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編織構件的斂縫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對收容于針床上而進行織針的編織的編織構件的構成要素彼此進行斂縫固定的斂縫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在橫機上使用將板狀構件相對于基體側構件進行斂縫固定的編織構件。具體而言,如專利文獻I所示,有相對于在舌針的針本體(基體側構件)上設置的凹槽部將翼(板狀構件)的基部嵌入而斂縫固定的結構。另外,如專利文獻2所示,有相對于在由復合針的針本體滑動自如地支承的導針片本體(基體側構件)上設置的凹槽部將翼片(板狀構件)的基端嵌入而斂縫固定的導針片。而且,如專利文獻3所示,有相對于在移圈底腳片本體(基體側構件)上設置的凹槽部將鉤掛針織物的線圈的鉤掛片(板狀構件)的基部嵌入而斂縫固定的移圈底腳片等。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9-161873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2946323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2604677號公報
實用新型內容但是,前述這種板狀構件的基部為了相對于設于基體側構件的凹槽部順滑地嵌入,而形成為寬度比凹槽部的`寬度稍(實際上為公差的范圍程度)小。因此,在將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定位于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的狀態(tài)下,通過斂縫工具的按壓同時使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緣及寬度方向另一側緣塑性變形而將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及寬度方向另一側端斂縫固定時,在板狀構件的安裝位置產生偏差,編織構件的精度惡化。這是由于,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緣及寬度方向另一側緣同時發(fā)生塑性變形,因此由于在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緣的塑性變形,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從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分離而發(fā)生錯位。本實用新型鑒于上述問題而創(chuàng)立,其目的是提供能夠防止斂縫固定引起的凹槽部內的基部的寬度方向的錯位而提高精度的編織構件的斂縫結構。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中,以如下的編織構件的斂縫結構為前提在相對于在收容于針床或輔助針床而用于編織的編織構件的基體側構件上設置的凹槽部將寬度比該凹槽部的寬度小的板狀構件的基部嵌入的狀態(tài)下,分別將該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及寬度方向另一側端斂縫固定。并且,其特征在于,利用相對于將所述基部嵌入的所述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緣及寬度方向另一側緣因凹凸狀部分而具有臺階的斂縫工具,通過所述凸狀部分的按壓使所述凹槽部的寬度方向另一側緣塑性變形而在將所述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向所述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按壓的狀態(tài)下將所述基部的寬度方向另一側端斂縫固定,并且通過所述凹狀部分的按壓使所述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緣塑性變形而將所述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斂縫固定。另外,也可以將所述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的斂縫固定部設定于比所述寬度方向另一側端的斂縫固定部的在所述凹槽部的長度方向上的另一側斂縫區(qū)域短的一側斂縫區(qū)域,并且將所述另一側斂縫區(qū)域設定成相對于通過所述一側斂縫區(qū)域的與所述凹槽部的寬度方向正交的長度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線呈線對稱。而且,在所述基部設有向所述凹槽部的長度方向一側延伸的第一基部部分、相比該第一基部部分的前端向所述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延伸的第二基部部分、相比該第二基部部分的前端向所述凹槽部的長度方向另一側反轉的第三基部部分。