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療用具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
背景技術:
在醫(yī)療護理中,對于需要長時間靜脈輸液的患者通常使用靜脈留置針以建立長時間輸液通道,保證危重監(jiān)護患者、化療及長期輸入高濃度藥物的患者在治療上能及時用藥,減輕反復靜脈穿刺為患者帶來的痛苦,同時也解除了每日輸液時護士遇到的極大困難。傳統(tǒng)的靜脈留置針固定方法是在留置針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貼將留置針固定于穿刺部位,用膠布將延長管及輸液接頭固定在所穿刺肢體的皮膚表面,由于醫(yī)用透明敷貼和膠布粘性不高,覆蓋范圍也有限,同時受到患者穿衣等活動影響皮膚出汗或潮濕等諸多因素,易引起透明敷貼邊緣打卷或者與皮膚脫離,造成留置針滑脫,導致患者需要重新穿刺,從而增加了醫(yī)療護理工作量,也降低患者滿意度;在某些患者外出進行社交活動時,手臂上粘貼著留置針管既不美觀又不方便,還會使患者有心理壓力,同時也會造成靜脈留置針管的污染,對患者下一步輸液帶來不利影響。目前,臨床上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多為使用彈力繃帶、彈力網帽加以固定,以預防留置針脫落。
以上的固定方法存在有如下問題:彈力繃帶和彈力網帽固定均存在觀察不便的情況,每次觀察時需醫(yī)護人員解除固定后才能進行,增加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步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傳統(tǒng)固定方法的缺陷,提供一種可直接觀察穿刺位置、輸液時無需脫離的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包括:
護套體,設置為筒狀,所述護套體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圍城兩端分別具有開口的容置腔;
窗口,設置于所述護套體上以形成連通所述容置腔與外界的通道;
蓋體,配合所述窗口設置以選擇性打開或關閉所述通道,其中
所述蓋體上設置有第一鎖止部,所述護套體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鎖止部相應的第二鎖止部,當所述蓋體打開所述通道時,所述第一鎖止部可與所述第二鎖止部相配合,使所述蓋體固定于所述護套體上遠離所述窗口處。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蓋體包括第一側,所述第一側始終與所述護套體相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蓋體與所述護套體之間設置有連接裝置,所述連接裝置圍設于所述窗口周圍邊緣的至少部分處,當所述蓋體關閉所述通道時,所述連接裝置可至少使所述蓋體與所述第一側相對設置的第二側固定連接于所述護套體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裝置為拉鏈。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蓋體設置為透明或半透明。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鎖止部與所述第二鎖止部設置為相互粘連。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護套體兩端分別設置有彈性強度不同的收緊裝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護套體設置為具有漸進式壓力梯度的萊卡織物或棉綸絲織物,所述護套體的壓力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遞減。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蓋體設置為醫(yī)用級別硅膠薄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術效果:可以在醫(yī)療中設置留置針和輸液時用于固定和保護靜脈留置針和輸液接頭,設置有窗口,可以直接觀察患者穿刺處的情況以便及時處理;還設置有配合所述窗口可以打開或關閉的蓋體,在給患者進行輸液時無需將護套脫下,打開所述蓋體即可操作,待操作完成后可關閉所述蓋體,以避免對穿刺處造成污染。此外,對靜脈穿刺留置輸液導管初期可能出現的肢體腫脹及血栓的形成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蓋體打開時狀態(tài)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該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該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如圖1所示,所述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1結構,所述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1包括護套體10、窗口20和蓋體30。
所述護套體10設置為筒狀,包括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且圍成兩端分別具有開口的容置腔(圖未標示)。所述窗口20設置于所述護套體10上以形成連通所述容置腔與外界的通道21。所述蓋體30配合所述窗口20設置,并可用于選擇性打開或關閉所述通道21,其中,當所述蓋體30打開所述通道21時,可通過所述通道21進出所述容置腔以進行醫(yī)療操作。
