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藥,特別是一種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中藥液(又稱平眩飲)。
背景技術: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出現(xiàn)臨床上間歇性、反復發(fā)作性的一系列神經(jīng)功能障礙的表現(xiàn)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特點為間歇性、發(fā)作性神經(jīng)功能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腦干、小腦和枕葉癥狀:
(1)腦干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復視、構音障礙和吞咽困難。
(2)小腦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眩暈和共濟失調(diào)。
(3)枕葉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雙側黑蒙或同向性偏盲。
(4)其他癥狀還可有猝倒發(fā)作、運動感覺障礙等。
由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眩暈對人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有嚴重影響,其有效治療也有人們所關心。目前雖有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藥物,但由于種種原因,其使用和療效并不盡人意,因此,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藥物上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之缺陷,本發(fā)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中藥液,可有效解決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用藥問題。
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方案是,本發(fā)明中藥液是由熟地黃13-17g、白芍13-17g、麥冬13-17g、枸杞子13-17g、龜甲10-14g、生龍牡25-35g、膽南星9-11g、天麻9-11g、清半夏10-14g、陳皮9-11g、菊花13-17g和丹參13-17g作原料藥物制成,將原料藥物每次加其重量6-8倍的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40-60min,合并兩次煎液,過濾,滅菌,分裝。
本發(fā)明原料豐富,易生產(chǎn)制備,服用方便,具有滋補肝腎、熄風化痰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療肝腎虧虛、風痰上擾致使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癥,是中藥上的創(chuàng)新,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實施例1
本發(fā)明在具體中,該中藥液是由熟地黃15g、白芍15g、麥冬15g、枸杞子15g、龜甲12g、生龍牡30g、膽南星10g、天麻10g、清半夏12g、陳皮10g、菊花15g和丹參15g作原料藥物制成,將原料藥物混合在一起,加其重量和8倍的水浸泡30-60min,先武火煎開,再文火煎煮60min,過濾,第一次藥液;藥渣再加原料藥物重量和6倍的水,先武火煎開,再文火煎煮40min,過濾,第二次藥液;合并兩次藥液,過濾,滅菌,分裝。
實施例2
本發(fā)明在具體中,該中藥液是由熟地黃14g、白芍16g、麥冬14g、枸杞子16g、龜甲11g、生龍牡33g、膽南星9.5g、天麻10.5g、清半夏11g、陳皮10.5g、菊花14g和丹參16g作原料藥物制成,將原料藥物混合在一起,加其重量和8倍的水浸泡30-60min,先武火煎開,再文火煎煮60min,過濾,第一次藥液;藥渣再加原料藥物重量和6倍的水,先武火煎開,再文火煎煮40min,過濾,第二次藥液;合并兩次藥液,過濾,滅菌,分裝。
實施例3
本發(fā)明在具體中,該中藥液是由熟地黃16g、白芍14g、麥冬16g、枸杞子14g、龜甲13g、生龍牡28g、膽南星10.5g、天麻9.5g、清半夏13g、陳皮9.5g、菊花16g和丹參14g作原料藥物制成,將原料藥物混合在一起,加其重量和8倍的水浸泡30-60min,先武火煎開,再文火煎煮60min,過濾,第一次藥液;藥渣再加原料藥物重量和6倍的水,先武火煎開,再文火煎煮40min,過濾,第二次藥液;合并兩次藥液,過濾,滅菌,分裝。
所述的滅菌可采用紫外線照射滅菌、紅外線照射滅菌或其它的常規(guī)滅菌方法進行滅菌。
本發(fā)明藥物間相互支持,具有滋補肝腎、熄風化痰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療肝腎虧虛、風痰上擾致使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癥,服用方便,用藥安全,療效高,并經(jīng)臨床試驗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有益技術效果,有關試驗資料如下:
一、選擇病例的標準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出現(xiàn)臨床上間歇性、反復發(fā)作性的一系列神經(jīng)功能障礙的表現(xiàn)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特點為間歇性、發(fā)作性神經(jīng)功能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腦干、小腦和枕葉癥狀:
(1)腦干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復視、構音障礙和吞咽困難。
(2)小腦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眩暈和共濟失調(diào)。
(3)枕葉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雙側黑蒙或同向性偏盲。
(4)其他癥狀還可有猝倒發(fā)作、運動感覺障礙等。
本發(fā)明僅涉及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進行病例選擇。
二、診斷標準
凡是由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經(jīng)檢查確診患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癥狀,均診斷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
三、治療方案
對確診患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癥者,均給予本發(fā)明中藥液進行治療,每天服用兩次,早晚各一次,每次服用200-300mL,連服14天統(tǒng)計療效。
四、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眩暈癥狀完全消失,生活如常;
顯效:眩暈癥狀有顯著改善或時有消失,需繼續(xù)用藥治療;
有效:眩暈癥狀有改善,需繼續(xù)用藥治療;
無效:眩暈癥狀無改善,甚至有加重之趨勢,需另選擇其它藥物治療。
五、統(tǒng)計學處理
通過對確診的152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病人隨機分組,并順利完成治療、觀察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工作。
治療組76例,痊愈30例,顯效28例,有效1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4.7%。對照組76例,痊愈16例,顯效16例,有效26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76.3%(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發(fā)明中藥液(治療組)無論是在治愈、還是顯效及總有效率,都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94.7%,兩組比較,*P<0.05。提示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而且在治療期間未發(fā)現(xiàn)有任何不良反應,表明用藥安全,療效穩(wěn)定可靠。
六、結論
由上述資料可以看出,本發(fā)明原料豐富,制備方法簡單,易生產(chǎn)制備,服用方便,對于肝腎虧虛,風痰上擾型眩暈立滋補肝腎,熄風化痰為治療原則,在臨床上取得顯著療效。由熟地黃、白芍、麥冬、枸杞子、龜甲、生龍牡、膽南星、天麻、半夏、陳皮、菊花、丹參組成。其中熟地黃、龜甲滋補肝腎之陰是為君藥;天麻、生龍牡、菊花平肝熄風共為臣藥;因肝體陰而用陽,故以白芍、枸杞養(yǎng)肝柔肝,貴在麥冬一味,本為滋補肺胃之品,在此用之以滋補腎陰以達金水相生之效,膽星、半夏、陳皮化痰和胃,陰虛痰凝日久易氣滯血瘀,故以丹參一味防治血瘀,均為佐使之藥。全方如此配伍,共湊補益肝腎、熄風化痰之功。通過臨床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平眩飲臨床療效顯著,為臨床治療眩暈提供有效的、切實可行的從多病因多病機治療VBI性眩暈的藥物,療效高達94%以上,其效果之好均高于現(xiàn)有同類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藥物,而且無毒副作用,用藥安全,療效穩(wěn)定可靠,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藥物上的一大創(chuàng)新,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