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燃料質量改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對石油類的液體燃料的質量進行改善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
背景技術:
石油類的液體燃料(汽油、柴油、煤油等)是當今社會的最重要的能源。由于它們在燃燒時,產生一氧化碳(CO),碳化氫(HC),氮氧化物(NOx),故導致地球變暖,引起公害,對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產生不利影響。而在目前的狀況下,不存在可能的替代能源,所以目前不得不依賴于石油類的液體燃料,因此人們強烈希望有一種技術可以更加有效利用這些燃料。)專利文獻1JP特開平11-12022號文獻發(fā)明的公開方案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于是,人們提出了下述的技術,其通過采用陶瓷等,改善石油類的液體燃料的質量,而改善燃燒效率,以期使排出氣體減少,并提高燃料消耗率,及增加功率(專利文獻1等)。但是,雖然這些技術可以達到燃燒效率的改善效果,但是其效果并不明顯,另外,還具有因長期使用,產生堵塞等問題。
本發(fā)明是針對上述問題而提出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燃料質量改善裝置,而獲得充分的燃燒效率的改善效果,并且可長期使用。
用于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和發(fā)明的效果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涉及對石油類的液體燃料的質量進行改善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液體燃料在其內部流動的筒狀容器的內部,存儲有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在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表層,包括具有Ti和Ag中的一者,或兩者和稀土類礦石的稀土類陶瓷層。
本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通過使石油類的液體燃料,與在表層具有上述稀土類陶瓷層的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接觸,液體燃料的質量得以改善,在車輛的發(fā)動機等中,燃燒效果改善。人們認為,石油類的液體燃料包含由鏈狀碳化氫以纏繞等方式形成的微小的塊狀物,由于上述塊狀物的點火性較低,故產生不完全燃燒。按照本發(fā)明,則認為,通過使液體燃料與稀土類陶瓷層接觸,從而使塊狀物分解(細微化),燃燒效率提高。塊狀物分解的原因尚未確定,但是,可以推測是由從稀土類陶瓷層釋放的微量輻射線的作用,由此產生的負離子的作用,Ti、Ag作為催化劑的作用等緣故。另外,由于稀土類陶瓷層的表面為多孔質,還可以推測為表面的細微凹凸部與液體燃料相互摩擦的作用。
在這里,上述稀土類陶瓷層,可以由稀土類礦石的粉末及Ti粉末和Ag粉末中的一者或兩者的混合粉末構成。在熔敷上述混合粉末,形成的稀土類陶瓷層,與混合比如,粘合劑等的燒結體相比較,可提高表層的稀土類礦石,Ti,Ag的濃度,由此,可成功地獲得上述的改善燃料質量的效果。另外,還可在上述筒狀容器的內壁表面上,形成上述稀土類陶瓷層。因此,可從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和筒狀容器的內壁同時且增效地獲得燃料質量改善效果,由此,所獲得的燃料質量改善效果成倍增加。
另外,本發(fā)明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可為在筒狀容器的內部具備磁鐵的結構。如果通過磁鐵,在筒狀容器的內部,產生磁場,則通過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燃料質量改善效果已分離(細微化)的塊狀物被磁化,并保持其細微狀態(tài),供給到發(fā)動機等處,由此,可以推測為有助于燃燒效率的提高。另外,通過形成下述的磁鐵組件,可充分地獲得上述的效果,該磁鐵組件包括形成有液體燃料的通孔的,在流動方向的前后對筒狀容器進行分隔的帶孔分隔板;支承于該帶孔分隔板上的磁鐵。
此外,本發(fā)明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可采用下述的方案,其中,包含石英和石榴石中的一者或兩者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與上述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一起存儲于筒狀容器的內部。由于石英,石榴石具有大量地釋放遠紅外線的性質,故可以推測為,具有使液體燃料活性化,以及防止在筒狀容器的內部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等的上面附著污物的效果。由此,可長期持續(xù)保持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燃料質量改善效果。另外,在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中還可包含電氣石。由于電氣石也具有釋放遠紅外線的性質,故可以推測為,也可以獲得上述的效果。