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可供患者穿套于手臂上,當無需進行靜脈輸液時,可將所述蓋體30關閉所述通道21,以保護和遮蔽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并避免污染;當需要進行醫(yī)療操作時,可打開所述蓋體30通過窗口20以直接對患者穿刺處進行操作或觀察,同時配合蓋體30,在給患者輸液時無需將護套1脫下。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蓋體30的第一側始終連接于所述護套體10上,當所述蓋體30打開時,所述蓋體30與所述護套體10始終相連,以使所述蓋體30不易遺失或掉落而造成污染。
參圖2,所述蓋體30的第一側連接于所述窗口20周圍一側。
所述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1還包括連接裝置40,所述連接裝置40設置于所述蓋體30和所述護套體10之間,以用于連接固定所述蓋體30和所述護套體10。進一步地,所述蓋體30包括與所述第一側相對設置的第二側,所述連接裝置40圍設于所述窗口20周圍邊緣的至少部分位置處,并用于當所述蓋體30關閉所述通道21時,所述連接裝置40可至少使所述第二側固定連接于所述護套體10上。
具體的,在附圖實例中,所述窗口20設置為矩形,所述蓋體的第一側設置于所述矩形窗口20的其中一邊,連接裝置40圍設于所述窗口20其余三邊邊緣處,當所述蓋體30關閉時,所述蓋體30可通過所述連接裝置40固定連接于所述護套體10上,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連接裝置40為拉鏈,通過使所述蓋體30固定于所述護套體10上,可以更好的固定穿刺處,不容易將導管脫出。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蓋體30可設置為透明或半透明,以便在醫(yī)療護理過程中,醫(yī)護人員不必打開所述蓋體30便可直接觀察患者穿刺處情況,更為方便實用。進一步的,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蓋體30設置為醫(yī)用級別硅膠薄膜,柔軟,與人體皮膚接觸舒適,同時也不會引起皮膚過敏。
結合圖1和圖2所示,所述蓋體30上設置有第一鎖止部31,所述鎖止部設置于遠離所述蓋體30第一側位置,所述護套體10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鎖止部31相應的第二鎖止部13。當所述蓋體30打開所述通道21時,所述蓋體30可通過所述第一鎖止部31與第二鎖止部13相配合固定于所述護套體10上遠離所述窗口20處,可以限制所述蓋體30發(fā)生位移,防止醫(yī)護人員在對穿刺處進行操作時產生不便。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鎖止部31設置于所述蓋體30的外表面,所述蓋體30可沿所述第一側位置翻轉,通過所述第一鎖止部31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二鎖止部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鎖止部31與第二鎖止部13配合方式為相互粘連,例如粘毛連接。
圖3是本實用新型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1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所述第一端11與所述第二端12均設置有彈性收緊裝置,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11設置的彈性收緊裝置的彈性強度大于所述第二端12設置的彈性收緊裝置的彈性強度。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例如所述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1使用于人體手臂上時,所述第一端11設置于手臂上遠離心臟一端,相應的,所述第二端12設置于手臂上靠近心臟一端,一方面可以促使血液向心臟方向流動,不易因血液回流受阻而產生淤血,另一方面也使該靜脈留置輸液導管彈力保護套1不易松脫。進一步的,所述彈性收緊裝置可設置為松緊。
進一步的,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護套體10設置為具有漸進式壓力梯度的萊卡織物或棉綸絲織物,所述護套體10的壓力由所述第一端11向所述第二端12遞減,也即所述第一端11相對所述第二端12位于肢體的遠心端,本實施方式中所提出的壓力是指所述護套體10與使用肢體之間的作用力,所述壓力的遞減變化可促進上肢血液回流,減少部分患者穿刺初期組織損傷或肢體活動不足導致的肢體腫脹或靜脈血栓的形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術效果:可以在醫(yī)療中設置用于固定和保護靜脈輸液導管和輸液接頭的窗口20,可以直接觀察患者穿刺處的情況以便及時處理;還設置有配合所述窗口20可以打開或關閉的蓋體30,在給患者進行輸液時無需將護套1脫下,打開所述蓋體30即可操作,待操作完成后可關閉所述蓋體30,以避免對穿刺處造成污染。此外,對靜脈穿刺留置輸液導管初期可能出現的肢體腫脹及血栓的形成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