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彈性吸水速干針織面料及其用途,具體涉及一種適合用于制作夾克衫或針織褲子,能保持人體肌膚面干爽感且具有彈性的針織面料。
背景技術(shù):
隨著科技的日益前進,新的設(shè)計理念不斷地被運用到服裝面料的開發(fā)當(dāng)中,其中汗處理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人體通過排泄汗液的方式可以使身體降低到一個舒適的溫度,但是,當(dāng)人體大量出汗時,服裝會被汗水完全浸透而粘附在皮膚上,阻礙人體進一步的排汗降溫,使人產(chǎn)生悶熱、壓迫等不適感;另一方面,在穿著過程中,由于人體進行的伸展運動等,面料被拉伸,很容易出現(xiàn)束縛感,穿著舒適性降低。
目前,有很多關(guān)于面料的吸水排汗性問題的研究,如專利文獻CN201420151922.8中公開了一種吸濕排汗單向?qū)窨椢?,其包括?dǎo)濕層、擴散層和蒸發(fā)層,導(dǎo)濕層通過使用襯墊組織結(jié)構(gòu)并結(jié)合滌綸或錦綸等低回潮率的紗線,擴散層及蒸發(fā)層使用高回潮率或毛細管效應(yīng)強的超細滌綸紗線,面料具有單向?qū)竦男Ч?,但是面料單純依靠高回潮率帶動低回潮率或者毛細管效?yīng)使汗液由里層導(dǎo)出到表層,其導(dǎo)濕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當(dāng)人體大量出汗時,面料仍然會粘貼在肌膚上而產(chǎn)生不適感,且其所使用的材料為非彈性紗線,面料的彈性明顯不足,大大降低了穿著舒適性。再如日本專利文獻特愿2010-97523中公開了一種衣料用編織物,其反面采用了兩種紗線,凸部為具有發(fā)水性的疏水性合成纖維,其他則為無發(fā)水性的疏水性合成纖維,在織物反面上采用這樣的紗線組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量出汗時的發(fā)粘感;但是由于凸部采用的是具有發(fā)水性的紗線,使得反面的吸水性能大大降低了,同時水分擴散到表面的功能也隨之下降,衣料整體的速干性有變差的趨勢,另外,其所使用的材料均為非彈性紗線,同樣存在彈性不足,穿著舒適性不佳的問題。
為了兼顧吸水排汗性和彈性,如專利文獻CN201510096595.x中公開了一種單面吸水速干針織面料,其里層設(shè)置有凹凸結(jié)構(gòu),其中,凸部可以減少面料與人體的接觸面積,降低出汗時面料的發(fā)粘感,保持肌膚面的干爽性;另外,凸部采用的是聚酯類彈性纖維,可以賦予面料一定的彈性,因此,特別適合用于夏季T-恤類等的制作。由于面料的肌膚面干爽性隨著凸部高度增加而增加,但是凸部越高,面料的穿著舒適度(接觸舒適感)越低,因此,想要同時滿足面料的肌膚面干爽性能和接觸舒適感還是比較困難的;另外,由于聚酯類彈性纖維含量等的關(guān)系,面料的挺括性尚有待進一步改善。
因此,開發(fā)出在大量出汗的情況下既能保持人體肌膚面干爽,又具有優(yōu)良接觸舒適感以及優(yōu)良彈性的面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加工簡單,且既能保持人體肌膚面干爽,又具有優(yōu)良接觸舒適感以及優(yōu)良彈性的針織面料及其用途。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解決方案:
本發(fā)明的彈性吸水速干針織面料,具有表層和里層,其中里層中至少含有50重量%的聚酯類彈性纖維,且一個組織循環(huán)中里層的至少1路是由兩種不同編織動作形成的A部分與B部分所組成,B部分由不成圈編織動作形成。
本發(fā)明中,里層使用聚酯類彈性纖維,且里層的一個組織循環(huán)中至少一路由兩種不同編織動作所形成,相鄰線圈具有錯位的效果而產(chǎn)生間隙,增加了面料里層的導(dǎo)汗能力及彈性。該發(fā)明所得的面料穿著舒適,尤其適合用于制作夾克或者褲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雙面緯編針織面料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其中A部分為成圈編織動作形成,B部分為浮線編織動作形成。
