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臨床醫(yī)療輔助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前臂輸液用固定器。
背景技術:
目前,在臨床上,經(jīng)常遇到輸液對象為老年人、兒童或躁動患者的情況;由于這類病人神智不太清楚或者自我約束能力差,因此極易因肢體亂動而出現(xiàn)鼓針問題,嚴重影響輸液操作的正常進行。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的發(fā)生,醫(yī)院傳統(tǒng)的做法是指派專人看護或者是用紙板和膠帶將輸液手臂直接固定。專人看護方式費時費力,同時由于看護者的自身精力影響也不可能全程緊盯看護。紙板和膠帶的捆扎方式往往帶來使用上的不舒適性,同時整個捆扎過程耗時較長,捆扎松緊度顯然也難以把握。如何尋求一種結構合理而可靠的輸液固定設備,能夠針對患者的輸液手臂,而實現(xiàn)高效而快速的手臂固定需求,為本領域近年來所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的前臂輸液用固定器,其操作可靠性高,固定效果好,并同時具備極強的使用便捷性。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前臂輸液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本固定器包括U型直槽狀的托槽以及用于固定托槽的托撐底架,托槽的槽腔構成供患者前臂擱置的容納腔,在托槽槽口處設置用于緊束固定患者前臂的固定帶;所述托撐底架包括底架板,底架板水平向病床的其中一床側處延伸并與該床側處鋼架固定,底架板上設置導向方向垂直病床長度方向的導軌,托槽槽底處布置滑塊,所述滑塊與導軌間構成滑軌導向配合;所述導軌沿垂直病床長度方向向外水平延伸并向下彎弧至床底處,從而形成導軌的“J”型軌道構造;滑塊或導軌的其中之一處設置緊定螺釘孔,第一緊定螺釘穿過上述緊定螺釘孔從而使得滑塊與導軌間構成緊定螺釘式固定配合關系。
所述底架板水平向病床的其中一床側處延伸有懸臂,懸臂頂端布置卡口,卡口槽長平行病床長度方向且卡口的槽腔形狀與病床床側相應鋼架外形輪廓彼此吻合;卡口處徑向貫穿布置螺釘孔,第二緊定螺釘穿過該螺釘孔并與上述鋼架間構成緊定螺釘式固定配合關系。
所述懸臂至少為兩條且處于同一水平面上。
由導軌的內(nèi)側面處向底架板處延伸有用于銜接兩者的連接筋。
固定帶為魔術貼;在托槽的兩槽壁處分別布置有兩個貫穿孔;其中一個貫穿孔構成固定帶的端部固定孔,另一個貫穿孔構成固定帶的穿行固定孔;魔術貼毛面布置于固定帶的頂端處且固定帶的該頂端穿過上述穿行固定孔,再與位于固定帶外側帶面處的魔術貼刺面間構成粘貼式固定配合;以上述兩個貫穿孔及一條固定帶構成一組束縛單元,所述束縛單元為兩道以上且沿托槽槽長方向依序布置;
本固定架還包括用于遮蓋托槽槽口的外覆罩;所述外覆罩由托槽的一側槽壁處起,越過托槽槽口并固定于托槽的另一側槽壁處;在外覆罩上開設有便于目視患者前臂輸液部位的透明觀察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拋棄了傳統(tǒng)的非標準化的紙板配合醫(yī)用膠帶捆扎的方式,轉而另辟蹊徑的采用可標準化設計的U型托槽,配合具備導向功能的托撐底架,從而實現(xiàn)對于患者前臂位置的自動定位和強制固定目的。具體而言,一方面,通過托槽配合固定帶,并以托撐底架為固定基體,從而實現(xiàn)容納于托槽槽腔內(nèi)的患者前臂的緊束固定目的,從而有效避免老年人、兒童或躁動患者的肢體亂動狀況,以保證輸液操作的穩(wěn)定進行。另一方面,通過具備導向能力的底架板,以底架板上的導軌來調節(jié)托槽位置,進而實現(xiàn)針對不同患者前臂位置的自調節(jié)定位功能,最終確保患者輸液時的使用舒適性。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采用了獨特的“J”型軌道設計,在針對需長期輸液患者時,不僅使得托槽能夠在正常使用時可沿上層軌道而產(chǎn)生位置調節(jié)功能,同時還能在不用時,無需再拆卸本實用新型,轉而拉動托槽沿導軌行進進而滑動至位于病床床底的下層軌道處,從而避免了重復拆裝和對患者及周遭人員產(chǎn)生磕碰狀況,病房的整體美觀性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2)、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選方案,本實用新型對底架板與病床的固定配合進行了進一步改進。從底架板處延伸處懸臂并設計卡口,以卡口卡嵌病床床側鋼架,從而既可以實現(xiàn)底架板與病床的固定目的,又能根據(jù)需要來實現(xiàn)底架板相對病床長度方向的縱向移動效果。通過底架板相對病床長度的方向縱向移動,搭配托槽相對導軌動作也即托槽相對病床長度方向的橫向移動,從而實現(xiàn)了托槽在水平坐標系內(nèi)的任意位置調節(jié)目的,這對于存在肢體差異的患者而言,顯然能通過托槽的適應性調節(jié)而實現(xiàn)最優(yōu)化和最舒適的前臂固定需求。