還有,本發(fā)明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可采用下述的方案,其中,其包括形成有上述液體燃料的通孔的帶孔分隔板,該帶孔分隔板在上述流動方向的前后,對上述筒狀容器的內部進行分隔,已分隔的筒狀容器內部的各個區(qū)域分別構成上述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存儲室,并且這些存儲室沿流動方向連續(xù)地設置。如此,通過沿液體燃料的流動方向重復地設置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存儲室,希望充分達到上述效果。
在這里,形成于上述帶孔分隔板中的通孔可設置于下述的位置,即與形成于鄰接的帶孔分隔板中的通孔相錯開的位置。如此,則通過以錯開的方式設置帶孔分隔板的通孔的位置,可進一步增加筒狀容器內部的液體燃料的流動的距離,并且,由于能夠產生液體燃料不規(guī)則的流動,故可增加液體燃料與燃料質量改善顆粒之間的接觸時間,可期待充分的燃料質量改善效果。特別是分別形成于沿上述連續(xù)地設置于流動方向的帶孔分隔板中的通孔以下述方式設置,即設置于以該流動方向為軸線方向的螺旋狀的軌道上,由此,可充分地獲得上述效果。
附圖的簡要說明
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的整體剖面結構的圖;圖2為圖1的流入孔側的放大圖;圖3為圖1的流出孔側的放大圖;圖4為表示第1帶孔分隔板的圖;圖5為表示第2帶孔分隔板的圖;圖6為表示第3帶孔分隔板的圖;圖7A為表示第4帶孔分隔板的支持表面的圖;圖7B為表示第4帶孔分隔板的支持表面反面的圖;圖8為表示磁鐵組件的圖;圖9為構成容器端部的板的圖;圖10為表示間隔件的圖;圖11為表示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剖面結構的圖;圖12為向容器內部進行存儲的第1說明圖;圖13為向容器內部進行存儲的第2說明圖;圖14為表示帶孔分隔板的變形實例的圖;圖15為表示向具有圖14的帶孔分隔板的容器內部進行存儲的圖;圖16為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制造工序圖。
附圖主要標號說明1燃料質量改善裝置;2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1稀土類陶瓷層; 3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4筒狀容器;52流入孔;
53表示流出孔; 61~64表示帶孔分隔板;71永久磁鐵;75 磁鐵組件;81~84間隔件; 9 網;A~E 接納室。
用于實施發(fā)明的優(yōu)選形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的實施例進行描述。圖1表示燃料質量改善裝置1的整體剖面結構。另外,圖2表示流入孔52側的放大剖面結構,圖3表示流出孔53側的放大剖面結構。另外,圖2和圖3為了便于說明,按照省略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3的方式表示。在該燃料質量改善裝置1中,在設置于圓筒狀容器4的內部的存儲室B~D中,存儲以稀土類礦石為主體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在存儲室A中,存儲石英和石榴石為主體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另外,還設置有具有永久磁鐵71的磁鐵組件7。該燃料質量改善裝置1以安裝于如,從車輛的燃料箱,到發(fā)動機的燃料供給通路的途中的方式設置,當貯存于車輛的燃料箱中的石油類的液體燃料(特別是,柴油在下面簡稱為“液體燃料”)通過燃料供給通路,從流入孔52,流入到圓筒狀容器4的內部,則通過圓筒狀容器4內部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和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通過永久磁鐵71而改善質量。另外,已改質的液體燃料從流出孔53流出,供給發(fā)動機,則可以實現(xiàn)燃燒效率提高,燃料消耗率提高,并且排出氣體減少的效果。
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如圖11的剖視圖所示,對包含稀土類礦石的粉末和粘合劑(陶土等)的混合物進行成型,對其進行燒結,在由此形成的陶瓷顆粒22的表面上,形成稀土類陶瓷層21。稀土類礦石為天然開采的礦石,其不但包含作為礦石的主成分的二氧化硅(SiO2),氧化鋁(Al2O3),而且還包含一定量的稀土類元素(Rare earth element)的氧化物(比如,Y、La、Ce的氧化物等),如3wt%以上,此外,包含微量的鈾(U),釷(Th)等的放射性元素。這些成分產生負離子,遠紅外線。
稀土類陶瓷層21可以通過將稀土類礦石的粉末中添加了Ti粉末和Ag粉末而形成的混合粉末熔敷于陶瓷顆粒22的表面上的方式形成。上述混合粉末可以以下方式形成,在稀土類礦石的粉末中,混合例如0.5~5wt%的Ti粉末,0.1~3wt%的Ag粉末。另外,Ti粉末和Ag粉末可采用比如,純Ti粉末和純Ag粉末(如,純度在99wt%以上)。如圖11所示,將上述的混合粉末熔敷于陶瓷顆粒22的表面上,形成稀土類陶瓷層21,由此,與只包含粘合劑的陶瓷顆粒22的情況相比較,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的表層的稀土類礦石的濃度(及Ti、Ag的濃度)提高。由此,充分地獲得上述的燃料質量改善效果。
