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復健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一種復健床,特別是指一種可將人體脊柱作適當拉伸固定,以便在省力的狀態(tài)下達到舒緩因脊柱病變所導致的酸痛和麻痹等癥狀的復健床。
一般人在運動或者活動時,常常會因不注意而造成肌肉、肌腱、韌帶的拉傷或斷裂,有時睡覺時頭部靠在枕頭上的姿勢不對,也容易發(fā)生落枕的現(xiàn)象,這些癥狀若未加以重視,不僅會產生局部酸痛和麻的現(xiàn)象,長期下來也容易造成椎管內和椎管外的病變。此所謂的椎管外病變是指肌肉、肌腱、韌帶,滑膜周圍神經血管等、椎管以外軟組織的急、慢性病變等,上述急性外傷包含暴力性創(chuàng)傷、扭挫傷、拉傷、急性肌纖維組織等感染於軟組織的急性病變,而慢性病變大多是勞損性疾病和退化性病變;而椎管內的病變主要由於外傷勞損或退化性病變等造成的椎管內組織結構的功能疾病,以及因椎骨位置改變或椎骨間結構變化造成的椎管內組織結構損傷,例如最常見是兩錐骨間的椎間軟骨突出癥,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骨刺”,上述骨刺突出會壓迫到神經的通路,而突出部位不同引起癥狀名稱也不同,例如頸椎引起的前臀神經痛,如腰椎引起的坐骨神經痛。
一般而言頸椎酸痛都是因為長期固定某姿勢或錯誤的動作、姿勢,導致軟骨組織受傷而引發(fā)酸痛,頸部酸痛它可能意謂著單純的頸部肌肉疲勞,如頸椎長期彎曲,須承擔頭部重量的第五、六、七節(jié),頸椎長期受到壓迫因而容易增生骨刺,也就是說,所謂的頸肌肌腹癥后群包含有頸部酸痛、活動受限,甚至手指發(fā)麻造成肌肉力量減退等情況,嚴重的情況下會造成頸部肌肉發(fā)炎、肌肉疼痛,并延伸到肩胛骨和頭部,而讓患者有著抽痛或是骨刺的疼痛。
為了解決脊柱病變常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利用手術開刀,一種是以推拿配合穴位按摩方式來矯正,但手術開刀的醫(yī)療過程除了必須付出龐大的醫(yī)療費用外,也容易造成病患心理上的恐懼,而推拿配合穴位按摩通常是依國術師或復健師的經驗,并配合“徒手”方式進行筋骨的放松按摩、推拿,以祈將病變的脊柱矯正;而在矯正的方式上會因矯正部位不同而有所區(qū)別,例如
圖1所示的方式是治療師以背背晃臀式,以臀部施力、顫動或搖動患者腰部,來矯正患者腰部;另有一種矯正方式是以一人在頭部前面抓住患者肩窩固定,另一人抓住患者腰部以下固定并抽拉身體,再由治療師將有病變的脊柱壓擠矯正和穴位按摩,此種治療方式不僅需要三個人同時進行治療,在治療上也非常不易、耗費體力,因此,如何使患者身體獲得適當的拉伸,以方便治療師的治療,乃為從事復健者極待突破的課題。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方便矯正脊柱病變或異位彎曲,以減輕脊柱病變對神經造成壓迫的復健床。
緣是,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於該復健床包含有一固定架體和-可對應前后移動的活動架體,其中,該固定架體和活動架體上相互遠離的緣邊分別設有數桿狀的固定部,在固定架體和活動架體上分別對應設有一樞接部和一螺固部,藉一具螺桿部的調整元件對應樞設和螺接在樞接部和螺固部上,可將固定架體和活動架體連接固定,以形成一可供人體臥躺的平臺;當患者配戴在胸部和腰部上的兩固定帶分別固定在固定架體和活動架體的固定部上時,藉由調整元件的調整,可改變平臺的長度,使患者的脊柱獲得適當的拉伸,以方便治療師的推拿或對穴位按摩,進而達到省力并且方便治療師對於患者脊柱作矯正的目的。
