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更具體地,涉及被設置在細紗機的 牽伸裝置(或牽伸部)下游、用于集束被牽伸裝置牽伸的纖維束的裝置。
技術背景現在提出了各種纖維束集束裝置,用于在加捻之前集束己牽伸的纖維束, 目的是通過減少纖維束的毛羽來改善紗線的質量。為了集束和輸送纖維束,使用了環(huán)形多孔帶(或透氣帶)(例如,日本專利公報No.2004-100094或 No.2001-279539)。參考圖6所示的第一參考文件,或公報No.2004-100094的 設計,纖維束集束裝置設在構成牽伸裝置部分的最后對羅拉(final roller pair) 61 的下游,包括夾持羅拉對62、抽吸管63和m帶64。夾持羅,M 62的上夾 持羅拉62b M帶64被壓向與其配對的下夾持羅拉62。從纖維束F的移動方 向角度看,抽吸管63設在夾持羅拉對62的夾持點上游并且具有帶吸孔63a的 導向面。從纖維束F的移動方向角度看,具有拱形橫截面的帶導引裝置65設 在夾持羅拉對62的夾持點下游。參照第二份參考文件,或公報Na2001-279539所披露的圖7所示的、用附 圖標記72表示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從纖維束F的移動方向看,棉條集束區(qū)域73 設在牽伸裝置的前羅拉對71 (最后羅拉對)的下游,并且纖維束集束裝置72 設在區(qū)域73內。該纖維束集束裝置72包括抽吸閘瓦74、換向羅拉75, 76和 巻繞抽吸閘瓦74及換向羅拉75, 76的多孔帶77。該棉條集束區(qū)域73 M31兩 個夾持點K1、 K2并在這兩個夾持點K1、 K2間限定。第一夾持點K1位于纖 維束F被前羅拉對71的上羅拉71a和下羅拉71b所夾持的位置。第二夾持點 K2位于多孔帶77被換向羅拉75壓在上羅拉71a上的位置?;氐綀D6,纖維束集束裝置被制造的不僅在纖維束F被弓l導的一側、而且 在下夾持羅拉62a的徑向相對側,使帶64與下夾持羅拉62a接觸運動,導致 由帶64、下夾持羅拉62a和抽吸管63所構成的空間S是窄小的。例如,對于 紡紗機的每四4^定子,由于下夾持羅拉62a和抽吸管63設置成一個單元,用于設在每個單元兩端的錠子的空間S形成使棉纖飛花無路可逃的死點空間。因 此,飛花易于在空間S中積聚,并且作業(yè)時所積聚的飛花壓著帶64。這樣將導致需要額外的能量來驅動帶64,并且縮短帶64的使用壽命。回到圖7,纖維束集束裝置72采用換向羅拉76,其直徑小于另一個換向 羅拉75的直徑,這樣用上羅拉71a限定了第二夾持點K2,并且?guī)?7繞著換 向羅拉76轉動或改變其移動方向,換向羅拉76設置的比圖6所示的第一參考 集束裝置的情況更遠離換向羅拉75。在這樣的結構中,在帶77與換向羅拉75 接觸移動的這個區(qū)域,帶77巻繞著換向羅拉75,而帶77在另一區(qū)域遠離換向 羅拉75移動。因此,在第二參考文件的纖維束集束裝置72里積累的飛花趨向 少于在第一參考文件的纖維束集束裝置中的聚集。雖然纖維束集束裝置72使用小直徑的換向羅拉76,然而,帶77從換向 羅拉75到換向羅拉76的移動路徑,與在圖7中雙點虛線所示的原紗線路徑分 離開。當纖維束F穿過棉條集束區(qū)域73時,纖維束F的部分纖維黏附在帶77 上,并且所黏附的纖維在帶77剛剛離開換向羅拉75的區(qū)域內,從帶77上釋 放,因此,纖維束F從帶77上被移除。由此,纖維束F實際上題過圖7的 鏈線所示的路徑從纖維束集束裝置72上抽出。當原紗線路徑與纖維束F剛剛 離開帶77的位置P之間的間距AL增加時,纖維束F的實際路徑被彎曲到大 的程度,這樣對于紗線更容易斷裂。為了避免這種紗線斷裂,換向羅拉76必 須設置的接近原紗線路徑。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難于確保在換向羅拉75下方 有充足的空間。