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一種中藥,特別涉及一種頭暈的中醫(yī)治療新方法。
背景技術:
頭暈是一種常見的腦部功能性障礙,也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為頭昏、頭脹、頭重腳輕、腦內搖晃、眼花等的感覺。頭暈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最常見于發(fā)熱性疾病、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顱腦外傷綜合癥、神經癥等。此外,還見于貧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壓、藥物中毒、尿毒癥、哮喘等。抑郁癥早期也常有頭暈。頭暈可單獨出現,但常與頭痛并發(f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備方便、效果明顯的一種頭暈的中醫(yī)治療新方法。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頭暈的中醫(yī)治療新方法,它是由以下重量克數的原料制成:夏枯草15-20克,荷葉20-25克,竹葉15-20克,公英20-25克,當歸15-20克,生半夏10-15克,黃芪20-25克,五味子15-20克,肉桂20-25克,菊花15-20克。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中藥由如下重量克數的原料制成:夏枯草16克,荷葉20克,竹葉15克,公英25克,當歸20克,生半夏15克,黃芪20克,五味子15克,肉桂20克,菊花16克。
本發(fā)明中各原料藥的藥性如下:
夏枯草:性寒,味苦、辛;歸肝、膽經。清肝、散結、利尿;治瘟病、乳癰、目痛、黃疸、淋病、高血壓等癥。
荷葉:清暑利濕,升發(fā)滑陽,止血。治暑濕泄瀉,眩暈,水氣浮腫,雷頭風,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產后血暈。
竹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治熱病煩渴,小兒驚癇,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瘡。
公英:性味甘、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消炎、涼血、利尿、利膽、輕瀉、健胃、防癌等多種功能。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
生半夏:辛性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尤善治臟腑之濕痰。
黃芪: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治肺虛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盜汗,勞傷羸瘦,夢遺滑精,久瀉久痢。
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用于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經閉,痛經,溫經通脈。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風清熱、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對口干、火旺、目澀,或由風、寒、濕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療效。主治感冒風熱,頭痛病等。對眩暈、頭痛、耳鳴有防治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頭暈的中醫(yī)治療新方法:夏枯草15克,荷葉20克,竹葉15克,公英20克,當歸15克,生半夏10克,黃芪20克,五味子15克,肉桂20克,菊花15克。
實施例2、一種頭暈的中醫(yī)治療新方法:夏枯草17克,荷葉23克,竹葉17克,公英23克,當歸17克,生半夏13克,黃芪23克,五味子17克,肉桂23克,菊花18克。
實施例3、一種頭暈的中醫(yī)治療新方法:夏枯草20克,荷葉25克,竹葉20克,公英25克,當歸20克,生半夏15克,黃芪25克,五味子20克,肉桂25克,菊花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