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健身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腦梗塞患者,身體處于半身不遂,一側發(fā)生癱瘓,行動不便的人員所用的一種健身車。
背景技術: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見到行動不便的腦梗塞患者,由于身體處于半身不遂狀態(tài), 行動不便,常常用手杖作為輔助支撐,疲勞時會時而發(fā)生跌倒現象,即存在不安全問題,也給家人的生活造成不便?,F在市場上也有出售用于上述患者使用的車體,然而在高度和寬度上無法根據患者的身材進行調整,一般的患者也只能坐在車上,由另一個人看護和扶持車體控制行走方式,患者無法依自身的控制力進行康復鍛煉。
發(fā)明內容為了使背景技術中所述車體的高度和寬度能夠依據使用者的需要,調整車體的高度和寬度,擴大車體的使用范圍,幫助腦梗塞患者更好的鍛煉身體,本使用新型提供一種健身車。該健身車可以在高度和寬度上根據使用者的需要進行調整,即保證患者的行走安全, 又可減少陪護人員的負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健身車,包括位于車體后部的上后橫梁、下后橫梁、后立柱及連接架,位于車體兩側面的上側梁、下側梁及支撐桿、腳蹬桿及腳蹬,位于車體下部的前輪支架、后輪支架及車輪,以及兩前扶手桿,而兩個后立柱由上后橫梁、下后橫梁及連接架連接,在兩個后立柱上與上后橫梁及下后橫梁成90°方向分別連接車體兩側面的上側梁及下側梁,且同側的上側梁及下側梁的前部由支撐桿連接;在兩側的上側梁上分別連接有腳蹬桿,腳蹬桿的下端固定折疊式腳蹬;其中,在兩側的下側梁的前端分別固定轉動軸承,上述的兩前扶手桿的下端分別固定在轉動軸承上,而轉動軸承上還依次固定可調節(jié)高度的前車輪架及前車輪;在所述的其中一個前扶手桿的上部鉸接用于調節(jié)車體行走方向的扶手連桿的一端,扶手連桿的另一端通過搭鉤固定在另一側的前扶手桿上;在所述的一側面的上側梁的前端鉸接前橫梁,前橫梁的另一端通過搭鉤固定在另一側的上側梁上;在兩側的下側梁的后部分別固定可調節(jié)高度的后輪支架及車輪;所述的上后橫梁、下后橫梁、 前橫梁及扶手連桿均為長度可調節(jié)的兩段式螺紋連接桿件。在所述的兩上側梁上固定有軟墊,在所述的下后橫梁上固定折疊式坐墊;所述的連接架為中間交叉鉸接的桿件,連接架的四個端點與后立柱鉸接,且上后橫梁及下后橫梁、 上側梁及下側梁與后立柱間均為鉸接;所述的后立柱;上還固定用于扶持車體的后扶手。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兩前扶手桿的下端分別固定在轉動軸承上,轉動軸承上還固定可調節(jié)高度的前車輪架及前車輪,而兩前扶手桿的上端固定扶手連桿,當使用者手扶任何一支扶手,都可以調整車體的行走方向。此外固定車輪的前后輪支架的高度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要進行調整,進而達到調整車體的整體高度; 上后橫梁、下后橫梁、前橫梁及扶手連桿均為長度可調節(jié)的兩段式螺紋連接桿件,車體的整體寬度也可以根據所需要調整,這樣就使得車體的高度和寬度完全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體態(tài)進行調整,使其使用范圍更寬。在所述的兩上側梁上固定有軟墊,患者張開雙臂,就可以跨在兩上側梁上,將身體的重心移到兩上側梁上,減少行走鍛煉時的體力消耗;固定在下后橫梁上的折疊式坐墊,可以作為椅子供患者隨時休息使用。此外,為了閑置時減少占用空間, 當摘掉前橫梁及扶手連桿上的搭鉤后,該車體還可以折疊。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后扶手,2. 1-上后橫梁,2. 2-下后橫梁,3-后立柱,4. 1_上側梁,4. 2_下側梁,5-腳蹬桿,6-支撐桿,7-前橫梁,8-扶手連桿,9-轉動軸承,10-前車輪架,11-前扶手桿,12-腳蹬,13-后輪支架,14-車輪,15-坐墊,16-連接架,17-軟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由圖1所示,該健身車包括位于車體后部的上后橫梁2. 1、下后橫梁2. 2、后立柱3 及連接架16,位于車體兩側面的上側梁4. 1、下側梁4. 2及支撐桿6,腳蹬桿5及腳蹬12,位于車體下部的前輪支架10、后輪支架13及車輪14,以及位于車體前部的兩個前扶手桿11, 其中,兩個后立柱3與上后橫梁2. 1、下后橫梁2. 2及連接架16的端點鉸接,在兩個后立柱3 上與上后橫梁2. 1及下后橫梁2. 2成90°方向分別鉸接車體兩側面的上側梁4. 1及下側梁 4. 2,同側的上側梁4. 1及下側梁4. 2的前部由支撐桿6鉸接;在兩側的上側梁4. 1上分別連接有腳蹬桿5,腳蹬桿5的下端固定折疊式腳蹬12 ;在兩側的下側梁4. 2的前端分別固定轉動軸承9,所述的兩前扶手桿11的下端分別固定在轉動軸承9的內圈上,而轉動軸承9外圈上固定可調節(jié)高度的前車輪架10,前車輪架10上固定前車輪14 ;在所述的前扶手桿11其中的一支的上部鉸接用于調節(jié)車體行走方向的扶手連桿8的一端,扶手連桿8的另一端通過搭鉤固定在另一側的前扶手桿11上,當使用者手扶任何一支扶手,都可以調整車體的行走方向;在上述的一側面的上側梁4. 