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藥制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有效治療外感高熱的湯劑藥物,特別是供外感高熱患者使用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的領域。
背景技術:
外感高熱是臨床常見病癥,是指外感邪毒所致急性發(fā)熱而體溫達38.5℃以上者。目前對本病癥的治療雖有較多方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值得進一步研究。西醫(yī)學方面,本病多屬于上呼吸道感染的范疇,乃由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常用抗病毒藥物、抗生素及解熱鎮(zhèn)痛藥等進行治療。但目前西藥中抗病毒藥物品種不多,療效亦欠理想,而抗生素及解熱鎮(zhèn)痛藥均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就臨床所見,運用上述藥物治療后,患者體溫反復回升,療程較長。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外感高熱的藥物,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yī)中藥學的不斷發(fā)展,在治療外感高熱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yī)治療外感高熱的優(yōu)點,且在治療過程中療效好、見效快、毒副作用小等優(yōu)勢,針對現(xiàn)有西醫(yī)治療外感高熱的現(xiàn)狀,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治療外感高熱的湯劑藥物,以解決外感高熱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通過選擇合理的藥物及質(zhì)量份比,可有效治療上述外感高熱。
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可有效治療外感高熱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柴胡4~10g、葛根8~16g、赤芍4~12g、黃芩5~16g、荊芥8~16g、知母6~12g、萊菔子5~12g、金銀花10~26g、連翹15~25g、苦杏仁5~10g、大青葉10~16g、穿心蓮9~16g、甘草3~15g、青蒿6~16g、僵蠶3~12g。
一種可有效治療外感高熱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柴胡5~9g、葛根9~14g、赤芍5~11g、黃芩6~14g、荊芥10~14g、知母7~11g、萊菔子6~11g、金銀花11~23g、連翹18~22g、苦杏仁6~9g、大青葉11~14g、穿心蓮10~14g、甘草5~13g、青蒿8~14g、僵蠶6~11g。
一種可有效治療外感高熱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柴胡8g、葛根12g、赤芍10g、黃芩12g、荊芥12g、知母10g、萊菔子10g、金銀花20g、連翹20g、苦杏仁8g、大青葉12g、穿心蓮12g、甘草12g、青蒿12g、僵蠶10g。
一種可有效治療外感高熱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zhì)、粉塵及干燥后,按照質(zhì)量份比分別粉碎成粗粒狀包煎;
B、將包好的原料中藥放入冷開水中浸泡半個小時,然后再將浸泡好的藥物和浸泡藥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砂鍋內(nèi),注入過藥38mm的冷開水進行第一次煎煮50分鐘,濾取藥液后,再次注入過藥33mm的微溫開水進行第二次煎煮40分鐘,二次混合濃縮成50%的中藥液570毫升備用。
一種可有效治療外感高熱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中藥液以一天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給藥量190毫升/次,服藥3~9天后,諸癥皆除,體溫恢復,病獲痊愈。
本發(fā)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其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fā)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fā)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柴胡,性味:苦、涼,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之功效,用于治療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利脫肛、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宮下垂;
葛根,性味:甘、辛、平,具有解肌退熱、發(fā)表透診、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之功效,用于治療外感發(fā)熱、頭項強痛、麻疹初起、疹出不暢、溫病口渴、消渴病、泄瀉、痢疾、高血壓、冠心?。?/p>
赤芍,性味:苦、微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之功效,用于治療溫毒發(fā)斑、吐血衄血、腸風下血、目赤腫痛、癰腫瘡瘍、閉經(jīng)、痛經(jīng)、崩帶淋濁、瘀滯脅痛、疝瘕積聚、跌撲損傷;
黃芩,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荊芥,性味:辛,溫,具有發(fā)表、祛風、理血、炒炭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療感冒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癰腫、瘡疥、瘰疬;
知母,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除煩之功效,用于治療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
萊菔子,性味:味辛、甘、性平,具有消食導滯、降氣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滿、腹瀉、下痢后重、咳嗽多痰、氣逆喘滿;
金銀花,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溫病發(fā)熱、熱毒血痢、癰腫疔瘡、喉痹及多種感染性疾??;
連翹,性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風熱感冒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感冒、溫病、熱淋尿閉、癰疽、腫毒、瘰疬、癭瘤、喉痹等癥;
苦杏仁,性味:苦、微溫,有小毒,具有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療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秘等癥;
大青葉,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高熱煩渴、神昏、斑疹、吐血、衄血、黃疸、瀉痢、丹毒、喉痹、口瘡、痄腮等癥;
穿心蓮,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感冒、溫病發(fā)熱、肺熱咳嗽、百日咳、肺癰、咽喉腫痛、濕熱黃疸、淋證、丹毒、瘡瘍癰腫、濕疹、毒蛇咬傷;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diào)和諸藥之功效,用于治療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
青蒿,性味:味苦、微辛、性寒,具有清熱、解暑、除蒸、截瘧之功效,用于治療暑熱、暑濕、濕溫、陰虛發(fā)熱、瘧疾、黃疸;
僵蠶,性味:味辛、咸、性平,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jié)、解毒利咽之功效,用于治療驚癇抽搐、中風口、眼斜、偏正頭痛、咽喉腫痛、瘰疬、痄腮、風疹、瘡毒等癥。
本發(fā)明藥物是基于中醫(yī)治療外感高熱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其作用機制認為:就外感高熱,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就是針對上述外感高熱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jié)合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可有效治療外感高熱的湯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柴胡8g、葛根12g、赤芍10g、黃芩12g、荊芥12g、知母10g、萊菔子10g、金銀花20g、連翹20g、苦杏仁8g、大青葉12g、穿心蓮12g、甘草12g、青蒿12g、僵蠶10g。
實施例2:
一種可有效治療外感高熱的湯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柴胡9g、葛根14g、赤芍11g、黃芩14g、荊芥14g、知母11g、萊菔子11g、金銀花23g、連翹22g、苦杏仁9g、大青葉14g、穿心蓮14g、甘草13g、青蒿14g、僵蠶11g。
實施例3:
一種可有效治療外感高熱的湯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柴胡10g、葛根16g、赤芍12g、黃芩16g、荊芥16g、知母12g、萊菔子12g、金銀花26g、連翹25g、苦杏仁10g、大青葉16g、穿心蓮16g、甘草15g、青蒿16g、僵蠶12g。
典型病例
經(jīng)臨床診斷治療外感高熱患者共535例,年齡為17歲以上的270例,只有265例為17歲以下。535例患者中痊愈的530例,顯效的的5例,總有效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