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陰黃型黃疸的中藥組合物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陰黃型黃疸的中藥組合物及制備方 法。
【背景技術】
[0002] 陰黃型黃疸由寒濕所致,起病緩,病程長,黃色晦黯如煙熏,脘悶腹脹,畏寒神疲, 更甚者怕冷,四肢冰涼,雖暖不溫??诘豢?,舌淡白,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一般病情纏 綿,不易速愈。
[0003] 現在臨床上許多大夫誤認為"陰黃"就是所謂的黃疸,《金匱要略》說:"黃家所得, 從濕得之。"并根據濕的來源,分為"濕從熱化"和"濕從寒化"。前者發(fā)為"陽黃",后者發(fā)為 "陰黃"。"陰黃"只是黃疸的一個分支,臨床上所指的黃疸主要是"陽黃"。"陽黃"為從熱 化,與脾、胃、肝、膽有關,如功能失常,可導致內濕的生成。熱為陽邪盛,正邪相搏而發(fā)病快, 似屬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由于肝細胞發(fā)炎,不能攝取血中的間接膽紅素加以處理使其變成 直接膽紅素,加之肝細胞內溶酶體釋出葡萄糖醛酸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可部分重新分 解成間接膽紅素返回血中,使血中間接膽紅素增高,如超過2.Omg%,則鞏膜、皮膚黃染。由 于間接膽紅素較難通過毛細血管壁,此時透過表皮組織觀察皮膚色澤鮮黃如桔色,似屬于 中醫(yī)學所說的"陽黃"類,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如常用的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 黃),其中茵陳含葉酸,對于肝有好處,茵陳主要增加膽汁分泌,有退黃作用;梔子有利膽作 用,可降血中膽紅素;大黃有促進腸蠕動,不利糞(尿)膽素原的重吸收,而減少肝腸循環(huán)。 "陰黃"為濕從寒化。所謂"寒"為機體功能代謝活動過度減退所造成,使?jié)袷㈥栁?,寒濕郁?脾胃,陽氣不振,膽液不循常道而外溢。發(fā)病慢,病程長,似屬阻塞性黃疸。由于經肝臟處理 的直接膽紅素不能經膽道排入腸腔而返流入血,此時血中以直接膽紅素增高為主。隨著病 程延長,血中直接膽紅素持續(xù)增高,黃疸進行性加深,在組織中的膽紅素可被氧化成膽綠 素,皮膚色澤晦暗,則屬于中醫(yī)學所說的"陰黃"。治療原則以健脾和胃,溫化寒濕為主;若脾 虛血虧,則健脾補益氣血。
[0004] 對于治療陰黃型黃疸目前沒有什么特效的藥物,臨床主要應用治療"陽黃性黃疸" 藥物茵陳蒿湯。臨床上許多大夫看到黃疸直接對患者服用茵陳蒿湯,導致時間長,療效不 佳,給患者增加經濟困難,此外,大部分陰黃型黃疸有采用西醫(yī)藍光治療,借助藍色光是膽 紅素溶于水從而從自己的身體排除體外,療效差,并且治療時間長,消費比較大,給患者帶 來巨大壓力。
【發(fā)明內容】
[0005]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療效好,治療時間短,花費少,治 愈性好的治療陰黃型黃疸的中藥組合物及制備方法。
[0006]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陰黃型黃疸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計的組份: 茵陳6-9重量份、黨參2-5重量份、炒白術2-5重量份、制附子1-2重量份、干姜1-2重量 份、茯等2_5重量份、大腹皮2_5重量份、小茴香2_5重量份、砂仁2_5重量份、烏藥2_5重量份、 建曲2-5重量份、甘草1 -2重量份。
[0007] 所述陰黃型黃疸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按處方稱取各藥,取制附子加2-4倍重量份水單獨煎煮2-3小時,過濾,棄去藥 渣,煎煮液備用;取砂仁加2-4倍重量份單獨煎煮15分鐘,過濾,棄去藥渣,煎煮液備用; 步驟2:小茴香加2-3倍重量份的水,浸泡1.5小時,蒸餾提取1.5小時,收集揮發(fā)油,加適 量β環(huán)糊精制成包合物,藥渣備用; 步驟3:黨參、烏藥、干姜、大腹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 75%乙醇作溶劑,浸漬4小時后,緩緩滲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濾過,濾液及藥渣備用; 步驟4:合并步驟2、步驟3中的藥渣及及步驟1中的煎煮液與茵陳、白術、甘草、茯苓、建 曲6-8倍份量水,煎煮兩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并煎煮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 量,加入2-3倍乙醇,攪勻,靜置36小時,過濾,濾液與步驟3濾液合并,合并后的濾液減壓回 收乙醇加水至適量,靜置,過濾,加入步驟2的揮發(fā)油包合物,調整總量至1000ml,攪勻,靜 置,濾過,灌裝,滅菌,檢驗合格后,分裝,1 〇〇ml/瓶,即得。
[0008] 本發(fā)整方配伍嚴謹,君臣佐使明確,標本兼治,對癥治療明顯,制作簡單,經我院臨 床使用中根據不同的情況應用本組方,通過臨床觀察,對陰黃性黃疸患者,取得顯著效果。
[0009] 功能主治:陰黃型黃疸,脾腎陰虛,卒中陰寒,口食生冷,神氣倦怯,轉盼頭項如冰, 渾身青紫等病。
[0010] 病因病機:本方所治癥候,是因濕傷脾胃,寒濕內阻,膽汁排泄為寒濕所租,外衣溢 皮膚所致。陰盛寒重,平素脾陽不足,濕從寒化而致寒濕為患.寒濕阻滯.淤滯肝膽.膽失常 道其臨床特點為:黃色晦暗如煙熏;發(fā)病較慢、病程較長;無發(fā)熱.口不渴.口淡無味;大便 不實或溏,小便色黃不利;舌質淡.舌苔白膩或白滑;脈象見沉遲、沉遲、弦細。其病理性質為 陰寒虛證。
