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調節(jié)機構,尤其涉及一種靠背折疊機構及具有該機構的輪椅。
背景技術:
行走裝置,如推車、輪椅和自行車等代步工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隨著對代步工具的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加,必然要求其各部件不斷改進,以滿足不同用戶的要求。
現有行走裝置的靠背大多固定于支架上,不能夠折疊靠背支架,但也有一部分靠背是可以折疊的,但折疊機構復雜、操作繁瑣,鑒于此,急需開發(fā)一種靠背折疊機構。
鑒于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作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終于獲得了本實用新型。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在于,一方面提供一種靠背折疊機構,包括靠背支架、固定于車架兩側的靠背調節(jié)板、連接軸和設于所述靠背支架兩側的固定件,所述靠背支架一端通過所述連接軸與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所述固定件與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活動連接。
進一步,所述固定件為彈簧銷,當拉動所述彈簧銷,所述彈簧銷脫離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所述靠背支架能夠繞所述連接軸轉動。
進一步,所述彈簧銷包括彈簧(1212)、銷釘和拉環(huán),所述彈簧(1212)固定于所述靠背支架內且所述彈簧(1212)設于所述銷釘的外側,所述拉環(huán)與所述銷釘連接。
進一步,所述靠背支架兩側的拉環(huán)之間通過拉繩連接。
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具有所述的靠背折疊機構的輪椅。
與現有技術比較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拉動所述固定件,即可使所述靠背支架能夠繞所述連接軸轉動,以實現靠背的折疊,不僅折疊機構簡單,而且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輪椅的側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快速拔插式的車輪安裝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車輪與車架之間距離的調節(jié)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位置調節(jié)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剎車裝置的位置調節(jié)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剎車裝置的爆炸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護裙板位置調節(jié)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靠背角度調節(jié)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靠背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調節(jié)支板結構的展開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調節(jié)支板結構的折疊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調節(jié)支板結構的輔助支桿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術特征和優(yōu)點作更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輪椅的側視圖。
一種輪椅,包括車架、車輪2以及剎車裝置3,所述車架包括座椅支架11和靠背支架12,所述車輪1可拆卸連接于所述座椅支架2的兩側;所述剎車裝置3設于所述座椅支架11上,所述剎車裝置3用于暫?;驕p緩所述輪椅的運行速度。
如圖2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快速拔插式的車輪安裝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車輪與車架之間距離的調節(jié)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結合圖2和圖3所示,一種快速拔插式的車輪安裝機構,包括車輪軸21、穿插于所述車輪軸21上的車輪2和用于固定所述車輪軸21的車輪固定管24,所述車輪軸21包括軸心211、鋼珠212、彈簧213、按鈕214和鎖緊螺母25,所述車輪固定管24內壁設有與所述鋼珠212匹配的凹槽,所述軸心211置于所述車輪軸21的內腔中,所述軸心211能夠在所述車輪軸21內滑動。