本發(fā)明給出了一種纖維束集束裝置,其可以提供用于安裝纖維束集束裝置 所必要的空間,并且延長清潔間隔和帶的使用壽命。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來集束被紡紗機的牽伸部分牽 伸的纖維束。該纖維束集束裝置包括傳送部分、抽吸管、帶弓l導裝置和透氣帶。 從纖維束F的移動方向看,該傳送部分設在牽伸部的最后傳送羅拉對的下游, 并具有夾持羅拉。從纖維束F的移動方向角度看,抽吸管設在傳送部分的夾持 點的下游,并設有帶抽吸孔的引導表面。從纖維束F的移動方向角度看,帶引 導裝置設在傳送部分的夾持點的下游。透氣帶沿抽吸管、夾持羅拉之一和引導 帶巻繞并可以繞它們轉動。帶引導裝置適于引導帶,從而使帶沿著從夾持羅拉在相對于夾持羅拉弓i導纖維束部分的夾持羅拉一偵扮離開的路徑移動。帶弓|導 裝置也適于弓l導帶沿著在巻繞有帶的帶引導裝置一側的平面。在下面的描述中將明顯看至體發(fā)明的其它方面和優(yōu)點,結合附圖,通過實 施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
本發(fā)明的特征特別M后附的權禾腰微一步確定其是新穎的。本發(fā)明結 合其目標和優(yōu)點,可以通過參考下面優(yōu)選實施例結合附圖得以更好的理解,其 中圖1A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纖維束集束裝置的部州則視亂 圖B是圖1A的局部放大圖;圖2A是顯示傳送部分的夾持點相對于纖維束移動方向的下游的纖維束集 束裝置的局部示意圖;圖2B是纖維束集束裝置的旋轉軸的前視亂 圖3A是顯示透氣帶和纖維束集束裝置的弓l導帶之間關系的視圖; 圖3B是顯示纖維束集束裝置的彈簧元件的示意圖; 圖4A是顯示纖維束集束裝置的張緊裝置的分解平面圖; 圖4B是顯示張緊裝置裝配狀態(tài)下的平面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纖維束集束裝置的側視圖; 圖6是根據背景技術的纖維束集束裝置的側視圖;和 圖7是根據背景技術的另一個纖維束集束裝置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考圖1A4B描述安裝在細紗機中的用于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 置。本發(fā)明的纖維束集束裝置與先前本申請人所提出的日本公報No.2004-100094所公開的結構大體相同,除了其中的帶弓l導裝置。參考圖1A,從纖維 束F的移動方向角度看,纖維束集束裝置11設在牽伸裝置12的最終傳送羅拉 對13的下游。牽伸裝置12用作紡紗機的牽伸部分。纖維束集束裝置11包括傳送部分14、抽吸管15、透氣帶16和帶引導裝 置17。旨傳送部分14具有用作夾持羅拉的下夾持羅拉18a和上夾持羅拉19。 下夾持羅拉18a制作成與最后傳送羅拉對13的前下羅拉13a平行設置的旋轉 軸18的一部分。上夾持羅拉19M31帶16壓向下夾持羅拉18a。與剩申體12的前上羅拉13b對以,兩個上夾持羅拉19被稱重臂(未顯示)M用于紡紗機的每兩4^定子的支承元件20支撐。該支承元件20與用于兩個前上羅拉13b 的支承元件一體成形。從纖維束F的移動方向角度看,抽吸管15設在傳送部 分14的夾持點上游,并具有帶抽吸孔15a的引導表面15b。參考圖2A,纖維集束裝置11的底部組件設有布置在牽伸裝置12的各羅 拉支座21之間作為一個單元的半數錠子,或本實施例中的四個錠子。在任兩 個相鄰的位于紡紗機縱向預定間隔處的羅拉支座21間的中間位置設有支承臂 22,在其近端被沿紡紗機縱向延伸的支承梁(未圖示)支撐,同時,旋轉軸18 被支承在羅拉支座21與支承臂22之間。