圖2為本發(fā)明的單面緯編針織面料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其中A部分為集圈編織動作形成,B部分為浮線編織動作形成。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彈性吸水速干針織面料,具有表層和里層。為了獲得優(yōu)良的吸水速干性,尤其是保持肌膚面干爽感,因此本發(fā)明設(shè)置表層和里層。其中里層作為導(dǎo)濕層,將汗液快速導(dǎo)到面料的表層;表層作為蒸發(fā)層,使汗液持續(xù)不斷地吸附到表層而蒸發(fā)掉。
本發(fā)明中,里層至少含有50重量%的聚酯類彈性纖維。在染色后加工過程中,聚酯類彈性纖維發(fā)生卷縮,一方面使得里層中相鄰線圈錯位而產(chǎn)生間隙,降低線圈的排列整齊度,增加了里層的導(dǎo)汗通道,提高里層的導(dǎo)汗性能;另一方面賦予面料優(yōu)良的彈性,提高穿著舒適性。聚酯類彈性纖維的含量小于50重量%的話,染色后加工過程中聚酯類彈性纖維雖然發(fā)生了卷縮,但不足以獲得所需的線圈錯位效果,即里層線圈的排列整齊度過大,導(dǎo)汗通道過小,里層的導(dǎo)汗功能不足,當(dāng)人體大量出汗時,面料會粘貼在肌膚上,同時面料的彈性也大大降低,穿著舒適性不佳。
本發(fā)明的面料,可以在雙面緯編機上編織得到,也可以在單面圓編機上編織得到。采用單面緯編機編織時,可以通過選用高針距以提高面料表層的致密性,從而獲得仿機織的效果;采用雙面緯編機編織時,可以通過組織設(shè)計,如珠地組織等,以提高面料的致密性,從而獲得仿機織的效果。目前,針織的編織動作包括成圈、集圈和浮線(不成圈)。本發(fā)明的一個組織循環(huán)中,里層的至少1路是由兩種不同編織動作形成的A部分與B部分所組成,其中B部分由不成圈編織動作形成。這主要是考慮到當(dāng)里層的組織全成圈編織動作、或者成圈和集圈兩種編織動作組成時,里層線圈的排列整齊度過高,導(dǎo)汗通道過少,里層的干爽感得不到保證。本發(fā)明中,由兩種不同編織動作形成的A部分與B部分所組成的路數(shù)越多,面料里層的線圈的排列整齊度越小,導(dǎo)汗通道也就越多,越有利于面料的導(dǎo)汗,綜合考慮這種編織方法的路數(shù)優(yōu)選為1~72路,更優(yōu)選為3~18路。
本發(fā)明中,A部分的編織動作與B部分的編織動作,兩者的排列比例對面料的導(dǎo)汗功能和彈性也有很大的影響。B部分的編織動作占的比例越大,面料里層的線圈排列的整齊度越小,面料的導(dǎo)汗功能和彈性越好,但是,A部分與B部分的排列比例超過1:5時,里層線圈排列相對比較松散,面料的彈性雖然增加了,但彈性回復(fù)率有降低的趨勢,有可能會影響到面料的尺寸穩(wěn)定性和挺括性。因此,兩者的比例優(yōu)選為1:1~1:5,結(jié)合導(dǎo)汗性、彈性及彈性回復(fù)率,兩者的比例更優(yōu)選為1:2~1:3。
本發(fā)明所用聚酯類彈性纖維優(yōu)選為伸縮復(fù)原率(CR值)30%以上的彈性纖維。CR值在此范圍內(nèi)的聚酯類彈性纖維具有良好的卷縮性,由其形成的面料經(jīng)過染色加工后,里層的線圈排列的整齊度適宜,既能保證面料的優(yōu)良導(dǎo)汗功能和彈性,又能保證面料的彈性回復(fù)率和挺括性。本發(fā)明所用聚酯類彈性纖維更優(yōu)選為CR值40~60%的彈性纖維。
本發(fā)明所用聚酯類彈性纖維種類沒有特別限定,可以是單組分彈性纖維,也可以是雙組分并列型彈性纖維,還可以是高彈假捻加工紗等,優(yōu)選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T/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TT/PET)、高粘度PET/低粘度PET。其形態(tài)沒有特別限定,可以為全牽伸絲FDY或者假捻加工紗DTY。聚酯類彈性纖維的纖度不作特別限定,但考慮到面料的輕量性,優(yōu)選30~200旦尼爾(簡稱D)。
考慮到面料的彈性,本發(fā)明優(yōu)選里層全部使用聚酯類彈性纖維,更優(yōu)選表里兩層均使用聚酯類彈性纖維,即面料中聚酯類彈性纖維的含量為100重量%。此外,表里兩層的聚酯類彈性纖維的種類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作具體的限定。交編的紗線可以為天然纖維,也可以是合成纖維,但考慮到面料的吸水速干性,優(yōu)選使用合成纖維。