圖16表示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的制造工序圖。首先,在步驟1,將形成稀土類陶瓷層21和陶瓷顆粒22的主原料的稀土類礦石RE粉碎,獲得粉末RP。接著,將稀土類礦石RE的粉末RP和陶土等混合,成型為球狀的陶瓷顆粒坯體22G,在1200~1400℃的溫度下進行燒結,由此,獲得陶瓷顆粒22(步驟2)。接著,在陶瓷顆粒22上,熔敷混合粉末PW(步驟3)。該混合粉末PW為稀土類礦石RE的粉末RP中,混合Ti粉末和Ag粉末而形成的。混合粉末PW的熔敷可通過采用下述的噴射器而實現(xiàn),該噴射器從噴嘴NZ,將混合粉末PW,與通過壓縮機(圖中未示出)生成的高壓縮氣體一起噴射。例如,按照噴射速度在80m/sec以上,噴射壓力在3kg/cm2以上,將混合粉末PW從噴嘴NZ,噴向陶瓷顆粒22,則通過混合粉末PW的碰撞,陶瓷顆粒22的表面溫度上升到熔點(1800℃左右),混合粉末熔敷于已熔化的表面上,由此,形成稀土類陶瓷層21。另外,為了防止混合粉末PW的過度的氧化,熔敷在氮氣氛中進行。
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是通過,對包含石英的粉末,石榴石的粉末,電氣石的粉末,粘合劑(陶土等)的混合物進行成型,并對其進行燒結而形成的。石英為二氧化硅(SiO2)的結晶物,例如,可采用水晶。石榴石為稱為garnet的一種硅酸鹽礦物。電氣石為一種硅酸鹽礦物,也稱為壁璽(tourmaline),具有壓電效應和熱電效應,具有如果從外部施加壓力,或改變溫度,則產生電荷的性質。這些礦物產生遠紅外線。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的燒結在1200~1400℃的溫度下進行。
圓筒狀容器4由圓筒部41,設置于其前后端部的端壁板42,43構成。在該端壁板42,43中,設置有液體流入孔52或流出孔53(參照圖9),從流入孔52,向流出孔53的方向為圓筒狀容器4內部的液體燃料的流動方向R。在這里,圓筒狀容器4和后述的內部部件(61~64,81~83等)由非磁性的不銹鋼,比如,SUS301(奧氏體系列)構成。另外,圓筒部41和端壁板42,43的接合部位Y通過氬焊接方式接合。另外,在圓筒狀容器4的內壁表面,內部部件的表面,形成與設置于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的表層上的稀土類陶瓷層21相同的稀土類陶瓷層,通過這些特征,也可實現(xiàn)燃料質量改善效果。在形成稀土類陶瓷層時,可采用上述的熔敷方法(噴射裝置)。即,如果將上述混合粉末與高壓縮氣體一起噴射,則通過混合粉末的碰撞,不銹鋼制的圓筒狀容器4等的表面溫度上升到熔點(1680℃左右),在熔化的表面上熔敷混合粉末,由此,形成稀土類陶瓷層。另外,由于因混合粉末的碰撞,不銹鋼(奧氏體系列)的表層加工硬化,故可獲得高強度的圓筒狀容器4等。
在圓筒狀容器4的內部,圖4~7所示設置了,形成有液體燃料的通孔61a~64a的帶孔分隔板(在下面簡稱為“分隔板”)61~64,對容器的內部進行分隔。另外,在端壁板42,43和分隔板61之間,在分隔板62~64之間,設置用于確定它們的位置的筒狀的間隔件(套環(huán)collar)81~83(參照圖10)。下面以圖10所示的間隔件82為實例進行說明,間隔件82呈圓筒狀,其直徑與圓筒狀容器4的圓筒部41的內徑基本相同,沿軸線方向形成狹縫82s,以便于向圓筒部41的內部嵌入。嵌入圓筒部41的內部的間隔件82,其外表面82b與圓筒部41的內壁相接,并且與分隔板61~64的外緣側面處于同一表面位置。另外,間隔件82的相應端部82c、82d沿分隔板61~64的主面的外緣部分抵接,由此,將分隔板61~64固定。由此,圓筒狀容器4的內部通過分隔板61~64和間隔件81~83,分隔為沿液體燃料的流動方向R排成一排的多個存儲室A~E,在各存儲室中,分別存儲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2a,2b),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
此外,在圓筒狀容器4的內部,圖8所示,設置有由永久磁鐵71夾設于一組分隔板64而構成的磁鐵組件7。該永久磁鐵71由Nd-Fe-B系燒結磁鐵形成,由金屬外罩72(SUS301制)覆蓋。在分隔板64中的一個主面64m上,設置有用于嵌入永久磁鐵71的凹部64b(參照圖7(a)),2塊分隔板64通過使主面64m相對,永久磁鐵71的各端部嵌入相應的凹部64b的方式,夾設永久磁鐵71。另外,在分隔板64中,開設螺紋孔64c(參照圖7),2塊分隔板64通過螺栓79和螺母78固定。另外,磁鐵組件7具有多個永久磁鐵71,該永久磁鐵71按照兩端的磁極與鄰接的永久磁鐵71相互不同的方式設置。此外,2個磁鐵組件7設置于圓筒狀容器4的內部,在它們之間形成填充室E。另外,在圓筒狀容器4的內部設置磁鐵組件7的效果,與上述相同。
形成于分隔板61~63中的液體燃料的通孔61a~63a如圖4~6所示,是由分隔板61~63的端部的缺口構成。此時,分隔板61~63按照圖4~圖6所示的朝向設置。即,例如,分隔板62上,則通孔62a設置于下述的位置,該位置指從形成于鄰接的分隔板61,63中的通孔61a,63a相對應的位置,旋轉90度的位置。如此,通孔61a~63a錯開設置,圓筒狀容器4的內部的液體燃料的流動距離變長,由此,可增加液體燃料與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3的接觸時間。