參考圖2B,旋轉軸18對應與多個錠子(或本實施例中的四個錠子)制成 預定的長度,并且固定在旋轉軸18相對兩端的軸承23嵌固在端塞24中。該 端塞24在其嵌合部24a被設在羅拉支座21和支承臂22上的支承部2&22a所 支撐,由此每個旋轉軸19分別被羅拉支座21和支承臂22旋轉支撐。M支 承部21a^22a被制成能支承兩個端塞24,因此可以支撐端塞24安裝至姙意兩 個不同旋轉軸18的兩個相鄰端部。齒輪25固定安裝在旋轉軸18的中間位置, 用來隨其旋轉。如圖1A所示,前下羅拉13a在對著齒輪25 (未示于圖1A中)處成型有 齒輪13c。設有支承臂26,在其近端處固定到支承梁(未圖示)上,支承臂22 也以同樣的方式固定,并且中間齒輪27 3!31支承臂26可旋轉的支承來嚙合齒 輪13c和齒輪25。 il31這種布置方式,前下羅拉13a的扭矩ilil齒輪13c、中 間齒輪27和齒輪25被傳遞到旋轉軸18。抽吸管道(未圖示)被布置成在細紗機縱向(或垂直于圖1A的平面的方 向)上延伸。抽吸管15平行于抽吸t^延伸并通皿接管28與其連接。抽吸 管15 il31—對端塞24支承,以與旋轉軸18相同的方式,通過配合在成對的 端塞24中被支承。下面將介紹帶引導裝置17。從纖維束F的移動方向角度看,帶引導裝置17 設在傳送部分14的夾持點下游。如圖1B所示,帶引導裝置17適于以這樣的 方式引導所述帶16,即當帶16在遠離并相對下夾持羅拉18a引導纖維束F的 部分區(qū)域移動時,帶16沿著遠離下夾持羅拉18a的圓周表面的路徑傳送。另 夕卜,帶引導裝置17被制成可以引導帶16沿著帶引導裝置17巻繞有帶16的一側的平面。帶引導裝置17具有張緊裝置29 (如圖4B所示)用于張緊帶16。 帶引導裝置17具有在下夾持羅拉18a的軸線方向延伸的平板條30,并ilil在 一對端塞24中固定板條30的兩端來支承。板條30具有成形在板條30的寬度 方向(在垂直于下夾持羅拉18a的軸線方向的方向中) 一側并在板條30的整 4^:度延伸的彎曲部分30a。參考圖4A,張緊裝置29具有成形有折彎部31a、并被板條30支承、可 以在板條30的寬度方向上移動的壓元件31,和在引起壓元件31的折彎部31a 移動離開板條30的方向上驅動壓元件31的彈性元件32。該壓元件31是彎曲 的,從而使^f黃截面具有如圖3A所示的U形。板條30具有四個突起30b,其 鄰近下夾持羅拉18a的一頂ij與壓元件31的安裝處相應,并在板條30的寬度方 向上延伸。壓元件31被制成基本上與帶16相同的寬度。對于每個壓元件31,在其 對著帶16的一側上形成有一對突起31b,用于調節(jié)帶16在寬度方向上的運動。 比突起30b長的長孔31c形成在壓元件31上,位于與張緊裝置29組裝狀態(tài)下 相對應的突起30b的位置上,如圖4B所示。壓元件31通過寬松接納在長孔3]c 里的突起30b安裝到板條30上。參考圖4A和3B,彈性元件32包括兩個巻繞部分32a、在兩端連接兩個 巻繞部分32a的連接部分32b、和從該兩個巻繞部分32a的另一端以與連接部 分32b成某一角度延伸并且彼此相互交叉的兩個壓部分32c。如圖4A所示, 板條30成形有用于^壓元件31來嚙合巻繞部分32a的一對凹槽30c。在安裝張緊裝置29和帶16到適當位置時,如圖4B所示,首先通過帶16 從其安裝位置移開,將彈性元件32的巻繞部分32a嚙合于板條30上成對的凹 槽30c。接著,壓元件31安裝到板條30上,來保持彈性元件32和板條30。 在這種狀態(tài)下,壓元件31被彈簧元件32的驅動力推動,接著帶16被移動到 板條30和壓元件31被帶16巻繞的位置。因此,帶16被安裝到合適的位置。帶16巻繞抽吸管15,帶弓l導裝置17和下夾持羅拉18 a與其接觸。帶16 fflil下夾持羅拉18a轉動,同時與引導表面15b和壓元件31滑動接觸。在本 實施例中,帶16由具有合適的透氣性織物制成。如圖1A和2A所示,設有單一型號的氣動裝置的抽吸噴嘴33,抽吸噴嘴 的端部設在^f定子的帶引導裝置17的下方。