并且,對于所述基部的斂縫固定部,也可以在使所述第二基部部分與在所述凹槽部的長度方向另一側端設置的引導面抵接的狀態(tài)下,將所述第一基部部分的基端在所述凹槽部的長度方向另一側端斂縫固定。實用新型效果以上,總而言之,利用斂縫工具的凸狀部分使將基部嵌入的凹槽部的寬度方向另一側緣塑性變形而在將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向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按壓的狀態(tài)下將基部的寬度方向另一側端斂縫固定,并且通過斂縫工具的凹狀部分使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緣塑性變形而將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斂縫固定。由此,在進行斂縫固定時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不會因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緣的塑性變形而從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分離,能夠防止凹槽部內的斂縫固定引起的基部的寬度方向的錯位而提高編織構件的精度。另外,通過將比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的一側斂縫區(qū)域長的寬度方向另一側端的另一側斂縫區(qū)域設定成相對于長度方向的中心線呈線對稱,能夠在使另一側斂縫區(qū)域塑性變形時將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集中地向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按壓,而高精度地將斂縫區(qū)域短的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斂縫固定。
而且,通過使相比將基端在凹槽部的長度方向另一側端斂縫固定的第一基部部分的前端向凹槽部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基部部分與凹槽部的長度方向另一側端的引導面抵接,能夠通過與引導面的抵接來限制以長度方向的斂縫區(qū)域短的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為支點的旋轉,并高精度地將該基部斂縫固定。
圖1是從一側觀察使用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編織構件的斂縫結構的舌針的針本體的齒口側部分的側視圖。圖2是從下方觀察圖1的針本體的齒口側部分的局部切缺仰視圖。圖3是從一側觀察圖1的翼的基部的前側部分的放大側視圖。圖4是表示圖3的翼的基部的前側部分的利用斂縫工具剛進行斂縫固定之前的狀態(tài)的縱劑正視圖。圖5是表示圖3的翼的基部的前側部分的利用斂縫工具進行的斂縫固定狀態(tài)的縱剖正視圖。圖6是表示圖3的翼的基部的前側部分的利用斂縫工具進行的斂縫固定結束了的狀態(tài)的縱剖正視圖。圖7是從一側觀察使用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編織構件的斂縫結構的復合針的導針片本體的齒口側部分的側視圖。圖8是從上方觀察圖7的復合針的齒口側部分的俯視圖。圖9是從一側觀察圖7的翼片的基部附近的側視圖。圖10是圖9的基部的第一基部部分附近的放大圖。標號說明I 舌針11針本體14凹槽部16U上側斂縫固定部16D下側斂縫固定部2 翼21 基部 4導針片41導針片本體42a, 42b 翼片44a, 44b 基部44c,44d第一基部部分44e,44f第二基部部分44g,44h第三基部部分45凹槽部50a引導面47U上側斂縫固定部47D下側斂縫固定部W斂縫工具Wl凸狀部分Wll凹狀部分X中心線
具體實施方式
接著,與附圖一起在以下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橫機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圖1是從側方觀察使用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編織構件的斂縫結構的舌針的針本體的齒口側部分的側視圖,圖2是從下方觀察針本體的齒口側部分的局部切缺仰視圖。如圖1及圖2所示,作為織針的舌針I(yè)在未圖示的針槽內進退自如地被收容。在該舌針I(yè)的針本體11 (基體側構件)的進退方向前端部(圖1及圖2中為右端部)設有針鉤12,通過向針本體11的齒口 g側(圖1及圖2中為右側)進入而接受針織紗的供給。針鉤12通過針舌13而開閉。在針本體11的從針鉤12稍微后退的位置,設有在移圈時在線圈轉移側保持線圈的作為板狀構件的翼2。由該翼2和針本體11構成編織構件。此外,在以后的說明中,將進退方向稱為前后方向。翼2由在針本體11的前后方向長的薄板構件構成,在其一端部(圖1及圖2中為左端部)具有矩形狀的基部21。在該翼2的另一端部,設有以前后方向中間部相對于針本體11的一側側面(圖2中為上側面)分離的方式彎曲的尖端部22,其前端與針本體11的一側面(圖2中為上側面)壓接。