本發(fā)明的面料,優(yōu)選根據(jù)JIS L1096:2010 標準測得其彈性伸長率為20%~150%、30秒后的伸長回復(fù)率為70%以上;更優(yōu)選彈性伸長率為80%~120%、30秒后的伸長回復(fù)率為80%~95%。
本發(fā)明中,里層的保水率越小,面料的干爽性越好,即使在大量出汗的情況下,汗液也可以迅速地被吸收傳遞并及時擴散到表面,與肌膚接觸面始終保持干爽,不會影響持續(xù)穿著的舒適性。優(yōu)選吸水速度為3秒以下;優(yōu)選表里吸水?dāng)U散面積比為3.0以上,更優(yōu)選為3.0~10.0;優(yōu)選里層保水率為20.0%以下,更優(yōu)選為5.0%以下。
本發(fā)明的面料,優(yōu)選其克重為100~400g/㎡,更優(yōu)選為150~300g/m2。當(dāng)面料的橫向或縱向密度低于30個線圈/英寸時,面料挺括性有降低的趨勢;當(dāng)面料的橫向或縱向的密度大于80個線圈/英寸時,面料緊密度增加,彈性有降低的趨勢。因此,優(yōu)選面料的橫向和縱向密度均為30~80個圈/英寸。
本發(fā)明的針織面料可用于制作夾克衫或者褲子。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各物性參數(shù)按下面的方法測試并求得。
(1)彈性伸長率
根據(jù)JIS L1096:2010 標準測試。
(2)伸長回復(fù)率
根據(jù)JIS L1096:2010 標準測試。
(3)吸水速度(滴下法)
剪取約15cm*15cm大小的樣布3塊,將樣布在沒有多余張力的情況下表面朝下,固定在直徑為10cm的框上,樣布的表面呈水平放置,定于夾具中,并使其滴定管的前端離水平放置的樣布表面5cm,記錄從1滴水滴開始滴下,到水滴滴到樣布上沒有特別反射為止的吸水時間(讀取到0.1秒),按上述方法在3塊樣布上任意的3個地方進行測量,共9次,最后取平均值。
(4)表里擴散面積比
剪取10cm*10cm的樣布3塊,并在溫度20℃、濕度65%的環(huán)境下調(diào)濕4小時;接著用移液槍吸取1mL墨水(ink)并滴在玻璃板上,將樣布的反面朝下,并蓋在墨水上面,3分鐘后用面積測量儀測量墨水在樣品表層(S表)和里層(S里)的擴散面積(保留小數(shù)點后三位)。通過以下公式計算表里擴散面積比(保留小數(shù)點后一位):
表里擴散面積比= S表/ S里
連續(xù)測量3塊樣布的表里擴散面積比數(shù)據(jù),并計算平均數(shù)。
(5)里層保水率
①剪取10cm*10cm的樣布3塊,并取同樣大小的濾紙6塊,取同樣大小的有機玻璃1塊。在溫度20℃、濕度65%的環(huán)境下,稱取有機玻璃(W0)和樣布的重量(W1)(保留小數(shù)點后三位);
②用注射器量取2cc的蒸餾水置于有機玻璃上,并將樣布迅速置于水上,放置1min后,稱取吸水后樣布的重量(W2)(保留小數(shù)點后三位);
③稱量測試后有機玻璃和剩余蒸餾水的重量(W3)(保留小數(shù)點后三位);
④稱量吸水前兩片濾紙的重量(w1、w3)(保留小數(shù)點后三位);
⑤將吸水后的樣布放在此兩片濾紙的中間,并在此上面放置500g的重物,放置1min后,直接測量表面濾紙和里面濾紙的重量(w2、w4)(保留小數(shù)點后三位);
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出表里保水率比(保留小數(shù)點后一位),
里層保水率(%)=(w4-w3)/(W2-W1)×100
W1:吸水前的樣布的重量(g)
W2:吸水后的樣布的重量(g)
W3:吸水后有機玻璃和殘留蒸餾水的重量(g)
w1:吸水前表面濾紙的重量(g)
w2:吸水后表面濾紙的重量(g)
w3:吸水前里面的濾紙的重量(g)
w4:吸水后里面的濾紙的重量(g)。
(6)伸縮復(fù)原率CR值
a.首先將待測試的紗線在標準大氣壓下調(diào)濕12小時;
b.使用縷紗測長儀,取10m待測試的紗線(10圈*1m/圈),將紗頭和紗尾打結(jié),并用彩色記號線線拴在絞紗上用于標記。懸掛在試驗架上;
c.將絲絞放置在標準大氣條件中,進行熱處理前平衡12小時以上;