抽吸噴嘴33用于吸收在斷紗1青況中從牽伸裝置12傳送的纖維束F。抽吸嘴33的近端連接到通用于紡紗機所 有錠子的氣動管道(未圖示)。下面將介紹如上所述的纖維束集束裝置11的操作。在細紗機工作時,被牽伸裝置12牽伸的纖維束F從最后傳送羅拉對13引導到纖維束集束裝置11。 下夾持羅拉18a和上夾持羅拉19以與最后傳送羅拉對13以基本相同的表面速 度轉動,纖維束F在移向下游前,在合適的張力下穿過上下羅拉18aJ9的夾持 點,同時被換向和加捻。f^的抽吸作用iM3i接管28施加在抽吸管15上,而構造在引導表面15b 上的抽吸孔15a的抽吸作用M帶16施加在纖維束F上。纖維束F在與抽吸 孔15a相對應的位置穀U抽吸和集束。因此,相較于沒有纖維束集束裝置11 的紡紗機,可以抑制起毛和飛花的產生并由此改善紗線的質量。在背景技術中,帶設成與位于下夾持羅拉引導纖維束部分的相反一偵艘觸 移動,如在圖1B中的雙點虛線所示,因此,在抽吸管和下夾持羅拉間形成狹 窄的楔形空間,如圖1B中的S所示。因此,在細紗機操作中所產生的飛花, 隨著下夾持羅拉18a的圓周表面,容易在下夾持羅拉18a和抽吸管15的曲線 表面間的空間積聚。 一旦飛花由此在該空間積聚,所增加的飛花積聚將會延伸 出楔形空間S。根據紡紗操作的^j牛,大約在一周內,飛花的積聚將會增加到 影響紡紗效果的程度。然而,在本實施例中,帶沿著從下夾持羅拉18a在相對于下夾持羅拉18a 引導纖維束F部分的一側分離開的路徑移動,如圖1B中的實線所示。因此, 在抽吸管15和下夾持羅拉18a間形成的楔形空間S打開到更大的空間。由此, 飛花在抽吸管15和下夾持羅拉18a間的空間內趨向^>的積聚。另外,飛花 積聚增加到壓著帶16而影響帶16移動的程度前,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相 較于背景技術中的裝置,本實施例的纖維束集束裝置11的清潔間隔可以延長。 清潔間隔可以比背景技術中的裝置延長大約兩至i」三倍。當具有如日本專利申請公報No.2004-100094所公開的拱形橫截面的弓l導元件或大直徑的引導羅拉設在根據本發(fā)明的上面實施例所述的帶弓l導裝置17上 時,帶16的路徑相對于纖維束F的移動方向向下游突出,這樣難于確保纖維 束集束裝置11的空間。特別地,當使用單一噴嘴型的氣動裝置時,帶16容易 妨礙抽吸噴嘴33。由于本實施例中的帶弓l導裝置17適于引導帶16沿著在帶引導裝置17上巻繞有帶16的一側的平面,所以可以解決上面的問題。在壓力元件31的折彎部31a和板條30的彎曲部分30a位于帶引導裝置17 巻繞有帶16的一側區(qū)域之間,帶16沿一個平面移動。也就是說,帶引導裝置 17弓l導帶16沿著在帶弓l導裝置17巻繞有帶16的一頂啲平面。因此,如果壓 力元件31的折彎部分31 a間隔離開纖維束F的路徑并且板條30的彎曲部分30a 設在纖維束F的路徑附近,容易確保用于安裝纖維束集束裝置11所必需的空 間。本實施例具有下面的效果。(1) 從纖維束F的移動方向角度看,纖維束集束裝置11設在牽伸裝置12 的最后傳送羅拉對13的下游,并具有設在傳送部分14的夾持點上游的抽吸管 15和巻繞抽吸管15、下夾持羅拉18a和帶引導裝置17的帶16,帶引導裝置17 設在傳送部分14的夾持點的下游。帶16繞抽吸管15、下夾持羅拉18a和帶引 導裝置17轉動。帶引導裝置17弓瞎帶16使帶16沿著從下夾持羅拉18a在相 對于下夾持羅拉18a引導纖維束F部分的一側分離開的路徑移動。因此,飛花 在抽吸管15和下夾持羅拉18a間的空間內趨向較少的積聚。飛花積聚增加到 壓著帶16而影響帶16的移動的程度前,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相較于背景 技術中的裝置,本實施例的纖維束集束裝置11的清潔間隔可以延長,并且相 應的,可以延長裝置11的清潔間隔和帶16的j柳時間。