所述車輪軸21的一端沿軸向對稱設置有導向孔215,所述鋼珠212設置于所述導向孔215內,所述車輪軸21的另一端內部設有內環(huán)槽216,所述彈簧213固定于所述內環(huán)槽216上,且所述彈簧213設于所述軸心211的外側,車輪軸21的所述另一端外部設有外螺紋,所述鎖緊螺母25螺紋連接于所述車輪軸21上,用于鎖緊所述車輪2,防止其滑動。
所述軸心211一端設有階梯式凹槽2111,所述階梯式凹槽2111與所述導向孔215連通,所述軸心211的另一端設有外螺紋,所述按鈕214與所述軸心211螺紋連接,所述按鈕214與所述內環(huán)槽216配合與所述彈簧213接觸。
當所述彈簧213處于自然狀態(tài)下時,所述鋼珠212伸出所述導向孔215,且卡于所述車輪固定管24的內壁上;當按壓所述按鈕214,所述軸心211向所述車輪固定管24的方向移動,所述鋼珠212進入所述階梯式凹槽2111內且所述鋼珠212一直位于所述導向孔215內,此時,所述彈簧213處于壓縮狀態(tài),所述鋼珠212脫離所述車輪固定管24,能夠將所述車輪軸21拔出;當撤去作用于所述按鈕214上的作用力時,在所述彈簧213的彈簧力作用下,推動所述按鈕214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所述鋼珠212伸出所述導向孔215,使所述鋼珠卡于所述車輪固定管24上,實現了所述車輪軸21的快速拆卸和安裝,從而達到快速拆卸車輪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采用快速拔插機構,通過所述軸心左右移動,能夠使所述鋼珠進入階梯式凹槽或伸出所述導向孔,實現車輪的快速安裝和拆卸。
結合圖1、圖2和圖3所示,一種車輪與車架之間距離的調節(jié)機構,包括車輪2、車架、車輪軸21、車輪固定管24和調節(jié)組件,所述車輪固定管24設于所述車架上,所述車輪2穿插于所述車輪軸21上,所述調節(jié)組件與所述車輪固定管連接,所述車輪軸與所述調節(jié)組件可拆卸連接,所述調節(jié)組件能夠調節(jié)所述車輪軸21與所述車輪固定管24之間的距離。
所述調節(jié)組件包括螺絲22和螺母23,所述車輪固定管的端部設有內螺紋和外螺紋,所述螺絲22螺紋連接到所述車輪固定管上,所述鋼珠卡于所述螺絲22上。為防止所述螺絲22滑動,通過所述螺母23將所述螺絲22鎖緊于所述車輪固定管24上,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螺絲22與所述車輪固定管24的內螺紋固定,所述螺母23與所述車輪固定管24的外螺紋固定,通過這種雙螺紋的固定形式,能夠將所述螺絲23完全固定在所述車輪固定管24上,不會滑動。
當需要調節(jié)所述車輪2與車架之間的距離時,通過螺紋調節(jié),使所述螺絲22在所述車輪固定管24內的不同位置,達到調節(jié)所述車輪軸21與所述車架2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調節(jié)所述車輪2與車架1之間的距離,使用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調節(jié)所述螺絲2在所述車輪固定管24內的位置以達到各自的舒適度。
如圖4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位置調節(jié)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結合圖3和圖4,一種位置調節(jié)機構,包括座椅支架11、固定板43、車輪固定管24、車輪軸21、穿插于所述車輪軸21上的車輪2、第一緊固組件、第二緊固組件和設于所述座椅支架上的調節(jié)板42。
所述車輪固定管24通過所述第二緊固組件可拆卸的設置于所述固定板43上,所述車輪軸21與所述車輪固定管24可拆卸連接,所述調節(jié)板42沿水平方向設置多個第一定位孔421,所述固定板43上設有與所述第一定位孔421相對應的第一通孔431,所述第一緊固組件穿過所述第一通孔431和任一所述第一定位孔421,將所述固定板43可拆卸固定于所述調節(jié)板42上。
所述第一緊固組件包括螺釘441、螺母442、墊片443和固定片444,且配套使用,所述螺釘441依次穿過所述墊片443、第一通孔431、第一定位孔421和固定片444,使用所述螺母442將所述固定板43固定于所述調節(jié)板42上。
當需要調節(jié)所述車輪2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時,可通過調節(jié)所述固定板43在所述第一定位孔421上的位置,改變所述車輪固定管24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從而改變所述車輪2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使所述車輪2可以進行大幅度的前后調整。