如上述構成的存儲室A~E以設置于2個磁鐵組件7之間的存儲室E為中心,相對流動方向R,前后對稱(在圖中,為左右對稱)地設置,存儲室A中,存儲有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在存儲室B~E中,存儲有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2a,2b)。特別是,將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存儲于流入孔52側的存儲室A中的目的在于在通過使流入孔52流入的液體燃料最初與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接觸,防止存儲于以后存儲室B~E中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2a,2b)的表面上附著污物。另外,將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存儲于流出孔53側的存儲室A中的目的在于避免在液體燃料流所流向的發(fā)動機等上附著污物。
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包括較小直徑(6~10mm左右第1尺寸)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b,與較大直徑(10~14mm左右第2尺寸)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a的2種,較小直徑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b存儲于存儲室C中,較大直徑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a存儲于存儲室B,D,E中。另外,最好,較小直徑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b為較大直徑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a的70~80%的尺寸。如此,將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a,2b按尺寸,分別存儲于存儲室B~E中的原因如下,即,在存儲有較小直徑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b時,雖然因與液體燃料接觸的總表面積較大,獲得充分的燃料質量改善效果,但是,由于液體燃料流動的間隙變小,故流動阻力變大,對車輛的發(fā)動機等造成負擔。由此,通過組合使用較小直徑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b和較大直徑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a,可適當地調整液體燃料的流動阻力,同時獲得充分的燃料質量改善效果。
另外,為了適當地調整液體燃料的流動阻力,最好如圖1所示,具備有3個以上連續(xù)的存儲較大直徑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a的存儲室(存儲室D→E→D)。另外,最好如圖1所示,在存儲有使流動阻力較大的較小直徑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b的存儲室C的流動方向R的前后,按照夾設其的方式,設置存儲有流動阻力較小的較大直徑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a的存儲室B,D,并且可適當地控制液體燃料的流動阻力。此外,最好如圖1所示,在設置于分別具有具有流入孔52和流出孔53的端壁42,43),到磁鐵組件7之間的多個存儲室A~D中,交替地存儲較小直徑的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b,3和較大直徑的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a,以便可適當地控制流體燃料的流動阻力。另外,即使只通過未形成稀土類陶瓷層21的陶瓷顆粒22(參照圖11),由于包含稀土類礦石,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燃料質量改善效果,因此,也可在任意的存儲室(比如,存儲室B和C)中存儲陶瓷顆粒22,以代替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
燃料質量改善裝置1可以下述方式制造。首先,在通過氬焊接,將圓筒部41和端壁板42接合后,按照從圓筒部41的反側的端部起,如圖1所示的順序,插入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2a,2b),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分隔板61~64,間隔件81~83,磁鐵組件7。圖12表示形成流入孔52側的存儲室C的實例。在形成存儲室C之前,在圓筒部41的內部,構成存儲室B的較大直徑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a和間隔件82位于最頂側(圖中未示出)。在該狀態(tài),將流入孔52側的分隔板62,間隔件82,較小直徑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b,流出孔53側的分隔板63依次插入圓筒部41的內部。其它的存儲室A~E的情況也相同。
