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藥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結(jié)腸炎的中藥配方。
背景技術(shù):
結(jié)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起病多緩慢,病情輕重不一,腹瀉是主要癥狀,排出黏液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排便后可緩解的特點,本病起病多數(shù)緩慢,少數(shù)可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遷延數(shù)年至十余年,常有發(fā)作期與緩解期交替或持續(xù)性逐漸加重,偶呈急性暴發(fā),潰瘍性結(jié)腸炎主要累及直腸和結(jié)腸,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和里急后重,病情嚴(yán)重者便如白凍,可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常反復(fù)發(fā)作,中醫(yī)認(rèn)為本病主要是飲食不調(diào),內(nèi)傷生冷,或脾胃素虛,不能勝濕,濕濁內(nèi)生,或感受寒濕濕熱,濕濁不化,下注大腸,凝滯氣血,蘊結(jié)化熱,化腐成膿,傷及腸絡(luò)則出現(xiàn)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癥,病久不愈,反復(fù)發(fā)作,脾病及腎,濕從寒化,則出現(xiàn)五更腹瀉,瀉下粘凍,結(jié)腸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肛腸疾病,對于得了結(jié)腸炎的患者來說通常都是苦不堪言的,一般情況下都是伴隨著腹瀉同時產(chǎn)生的,還會間接的導(dǎo)致渾身無力,發(fā)熱,貧血等,如果要是不進(jìn)行及時的治療,長此下去還會導(dǎo)致更加嚴(yán)重的后果。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具有益氣健脾、 養(yǎng)血補腎功效的治療結(jié)腸炎的中藥配方。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治療結(jié)腸炎的中藥配方,所述的中藥是由如下原料配比制成:金蕎麥5~15份、甘草1.5~6份、白芍6~10份、白術(shù)6~9份、木香3~6份、葛根9~15份、黃芪9~12份、大棗6~12份、枳實3~5份、山藥7~15份、砂仁3~6份、延胡索3~5份、雞矢藤15~25份、白頭翁4~11份、黃連1.5~4份。
所述的中藥是由如下原料配比制成,金蕎麥7g、甘草3g、白芍8g、白術(shù)6g、木香3g、葛根9g、黃芪9g、大棗6g、枳實5g、山藥7g、砂仁6g、延胡索5g、雞矢藤15g、白頭翁7g、黃連4g。
所述的中藥是由如下原料配比制成,金蕎麥6g、甘草4g、白芍6g、白術(shù)8g、木香3.5g、葛根9g、黃芪9g、大棗6g、枳實5g、山藥7.5g、砂仁6g、延胡索4.5g、雞矢藤15.5g、白頭翁6.5g、黃連3.5g。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本發(fā)明基于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參考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按中藥配伍原則加水熬制而成,采用口服的方式飲用,具有益氣健脾、 養(yǎng)血補腎的功效,療效顯著、能夠真正起到治療的作用,主要應(yīng)用于結(jié)腸炎的人群,本發(fā)明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用藥安全、無毒副作用,使用效果好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的各原料藥的藥理藥性分析如下:
1)金蕎麥:金蕎麥為蓼科植物,金蕎麥別名苦蕎麥、蕎麥當(dāng)歸、蕎麥三七、金鎖銀開、賊骨頭、鐵拳頭、土茯苓 野南蕎等,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zhì)化,黑褐色,莖直立,高50-100厘米,分枝,具縱棱,無毛,有時一側(cè)沿棱被柔毛,葉三角形,長4-12厘米,寬3-11厘米,頂端漸尖,基部近戟形,邊緣全緣,兩面具乳頭狀突起或被柔毛;葉柄長可達(dá)10厘米;托葉鞘筒狀,膜質(zhì),褐色,長5-10毫米,偏斜,頂端截形,無緣毛,花序傘房狀,頂生或腋生;苞片卵狀披針形,頂端尖,邊緣膜質(zhì),長約3毫米,每苞內(nèi)具2-4花;花梗中部具關(guān)節(jié),與苞片近等長;花被深裂,白色,花被片長橢圓形,長約2.5毫米,雄蕊8, 比花被短,花柱3, 柱頭頭狀,瘦果寬卵形,具3銳棱,長6-8毫米,黑褐色,無光澤,超出宿存花被2-3倍,花期7-9月,果期8-10月,江西、江蘇、浙江稱為金鎖銀開,河南、廣東名為蕎麥三七,在江西還叫作鐵掌頭、苦蕎頭,其性涼,味辛、苦,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利濕的作用,主產(chǎn)于陜西、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等省,華東一帶也可栽培。