如圖3所示,所述固定板43上沿豎直方向設有多個第二定位孔432,所述車輪固定管24上設有與所述第二定位孔432相對應的第二通孔433,所述第二緊固組件穿過任一所述第二定位孔432和所述第二通孔433,將所述車輪固定管24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固定板43上。
所述第二緊固組件包括螺釘451、螺母452和墊片453,且配套使用,所述螺釘451依次穿過所述墊片453、第二定位孔432和第二通孔433,使用所述螺母452將所述車輪固定管24固定于所述固定板43上。
通過調節(jié)任一所述第二定位孔432相對于所述車輪固定管24的位置,能夠使所述固定板43在豎直方向上變換位置,繼而調節(jié)所述座椅支架的高度,以適于不同身高人群使用。
如圖5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剎車裝置的位置調節(jié)機構。
一種剎車裝置的位置調節(jié)機構,包括座椅支架11、剎車調節(jié)板31、剎車裝置3、第一固定組件和第二固定組件。
所述剎車調節(jié)板31通過所述第二固定組件可拆卸設置于所述座椅支架11上,所述剎車調節(jié)板沿水平方向設有多個第三定位孔311,所述剎車裝置3上設有與所述第三定位孔311相對應的第三通孔312,所述第一固定組件穿過所述第三通孔312和任一所述第三定位孔311,將所述剎車裝置3固定于所述剎車調節(jié)板31上。
所述第一固定組件包括螺釘321、螺母322、墊片323和墊片324,且配套使用,所述螺釘321依次穿過所述墊片323、第三通孔312、第三定位孔311和墊片324,使用所述螺母322將所述剎車裝置3固定于所述剎車調節(jié)板31上。
當需要調節(jié)所述剎車裝置3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時,可通過調節(jié)所述剎車裝置3在任一所述第三定位孔311上的位置,改變所述剎車裝置3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以達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所述剎車調節(jié)板31上沿水平方向設有多個第一定位槽313,所述第二固定組件在所述第一定位槽313的任一位置將所述剎車調節(jié)板31固定于所述座椅車架11上。
所述第二固定組件包括螺釘331、螺母332、墊片333和墊片334,且配套使用,所述螺釘331依次穿過所述墊片333、第一定位槽313、座椅支架11上的通孔和墊片334,使用所述螺母332將所述剎車調節(jié)板固定于所述座椅支架11上。
通過調節(jié)所述第二固定組件在所述第一定位槽313上的任一位置,改變所述剎車調節(jié)板31相對于所述座椅支架11的位置,從而改變所述剎車裝置3的位置,以達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如圖6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剎車裝置的爆炸圖。
所述剎車裝置3包括固定于所述剎車調節(jié)板上31的固定部341、扳手342、擺臂343、連接片344和彈性件345。
所述扳手342與所述固定部341通過第一連接軸346轉動連接,所述擺臂343與所述固定部341通過第二連接軸347轉動連接,所述扳手342與所述擺臂343通過所述連接片344轉動連接,所述彈性件345設于所述固定部341和所述擺臂343之間且所述彈性件345的兩端分別設置在所述固定部341和所述擺臂343上,其中,所述的彈性件為扭簧或拉簧。
當外力作用于所述扳手342時,在克服所述彈性件345的作用下,所述扳手342繞所述固定部341轉動,通過所述連接片344帶動所述擺臂343繞所述固定部341轉動,繼而使所述擺臂343與所述輪椅的車輪2接觸,從而暫停或減緩所述車輪2的運行速度。
如圖7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護裙板位置調節(jié)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一種護裙板位置調節(jié)機構,包括設于座椅支架兩側的擋板51、緊固組件、護裙板52。
所述擋板51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設有多個移位槽511,所述護裙板51在兩端設有連接口521,所述緊固組件在所述移位槽511的任一位置將所述護裙板52固定于所述擋板51上。
本實用新型通過調節(jié)所述緊固組件在所述移位槽511的任一位置,能夠調節(jié)所述護裙板51在所述擋板51上的任一位置,以達到使用者不同的需求。
