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墊式大小便接收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氣墊式大小便接收器,屬于生活用品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嬰幼兒護理用品的功能及檔次有了一個新的渴求。但時至今日對嬰幼兒大小便的處理卻還一直沿用古老和傳統(tǒng)的“墊尿布”的方法。眾所周知,嬰幼兒排便頻繁而無規(guī)律。由于排泄物長時間浸泡著嬰幼兒的皮膚,易使嬰幼兒患多種皮膚病,這勢必影響孩子們的發(fā)育和健康。如果頻繁地為孩子換洗尿布,雖可避免以上所述問題,但這無疑給初為人母的年青人增加了很大負擔(dān)。市場上大量銷售的“尿不濕”,使用方便,但人體的排泄物仍留存在“尿不濕”的墊子內(nèi)。這依然不符合衛(wèi)生條件,不利于嬰幼兒的護理。特別是在護理成年病人時,如不及時清理出大小便,既不符合護理要求,也易加重病情。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shè)計一種氣墊式大小便接收器,無論是嬰幼還是成年人病人的大小便都可排入接便盒內(nèi),而接便盒可從氣墊中取出,洗凈后再裝入,既衛(wèi)生、又方便,可保持皮膚的潔凈。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方案實現(xiàn)的氣墊式大小便接收器由充氣墊,兜襠三角接收巾、接便盒等組成。充氣墊上開有出便孔,充氣墊上用尼龍搭扣連著開有排泄口的兜襠三角接收巾。三角接收巾的排泄口與充氣墊的出便孔大小相等。出便孔里鑲嵌有接使盒,使用時,用兜襠三角接收巾包住人體下部,一旦有大小便排出,即流入接便盒內(nèi)。護理人員可及時將接便器從氣墊的出便孔中取出,洗凈后放入,再次待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充氣墊形狀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巾兜襠三角接收巾的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接便盒的形狀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jié)構(gòu)圖結(jié)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說明如下在
圖1中,1為充氣墊、2為布套、3為出便孔、4為尼龍搭扣、5為氣孔。充氣墊1用橡膠制成長方形褥墊,通過氣孔5注入空氣,使其柔軟且有彈性,也可充入不同溫度的水,使嬰幼兒或病人感到舒適。氣墊上開有出便孔3,出便孔上方縫有尼龍搭扣4。
在圖2中兜襠三角接收巾14上縫有尼龍搭扣6、7、8,沿三角接收巾中央開有與出便孔3同樣大小的排泄口9,三角接收巾前端縫有一突起弧度的橡膠帶10,橡膠帶10與排泄口9相通。三角接收巾橫向邊中央縫有松緊帶11,可調(diào)節(jié)松緊。
在圖3中,接便盒12由塑料制成,形狀大小與接便孔3一致,可將其從充氣墊的出便孔中隨意取出,嵌入出便孔3時,與氣墊1連為一整體。
在圖4中,將尼龍搭扣4及6粘接在一起,則兜襠三角接收巾14緊緊與充氣墊1連在一起了。將嬰幼兒或成年病人的臀部放在兜襠三角接收巾的排泄口9上,將接收巾的三角對折,扣緊尼龍搭扣7、8,即可使用了。如果流出的排泄物是大便,則直接進入接便盒,如果是小便,沿橡膠帶10流入接便盒內(nèi)。接便盒內(nèi)一有排泄物,可立即取出,清洗干凈后再放入。如果采用本實用新型對嬰幼兒進行護理,可在充氣墊上安裝一個前后可移動的框架式喂奶器13。喂奶器中央固定圓環(huán)上安放奶瓶及奶嘴,即可對嬰兒喂奶。
使用氣墊式大小便接收器,可使人體排泄物直接進入接便盒,而接便盒可輕易取下后沖洗,連續(xù)使用,省時衛(wèi)生,不存在排泄物浸泡皮膚現(xiàn)象,因而對嬰幼兒的保健及對病人的護理都極其有利。本實用新型可根據(jù)不同的護理對象,做成各種規(guī)格,既適用于嬰幼兒,又適于殘疾人及癱瘓病人。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氣墊式大小便接收器,由充氣墊、接便盒、兜襠三角接收巾、尼龍搭扣等組成,其特征在于充氣墊1上開有出便孔(3)、充氣墊(1)上用尼龍搭扣(4)(6)連接著開有排泄口(9)的兜襠三角接收巾(14),出便孔(3)內(nèi)鑲嵌有接便盒(12)。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氣墊式大小便接收器,其特征在于排泄口(9)與出便孔(3)的大小一致。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氣墊式大小便接收器,其特征在于兜襠三角接收巾(14)前端縫有一突起弧度的橡膠帶(10),橡膠帶(10)與排泄口(9)相通。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氣墊式大小便接收器,其特征在于接便盒(12)與出便孔(3)形狀大小一致。
專利摘要氣墊式大小便接收器,由充氣墊、兜襠三角接收巾、接便盒等組成。充氣墊上開有出便孔,并用尼龍搭扣連著開有排泄口的兜襠三角接收巾。接收巾所開排泄口與充氣墊上的出便孔大小相等,出便孔里鑲嵌著接便盒。使用這種護理器具可使人體免于排泄物的浸漚,接便器可取下沖洗干凈后再次使用,因而有利于對嬰幼兒及病人的護理。
文檔編號A61G9/00GK2152530SQ9321261
公開日1994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1993年5月1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3年5月17日
發(fā)明者張佩賢, 張偉儒, 張宗勛 申請人:張佩賢, 張偉儒, 張宗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