另外,在針本體11的一側面,將基部21嵌入的凹槽部14沿前后方向延伸設置。在基部21的上端緣設有大致U字狀的缺口 23,另一方面與該缺口 23上下滑動自如地嵌合的大致正圓形狀的嵌合工具15設于凹槽部14。并且,基部21的上下寬度設定成比凹槽部14的上下寬度稍小,嵌入凹槽部14時,在凹槽部14的上端存在間隙S (如圖3所示)。該間隙3實際上為公差的范圍程度。另外,基部21在嵌入凹槽部14時,缺口 23與嵌合工具15嵌合而形成凹槽部14內的基部21的在前后方向(圖3中為左右方向)上的對位。另外,在基部21嵌入凹槽部14的狀態(tài)下,利用通過后述的凹凸狀部分Wl、Wll具有臺階的斂縫工具W,分別使凹槽部14的前后兩側的上下兩端緣的上下的斂縫固定部16U、16D塑性變形而斂縫固定。在此處,基于圖3 圖6說明將翼2的基部21斂縫的步驟的一例。圖3是從一側觀察翼2的基部21的前側部分的放大側視圖,圖4是表示翼2的基部21的前側部分的利用斂縫工具剛進行斂縫固定之前的狀態(tài)的縱剖正視圖,圖5是表示翼2的基部21的前側部分的利用斂縫工具進行的斂縫固定狀態(tài)的縱剖正視圖,圖6是表示翼2的基部21的前側部分的利用斂縫工具進行的斂縫固定結束了的狀態(tài)的縱剖正視圖。
首先,在將翼2的基部21 (由于為同一構成,因此圖3中僅示出前側部分)斂縫固定時,如圖4所示,使基部21嵌入凹槽部14時,使缺口 23與嵌合工具15嵌合而在前后方向上對位。并且,斂縫固定所用的斂縫工具W從凹槽部14側看大致呈矩形狀。另外,斂縫工具W由相對于凹槽部14的前后的上端緣抵接的凸狀部分W1、和相比該凸狀部分Wl凹陷設置且相對于凹槽部14的前后的下端緣抵接的凹狀部分Wll呈臺階狀地一體形成。凹狀部分Wll相對于凹槽部14的前后的下端緣的抵接比凸狀部分Wl相對于凹槽部14的前后的上端緣的抵接稍微遲。S卩,如圖5所示,在使斂縫工具W進入時,凸狀部分Wl先與凹槽部14的前后的上端緣抵接而通過按壓使上側斂縫固定部16U塑性變形,在通過該塑性變形將基部21的下端向凹槽部14的下端按壓的狀態(tài)下將基部21的上端斂縫固定。此時,基部21的下端被向凹槽部14的下端按壓,因此不需要基部21的下端相對于凹槽部14的下端的定位。并且,從上側斂縫固定部16U的塑性變形開始稍微遲地使凹狀部分Wll與凹槽部14的前后的下端緣抵接,通過按壓使下側斂縫固定部16D塑性變形而將基部21的下端斂縫固定。由此,在斂縫固定時基部21的下端不會因凹槽部14的下端的塑性變形而從凹槽部14的下端分離,能夠防止凹槽部14內的斂縫固定引起的基部21的上下方向的錯位而提聞翼2的精度。然后,如圖6所示,使斂縫工具W后退,結束利用凸狀部分Wl及凹狀部分Wll進行的斂縫固定。此時,凸狀部分Wl及凹狀部分Wll同時從上下的斂縫固定部16U、16D分離,在上下的斂縫固定部16U、16D產生由于凸狀部分Wl及凹狀部分Wll的抵接引起的凹凸差。[0061]接著,基于圖7 圖10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圖7是從一側觀察使用了編織構件的斂縫結構的復合針的導針片本體的齒口側部分的側視圖,圖8是從上方觀察導針片本體的齒口側部分的俯視圖,圖9是從一側觀察翼片的基部附近的側視圖,圖10是翼片的基部的第一基部部分附近的放大圖。即,在未圖示的針槽內進退自如地收容的作為織針的復合針,具備未圖示的針本體和圖7所示的導針片4 (編織構件)。針本體在其前端部具備針鉤(未圖示)。另外,如圖8所示,導針片4具備作為基體側構件的導針片本體41、和滑動自如地支承于沿針本體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槽(未圖示)的內部且將在前后方向長的大致同一形狀的2張彈性板材重疊而成的作為板狀構件的翼片42a、42b。另外,翼片42a、42b的前端部(圖7及圖8中為右端部)具有與針本體的針鉤的前端抵接的舌43a、43b,通過舌43a、43b相對于針鉤的前端的接觸分離而使針鉤開閉。并且,在導針片本體41的一側面(圖7中為近前側面)設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部45。在該凹槽部45的后端設有以使該凹槽部45連通的方式向下方切缺的缺口 46。該缺口 46形成為比后述的第二基部部分44e、44f的前后方向的寬度稍大的寬度。另外,如圖9所示,位于翼片42a、42b的后部的基部44a、44b包括沿凹槽部45向后方(圖9中為左方)延伸且嵌入凹槽部45的的第一基部部分44c、44d ;相比該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前端(圖9中為左端)向凹槽部45的下方延伸且經由缺口 46向凹槽部45外導出的第二基部部分44e、44f ;相比該第二基部部分44e、44f的下端向前方反轉的第三基部部分44g、44h。第二基部部分44e、44f與在凹槽部45的后端設置的引導部50的引導面50a抵接。該實施方式中,第一基部部分44c、44d設定成其上下寬度比凹槽部45的上下寬度稍小,在嵌入凹槽部14時,在凹槽部14的上端存在間隙S (由圖9及圖10表示)。凹槽部45中收容有彎曲構件49,該彎曲構件49以沿該凹槽部4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隨著靠近前后方向中間部而從凹槽部45分離的方式彎曲。該彎曲構件49形成為其上下寬度與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相同,比凹槽部45的上下寬度稍小。