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醫(yī)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發(fā)生于青年男女,一般到成年或中年后逐漸減少或自愈。但部分患者會因病情較重,即使愈后也會留下瘢痕。中醫(yī)稱本病為“粉刺”、“肺風粉刺”,本病發(fā)病率較高,易反復發(fā)作,病因比較復雜,多與內(nèi)分泌功能失調、遺傳、飲食、毛囊口堵塞、微生物感染等有關。中醫(yī)認為該病是因機體臟腑功能失調,受外邪、情志或者飲食因素的影響,內(nèi)蘊熱邪,滯于皮膚從而導致痤瘡發(fā)生?;颊叱3R姷筋~頭、面頰、顴部、下頜等處紅色丘疹或者膿皰,丘疹或者膿皰的顏色或鮮紅或暗紅,上可伴有白頭或者黑頭粉刺,周圍皮膚油膩,局部感覺疼痛,日久可形成局部的結節(jié)或者囊腫。除局部皮膚癥狀外,患者多有口苦、煩躁、便秘或者便溏等其他表現(xiàn)。
目前中醫(yī)對痤瘡的治療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一般可分為肺經(jīng)風熱、濕熱蘊結、痰濕凝結等多種類型,服用清解肺熱、祛風解表、活血祛瘀化痰等中藥內(nèi)服治療,也可以采用局部外治方法,其中外治方法包括中藥外洗、中藥外敷等。但是在臨床實際中,由于年輕人多生活節(jié)奏快,對于服用中藥和外洗外敷等治療方法接受度有限,需要開發(fā)和研究一種有效、方便和容易被患者接受使用的治療方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療效穩(wěn)定、標本兼治、使用方便的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該中藥面膜的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40-50份、白鮮皮40-50份、黃芩20-40份、山萵苣15-25份、蒲公英40-50份、當歸25-35份、丁公藤5-10份、牡丹皮20-40份、薏苡仁30-40份、皂刺20-30份、石楠葉4-8份、防風10-30份、茵陳20-30份、生甘草20-30份、聚乙烯醇200-400份。
優(yōu)選的,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45份、白鮮皮45份、黃芩30份、山萵苣20份、蒲公英45份、當歸30份、丁公藤7份、牡丹皮30份、薏苡仁36份、皂刺25份、石楠葉6份、防風20份、茵陳25份、生甘草25份、聚乙烯醇300份。
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的制備方法,是由以下步驟制備得到的:
1)按重量份稱取各原料藥,冷水浸泡0.5h后,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0.5h,過濾,得濾液;
2)將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3-1.4的浸膏,冷卻后加入體積百分比濃度50-60%的乙醇沉淀,靜置12h,過濾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在60℃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05-1.1的藥膏;
3)將聚乙烯醇加至純凈水中,80-90℃加熱溶解后冷卻至室溫,得膠狀液體;
4)將藥膏與膠狀液體混合均勻,即可制得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
所述聚乙烯醇與純凈水的重量比為1∶1-2。
使用方法:將本發(fā)明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均勻涂抹在痤瘡部位,使用時避開眼周,1天一次,10天為一療程。
各原料藥的藥理如下:
桑白皮: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白鮮皮:味苦、咸,性寒。歸脾、肺、小腸、胃、膀胱經(jīng)。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濕熱痹。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jīng)。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山萵苣:性寒,味苦,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健胃之功效,可治療闌尾炎、扁桃腺炎、瘡癤腫毒、宿食不消、產(chǎn)后瘀血。
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糖,乳癰腫痛,胃炎,痢疾,肝炎,膽襄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癰癤疔瘡,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癘,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fā)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
當歸:味甘、辛、苦,性溫。歸肝、心、脾經(jīng)。補血,活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治血虛諸證,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
丁公藤:味辛,性溫。歸肝、脾、胃經(jīng)。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用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牡丹皮:味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jīng)。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溫熱病熱入血分,發(fā)斑,吐衄,熱病后期熱伏陰分發(fā)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jīng)。健脾滲濕,除痹止瀉,清熱排濃。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肺癰,腸癰;扁平疣。
皂刺:味辛,性溫。歸肝、肺經(jīng)。消毒透膿,搜風,殺蟲。主癰疽腫毒,瘰疬,瘡疹頑癬,產(chǎn)后缺乳,胎衣不下,癘風。
石楠葉:性平,味辛、苦。祛風,通絡,益腎。用于風溫痹痛,腰背酸痛,足膝無力,偏頭痛。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jīng)。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