d.將恒溫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軟水,確保試樣能完全浸沒和不能碰水槽壁,并將水槽溫度設(shè)定為90℃。將試樣對折再對折,松弛狀態(tài)下用網(wǎng)袋裝好,并小心地把裝有試樣的網(wǎng)袋放入熱水中,用玻璃棒進行均勻攪拌,處理時間為20分鐘,經(jīng)過熱處理后,用夾子小心地將網(wǎng)袋取出,放入托盤內(nèi),等網(wǎng)袋冷卻后,將試樣松弛地、無張力地掛起來,在標準大氣中,進行熱處理后平衡;
e.進行初荷重和定荷重的計算:初荷重(g):0.002g/D×紗線纖度D×2×圈數(shù),定荷重(g):0.1g/D×紗線纖度D×2×圈數(shù);
f.提前一天在測試大量筒內(nèi)放入軟水,并在標準大氣壓下調(diào)溫20℃*12小時;
g.將試樣掛在掛紗鉤上,在另一端彩色記號線上按序掛上初荷重和定荷重,注意張力的調(diào)整,放入測試大量筒內(nèi)的軟水中,同時用秒表計時,放置2分鐘后,用標尺讀取試樣長度L,精確至1mm;用鉤子取下定荷重,保持掛著初荷重狀態(tài),2分鐘后,用標尺讀取試樣長度L1,精確至1mm;伸縮復(fù)原率(即紗線CR值)的計算公式:
式中:CR:伸縮復(fù)原率,%;
L:初荷重加定荷重下試樣長度,mm;
L1:去掉定荷重,初荷重下試樣長度,mm。
下面用實施例及比較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28針雙面緯編機上,4路為一個編織循環(huán)。第1、3路均選用75D-72f-普通PET DTY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第2、4路分別選用60D-24f-PBT DTY(CR值為35%)和60D-36f-普通PET DTY在針盤上形成里層,得到坯布。其中,第2路由60D-24f-PBT DTY以成圈和浮線的方式進行編織,且成圈和浮線的比例為1:1,第4路由60D-36f-普通PET DTY以全成圈的方式進行編織。
所得的坯布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5℃)、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fā)明的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實施例2
36針單面緯編機上,4路為一個編織循環(huán)。其中,第1、3路選用75D-72f-普通PET DTY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第2、4路選用60D-24f-PBT DTY(CR值為35%)和60D-36f-普通PET DTY形成里層,得到坯布。其中,第2路由60D-24f-PBT DTY以集圈和浮線的方式進行編織,且集圈和浮線的比例為1:1,第4路由60D-36f-普通PET DTY以全成圈的方式進行編織,其余同實施例1,得到本發(fā)明的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實施例3
28針雙面緯編機上,10路為1個編織循環(huán)。奇數(shù)路選用75D-72f-普通PET DTY在針筒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偶數(shù)路選用60D-24f-PTT DTY(CR值為35%)和60D-36f-普通PET DTY在針盤上形成里層,得到坯布。其中,第2、6、10路由60D-24f-PTT DTY以成圈和浮線的方式進行編織,且成圈和浮線的比例為1:1;第3、8路由60D-36f-普通PET DTY以全成圈方式進行編織,其余同實施例1,得到本發(fā)明的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實施例4
36針單面緯編機上,10路為一個編織循環(huán)。奇數(shù)路選用75D-72f-普通PET DTY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偶數(shù)路選用60D-24f-PTT DTY(CR值為35%)和60D-36f-普通PET DTY形成里層,得到坯布。其中第2、6、10路由60D-24f-PTT DTY以集圈和浮線的方式進行編織,且集圈和浮線的比例為1:1,第4、8路由60D-36f-普通PET DTY以全成圈方式進行編織,其余同實施例1,得到本發(fā)明的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實施例5