性味歸經(jīng):味微辛、澀;性涼;歸肺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清熱解毒、排膿祛瘀的功效,用于肺癰吐膿,肺熱喘咳,乳蛾腫痛。
2)甘草:別名國老、甜草、烏拉爾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壯,是一種補益中草藥,對人體很好的一種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長25—100厘米,直徑0.6—3.5厘米,外皮松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喜陰暗潮濕,日照長氣溫低的干燥氣候,甘草多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根和根狀莖供藥用。
性味歸經(jīng):味甘、平;性微涼;入脾、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diào)和諸藥的功效,主治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3)白芍:白芍藥(學(xué)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也稱白花芍藥,是毛茛科芍藥屬植物,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栽培歷史,馳名中外,其稱白花芍藥,其根可入藥,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植,分布中國安徽、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等地。
性味歸經(jīng):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用于血虛萎黃、月經(jīng)不調(diào)、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
4)白術(shù):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互生,莖下部葉3裂或羽狀5深裂,裂片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裂片最大,邊緣有刺狀齒,葉柄長;莖上部葉分裂或不分裂,葉柄漸短,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鐘狀,總苞片7~8層,基部有羽狀深裂的葉狀苞片;全為管狀花,花冠紫色,先端5裂;雄蕊5,聚藥;子房下位,瘦果被黃白色茸毛,冠毛羽狀,長1cm以上,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均系栽培,主產(chǎn)浙江、安徽、江蘇。
性味歸經(jīng):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5)木香:木香是菊科植物云木香和川木香的通稱,云木香(學(xué)名:Saussurea costus),又名廣木香或青木香,屬菊科風(fēng)毛菊屬,川木香(學(xué)名:Dolomiaea souliei)是菊科川木香屬的植物,均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多生長在高山草地和灌叢中,為野生植物,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這兩種植物的根莖都是重要的中草藥,可到大有恒中藥材庫查詢最新價格,木香,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2m,柱根粗壯,圓形,直徑可達(dá)5 cm,表面黃褐色,有稀疏側(cè)根,莖直立,被有稀疏短柔毛,基生葉大型,具長柄;葉片三角狀卵形或萇三角形,長30-100cm,寬15-20cm,基部心形或闊楔形,下延直達(dá)葉柄基部或一規(guī)則分裂的翅狀,葉緣呈不規(guī)則淺裂或波狀,疏生短刺,上面深綠色,被短毛,下面淡綠帶褐色,被短毛;莖生葉較小,葉基翼狀,下延抱莖,頭狀花序頂生及腋生,通常2-3個叢生于花莖頂端,幾無總花梗,腋生者單一,有長的總花梗;總苞片約10層,三角狀披針形或長披針形,長9-25mm,外層較短,先端長銳尖如刺,疏被微柔毛;花全部管狀,暗紫色,花冠管長1.5cm,先產(chǎn)央5裂;雄蕊5,花藥聯(lián)合,上端稍分離,有5尖齒;子房下位,花柱伸出花冠之外,柱頭2裂,瘦果線形,長端有2層黃色直立的羽狀冠毛,桌熟時多脫落,花期5-8月,果期9-10月。
性味歸經(jīng):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肺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行氣止痛、調(diào)中導(dǎo)滯的功效,主要用于胞脅脹滿足 、脘腹脹痛、哎吐泄瀉、痢疾后重。