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清濕熱,退黃疸。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生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本發(fā)明中,白鮮皮為君藥,寒能清熱,苦能燥濕,以達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效,內(nèi)能清除胃腸濕熱,外能解毒消瘡;黃芩、山萵苣和蒲公英為臣藥,清化濕熱、解毒消腫,散結祛瘀,使營血順而不凝滯,消痤瘡;桑白皮、當歸、薏苡仁、石楠葉和茵陳為佐藥,清濕熱、行水消腫、潤燥滑腸,導濕熱之邪自二便而去,同時具有補血養(yǎng)血之功;丁公藤、牡丹皮、皂刺、防風和生甘草為使藥,清熱涼血,祛風除濕,消毒止痛,引諸藥升達面部,直抵病所,徑消瘡腫。以上諸藥合施,既能清熱化濕,解表散結,又上至頭面以解毒消瘡。
本發(fā)明的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將多種藥物科學配伍,以適應復雜病情的治療要求,減少不良反應,療效穩(wěn)定、標本兼治、無副作用,具有清熱化濕,解表散結,解毒消瘡的作用,對濕熱型痤瘡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同時該面膜涂抹后免洗,使用方便,適合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本發(fā)明所用的聚乙烯醇的皂化率為90-99%,平均聚合度為200-3000。
實施例1
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50份、白鮮皮40份、黃芩20份、山萵苣25份、蒲公英40份、當歸35份、丁公藤5份、牡丹皮40份、薏苡仁40份、皂刺20份、石楠葉4份、防風30份、茵陳20份、生甘草30份、聚乙烯醇200份。
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的制備方法,是由以下步驟制備得到的:
1)按重量份稱取各原料藥,冷水浸泡0.5h后,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0.5h,過濾,得濾液;
2)將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3的浸膏,冷卻后加入體積百分比濃度60%的乙醇沉淀,靜置12h,過濾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在60℃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05的藥膏;
3)將聚乙烯醇加至純凈水中,90℃加熱溶解后冷卻至室溫,得膠狀液體;
4)將藥膏與膠狀液體混合均勻,即可制得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
所述聚乙烯醇與純凈水的重量比為1∶1。
使用方法:將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均勻涂抹在痤瘡部位,使用時避開眼周,1天一次,10天為一療程。
實施例2
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48份、白鮮皮43份、黃芩25份、山萵苣22份、蒲公英43份、當歸32份、丁公藤6份、牡丹皮35份、薏苡仁38份、皂刺23份、石楠葉5份、防風25份、茵陳23份、生甘草28份、聚乙烯醇250份。
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的制備方法,是由以下步驟制備得到的:
1)按重量份稱取各原料藥,冷水浸泡0.5h后,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0.5h,過濾,得濾液;
2)將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4的浸膏,冷卻后加入體積百分比濃度50%的乙醇沉淀,靜置12h,過濾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在60℃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1的藥膏;
3)將聚乙烯醇加至純凈水中,85℃加熱溶解后冷卻至室溫,得膠狀液體;
4)將藥膏與膠狀液體混合均勻,即可制得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
所述聚乙烯醇與純凈水的重量比為1∶1.5。
其余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45份、白鮮皮45份、黃芩30份、山萵苣20份、蒲公英45份、當歸30份、丁公藤7份、牡丹皮30份、薏苡仁36份、皂刺25份、石楠葉6份、防風20份、茵陳25份、生甘草25份、聚乙烯醇300份。
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的制備方法,是由以下步驟制備得到的:
1)按重量份稱取各原料藥,冷水浸泡0.5h后,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0.5h,過濾,得濾液;
2)將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3的浸膏,冷卻后加入體積百分比濃度60%的乙醇沉淀,靜置12h,過濾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在60℃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1的藥膏;
3)將聚乙烯醇加至純凈水中,85℃加熱溶解后冷卻至室溫,得膠狀液體;
4)將藥膏與膠狀液體混合均勻,即可制得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
所述聚乙烯醇與純凈水的重量比為1∶1.5。
其余同實施例1。
實施例4
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43份、白鮮皮48份、黃芩35份、山萵苣18份、蒲公英48份、當歸27份、丁公藤9份、牡丹皮25份、薏苡仁33份、皂刺28份、石楠葉7份、防風15份、茵陳27份、生甘草22份、聚乙烯醇350份。
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的制備方法,是由以下步驟制備得到的:
1)按重量份稱取各原料藥,冷水浸泡0.5h后,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0.5h,過濾,得濾液;
2)將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4的浸膏,冷卻后加入體積百分比濃度50%的乙醇沉淀,靜置12h,過濾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在60℃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05的藥膏;
3)將聚乙烯醇加至純凈水中,85℃加熱溶解后冷卻至室溫,得膠狀液體;
4)將藥膏與膠狀液體混合均勻,即可制得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
