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人工種植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用口腔種植器材類,具體地說是牙缺失修復用的人工種植牙。
現有人工種植牙種植體可分為牙根部(植在頜骨內)和牙頸部(貫穿口腔粘膜)和牙冠部(暴露在口腔內)三部分。前者稱為人工種植牙的下部結構,后二者稱為人工種植牙的上部結構?,F有人工種植牙產品其上部結構基本相同,即在冠核上用帽狀冠恢復為類似天然牙外觀,其冠核形狀結構有椎柱狀類,多面體柱狀類等。這種人工種植牙上部結構存在以下主要缺點一.與天然牙牙冠外形不協調。按現在帽狀冠來完成最終修復時,多數情況須在口內對冠核進行磨改,塑型。這種磨改操作困難、費時,有時會造成人工種植牙的創(chuàng)傷。二.頸部截面積大小與牙冠大小不協調。原因是人工種植牙根必須比天然牙根細小,而牙冠應該與天然牙冠盡量相同。這種不協調帶來的不良后果有1.牙冠不美觀;2.帽狀冠與冠核粘合后,在頸部形成懸突,不利于口腔清潔,易造成帽狀冠脫落和破裂。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人工種植牙生理性上部結構,為臨床提供一類符合口腔生理狀況的人工種植牙產品。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內容是對人工種植牙上部結構的新設計,如
圖1.人工種植牙上部結構的牙冠核主體(1)自冠核頂部(2)起橫截面逐漸擴大,在冠核基部(3)形成最大橫截面(4),冠核內側(5)有舌隆突(6),冠核基部(3)與頸部(9)間有臺肩(8),臺肩為弧形曲面,頸部(9)與臺肩連接處直徑最大,往下急劇縮小,連續(xù)過渡到與牙根部相連接,臺肩(8)以下頸部(9)與牙根部整體連接,以保證生物相容性優(yōu)良的材料與組織結合或接觸。當冠核與下部結構為分離部件時,其結合處應在最大周徑線上(即臺肩上)。冠核上可以有孔,見圖2(10),以增加帽狀冠粘接固位。
本設計的牙冠核有多種類型與天然牙(切牙,尖牙,磨牙)外形相匹配,形成標準化人工種植牙冠核。
本技術的主要優(yōu)點是1.本設計的生理性上部結構與天然牙牙冠外形協調一致;2.口腔牙缺失修復時不需磨改、塑型,減輕和簡化醫(yī)師和技工的操作,提高人工種植牙成功率,改善修復效果;3.帽狀冠與冠核粘合時頸部沒有懸突,有利于口腔衛(wèi)生清潔,減少牙周炎癥的發(fā)生;4.不易出現帽狀冠脫落和破裂。
附圖及圖面說明
圖1人工種植牙上部結構側視圖2人工種植牙上部結構正視圖3柱狀人工種植牙上部結構圖中序號(1)牙冠核主體;(2)冠核頂部;(3)冠核基部;(4)最大橫截面;(5)冠核內側;(6)舌隆突;(7)冠核外側;(8)臺肩;(9)頸部;(10)孔。
實施例用鈦合金取長12-15mm,粗6-7mm,加工成
圖1的形狀,冠核頂部寬3-4mm,厚1.0-1.5mm,冠核基部唇舌徑4-5mm,近遠中徑5-6mm,臺肩約1mm,頸部直徑2-3mm。
權利要求1.一種包括牙根部又稱下部結構,牙頸部和牙冠部二者又稱上部結構,由下部結構和上部結構構成的人工種植牙,其特征是上部結構的牙冠核主體(1)自冠核頂部(2)起橫截面逐漸擴大,在冠核基部(3)形成最大橫截面(4),冠核內側(5)有舌隆突(6),冠核基部(3)與頸部間有臺肩(8),臺肩為弧形曲面,頸部(9)與臺肩連接處直徑最大,往下急劇縮小,連續(xù)過渡至與牙根部相連接。
2.按權利要求1所說的人工種植牙其特征是臺肩(8)以下與下部結構間整體聯結。
3.按權利要求1,2所說的人工種植牙,其特征是冠核上有孔(10),以增加帽狀冠粘接固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人工種植牙生理性上部結構的定型產品,主要是對人工種植牙冠核部的結構設計,該設計的牙冠核主體(1)自冠核頂部(2)起橫截面逐漸擴大,在冠核基部形成最大截面(4),冠核內側有舌隆突,冠核基部和頸部有臺肩,臺肩為弧形曲面,頸部與臺肩連接處直徑最大,往下急劇縮小,連續(xù)過渡到與牙根部相連接,頸部與牙根部整體連接,冠核上有孔,形成標準化牙冠核。本設計與天然牙冠核外形協調一致,修復時不需磨改樁核,提高種植牙成功率,有利口腔衛(wèi)生,減少牙周炎的發(fā)生。
文檔編號A61C13/007GK2191639SQ9422710
公開日1995年3月15日 申請日期1994年1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1994年1月26日
發(fā)明者楊小東, 李偉, 吳大怡, 劉果生, 楊曦, 李冰 申請人:衛(wèi)生部口腔種植科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