1的前端鉸接前橫梁7,前橫梁7的另一端通過搭鉤固定在另一側的上側梁4. 1上,是車體更為牢固,同時在患者向前傾倒時,起到扶持的作用; 在兩側的下側梁4. 2的后部分別固定可調節(jié)高度的后輪支架13及車輪14 ;所述的前車輪架10及后輪支架13分別是由兩只鉸接的桿件組成,由螺栓作為鉸接軸,其中長桿端固定車輪,短桿端固定在車體的相應的位置,車體的高度是通過調整兩只桿件之間的夾角后,由螺栓式鉸接軸及螺帽夾緊固定。而所述的上后橫梁2. 1、下后橫梁2. 2、前橫梁7及扶手連桿 8均為長度可調節(jié)的兩段式螺紋連接桿件,可根據需要通過旋轉螺紋連接調節(jié)車體的寬度。 在所述的兩上側梁4. 1上固定有軟墊17,在所述的下后橫梁2. 2上固定折疊式坐墊15,患者張開雙臂,就可以跨在兩上側梁上,將身體的重心移到兩上側梁上,減少行走鍛煉時的體力消耗;折疊式坐墊15可以隨時放下,作為椅子供患者隨時休息使用。所述的連接架16為中間交叉鉸接的十字桿件,十字桿件的四個端點與后立柱3鉸接,同時,上后橫梁2. 1及下后橫梁2. 2、上側梁4. 1及下側梁4. 2與后立柱3間均為鉸接,當摘掉前橫梁7及扶手連桿 8上的搭鉤及卸開前橫梁7及扶手連桿8的螺紋連接,該車體就可以折疊,減少占用空間。 此外,所述的后立柱3上固定用于扶持車體的后扶手1。[0011] 由于該健身車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要調整高度和寬度據,使用不同的人群,輔助更多的患者進行病后行走鍛煉,既可以保證患者的行走安全,又可減少陪護人員的負擔。
權利要求1.一種健身車,包括位于車體后部的上后橫梁(2. 1)、下后橫梁(2. 2)、后立柱(3)及連接架(16),位于車體兩側面的上側梁(4. 1)、下側梁(4. 2)及支撐桿(6),腳蹬桿(5)及腳蹬(12),位于車體下部的前輪支架(10)、后輪支架(13)及車輪(14)以及兩前扶手桿(11),其中,兩個后立柱(3)由上后橫梁(2. 1)、下后橫梁(2. 2)及連接架(16)連接,在兩個后立柱 (3)上與上后橫梁(2. 1)及下后橫梁(2. 2)成90°方向分別連接車體兩側面的上側梁(4. 1) 及下側梁(4.幻,且同側的上側梁(4. 1)及下側梁(4. 2)的前部由支撐桿(6)連接;在兩側的上側梁(4. 1)上分別連接有腳蹬桿(5),腳蹬桿(5)的下端固定折疊式腳蹬(12),其特征在于在兩側的下側梁(4. 2)的前端分別固定轉動軸承(9),上述的兩前扶手桿(11)的下端分別固定在轉動軸承(9)上,而轉動軸承(9)的上還依次固定可調節(jié)高度的前車輪架(10) 及前車輪(14),在所述的其中一個前扶手桿(11)的上部鉸接用于調節(jié)車體行走方向的扶手連桿(8)的一端,扶手連桿(8)的另一端通過搭鉤固定在另一側的前扶手桿(11)上;在上述的一側面的上側梁(4. 1)的前端鉸接前橫梁(7),前橫梁(7)的另一端通過搭鉤固定在另一側的上側梁(4. 1)上;在兩側的下側梁(4. 2)的后部分別固定可調節(jié)高度的后輪支架(13)及車輪(14);而所述的上后橫梁(2.1)、下后橫梁(2. 2)、前橫梁(7)及扶手連桿(8)均為長度可調節(jié)的兩段式螺紋連接桿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兩上側梁(4.1)上固定有軟墊(17),在所述的下后橫梁(2. 2)上固定折疊式坐墊(1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健身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架(16)為中間交叉鉸接的桿件,連接架(16)的四個端點與后立柱(3)鉸接,且上后橫梁(2. 1)及下后橫梁(2. 2)、上側梁(4. 1)及下側梁(4. 2)與后立柱(3)間均為鉸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健身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立柱(3)上固定用于扶持車體的后扶手(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腦梗塞患者病后康復鍛煉使用的一種健身車。該車在兩側的下側梁的前端分別固定轉動軸承,上述的兩前扶手桿的下端分別固定在轉動軸承上,而軸承上還依次固定可調節(jié)高度的前車輪架及前車輪,在所述的其中一個前扶手桿的上部鉸接用于調節(jié)車體行走方向的扶手連桿的一端,扶手連桿的另一端通過搭鉤固定在另一側的前扶手桿上;在上述的一側面的上側梁的前端鉸接前橫梁,前橫梁的另一端通過搭鉤固定在另一側的上側梁上;在兩側的下側梁的后部分別固定可調節(jié)高度的后輪支架及車輪;而所述的上后橫梁下后橫梁、前橫梁及扶手連桿均為長度可調節(jié)的兩段式螺紋連接桿件。該健身車可以在高度和寬度上根據使用者的需要進行調整,既保證患者的行走安全,又可減少陪護人員的負擔。
文檔編號A61H3/04GK202223503SQ20112026325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25日
發(fā)明者周林 申請人: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