所述聚乙烯醇與純凈水的重量比為1∶1.5。
其余同實施例1。
實施例5
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40份、白鮮皮50份、黃芩40份、山萵苣15份、蒲公英50份、當歸25份、丁公藤10份、牡丹皮20份、薏苡仁30份、皂刺30份、石楠葉8份、防風10份、茵陳30份、生甘草20份、聚乙烯醇400份。
一種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的制備方法,是由以下步驟制備得到的:
1)按重量份稱取各原料藥,冷水浸泡0.5h后,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0.5h,過濾,得濾液;
2)將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3的浸膏,冷卻后加入體積百分比濃度60%的乙醇沉淀,靜置12h,過濾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在60℃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1的藥膏;
3)將聚乙烯醇加至純凈水中,80℃加熱溶解后冷卻至室溫,得膠狀液體;
4)將藥膏與膠狀液體混合均勻,即可制得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
所述聚乙烯醇與純凈水的重量比為1∶2。
其余同實施例1。
臨床資料
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于2006年至2012年臨床觀察濕熱郁結型痤瘡124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臨床觀察濕熱型痤瘡患者100例,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14-25歲,平均年齡19±5.4歲;對照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13-26歲,平均年齡19±6.2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診斷依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發(fā)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8.):①初期在毛囊口呈現(xiàn)米粒大小的紅色丘疹,亦可演變?yōu)槟摪?,此后可形成硬結樣的白頭粉刺或黑頭粉刺,嚴重病例可形成硬結性囊腫;②多發(fā)于男女青年青春期,分布于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③多有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膩或外邪等誘發(fā);④婦女多伴有月經(jīng)不調。
臨床表現(xiàn):多見于青少年,好發(fā)于額面、前額,可見丘疹、膿皰、囊腫等,顏面光亮油膩,兼見口干喜冷飲,口臭,飲食較多,小便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
納入標準:①年齡11-30歲;②符合尋常型濕熱型痤瘡的診斷標準;③觀察前4周內(nèi)未用與本病有關的中西藥物;④患者自愿同意參加,且能配合臨床觀察。
排除標準:①已知對維胺酯過敏者;②入試前2周曾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抗生素等抗?jié)駸嵝宛畀徦幬镎?;③入試?周曾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性激素、抗生素藥物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化學物質所致的職業(yè)性濕熱型痤瘡,藥物引起的濕熱型痤瘡。
治療方法:治療組在潔面后,將治療濕熱型痤瘡的中藥面膜均勻涂抹在痤瘡部位,使用時避開眼周,1天一次,10天為一療程,共用藥2個療程。
對照組在潔面后,使用肌美精一藥用綠茶祛痘去痘印面膜,將面膜敷在面部5-15分鐘,1天一次,10天為一療程,共用藥2個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yī)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醫(yī)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5)制定:
治愈:皮損消退率≥95%,或僅遺留少許色素沉著,癥狀消失;
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消退率70-95%,癥狀明顯減輕;
有效:皮損部分消退,消退率50-70%,癥狀改善;
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或者加重,消退率<50%,癥狀未見變化。
治愈率=(治愈/總例數(shù))×100%。
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治療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應用本發(fā)明中藥面膜后的治療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知,治療組治愈29例,顯效10例,有效9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58%,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治愈12例,顯效10例,有效11例,無效17例,治愈率為24%,總有效率為66%。2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典型病例
王某,男,16歲,皮膚油脂分泌旺盛,面頰部密集多個丘疹膿包,前額、下頜也有少許小結節(jié),同時患有便秘,口鼻干燥、口臭等癥狀。使用本發(fā)明的中藥面膜1個療程,癥狀明顯減輕,繼續(xù)使用1個療程,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發(fā)。
馮某,女,20歲,面部油膩,毛孔粗大,面部除鼻及眼外,均可見紅色或淡紅色丘疹,可擠出白粉色油狀物,大結節(jié)擠壓有稀薄膿性及血性分泌物,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使用本發(fā)明的中藥面膜1個療程,癥狀明顯減輕,繼續(xù)使用2個療程,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發(fā)。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披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顯而易見地得到的技術方案的簡單變化或等效替換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