[0011] 方解:本方來源于茵陳附子理中湯加減而成的,方中重用茵陳清熱利膽之功效,配 以茯苓、建曲、大腹皮具有理氣、除濕之功;方中附子具有溫腎陽、健脾陽之功效;烏藥行氣 止痛,溫腎散寒,砂仁、小茴香的溫脾止瀉,黨參的健脾益肺,養(yǎng)血生津,炒白術健脾益氣,燥 濕利水;干姜的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共湊消黃、理氣、除 濕溫陽的作用。
[0012]用藥原理 1、 茵陳: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清利濕熱,利退黃疸;用于黃疸尿少,濕溫暑 濕,濕瘡瘙癢;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藥理學研究有利膽,保護肝功 能,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擴冠等作用;茵陳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對甲、乙型肝炎、黃疸型 肝炎,有顯著的療效。有利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中膽酸和膽紅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 心臟冠脈血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并有降血壓,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熱平喘,驅除蛔蟲及抑 制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與細菌的作用;《別錄》:"治通身發(fā)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面 白悅,長年。" 2、 黨參:甘,平;歸脾、肺經。健脾益肺,養(yǎng)血生津;用于脾肺氣虛,食少倦怠,咳嗽虛喘, 氣血不足,面色萎黃,氣短心悸,津傷口渴,內熱消渴。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 用于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等;《本草從新》記載:"補中益氣、 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以調補,甚為平妥;"黨參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強造血功能、 抗應激、強心、抗休克、調節(jié)血壓、抗心肌缺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黨參還具有益智、 鎮(zhèn)靜、催眠、抗驚厥等作用;《科學的民間藥草》:補血劑,適用于慢性貧血,萎黃病,白血病, 腺病,佝僂病。
[0013] 3、炒白術:苦、甘,溫;歸脾、胃經。炒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 效;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夺t(yī)學啟源》記載:"除濕益 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止渴,安胎;"炒白術健脾益氣功 效相關的藥理作用為調整胃腸運動功能、抗?jié)儭⒈8?、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應激、增強造 血功能等作用;其燥濕利水功效與利尿作用有關;而安胎功效與抑制子宮收縮作用有關;白 術還有抗氧化、延緩衰老、降血糖、抗凝血、抗腫瘤等作用。
[0014] 4、制附子: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用 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
[0015] 5、干姜:歸脾、胃、腎、心、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用于脘腹冷痛,P區(qū) 吐泄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本草綱目》:干姜,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又能去惡養(yǎng) 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陰無陽者,亦宜用之,乃熱因 熱用,從治之法也。
[0016] 6、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 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 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 而下,言其功也。
[0017] 7、大腹皮:辛,微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下氣寬中,行水消腫;用于濕阻氣滯, 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開寶本草》:"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 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良。" 8、小茴香:味辛,性溫。歸肝、腎、脾、胃經;小茴香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功效;鹽小茴 香有暖腎散寒止痛的功效;小茴香用于寒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