下面通過最佳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復健床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
圖1是以往以“徒手”方式進行脊柱矯正的示意圖。
圖2是作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可行實施例的復健床的立體透示圖。
圖3是作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可行實施例的復健床的側剖視圖。
圖4是作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可行實施例的復健床的收折示意圖。
圖5是作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可行實施例的復健床的使用示意圖。
參閱圖2、3,本實施例的復健床包含一固定架體1、一活動架體2和一調整元件3,其中該固定架體1,具有一第一桌面部11,該第一桌面部11上設有一可供病患臉部對應靠貼的開孔111,其緣邊設有數固定部12,每一固定部12都是由一具開口朝上且固定在第一桌面部11旁的管體122,和一可對應插固在管體122上的插桿13所形成,在第一桌面部11底部并架設四支可由螺桿固定并且相互對應的縱向桿體14,兩兩縱向桿體14間藉一固定橫桿141連接,以形成一可供第一桌面部11站立的支撐面,在兩縱向桿體14間并設置一和固定部12位在同側的第一橫向連桿15,此第一橫向連桿15上具有一樞接部16,前述樞接部16上具有一軸線和固定橫桿141平行的樞接孔161。
該活動架體2,裝設在固定架體1底部,其具有一可向第一桌面部11底部伸入的第二桌面部21,該第二桌面部21遠離固定架體1一側也設有三個固定部22,在第二桌面部21底部也設有數支縱向桿體23,兩兩縱向桿體23間并設有兩支彼此間寬度小於固定橫桿141的固定橫桿231,以形成一個支撐第二桌面部21的結構,在靠近固定部22的縱向桿體23間同樣連設一和第一橫向連桿15平行的第二橫向連桿24,此第二橫向連桿24上并設有一螺接部25,前述螺接部25上再形成一螺接孔251,為了使活動架體2能夠活動,在每一縱向桿體23底端分別設置一滑動元件26,在本實施例中,前述滑動元件26是可任意方向旋轉的滾輪,必要時,也以可在第二桌面部21的適當位置開設一和前述開孔111相同的開孔,但此部份在圖中未繪出。
該調整元件3,包含一螺桿部31和一調整部32,其中,該螺桿部31一端樞接在固定架體1的樞接部16上,另一端螺接在活動架體2的螺接部25上,而將固定架體1和活動架體2相互固定連接,形成一可供病患臥躺的平臺4,而該調整部32固定在螺桿部31上突出於樞接部16一端,此調整部32上并形成一方便使用者轉動的握桿321。
配合圖3、4,當使用者手握握桿321并且旋轉時,可驅動調整部32旋轉,而由於螺桿部31是固設在調整部32的中央部位,因此驅動調整部32會帶動螺桿部31以樞接部16為支點原地旋轉,而由於固定在活動架體2上的螺接部25是和螺桿部31相螺接,因此在螺桿部31旋轉的同時,可改變螺接部25在螺桿部31上的位置,以驅動活動架體2橫向位移,進而改變平臺4的長度。配合圖3、5,本實用新型的復健床在進行復健治療時,其步驟如下一、首先使患者以臉部朝下的方式平躺在復健床的平臺4上,并使其臉部對應靠貼在固定架體1的開孔111上。
二、以兩條固定帶5、5’分別固定病患胸部的肩窩和腰部的髖骨上,并分別將固定帶5、5’固定在平臺4前、后端的固定部12、22上。
三、轉動調整元件3,拉長該平臺4的長度,由於此時患者的胸部和腰部分別被兩固定帶5、5’所固定,而固定在活動架體2上的固定帶5’又逐漸隨著該活動架體2遠離固定架體1,也就是說,兩固定帶5、5’會因調整元件3的調整逐漸分開,如此病患的脊柱就可獲得適當的拉伸。