3)、連接筋的設計,不僅實現(xiàn)了底架板與導軌的固定功能,同時也使得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更為穩(wěn)定的同時也更趨于輕型化。具體使用時,甚至可將連接筋挖空或多根連接筋組合形成空腔,從而用于容納備用固定帶等,以提升其便捷使用性能。
4)、固定帶的使用,是將病人前臂放置于托槽槽腔后,將固定帶越過病人前臂并穿入穿行固定孔內(nèi),再由托槽的位于穿行固定孔一側的槽壁外壁處翻出,從而將固定帶的帶有魔術貼毛面的頂端粘附在位于病人前臂處的固定帶外側帶面處的魔術貼刺面上,最終有效保證托槽相對患者前臂的固定功能。固定帶及相應孔路應當布置多組,以提升其固定效果。
5)、外覆罩的設置,一方面是考慮到冬季等寒冷環(huán)境下輸液時,患者手臂長期暴露容易引發(fā)不舒適甚至凍傷狀況,而將輸液手臂置于被子內(nèi)時顯然存在被體刮擦等問題。通過外覆罩將托槽槽口甚至槽腔整體包覆,使得托槽槽腔內(nèi)形成半密閉的保溫空間,以保證槽腔內(nèi)溫度始終處于合適范圍內(nèi)。另一方面,在外覆罩整體包覆托槽槽腔后,通過設置透明觀察口,醫(yī)護人員在臨床檢查時可不必掀開外覆罩即可進行患者前臂輸液部位的在線觀察,以判斷是否出現(xiàn)鼓針等問題,使用顯然極為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處于閑置狀態(tài)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外覆罩的使用狀態(tài)圖;
圖4為各貫穿孔相對托槽槽壁的布置位置圖。
本實用新型各標號與部件名稱的實際對應關系如下:
a-患者前臂 b-鋼架
10-托槽 11-滑塊 12-貫穿孔
20-托撐底架 21-底架板 21a-懸臂 21b-卡口
22-導軌 23-連接筋 30-固定帶
40-第一緊定螺釘 50-第二緊定螺釘
60-外覆罩 61-透明觀察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于理解,此處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及工作方式作以下進一步描述: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構造參見圖1-4所示,首先包括由導軌22、連接筋23及底架板21組合形成的托撐底架20。導軌22外形呈橫向的“U”字狀,或者說是上邊長而下邊短的橫向“J”字狀構造。由導軌22的內(nèi)側處向內(nèi)輻射有連接筋23以便固定于底架板21上。底架板21處水平向“U”字狀的導軌22的開口處延伸有帶有卡口21b的懸臂21a,以方便通過第二緊定螺釘50而緊固配合于病床一側的平行病床長度方向的鋼架b上。在上述托撐底架20的基礎上,在導軌22處布置有滑塊11以形成兩者的滑軌導向配合,滑塊11的位置定位則通過第一緊定螺釘40來實現(xiàn)。滑塊11上再固接有U型槽狀的托槽10,托槽10的平行病床長度方向的槽腔構成用于患者前臂a安置的容納腔。
為保證患者前臂a的固定效果,本實用新型設置了雙層固定結構。其一為采用常規(guī)固定帶30來進行魔術貼式的帶體約束;其二則采用構成保溫層的外覆罩60來進行第二重固定。外覆罩60上設置透明觀察口61,以便于醫(yī)護人員隨時進行目視觀測,最終實現(xiàn)對患者前臂a輸液部位的適時監(jiān)控目的。
本實用新型實際使用時,首先將本實用新型的卡口21b卡嵌于病床的病人輸液手臂側。根據(jù)當前患者的體型所帶來的前臂位置變化,通過擰松和擰緊第二緊定螺釘50來進行本實用新型的沿病床長度方向的滑動動作,以實現(xiàn)平面坐標系內(nèi)的Y軸調節(jié)。在確保本實用新型相對病床固定穩(wěn)妥后,松開第一緊定螺釘40,推動托槽10從而沿導軌22滑動至患者前臂a位置,再重新緊固第一緊定螺釘40,從而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在平面坐標系內(nèi)的X軸調節(jié)。通過上述操作,托槽10的位置處于患者前臂a的最舒適擱置位置,即可進行相應的輸液針頭穿刺操作。固定帶30的綁緊操作可視情況在輸液針頭穿刺前或輸液針頭穿刺后再進行。在輸液針頭穿刺并固定完畢后,掀動外覆罩60從而蓋住患者前臂a,以起到保溫及二次固定作用。當然,實際操作時,為提升外覆罩60的保溫效果,在位于托槽10的兩槽端處還可設置擋簾等構造,以保證外覆罩60內(nèi)保溫腔的快速形成及維持。在輸液過程中,醫(yī)護人員可根據(jù)時間變化,而適時通過外覆罩60上的透明觀察口61進行目視觀測,確保無鼓針等狀況出現(xiàn),以確保輸液操作的可靠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