28針雙面緯編機上,36路為一個編織循環(huán)。奇數(shù)路選用75D-36f-PBT/PET DTY(CR值為41%)在針筒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偶數(shù)路選用40D-24f-PBT DTY(CR值為39%)以成圈和浮線的方式形成里層,偶數(shù)路中成圈和浮線的比例為1:5,其余同實施例1,得到本發(fā)明的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實施例6
36針單面緯編機上,36路為一個編織循環(huán)。奇數(shù)路選用50D-36f-PBT/PET DTY(CR值為49%)并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偶數(shù)路選用40D-24f-PBT DTY(CR值為39%)并以集圈和浮線的方式形成里層,偶數(shù)路中集圈和浮線的比例為1:5,其余同實施例1,得到本發(fā)明的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實施例7
36針單面緯編機上,12路為一個編織循環(huán)。奇數(shù)路選用75D-72f-普通PET DTY并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偶數(shù)路選用60D-24f-PBT DTY(CR值為35%)和60D-36f-普通PET DTY形成里層,其中,第2、6、10路由60D-24f-PBT DTY以集圈和浮線的方式進行編織,且集圈和浮線的比例為1:8,第4、8、12路由60D-36f-普通PET DTY以全成圈的方式進行編織,其余同實施例1,得到本發(fā)明的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實施例8
28針雙面緯編機上,36路為一個編織循環(huán)。奇數(shù)路選用75D-72f-普通PET DTY在針筒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偶數(shù)路選用40D-24f-PBT DTY(CR值為39%)和60D-36f-普通PET DTY在針盤上以1*1方式交織形成里層,得到坯布。其中,PBT/PET以成圈和浮線的方式進行編織,且成圈和浮線的比例為1:5,其余同實施例1,得到本發(fā)明的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實施例9
第2路由CR值為41%的60D-24f-PBT DTY以成圈和浮線的方式進行編織,且成圈和浮線的比例為1:1,其余同實施例2,得到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實施例10
第2路選用CR值為25%的60D-24f-高彈PET DTY,其余同實施例9,得到本發(fā)明的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實施例11
第2路選用CR值為35%的60D-24f-高彈PETDTY,其余同實施例9,得到本發(fā)明的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實施例1-11的針織面料制得夾克衫或褲子。
比較例1
28針雙面緯編機上,6路為一個編織循環(huán)。奇數(shù)路選用75D-72f-普通PET DTY在針筒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偶數(shù)路選用60D-24f-PBT DTY(CR值為35%)和60D-36f-普通PET DTY在針盤上形成里層,其中,第2路由60D-24f-PBT DTY以成圈和浮線的方式進行編織,且成圈和浮線的比例為1:1,第4、6路由60D-36f-普通PET DTY以全成圈方式進行編織,其余同實施例1,得到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比較例2