四、拉伸后復健師可對患者施予按摩、點穴,以松弛脊柱周圍的神經、經脈、筋肉等部位,同時,并施予推拿擠壓椎骨以矯正脊柱。
五、適當轉動調整元件3,以再次拉伸脊柱并固定,再反覆施以按摩、點穴以松弛脊柱周圍的神經并推拿、擠壓,而再次矯正脊柱。
六、反覆第五項的步驟,直到病患可接受的程度。
本實施例是以矯正人體的脊柱為例,但在使用時本實用新型也可以運用在人體其他的部位,例如腿部或手部等,其同樣可利用固定帶將欲拉伸矯正的端部分別綁固平臺4的前、后端部,當平臺4的長度被對應拉長時,將可連帶將欲矯正的部位拉伸固定,以便於矯正動作的進行。
經由以上的矯正步驟可知,本實用新型的復健床藉著可調整長度的平臺4,并配合兩固定帶5、5’的固定,可將患者的胸部肩窩和腰部髖骨分別固定,然后反覆轉動調整元件3,在轉動的過程中,脊柱可被縱向牽引拉伸,在拉伸一段距離后,先施予點穴、按摩以松弛脊柱周圍的神經,之后適當轉動調整元件3,并再次拉伸脊柱且固定,如此反覆施以按摩、點穴來松弛脊柱周圍的神經,并使曾經受到運動傷害或椎骨變形的椎間軟骨獲得適當的按摩、推拿、擠壓,使其恢復到原位,待患者能適應后,再重覆上述的動作,如此采漸進的方式可將已發(fā)生病變的椎骨慢慢推回原位,經由多次多日反覆間隔實施,就可達到預定且有效的矯正已發(fā)生病變的脊柱;上述設計不僅可在省力、精簡人力的狀態(tài)下將發(fā)生病變的椎骨推回原位,以防止骨刺再次壓迫神經,此舉也可有效舒緩長期因神經受到壓迫所造成的酸痛、麻痹等癥狀,藉以免除開刀的痛苦;同時由於本實用新型可將活動架體推到固定架體底部,因此在收藏上既不占空,運輸上也很方便;故本實用新型實已能達到預期的創(chuàng)作目的,在同類產品中也是前所未見,而為一新穎、實用的復健床。
權利要求1.一種可配合兩條固定在患者胸部和腰部上的固定帶對體脊柱作拉伸的復健床;其特征在於該復健床包含一固定架體和一可對應前后移動的活動架體,其中,該固定架體和活動架體上相互遠離的緣邊分別設有供兩固定帶固定的數桿狀固定部,在固定架體和活動架體上分別對應設有一樞接部和一螺固部,一具螺桿部的調整元件對應樞設和螺接在樞接部和螺固部上,固定架體和活動架體固定連接形成一供人體臥躺的平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健床,其特征在於該固定架體和活動架體的固定部均由一管體和一插設在管體上的插桿所組成,上述管體并固定在固定架體或活動架體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健床,其特征在於活動架體的縱向桿體所設的滑動元件為一可任意方向旋轉的滾輪。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健床,其特征在於固定架體的桌面部上貫穿一供病患臉部對應靠貼的開孔。
專利摘要一種可將略為變形的脊柱往適當方向拉伸固持的復健床,此復健床具有一可固定在地面上的固定架體,和一可移動的活動架體,兩架體間并藉一調整元件的旋動來調整組合長度;當患者臥躺在復健床上,并且在腰部和胸部各別固定一條固定帶,而兩固定帶又分別固定在固定架體和活動架體上時,藉調整元件的旋轉,可帶動兩固定帶逐漸的遠離,藉此達到拉伸人體脊柱的目的。
文檔編號A61F5/048GK2335590SQ9821811
公開日1999年9月1日 申請日期1998年7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7月31日
發(fā)明者黃加勢 申請人:黃加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