另外,在將分隔板61~64插入圓筒部41的內部時,由于產生在圓筒部41的內部的傾斜等問題,故可采用圖14所示的那樣,在其中一個主面上,設置如,螺母形狀的嵌合部65n的分隔板65。按照該結構,如圖15所示的那樣,通過與嵌合部65n嵌合的,比如,前端采用螺栓形狀的插入桿65b,可準確地將分隔板65插入圓筒部41的內部。在插入分隔板65后,將插入桿65b從嵌合部65n上取下,只抽出插入桿65b。
此外,為了防止在流出孔53側的存儲室A中,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堵塞于流出孔53的情況,在具有流出孔53的端壁板43和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之間,設置其網眼小于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的網狀部件(比如,金屬制的網)9(參照圖3)。另外,在網狀部件9和端壁板43之間,設置間隔件84(參照圖3)。該間隔件84為除了軸線方向的長度短于另一間隔件81~83以外,與它們相同的形狀。為了獲得這樣的結構,在插入圓筒部41的內部的最終階段,如圖13所示,依次插入構成存儲室A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和間隔件81上的網狀部件9與間隔件84,最后,通過端壁板43形成蓋子,通過氬焊接,將圓筒部41和端壁板43接合。如上所述,最終形成燃料質量改善裝置1。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在不脫離其實質范圍內,可適當進行變更而實施。
(實施例)下面對為了確認本發(fā)明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的效果而進行的試驗進行描述。
從2002年起實施的汽車NOx·PM法(從汽車排出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狀物質的特定區(qū)域的總量的削減等的特別措施法)規(guī)定,不符合確定的排氣基準的汽車在一定的過渡期間后,不能在特定區(qū)域內,獲得延續(xù)續(xù)車檢證明。其中,幾乎沒有柴油車完全符合該嚴格的排氣限制標準,只有等著過渡期滿。
于是,本發(fā)明人在臨近過渡期滿的柴油車輛,或已經過了過渡期間的柴油車輛的共計4臺柴油車輛(10t車輛3臺,7t車輛1臺)上,安裝上述實施例的本發(fā)明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接受(財)日本車輛檢查協(xié)會(運輸省公認檢查機構)的柴油汽車排出氣體試驗(6模式)。在該試驗中,在與懸架功率計直接連接的滾軸上,施加與道路行駛狀態(tài)相同的負荷,使其行駛,測定從汽車排出的氣體量,測定成分為CO,HC,NOx。將柴油汽車排出氣體試驗結果成績表(6模式)所示的平均排出濃度,與規(guī)定值(NOx·PM法規(guī)定值)一并列于表1~4中。
表1·10t車輛(1)
表2·10t車輛(2)
表3·10t車輛(3)
表4·7t車輛
如表1~4所示,安裝了本發(fā)明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的任意的柴油車輛的各成分的平均排出濃度均低于規(guī)定值(NOx·PM法規(guī)定值)。其結果是,該4臺柴油車輛認定為排氣基準符合車輛(NOx,PM法符合車輛)獲得延續(xù)車檢證明。根據上述的結果而知道,本發(fā)明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具有對柴油的質量進行改善,降低CO,HC,NOx的排出量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燃料質量改善裝置,該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對石油類的液體燃料的質量進行改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液體燃料在其內部流動的筒狀容器的內部,存貯有表層為稀土類陶瓷層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且該稀土類陶瓷層包括Ti和Ag中的一者或兩者和稀土類礦石。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稀土類陶瓷層熔敷下述物質而形成的,該物質為在稀土類礦石的粉末中添加了Ti粉末和Ag粉末中的一者或兩者的混合粉末。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筒狀容器的內壁表面上,形成有上述稀土類陶瓷層。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由以下方式制成,即在對包含稀土類礦石的粉末和粘合劑的混合物進行成型、燒結而形成的陶瓷顆粒的表面上,形成上述稀土類陶瓷層。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筒狀容器的內部,具有磁鐵。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具有帶孔分隔板及磁鐵的磁鐵組件,其中,該帶孔分隔板,形成有上述液體燃料的通孔,該帶孔分隔板在上述流動方向的前后,對上述筒狀容器的內部進行分隔;上述磁鐵由上述帶孔分隔板支承。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磁鐵組件,由被夾持于一組帶孔分隔板之間的上述磁鐵而組成。