另外,確保在帶16 和下夾持羅拉18a在相對于下夾持羅拉18a引導纖維束F部分的一側之間有足 夠的距離,并且確保帶16從傳送部分14的夾持點到帶16離開下夾持羅拉18a 處有最合適的巻繞范圍R以避免產生斷紗。(2) 帶引導裝置17適于引導帶16沿著在帶引導裝置17巻繞有帶16的一 側的平面并與其接觸。因此,與這種情況相比,如,沿著在帶16和下夾持羅 拉18a之間確保足夠距離的路徑,并且確保從傳送部分14的夾持點到帶16離 開下夾持羅拉18a處有最合適的弓l導帶16的巻繞范圍R,通過具有圓形截面 的引導羅拉來引導帶,容易確保用于安裝纖維束集束裝置11所必需的空間。 也就是說,帶16被合適的引導,直接設在纖維束集束裝置11下方的抽吸嘴33 不會妨礙帶弓l導裝置17 。(3) 帶引導裝置17具有向帶16提供張力的張緊裝置29,這樣易于安裝 帶16到帶引導裝置17上,從而使帶16在合適的張力下移動或運動。另外,與張緊裝置29設在裝置的任何其它部分的情況相比,易于確保用于纖維束集 束裝置11的空間,并且簡化裝置11的結構。(4) 帶引導裝置17具有在下夾持羅拉18a的軸線方向延伸的平板條30。 因此,與在平板條30處使用兩個羅拉或兩個圓桿的情況相比,減少了在裝置 中使用零件的數量,并且相應地簡化了裝置的安裝程序。(5) 平板條30在其寬度一側彎曲。因此,與使用簡單的平狀條的情況相 比,即使具有減小厚度的平板條30也提供了足夠的張力。(6) 雖然張緊裝置29設成使向帶16提供張力的壓力元件31可以在平板 條30的寬度方向上移動,但是如果平板條30的寬度增加,帶16的移動路徑 將不會影響抽吸嘴33的布置。(7) 張緊裝置29的彈性元件32包括兩個巻繞部分32a、在兩端連接兩個 巻繞部分32a的連接部分32b、和從該兩個巻繞部分32a的另一端以與連接部 分32b成某一角度延伸并且彼此相互交叉的兩個壓部分32c。在本實施例中, 采用扭簧作為彈性元件32。隨著巻繞部分32a與成,板條30上的凹槽30c 嚙合,彈性元件32固定到板條30上。因此,壓力元件31通過彈性元件32受 到順滑地迫壓。本發(fā)明不限于上面所述的實施例,而且可以如下操作。板條30在其寬度一偵懷必一定具有在板條30的旨長度延伸的彎曲部分 30a。然而,在不影響收條30的強度的情況下,具有彎曲部分30a的板條30 可以薄一些。帶引導裝置17只需適合引導帶16,以便使帶16沿著從下夾持羅拉18a 相對于下夾持羅拉18a引導纖維束F部分的下夾持羅拉18a的一側分離開的路 徑移動,并且引導帶16沿著繞有帶16的引導帶裝置17的一側平面。帶引導 裝置17不必一定具有板條30,如圖5所示,可以設置兩個圓桿34或兩個羅拉 使得平行于下夾持羅拉18a延伸。在這種情況下,張緊裝置可以以這種方式設 置,艮卩圓桿34的相對兩端被任何合適的彈簧驅動。張緊裝置29不限于圖4A和4B所示的結構,其中與板條30分離的壓力 元件31和彈性元件32安裝到板條30上,但彈性元件可以固定到板條30和壓 力元件31上。彈性元件不必一定具有巻曲部分。張緊裝置可以布置到除帶引導裝置17夕卜的其它地方。然而,帶引導裝置17上設有張緊裝置具有確保安裝空間的優(yōu)點并且也可以簡化裝置。 本發(fā)明可以無需張緊裝置。可以用針織物構成帶16替代由機織物構成的帶16。在這種情況下,和機 織物一樣,可以毫無問題的制作貫穿帶的小孔形成帶16,來獲得合適的歡性, 所以,這種針織物的帶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制造。另外,M針織物自身的延伸 性,針織物的帶可以在合適的張力下轉動不需使用張緊裝置。替代由機織物或針織物構成的帶16,也可以通過制造眾多貫穿橡膠皮帶 或具有彈性的樹脂帶的孔來形成帶16。旋轉軸18和抽吸管15不但可以用于四個^定子為一單元的,也可以用于在 羅拉支座21間(如,八個錠子)為一單元所設置的錠子。另外,每個單元不 必具有相同的錠子數量。