6)葛根:是多年生落葉藤本豆科植物,葛根較肥大,長圓形,主葛根要分布在低山溝谷中,葛根淀粉含量在8—10%,含葛根黃酮較高,據(jù)檢驗,每 100克葛根含總異黃酮14.82毫克,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葛根,又稱柴葛和藥葛,是多年生落葉藤本豆科植物,葛根較肥大圓形,味苦、甘、黃褐色,含葛根淀粉12%,主要野生低山溝谷中,野葛含葛總異黃酮每100克達(dá)到21.59毫克,藥用價值極高,粉葛,學(xué)名葛根,又叫甘葛,粉葛是多年生藤本豆科植物,葛根特別肥大,含粉率在25—30%,因含葛粉多而得名粉葛,又因葛根甘甜,又將粉葛稱為甘葛,野生粉葛,主要野生于低山溝谷中,未經(jīng)人工栽培馴化,含淀粉率在17—20%,也可用來作人工栽品種,葛根粉性涼味甘辛,有解表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等多種功能,可治外感發(fā)熱頭痛、高血壓頸項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疹、泄瀉等多種疾病,一般的粉葛質(zhì)韌,纖維性強,湘葛一號是我國第一個雜交品種,研究者在采集了世界上大多優(yōu)質(zhì)葛根之后經(jīng)過雜交研發(fā)出來的品種,其具有良好的藥理作用。
性味歸經(jīng):味甘、辛;性涼,歸脾、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jīng)活絡(luò)、解酒毒的功效,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中風(fēng)偏癱,胸痹心痛,酒毒傷中。
7)黃芪:又稱北芪或北蓍,亦作黃耆或黃蓍,常用中藥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chǎn)于中國的內(nèi)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采挖,出去須根幾根頭,曬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黃芪可分為:內(nèi)蒙黃芪、膜莢黃芪、綿黃芪、多序巖黃芪(又名“紅芪”)、日本黃芪(又名“和黃芪”)。
性味歸經(jīng):味甘;性溫;歸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yǎng)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nèi)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8)大棗:又名干棗、棗子,起源于中國,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含有抑制癌細(xì)胞,甚至可使癌細(xì)胞向正常細(xì)胞轉(zhuǎn)化的物質(zhì),經(jīng)常食用鮮棗的人很少患膽結(jié)石,這是因為鮮棗中豐富的維生素C,使體內(nèi)多余的膽固醇轉(zhuǎn)變?yōu)槟懼?,中醫(yī)認(rèn)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yīng)少食酸味食品,而人們在春天里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dāng)由甜食供應(yīng),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yǎng)脾佳品。
性味歸經(jīng):味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
9)枳實:為蕓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變種或甜橙的干燥幼果,5—6月收集自落的果實,除去雜質(zhì),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干或低溫干燥,較小者直接曬干或低溫干燥。
性味歸經(jīng):味苦、辛;性寒;歸脾、胃、肝、心經(jīng)。
功能主治:主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用于積滯內(nèi)停,痞滿脹痛,瀉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痹,結(jié)胸,臟器下垂。
10)山藥:薯蕷,纏繞草質(zhì)藤本。塊莖長圓形,垂直生長,長可達(dá)1m,新鮮時斷薯蕷面白色,富粘性,干后白色粉質(zhì),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無毛,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很少3葉輪生;葉片變異大,卵狀三角形至寬卵狀戟形,長3-9cm,寬2-7cm,先端漸尖,基部深心形、寬心形或戟形至近截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側(cè)裂片耳狀,圓形、近方形至長圓形,兩側(cè)裂片與中間裂片相摘自可連成不同的弧線,葉形的變異即使在同一植株上也常有出現(xiàn),幼苗時一般葉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基部深心形,葉腋內(nèi)常有珠芽(零余子),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2-8cm,近直立;2-8個著生于葉腋,偶而呈圓錐狀排列;花序軸明顯地呈“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雄花的外輪花瓣片寬卵形,內(nèi)輪卵形;雄蕊6,雌花序為穗狀花序,1-3個著生于葉腋,蒴果不反折,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長1.2-2.0cm,寬1.5-3.0cm,外面有白粉,種子著生于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zhì)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性味歸經(jīng):味甘;性平; 