所述連接口521為通孔,當拆卸所述護裙板52時,需將所述緊固組件取下,方可拆卸所述護裙板52。
所述連接口521為槽口521,當拆卸所述護裙板52時,只需將所述緊固件擰松,將所述護裙板52抽出即可,安裝所述護裙板52時,也可先將所述緊固組件固定于所述移位槽511上,再將所述護裙板52插入所述緊固組件上,將所述緊固組件擰緊即可,本實用新型的所述連接口521為槽口時,方便安裝和拆卸所述護裙板。
其中,所述緊固組件包括螺釘531、螺母532、墊片533和墊片534,且配套使用。所述螺釘531依次穿過所述墊片533、連接口521、移位槽511和墊片534,使用所述螺母532將所述護裙板52固定于所述擋板51上。
如圖8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靠背角度調節(jié)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一種靠背角度調節(jié)機構,包括設于座椅支架11兩側的擋板51、靠背支架12、靠背調節(jié)板61、連接軸641、穩(wěn)固組件和設于所述靠背支架上的固定件121。
所述擋板51上設有第二定位槽62和多個第四定位孔63,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上設有第一孔611、第二孔612和多個調節(jié)孔613,所述固定件121嵌入所述第二孔612,所述固定件121與所述第二孔612活動連接,所述連接軸641穿過所述第二定位槽62、第一孔611和靠背支架12,將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連接于所述靠背支架12和所述擋板51上,所述穩(wěn)固組件穿過任一所述調節(jié)孔613和任一所述第四定位孔63,將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固定于所述擋板51上,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上設有角度標尺614,用于指示所述靠背角度的調節(jié)度。
所述靠背支架12和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在所述連接軸641和所述固定件121的固定下,所述靠背支架12相對于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的位置是不變的,當調節(jié)任一所述調節(jié)孔613相對于任一所述第四定位孔63的位置時,能夠改變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的位置,從而相應的改變所述靠背支架12的位置,實現靠背的角度可調。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穩(wěn)固組件包括螺釘651和螺母652,所述螺釘651穿過任一所述調節(jié)孔613和任一所述第四定位孔63,使用所述螺母652鎖緊。
調節(jié)靠背角度方式如下:
第一種調節(jié)方式:松開所述螺釘651,轉動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至任意一第四定位孔63,然后擰緊所述螺釘651即可,這種調節(jié)方式既簡單又方便,在不拆卸所述螺釘651的情況下,就能夠實現所述靠背的角度調節(jié)。
第二種調節(jié)方式:將所述螺釘651取下,轉動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將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上的任意一調節(jié)孔613與所述擋板51上的任意一所述第四定位孔63對準,然后通過所述螺釘651和螺母652,將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鎖緊于所述擋板51上。
如圖9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靠背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結合圖8和圖9所示,一種靠背折疊機構,包括靠背支架12、固定于車架兩側的靠背調節(jié)板61、連接軸641和設于所述靠背支架12兩側的固定件121,所述靠背支架12一端通過所述連接軸641與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所述固定件121與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活動連接。
所述固定件121為彈簧銷,當拉動所述彈簧銷121,所述彈簧銷121脫離所述靠背調節(jié)板61,所述靠背支架12能夠繞所述連接軸641轉動,以實現靠背的折疊。