在羅拉支座21之間M將錠子布置成不同的錠子數 量(例如,六^H定子和兩個錠子)來設置兩個不同的單元。具有下夾持羅拉18a的旋轉軸18可以設成一根軸,通用于所有的錠子。 在這種情況下,旋轉軸18可以由電機通過設在紡紗機的齒輪端部的齒輪傳動 鏈驅動,實際上與牽伸裝置12的前下羅拉13的方式相同??梢圆捎貌坌偷臍鈩友b置代替單一噴嘴類型的氣動裝置。因此,本發(fā)明的剩列和實施例可以看作具有示例性但沒有限制性,本發(fā)明 不限于這里已描述的,而是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作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用于集束被紡紗機的牽伸部分所牽伸的纖維束,包括傳送部分,從纖維束的移動方向角度看設在的牽伸部分的最后傳送羅拉對的下游并具有夾持羅拉;抽吸管,從纖維束移動方向的角度看設在牽伸部分的夾持點上游并具有帶抽吸孔的引導表面;帶引導裝置,從纖維束移動方向的角度看設在傳送部分的夾持點下游;和沿抽吸管、夾持羅拉之一和帶引導裝置卷繞以繞它們轉動的透氣帶;其特征在于帶引導裝置適于引導帶,使帶沿著從夾持羅拉在相對于夾持羅拉引導纖維束部分的一側分離開的路徑移動,其中帶引導裝置也適于引導帶沿著帶引導裝置卷繞有帶的一側的平面。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帶引導裝置具有為帶提 供張力的張緊^fi。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帶引導裝置具有沿夾持 羅拉的軸線方向延伸的平板條。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板條具有在垂直于夾持 羅拉的軸線方向上,形皿板條一側處的彎曲部分。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帶引導裝置具有為帶提 供張力的張緊裝置,其中張緊裝置具有壓力元件和彈性元件,其中壓力元件設 成能在平板條的寬度方向上移動并且保持板條,其中壓力元件彎曲使其橫截面 呈U型,并且其中彈性元件在促使壓力元件的彎曲部分從板條離開的方向上迫 壓壓力元件。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壓力元件以被壓力元件 上的長孔松動地接納的突起來安裝到板條上。
7、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彈性元件包括兩個巻曲 部分、連接兩個巻繞部分一端的連接部分、和從該兩個巻繞部分的另一端以與 連接部分成一角度延伸且彼此相互交叉。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帶引導裝置具有兩個平 行于夾持羅拉延伸的圓桿。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一個圓桿的相對端部通 過彈簧驅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用于集束被紡紗機的牽伸部分所牽伸的纖維束。纖維束集束裝置包括傳送部分、抽吸管、帶引導裝置和透氣帶。帶引導裝置適于引導帶使帶沿著從夾持羅拉在相對于夾持羅拉引導纖維束部分的一側分離開的路徑移動。帶引導裝置也適于引導帶沿著帶引導裝置卷繞有帶的一側的平面。
文檔編號D01H5/00GK101270516SQ20071019297
公開日2008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0月11日
發(fā)明者丸山直樹, 藤井能理 申請人: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