歸脾、肺、腎經(jīng)。
功能主治: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11)砂仁:砂仁,英文/拉丁名稱:FRUCTUS AMOMI,別名:春砂仁,砂仁是熱帶和亞熱帶特有的一種植物,它的果實是中醫(yī)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藥材,目前藥用的砂仁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主要產(chǎn)于中國廣東省的春砂,一種是中國海南的殼砂,還有一種叫縮砂密,主產(chǎn)于東南亞國家,株高1.5-3米,莖散生;根莖匍匐地面,節(jié)上被褐色膜質(zhì)鱗片,中部葉片長披針形,長37厘米,寬7厘米,上部葉片線形,長25厘米,寬3厘米,頂端尾尖,基部近圓形,兩面光滑無毛,無柄或近無柄;葉舌半圓形,長3-5毫米;葉鞘上有略凹陷的方格狀網(wǎng)紋,穗狀花序橢圓形,總花梗長4-8厘米,被褐色短絨毛;鱗片膜質(zhì),橢圓形,褐色或綠色;苞片披針形,長1.8毫米,寬0.5毫米,膜質(zhì);小苞片管狀,長10毫米,一側(cè)有一斜口,膜質(zhì),無毛;花萼管長1.7厘米,頂端具三淺齒,白色,基部被稀疏柔毛;花冠管長1.8厘米;裂片倒卵狀長圓形,長1.6-2厘米,寬0.5-0.7厘米,白色;唇瓣圓匙形,長寬約1.6-2厘米,白色,頂端具二裂、反卷、黃色的小尖頭,中脈凸起,黃色而染紫紅,基部具二個紫色的痂狀斑,具瓣柄;花絲長5-6毫米,花藥長約6毫米;藥隔附屬體三裂,頂端裂片半圓形,高約3毫米,寬約4毫米,兩側(cè)耳狀,寬約2毫米;腺體2枚,圓柱形,長3.5毫米;子房被白色柔毛,蒴果橢圓形,長1.5-2厘米,寬1.2-2厘米,成熟時紫紅色,干后褐色,表面被不分裂或分裂的柔刺;種子多角形,有濃郁的香氣,味苦涼,花期:5-6月;果期:8-9月。
性味歸經(jīng):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的功效,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12)延胡索:延胡索,中藥名,為罌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塊莖,夏初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煮至恰無白心時,取出,曬干,生于山地林下,或為栽培,分布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
性味歸經(jīng):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脅、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阻,跌撲腫痛。
13)雞矢藤:雞屎藤蔓生草本,基部木質(zhì),高2—3米,禿凈或稍被微毛,葉對生,有柄;葉片近膜質(zhì),卵形、橢圓形、矩圓形至披針形,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渾圓或楔尖,兩面均禿凈或近禿凈;葉間托葉三角形,長2—5毫米,脫落,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擴展,分枝為蝎尾狀的聚傘花序;花白紫色,無柄;萼狹鐘狀,長約3毫米;花冠鐘狀,花筒長7—10毫米,上端5裂,鑷合狀排列,內(nèi)面紅紫色,被粉狀柔毛;雄蕊5,花絲極短,著生于花冠筒內(nèi);子房下位,2室,花柱絲狀,2枚,基部愈合,漿果球形,直徑5—7毫米,成熟時光亮,草黃色,花期秋季,生于溪邊、河邊、路邊、林旁及灌木林中,常攀援于其他植物或巖石上,雞矢藤莖呈扁圓柱形,稍扭曲,無毛或近無毛,老莖灰棕色,直徑3-12mm,性味歸經(jīng):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脾、胃、肝、肺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消食、止痛、解毒、祛濕的功效,用于食積不化,脅肋脘腹疼痛,濕疹,瘡瘍腫痛。