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多個上述磁鐵組件。
9.根據權利要求6~8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一組磁鐵組件之間形成有上述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存儲室。
10.根據權利要求1~9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石英和石榴石中的一者或兩者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與上述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一起被存儲于上述筒狀容器的內部。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是通過對包含石英和石榴石中的一者或兩者與粘合劑的混合物進行成型、燒結的方式形成的。
12.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包含電氣石。
13.根據權利要求1~12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形成有上述液體燃料的通孔的帶孔分隔板,該帶孔分隔板在上述流動方向的前后,對上述筒狀容器的內部進行分隔,且已分隔的筒狀容器內部的相應區(qū)域分別構成上述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存儲室,該存儲室按照沿上述流動方向連續(xù)的方式設置。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上述帶孔分隔板中的上述通孔設置于下述的位置,即與形成于鄰接的帶孔分隔板中的上述通孔相對應的位置相錯開。
15.根據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上述帶孔分隔板中的上述通孔,設置于與形成于鄰接的帶孔分隔板中的上述通孔相對應的位置相錯開的位置處,使上述液體燃料產生不規(guī)則流動。
16.根據權利要求13~15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沿上述流動方向連續(xù)的帶孔分隔板中的各個通孔,按照位于該流動方向為軸線方向的螺旋狀的軌道上的方式設置。
17.根據權利要求13~16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筒狀容器的內壁表面上和帶孔分隔板的表面上,形成有上述稀土類陶瓷層。
18.根據權利要求13~17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筒狀容器的內壁表面上和設置于筒狀容器的內部的部件的表面上,形成有上述稀土類陶瓷層。
19.根據權利要求13~18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料質量改善顆粒包含具有第1尺寸的顆粒與具有大于該第1尺寸的第2尺寸的顆粒,它們按尺寸分別存儲于上述存儲室中。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存儲具有第1尺寸的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存儲室的上述流動方向的前后,設置有存儲具有第2尺寸的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存儲室。
21.根據權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磁鐵組件,該磁鐵組件具有帶孔分隔板及磁鐵,其中,該帶孔分隔板在上述流動方向的前后,對上述筒狀容器的內部進行分隔,且在該板上形成有上述液體燃料的通孔;上述磁鐵由上述帶孔分隔板支承;在上述筒狀容器中,其前后端部設置有端壁,該端壁具有上述液體燃料的流入孔或流出孔;在具有上述流入孔或流出孔的端壁至上述磁鐵組件之間,設置有多個上述存儲室,在上述存儲室中交替地存儲有具有第1尺寸的燃料質量改善顆粒和具有第2尺寸的燃料質量改善顆粒。
22.根據權利要求13~21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筒狀容器中,其前后端部設置有端壁,具有上述液體燃料的流入孔或流出孔;在包括具有流入孔的端壁的存儲室中,存儲具有石英和石榴石中的一者或兩者和電氣石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
23.根據權利要求13~22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狀容器,其前后端部設置有端壁,在該端壁上具有上述液體燃料的流入孔或流出孔;在包括具有流出孔的端壁的存儲室中,存儲具有石英和石榴石中的一者或兩者和電氣石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
