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筋骨疼痛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筋骨疼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牛膝8-10、川芎5-7、丹參2-4、骨碎補7-9、防風4-6、夜交藤2-4、烏梢蛇5-8、穿山甲1-2、血竭4-6、劉寄奴1-3、藏紅花1-2、三七5-7、凌霄花2-4、鷹爪楓2-4、皂角刺5-7、側耳根3-5、白龍須2-4、馬蹄草5-7、四棱筋骨草1-2和九眼獨活1-2;本發(fā)明的各味中藥相互協(xié)同,具有活血通經(jīng),祛風除濕、化瘀排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本發(fā)明安全性較好,療效明確,適于在臨床上大規(guī)模推廣。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筋骨疼痛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筋骨疼痛的中藥組合物,屬于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治療疼痛的藥物由內服藥和外用藥物,內服藥物又分為西藥和中藥,西藥一般價格昂貴,毒副作用大,對人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而且只是緩解疼痛,不能治本;而內服中藥一般治療周期長,并且對胃及其他內臟器官都有損害,外用藥物如治痛貼膏等,藥物滲透力慢,作用單一,臨床療效不能令人滿意,達不到解除患者病痛的療效,使得很多患者在病痛中度日如年。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 供一種治療筋骨疼痛的中藥組合物。
[0004]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治療筋骨疼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牛膝8-10、川芎5-7、丹參2-4、骨碎補7-9、防風4-6、夜交藤2-4、烏梢蛇5-8、穿山甲1_2、血竭4_6、劉寄奴1_3、藏紅花1-2、三七5-7、凌霄花2-4、鷹爪楓2-4、皂角刺5_7、側耳根3_5、白龍須2_4、馬蹄草5_7、四棱筋骨草1-2和九眼獨活1-2。
[0005]治療筋骨疼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牛膝9、川芎6、丹參3、骨碎補8、防風5、夜交藤3、烏梢蛇6.5、穿山甲1.5、血竭5、劉寄奴2、藏紅花1.5、三七6、凌霄花
3、鷹爪楓3、皂角刺6、側耳根4、白龍須3、馬蹄草6、四棱筋骨草1.5和九眼獨活1.5。
[0006]用法及用量:按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稱取各原料,混合均勻,用清水文火慢熬,常溫后服用,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10劑一療程。
[0007]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各味中藥相互協(xié)同,具有活血通經(jīng),祛風除濕、化瘀排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本發(fā)明安全性較好,療效明確,適于在臨床上大規(guī)模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0008]實施例1:治療筋骨疼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g)為:牛膝9、川芎
6、丹參3、骨碎補8、防風5、夜交藤3、烏梢蛇6.5、穿山甲1.5、血竭5、劉寄奴2、藏紅花1.5、三七6、凌霄花3、鷹爪楓3、皂角刺6、側耳根4、白龍須3、馬蹄草6、四棱筋骨草1.5和九眼獨活1.5。
[0009]用法及用量:按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稱取各原料,混合均勻,用清水文火慢熬,常溫后服用,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10劑一療程。
[0010]典型病例:
病例1:莫某,男,42歲,腰痛轉側不利,難以入眠,服用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服用一個療程,腰痛明顯減輕,繼續(xù)服用兩個療程,諸痛消失。[0011]病例2:張某,男,56歲,頸項及手臂處有拘緊感和疼痛感半年,服用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服用一個療程,轉頸無不適感,繼續(xù)服用兩個療程,諸痛消失,一切正常。[0012]病例3:王某,女,57歲,頸肩背痛半年,服用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服用一個療程,疼痛感明顯減輕,繼續(xù)服用兩個療程,諸痛消失,至今未復發(fā)。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筋骨疼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牛膝8-10、川芎5-7、丹參2-4、骨碎補7-9、防風4-6、夜交藤2_4、烏梢蛇5_8、穿山甲1_2、血竭4-6、劉寄奴1-3、藏紅花1-2、三七5-7、凌霄花2-4、鷹爪楓2_4、皂角刺5_7、側耳根3_5、白龍須2-4、馬蹄草5-7、四棱筋骨草1-2和九眼獨活1-2。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筋骨疼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牛膝9、川芎6、丹參3、骨碎補8、防風5、夜交藤3、烏梢蛇6.5、穿山甲1.5、血竭5、劉寄奴2、藏紅花1.5、三七6、凌霄花3、鷹爪楓3、皂角刺6、側耳根4、白龍須3、馬蹄草6、四棱筋骨草1.5和九眼獨活1.5。
【文檔編號】A61K35/36GK103566115SQ201310453513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劉孝文 申請人:劉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