 2: 0. 8的質(zhì)量比球
磨,并過200目篩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15(TC燒制得到如圖1 (d)的黑底紅葉狀茶葉末天目名釉。
實施例5,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30%的黃土, 25%的長石,15%的石英,2%的高嶺土, 5%的滑石,1%的石灰石,1%的磷酸鈣,ly。的BaC03和20呢的氧化鐵混合;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 2: 0. 8的質(zhì)量比球
磨,并過200目篩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IIO(TC燒制得到如圖1 (c)的黑底黃長針茶葉末天目釉。
實施例6,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5%的黃土, 20%的長石,20%的石英,15%的高嶺土, 20%的滑石,2%的磷酸鈣,3y。的BaC03和159()的氧化鐵混合;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 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
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 2: 0.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目篩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05(TC燒制即可。實施例7,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23%的黃土, 30%的長石5%的石英,10%的高嶺土, 15%的滑石,10%的石灰石,2。/Q的BaC03和5y。的氧化鐵混合;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 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二h 2: 0.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目篩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IOO(TC燒制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茶葉末天目釉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1)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5~30%的黃土,20~40%的長石,5~20%的石英,2~15%的高嶺土,5~20%的滑石,0~10%的石灰石,0~2%的磷酸鈣,0.5~3.0%的BaCO3和5~20%的氧化鐵混合;2)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2%的三聚磷酸鈉和0.5%的纖維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2∶0.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目篩得釉料;3)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4)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000-1240℃燒制即可。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末天目釉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10%的黃土, 40%的長石,10%的石英,5%的高嶺土, 8%的滑石,8%的石灰石,0. 5%的磷酸鈣,0. 5%的BaC03和18%的氧化鐵混合; 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 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 2: 0.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 目篩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 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24(TC燒 制即可。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末天目釉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15%的黃土, 35%的長石,15%的石英,3%的高嶺土, 10%的滑石,5%的石灰石,1%的磷酸鈣,0.5y。的BaC03和15.5%的氧化鐵混 合;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 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 2: 0.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目篩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 漿均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20CTC燒制即可。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末天目釉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20%的黃土, 32%的長石,18%的石英,5%的高嶺土, 8%的滑石,3%的石灰石,1. 5%的磷酸鈣,0. 5%的BaC03和12%的氧化鐵混合; 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 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 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 2: 0.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 目篩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 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18(TC燒 制即可。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末天目釉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25%的黃土, 2挑的長石,18%的石英,3%的高嶺土, 10%的滑石,3%的石灰石,2%的磷酸鈣,l呢的BaC03和l(m的氧化鐵混合; 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 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 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 2: 0.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 目篩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 勻地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15(TC燒 制即可。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末天目釉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30%的黃土, 25%的長石,15%的石英,2%的高嶺土, 5%的滑石,1%的石灰石,1%的磷酸鈣,P/。的BaC03和2(F。的氧化鐵混合;其 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 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7jC=l: 2: 0.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目篩 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勻地 涂敷在坯體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10(TC燒制即可。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末天目釉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5%的黃土, 20%的長石,20%的石英,15%的高嶺土, 20%的滑石,2%的磷酸鈣,3y。的BaC03和15%的氧化鐵混合;其次,在混合 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 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混合料,然后 按混合料磨球水二l: 2: 0.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目篩得釉料;然 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勻地涂敷在坯體 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105(TC燒制即可。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末天目釉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首先,按質(zhì)量百分比將23%的黃土, 30%的長石5%的石英,10%的高嶺土, 15%的滑石,10%的石灰石,2%的BaC03和5%的氧化鐵混合;其次,在混合 物中加入混合物質(zhì)量0. 2%的三聚磷酸鈉和0. 5%的纖維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二l: 2: 0.8的質(zhì)量比球磨,并過200目篩得釉料;然后,將釉料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3的釉漿,將釉漿均勻地涂敷在坯體 上;常溫下干燥;最后,將涂敷有釉漿的坯體在IOO(TC燒制即可。
全文摘要
一種茶葉末天目釉的制備方法,首先將黃土,長石,石英,高嶺土,滑石,石灰石,磷酸鈣,氧化鐵,BaCO<sub>3</sub>,以及適量三聚磷酸鈉和纖維素混合,再球磨調(diào)制成比重為1.6-1.7g/cm<sup>3</sup>的釉漿,然后將釉漿均勻地敷在坯體上,干燥后,在1000-1240℃范圍內(nèi)燒制得到茶葉末天目釉。這種方法的特有的優(yōu)點是工藝操作控制簡單,燒成周期短,燒成溫度低,燒成溫度范圍寬,可制備出多種茶葉末效果,且釉面淡雅柔和而且比較穩(wěn)定,所以有利于目前提倡的節(jié)能環(huán)保要求;而且基本都采用礦物原料,主要原料是來源廣范的黃土,對環(huán)境亦無污染滿足環(huán)保要求,由于這些優(yōu)點使該方法具有實現(xiàn)工廠實際生產(chǎn)的潛力。
文檔編號C04B41/86GK101624297SQ20091002353
公開日2010年1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8月7日
發(fā)明者周長江, 朱建鋒, 強 李, 楊志波, 芬 王, 羅宏杰, 薛小霜 申請人:陜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