并且,翼片42a、42b的基部44a、44b在其第一基部部分44c、44d之間夾著彎曲構件49的基部49a的狀態(tài)下嵌入凹槽部45。該情況下,彎曲構件49在安裝于導針片4時,相對于構成針槽的針板(未圖示)給予滑動阻力而限制導針片4的亂動。另外,第一基部部分44c、44d在嵌入凹槽部45時經由缺口 46使第二基部部分44e、44f與引導部50的引導面50a抵接,從而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的對位。并且,在使基部44a,44b的第一基部部分44c、44d嵌入凹槽部45的狀態(tài)下,分別使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基端位置的上下所對應的凹槽部45的上下兩端緣的上下的斂縫固定部47U、47D塑性變形,由此形成基部44a、44b的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斂縫固定。另外,如圖10所示,關于下側斂縫固定部47D,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基端位置的下端形成為圓弧狀而相對于凹槽部45的下端進行點接觸,從而相比上側斂縫固定部47U的前后方向的上側斂縫區(qū)域,下側斂縫固定部47D的前后方向的下側斂縫區(qū)域較短。并且,相對于通過下側斂縫固定部47D的下側斂縫區(qū)域的與凹槽部45的上下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線X,上側斂縫固定部47U的上側斂縫區(qū)域被設定成線對稱。由此,在使上側斂縫固定部47U塑性變形時下側斂縫固定部47D被集中地向凹槽部45的下端按壓,能夠高精度地將斂縫區(qū)域短的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基端位置的下端斂縫固定。[0068]在此處,具體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斂縫步驟。首先,使翼片42a、42b的基部44a、44b在其第一基部部分44c、44d之間夾著彎曲構件49的基部49a的狀態(tài)下嵌入凹槽部45,使第二基部部分44e、44f經由缺口 46與引導部50的引導面50a抵接而在前后方向上對位。由此,能夠通過與引導面50a的抵接來限制以斂縫區(qū)域短的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基端位置的下端為支點的旋轉,且高精度地對該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基端位置進行斂縫固定。并且,使用斂縫工具(未圖示)進行斂縫固定。作為該斂縫工具,使用相對于凹槽部45的下端緣抵接的凹狀部分和相對于凹槽部45的上端緣抵接的凸狀部分呈凹凸狀而以臺階狀一體形成的結構,凹狀部分的表面積比凸狀部分的表面積小。S卩,使斂縫工具進入時,凸狀部分先與凹槽部45的上端緣抵接而通過按壓使上側斂縫固定部47U塑性變形,在通過該塑性變形將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基端位置的下端相對于凹槽部45的下端按壓的狀態(tài)下對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上端進行斂縫固定。此時,通過將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基端位置的下端相對于凹槽部45的下端按壓,而不需要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基端位置的下端相對于凹槽部45的下端的定位。并且,從上側斂縫固定部47U的塑性變形開始稍微遲地使凹狀部分與凹槽部45的下端緣抵接,通過按壓使下側斂縫固定部47D塑性變形而將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下端斂縫固定。由此,在斂縫固定時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基端位置的下端不會因凹槽部45的下端的塑性變形而從凹槽部45的下端分離,能夠防止凹槽部45內的斂縫固定引起的基部44a、44b的上下方向的錯位而提高導針片4的精度。然后,使斂縫工具后退,結束利用凸狀部分及凹狀部分進行的斂縫固定。此時,凸狀部分及凹狀部分同時從上下的斂縫固定部47U、47D分離,在上下的斂縫固定部47U、47D上也產生由凸狀部分及凹狀部分的抵接引起的凹凸差。此外,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使翼2的基部21相對于針本體11的凹槽部14斂縫固定、或使翼片42a、 42b的基部44a、44b相對于導針片本體41的凹槽部45斂縫固定的情況,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適用于相對于在作為基體側構件的移圈底腳片本體上形成的凹槽部,將鉤掛針織物的線圈的作為板狀構件的鉤掛片的基部進行斂縫固定的移圈底腳片(編織構件)。