14)白頭翁:白頭翁(拉丁學(xué)名: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Regel),毛茛科,銀蓮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長有根狀莖,葉片呈卵形,花萼藍(lán)紫色,別名有奈何草、粉乳草、白頭草、老姑草等等,分布在中國的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黑龍江等省的山崗、荒坡及田野間,白頭翁在園林中可作自然栽植,用于布置花壇、道路兩旁,或點綴于林間空地,是理想的地被植物品種,宿根草本,根圓錐形,有縱紋,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株高10-40厘米,通常20-30厘米,主根粗壯,圓錐形,有時扭曲,外皮黃褐色,基生葉4-5片,三全裂,有時為三出復(fù)葉,花單朵頂生,徑約3-4厘米,萼片花瓣狀,6片排成2輪,藍(lán)紫色,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數(shù),鮮黃色;花期3-5月,瘦果,密集成頭狀 ,花柱宿存,銀絲狀,形似白頭老翁,故得名白頭翁或老公花。
性味歸經(jīng):味苦、性寒;歸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用于熱毒血痢,陰癢帶下。
15)黃連:黃連屬多年生草本,根莖黃色,常分枝,密生多數(shù)須根,葉全部基生;葉柄長5-12(-16)cm;葉片堅紙質(zhì),卵狀三角形,寬達(dá)10cm,3全裂;中央裂片有細(xì)柄,卵狀菱形,長3-8cm,寬2-4cm,頂端急尖,羽狀深裂,邊緣有銳鋸齒,側(cè)生裂片不等2深裂,表面沿脈被短柔毛,花葶l-2,高12-25cm,二歧或多歧聚傘花序,有花3-朵;總苞片通常3,披針形,羽狀深裂,小苞片圓形,稍?。惠嗥?,黃綠色,窄卵形,長9-12.5mm;花瓣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7mm,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數(shù),外輪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長;心皮8-12,離生,有短,蓇葖果6-12,長6-8mm,具細(xì)柄,種子7-8粒,長橢圓形,長約2mm,寬約0.8mm,褐色,花期2-4月,果期3-6月。
性味歸經(jīng):味苦;性寒;歸肝、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的功效,用于骨蒸潮熱,小兒疳熱,濕熱瀉痢,黃疸尿赤,痔瘡腫痛。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jìn)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本發(fā)明在具體實施時,采用如下原料制成:金蕎麥15g、甘草3g、白芍6g、白術(shù)6g、木香3g、葛根9g、黃芪9g、大棗6g、枳實3g、山藥9g、砂仁3g、延胡索3.5g、雞矢藤16.5g、白頭翁5.5g、黃連2.5g。
本發(fā)明基于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參考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按中藥配伍原則加水熬制而成,采用口服的方式飲用,具有益氣健脾、 養(yǎng)血補腎的功效,療效顯著、能夠真正起到治療的作用,主要應(yīng)用于結(jié)腸炎的人群,本發(fā)明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用藥安全、無毒副作用,使用效果好的優(yōu)點。
實施例2
本發(fā)明在具體實施時,采用如下原料制成:金蕎麥14g、甘草3.5g、白芍7.5g、白術(shù)6.5g、木香3.5g、葛根10.5g、黃芪9.5g、大棗7g、枳實3g、山藥7g、砂仁3g、延胡索3g、雞矢藤15g、白頭翁4g、黃連3g。
本發(fā)明基于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參考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按中藥配伍原則加水熬制而成,采用口服的方式飲用,具有益氣健脾、 養(yǎng)血補腎的功效,療效顯著、能夠真正起到治療的作用,主要應(yīng)用于結(jié)腸炎的人群,本發(fā)明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用藥安全、無毒副作用,使用效果好的優(yōu)點。
實施例3
本發(fā)明在具體實施時,采用如下原料制成:金蕎麥5g、甘草4g、白芍6.3g、白術(shù)6.7g、木香3.5g、葛根10.6g、黃芪9.4g、大棗7g、枳實4g、山藥8g、砂仁4g、延胡索3g、雞矢藤19.5g、白頭翁7g、黃連2g。
本發(fā)明基于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參考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按中藥配伍原則加水熬制而成,采用口服的方式飲用,具有益氣健脾、 養(yǎng)血補腎的功效,療效顯著、能夠真正起到治療的作用,主要應(yīng)用于結(jié)腸炎的人群,本發(fā)明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用藥安全、無毒副作用,使用效果好的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