36針單面緯編機上,8路為一個編織循環(huán)。奇數(shù)路選用75D-72f-普通PET DTY并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偶數(shù)路選用60D-24f-PBT DTY(CR值為35%)和60D-36f-普通PET DTY形成里層,其中,第2路由60D-24f-PBT DTY以集圈和浮線的方式進行編織,且集圈和浮線的比例為1:1,第4、6、8路由60D-36f-普通PET DTY以全成圈方式進行編織,其余同實施例1,得到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比較例3
28針雙面緯編機上,10路為一個編織循環(huán)。奇數(shù)路選用75D-72f-普通PET DTY在針筒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偶數(shù)路選用60D-24f-PTT DTY(CR值為35%)和60D-36f-普通PET DT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的方式形成里層。其中,第2、6、10路選用60D-24f-PTT DTY(CR值為35%),第4、8路選用60D-36f-普通PET DTY,其余同實施例1,得到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比較例4
36針單面緯編機上,8路為一個編織循環(huán)。奇數(shù)路選用75D-72f-普通PET DTY并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偶數(shù)路選用60D-36f-普通PET DTY形成里層,其中,第2路以集圈和浮線的方式進行編織,且集圈和浮線的比例為1:1,第4、6、8路以全成圈方式進行編織,其余同實施例1,得到針織面料。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上表中,
(1)由實施例1與實施例3、實施例2與實施例4可以看出,同等條件下,里層聚酯類彈性纖維的含量為50%的面料與里層聚酯類彈性纖維的含量為60%的面料相比,兩者的吸水性相當(dāng),但前者的速干性(表里擴散面積比值小、里層保水率值大)稍遜于后者;前者的彈性伸長率小于后者,伸長回復(fù)率高于后者。
(2)由實施例4和實施例7可以看出,同等條件下,里層中A部分:B部分的比例為1:1的面料與A部分:B部分的比例為1:8的面料相比,兩者的吸水性相當(dāng),但是前者的速干性(表里擴散面積比值小、里層保水率值大)、彈性伸長率不及后者,而前者的伸長回復(fù)率高于后者。
(3)由實施例5和實施例8可以看出,同等條件下,表層為PBT/PET、里層為PBT的面料與表層為普通PET、里層為普通PET和PBT的面料相比,兩者的吸水性相當(dāng),但前者的速干性(表里擴散面積比值大、里層保水率值小)、彈性伸長率均優(yōu)于后者。
(4)由實施例11和實施例10可以看出,同等條件下,里層采用CR值為35%的高彈PET的面料與里層采用CR值為25%的高彈PET的面料相比,兩者的吸水性相當(dāng),但前者的速干性(表里擴散面積比值大、里層保水率值?。椥陨扉L率均優(yōu)于后者。
(5)由比較例1和實施例1可以看出,同等條件下,里層中PBT纖維的含量為33%的面料與里層中PBT纖維的含量為50%的面料相比,前者的吸水性、速干性(表里擴散面積比值小、里層保水率值大)、彈性伸長率均遠不及后者。
(6)由比較例2和實施例2可以看出,同等條件下,里層中PBT纖維的含量為28%的面料與里層中PBT纖維的含量為50%的面料相比,前者的速干性(表里擴散面積比值小、里層保水率值大)、彈性伸長率均遠不及后者。
(7)由比較例3和實施例1可以看出,同等條件下,里層為全成圈組織的面料與里層中存在成圈+浮線路數(shù)的面料相比,前者的吸水性、速干性(表里擴散面積比值小、里層保水率值大)、彈性伸長率均遠不及后者。
(8)由比較例4和實施例2、比較例4和實施例4可以看出,同等條件下,表里兩層均為普通PET的面料與表層為普通PET、里層為普通PET和聚酯類彈性纖維的面料相比,兩者的吸水性相當(dāng),但是前者的速干性(表里擴散面積比值小、里層保水率值大)、彈性伸長率均遠不及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