另外,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在將翼2的基部21的下端向針本體11的凹槽部14的下端按壓,將翼片42a、42b的第一基部部分44c、44d的下端向導針片本體41的凹槽部45的下端按壓的狀態(tài)下進行斂縫固定的情況,但也可以適用于在將翼的基部的上端向針本體的凹槽部的上端按壓,將翼片的第一基部部分的上端向導針片本體的凹槽部的上端按壓的狀態(tài)下進行斂縫固定的情況。該情況下,使凹槽部的下側斂縫固定部塑性變形而在將基部的上端向凹槽部的上端按壓的狀態(tài)下將基部的下端或第一基部部分的下端斂縫固定,并且使凹槽部的上側斂縫固定部塑性變形而將基部的上端或第一基部部分的上端斂縫固定即可。而且,也可以通過按壓使將基部嵌入的凹槽部的前后方向另一側緣塑性變形而在將基部的前后方向一側端向凹槽部的前后方向一側端按壓的狀態(tài)下將基部的前后方向另一側端斂縫固定,并且通過按壓使凹槽部的前后方向一側緣塑性變形而將基部的前后方向一側端斂縫固定,這是不言而喻的。[0076]另外,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利用凸狀部分Wl和凹狀部分Wll將斂縫工具W臺階狀地一體形成,但也可以使用凸狀部分和凹狀部分臺階狀地分體形成的斂縫工具。該情況下,需要將進行斂縫固定時的凸狀部分和凹狀部分的相對于凹槽部的緣部的行程量設定成相同。而且,在所述第二實施方式中,使下側斂縫固定部47D的前后方向的斂縫區(qū)域比上側斂縫固定部47U的前后方向的斂縫區(qū)域短,但將上側斂縫固定部以相對于中心線成為線對稱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分割為多個,使將該分割后的各上側斂縫固定部合計的上側斂縫區(qū)域比下側斂縫固定部的下側斂縫區(qū)域長即可。
權利要求1.一種編織構件的斂縫結構,在相對于在收容于針床或輔助針床而用于編織的編織構件的基體側構件上設置的凹槽部將寬度比該凹槽部的寬度小的板狀構件的基部嵌入的狀態(tài)下,分別將該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及寬度方向另一側端斂縫固定,其特征在于,利用相對于將所述基部嵌入的所述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緣及寬度方向另一側緣因凹凸狀部分而具有臺階的斂縫工具,通過所述凸狀部分的按壓使所述凹槽部的寬度方向另一側緣塑性變形而在將所述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向所述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按壓的狀態(tài)下將所述基部的寬度方向另一側端斂縫固定,并且通過所述凹狀部分的按壓使所述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緣塑性變形而將所述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斂縫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構件的斂縫結構,其中,將所述基部的寬度方向一側端的斂縫固定部設定于比所述寬度方向另一側端的斂縫固定部的在所述凹槽部的長度方向上的另一側斂縫區(qū)域短的一側斂縫區(qū)域,并且將所述另一側斂縫區(qū)域設定成相對于通過所述一側斂縫區(qū)域的與所述凹槽部的寬度方向正交的長度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線呈線對稱。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編織構件的斂縫結構,其中,所述基部包括向所述凹槽部的長度方向一側延伸的第一基部部分、相比該第一基部部分的前端向所述凹槽部的寬度方向一側延伸的第二基部部分、相比該第二基部部分的前端向所述凹槽部的長度方向另一側反轉的第三基部部分,在使所述第二基部部分與在所述凹槽部的長度方向另一側端設置的引導面抵接的狀態(tài)下,所述基部的斂縫固定部將所述第一基部部分的基端在所述凹槽部的長度方向另一側端斂縫固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編織構件的斂縫結構,其能夠防止斂縫固定引起的凹槽部內的基部的上下方向的錯位而提高精度。相對于在針本體(11)的一側面設置的凹槽部(14),將上下寬度比該凹槽部(14)的上下寬度小的翼(2)的基部(21)嵌入,利用相對于凹槽部(14)的上端緣及下端緣因凹凸狀部分(W1、W11)具有臺階的斂縫工具(W),在通過凸狀部分(W1)的按壓使凹槽部(14)的上端緣塑性變形而將基部(21)的下端向凹槽部(14)的下端按壓的狀態(tài)下將基部(21)的上端斂縫固定,并且通過凹狀部分(W11)的按壓使凹槽部(14)的下端緣塑性變形而將基部(21)的下端斂縫固定。
文檔編號D04B35/02GK202881623SQ20122047044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15日
發(fā)明者薗村稔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