24.根據權利要求1~23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狀容器,其前后端部設置有端壁,在該端壁上具有上述液體燃料的流入孔或流出孔;在上述具有流出孔的端壁和燃料質量改善顆粒之間,設置有其網眼小于該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網狀部件。
25.一種燃料質量改善裝置,該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包括磁鐵組件,該磁鐵組件具有帶孔分隔板,該帶孔分隔板在筒狀容器的內部,軸線方向的前后多個部位處進行分隔,在該帶孔分隔板上形成有通孔,被該帶孔分隔板分隔的筒狀容器內的每一個區(qū)域各自形成存儲室,稀土類礦石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被按不同的粒徑分別存儲在多個存儲室中,此外,該磁鐵組件具有磁鐵,在上述筒狀容器的內部,該磁鐵支承于上述帶孔分隔板上,該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對在上述筒狀容器的內部流動的石油類的液體燃料的質量進行改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由以下方式制成,對稀土類礦石的粉末和粘合劑的混合物進行成形、燒結,在由此形成的陶瓷顆粒的表面上,熔敷在稀土類礦石的粉末中添加了Ti粉末和Ag粉末中的一者或兩者的混合粉末,以形成稀土類陶瓷層。
26.一種燃料質量改善裝置,該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包括磁鐵組件,該磁鐵組件具有帶孔分隔板,該帶孔分隔板在筒狀容器的內部,軸線方向的前后多個部位處進行分隔,在該帶孔分隔板上形成有通孔,被該帶孔分隔板分隔的筒狀容器內的每一個區(qū)域各自形成存儲室,稀土類礦石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被按照不同的粒徑分別存儲在多個存儲室中,此外,該磁鐵組件具有磁鐵,在上述筒狀容器的內部,該磁鐵支承于上述帶孔分隔板上,該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對在上述筒狀容器的內部流動的石油類的液體燃料的質量進行改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由以下方式制成,對稀土類礦石的粉末和粘合劑的混合物進行成形、燒結,在由此形成的陶瓷顆粒的表面上,熔敷在稀土類礦石的粉末中添加了Ti粉末和Ag粉末中的一者或兩者的混合粉末,以形成稀土類陶瓷層;此外,在上述筒狀容器的內壁的表面上和上述帶孔分隔板的表面上,并且在設置于該筒狀容器內部的部件的表面上,都形成有稀土類陶瓷層,該稀土類陶瓷層是將稀土類礦石的粉末中添加了Ti粉末和Ag粉末中的一者或兩者的混合粉末進行熔敷而制成。
27.一種燃料質量改善裝置,該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包括磁鐵組件,該磁鐵組件具有帶孔分隔板,該帶孔分隔板在筒狀容器的內部,軸線方向的前后多個部位處進行分隔,在該帶孔分隔板上形成有通孔,被該帶孔分隔板分隔的筒狀容器內的每一個區(qū)域各自形成存儲室,稀土類礦石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被按照不同的粒徑分別存儲在多個存儲室中,此外,該磁鐵組件具有磁鐵,在上述筒狀容器的內部,該磁鐵支承于上述帶孔分隔板上,該燃料質量改善裝置對在上述筒狀容器的內部流動的石油類的液體燃料的質量進行改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由以下方式制成,對稀土類礦石的粉末和粘合劑的混合物進行成形、燒結,在由此形成的陶瓷顆粒的表面上,熔敷在稀土類礦石的粉末中添加了Ti粉末和Ag粉末中的一者或兩者的混合粉末,以形成稀土類陶瓷層;在相對存儲有稀土類陶瓷層形成于表面上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的存儲室,位于液體燃料的流入側的存儲室中,存儲包含石英和石榴石中的一者或兩者的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獲得充分的燃燒效率的改善效果,并且可長期使用的燃料質量改善裝置。該燃料質量改善裝置(1)按照介設于比如,從車輛的燃料箱到發(fā)動機的燃料供給通路上的方式設置,當貯存于車輛的燃料箱中的石油類的液體燃料通過燃料供給通路,從流入孔(52),流入到筒狀容器(4)的內部,則通過圓筒狀容器(4)內的第1燃料質量改善顆粒(2)和第2燃料質量改善顆粒(3)及永久磁鐵(71)而得以改善質量。另外,如果經質量改善的液體燃料從流出孔(53)流出,供給到發(fā)動機,則可實現(xiàn)燃燒效率提高,燃燒消耗率良好,排氣減少的效果。
文檔編號C04B35/00GK1837134SQ20051009362
公開日2006年9月27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3月22日
發(fā)明者丸地八朗 申請人:丸地八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