其中,所述彈簧銷121包括彈簧1212、銷釘1211和拉環(huán)1213,所述彈簧1212固定于所述靠背支架12內且所述彈簧1212設有所述銷釘1211的外側,所述拉環(huán)1213與所述銷釘1211連接,所述靠背支架12兩側的拉環(huán)1213之間設有拉繩1214,拉動所述拉繩1214,所述銷釘1211脫離所述第二孔612,所述銷釘壓縮所述彈簧1212,此時,所述靠背支架能夠繞所述連接軸641轉動;當松開所述拉繩1214,在所述彈簧1212的彈簧力作用下,所述銷釘1211回到原始位置。
本實用新型的靠背折疊機構,通過拉動所述固定件121,即可使所述靠背支架能夠繞所述連接軸641轉動,以實現靠背的折疊,不僅折疊機構簡單,而且操作方便。
如圖10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調節(jié)支板結構的展開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如圖10所示,一種調節(jié)支板結構,其用于構成輪椅的支撐結構并實現對輪椅的快速折疊,所述調節(jié)支板結構包括一X型支板71,一輔助支桿72,一垂直支架73;所述輔助支桿72用于實現對所述X型支板71和所述垂直支架73的加固連接,結合圖3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調節(jié)支板結構的輔助支桿示意圖,所述輔助支桿72包括一長孔支桿723,所述長孔支桿723一端設置有一長孔721,所述長孔721通過一第一銷軸741與所述X型支板71相連,所述長孔支桿723另一端與所述垂直支架73通過一第三銷軸743相連,所述輔助支桿72還包括一卡接座724,所述長孔支桿723設置有所述長孔721一端貫穿所述卡接座724;所述輔助支桿72還包括一彈簧722,所述彈簧722置于所述長孔721內部,并與所述長孔支桿723一同置于所述卡接座724內部;所述彈簧722一端與所述長孔721相抵接,另一端與所述卡接座724相抵接;所述卡接座724上還設置有一通孔,所述通孔與所述長孔721通過所述第一銷軸741共同固定于所述X型支板71上。
結合圖10、圖11、圖12所示,所述X型支板71的下端與所述垂直支架73下端通過一第四鉸鏈744相連,所述X型支板71上設置有第一搭桿711,所述垂直支架73上設置有搭桿架731,所述第一搭桿711與所述搭桿架731相配合實現對所述X型支板71上端與所述垂直支架73上端的固定。所述垂直支架73上部設置有第二搭桿732,所述垂直支架73下部設置有第三搭桿733,所述第二搭桿732與所述第三搭桿733共同實現對所述垂直支架73的約束,使同側的所述垂直支架73進行固定。所述長孔支桿723上還設置有一弧形凹槽725,其用于在所述調節(jié)支板結構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所述長孔支桿723與所述第二搭桿732不發(fā)生干涉,從而使所述調節(jié)支板結構盡可能的進行折疊,空間占用達到最小面積。
由于所述垂直支架73底部通過所述第三搭桿733固定,所述X型支板71通過所述第四鉸鏈744固定在所述垂直支架73底部,且所述X型支板71上部設置的所述第一搭桿711將所述X型支板71上部進行固定,從而使所述X型支板71形成穩(wěn)定的結構。
當所述調節(jié)支板結構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所述X型支板71上部設置的所述第一搭桿711與所述搭桿架731相扣接,從而使所述調節(jié)支板結構形成穩(wěn)定的三角結構,防止因為晃動造成所述調節(jié)支板結構松動。
如圖10所示,所述X型支板71上還設置有一第二銷軸742,其用于對所述X型支板71的交叉型支板進行連接,實現所述X型支板71的繞軸轉動。
當所述調節(jié)支板結構由折疊狀態(tài)下壓為展開狀態(tài)時,所述X型支板71對所述輔助支桿72施加沿所述輔助支桿72長軸方向斜向下的力,此時輔助支桿72內部,所述卡接座724抵著彈簧722對所述長孔支桿723同樣施加斜向下的力,所述長孔支桿723將力繼續(xù)傳遞給所述垂直支架73,從而促使所述垂直支架73向兩側張開。
當所述調節(jié)支板結構完全展開時,需要將所述第一搭桿711恰好落入所述搭桿架731的凹槽內,從而實現展開和固定,此時所述長孔721的結構形式具有調節(jié)和自適應功能,用于消除設計和制作產生的誤差,能夠在所述第一搭桿711下落時在所述長孔721內進行小范圍調整,從而更輕松的落入所述搭桿架731內,避免所述第一搭桿711下落至所述搭桿架731由于設計和制造的誤差造成下落不準確。
所述長孔721通過與所述彈簧722相配合,使所述彈簧722時刻抵著所述長孔721,避免所述長孔721與所述第一銷軸741產生配合間隙,從而在實際使用過程避免了產生松松垮垮的現象;同時由于所述彈簧722的存在,極大提高了X架打開、閉合時的流暢程度,無卡澀感。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方法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補充,這些改進和補充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