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
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 特別涉及醫(yī)療輸液用的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 方法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鑒于病人具體病情狀況的客觀需要,在對病人的具體治療過程中,常采用一種專 門對病人進行靜脈輸液的醫(yī)療器械一蠕動輸液泵。對于這種蠕動輸液泵而言,其單位時 間內(nèi)對病人進行靜脈輸液的數(shù)量及速度,有著極嚴格的要求;否則,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 甚至會影響病人的生命安危。蠕動輸液泵的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是電機帶動正弦曲線軸 上的正弦曲線凸輪轉動(即安裝在同一軸上的12個凸輪從第一個到第12個凸輪外表面 的“軸線向”共同構成與軸心線相對應的正弦曲線),正弦曲線凸輪帶動安裝在正弦曲線凸 輪上的12個“撥叉片”進行伸出與縮回的運動,使得12個“撥叉片”從整體上構成“正弦曲 線”的運動,由于正弦曲線凸輪上安裝每個凸輪的凸點位置不同,所以在同一正弦曲線凸輪 軸帶動下的每個“撥叉片”所伸出與縮回的運動時間也不同;正因為每個“撥叉片”伸出與 縮回的運動時間不同,才產(chǎn)生了從第一個“撥叉片”依次到最后一個“撥叉片”形成的連續(xù)而 延展的整體狀態(tài)的伸出與縮回;這種連續(xù)而延展的伸出與縮回運動的貫通,從第一個“撥叉 片”到第12個“撥叉片”的前端面上以橫向的凸條面來看,形成了以S曲線(即正弦曲線) 為軌跡的蠕動(即與軸心線相對應的正弦曲線蠕動);當蠕動到S曲線(即正弦曲線)的凸 出點時,便會對輸液管以及輸液管中的藥液產(chǎn)生擠壓并使藥液向下運行,從而完成對輸液 數(shù)量及速度的控制。以上所述的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可以說明每個“撥叉片”均以上千萬 次的諸多次自始至終的都是對輸液管實施“前后一個方向的重復擠壓”,這勢必會造成“輸 液管的疲勞”,從而使得原本為圓形的輸液管被“重復擠壓”后就變成了 “扁圓形”的或“扁 形”的形狀,這無疑就造成了對“輸液數(shù)量及速度”無法彌補的“誤差”,這種無法彌補的“誤 差”,不僅僅是影響蠕動輸液泵使用壽命的問題,而是正如以上所述的“輸液效果”的嚴重問 題,這種無法彌補“輸液效果”的嚴重問題一是不堪設想的。對于這種“不堪設想的”弊端, 目前無論是國產(chǎn)的還是進口的蠕動輸液泵均未能解決,正是困擾本行業(yè)多年的技術疑難。 基于發(fā)明人的專業(yè)知識與從事本行業(yè)工作的豐富經(jīng)驗及對事業(yè)的不懈追求,在認真而充分 的調(diào)查、了解、分析、總結已有公知技術基礎上,考慮到既然輸液管自始至終所受到的壓力 都是“前后一個方向的重復擠壓力”,從而造成“輸液管疲勞”的主要原因,即從為了使輸液 管能夠及時回位的角度出發(fā),當輸液管受到“前后方向擠壓力”之后,馬上及時對輸液管的 左側與右側同時施加一定的壓力,以使輸液管恢復到應有形狀的狀態(tài),特采取“對輸液管兩 側面同時實施壓力而使輸液管及時回位”的關鍵技術,研制成功了本發(fā)明。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采取“對輸液管兩側面同時實施壓力而使輸液管及時回位”的關鍵技術,提供“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該方法包括頂壓在輸液管前側面的彈 簧板及在泵頭殼體滑道中滑動構成正弦曲線對輸液管后側面實施擠壓的12個撥叉片;每 兩個撥叉片間的輸液管兩側共有22個設在泵頭殼體上對輸液管兩側實施相等壓力且與撥 叉片壓力成反比、隨其相鄰上一個撥叉片壓力變化而變化的回位壓力點;在每個撥叉片壓 力變化中,回位壓力點對輸液管兩側面實施方向相反且相互對應的相等壓力;構成對輸液 管兩側面同時接受連續(xù)變化的正弦曲線壓力的動態(tài)過程;使輸液管在接受撥叉片壓力過程 中,也使其兩側面及時獲得正弦曲線壓力的動態(tài)過程,可使輸液管及時回位且不會疲勞。
通過本發(fā)明達到的目的是①、采取“對輸液管兩側面同時實施壓力而使輸液管及 時回位”的關鍵技術,對所述關鍵技術的這一新思路付諸實施,提供“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 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②、解決已有公知技術存在的弊端;③、使輸液管能夠及時回位 且始終保持應有形狀的良好狀態(tài),徹底解決蠕動輸液泵中輸液管疲勞的技術疑難;為行業(yè) 的技術進步作出應有貢獻;④、始終真正有效地保證“輸液數(shù)量及輸液速度”的精確程度,并 以此保證輸液的絕對安全;⑤、使本發(fā)明的構思科學合理、設計簡單巧妙、操作快捷方便、效 果穩(wěn)定可靠;⑥、使本發(fā)明方便實施而有利于廣泛推廣應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包括頂壓在輸液管前側面的 彈簧板,還包括以依次在泵頭殼體的滑道中滑動而構成正弦曲線運行方式對輸液管的后側 面實施擠壓的12個撥叉片;
①、在每兩個所述撥叉片之間的所述輸液管兩側、以對應的方式設置對所述輸液 管兩側實施壓力的回位壓力點,以此構成對所述輸液管兩側設置的所述回位壓力點共22 個、即所述輸液管的左側與右側各有11個所述回位壓力點,所有所述回位壓力點的支點均 設置在所述泵頭殼體上;
②、所述輸液管兩側相對應的每兩個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相等,即其壓力均為 0 0. 7Mpa ;
③、每兩個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與其相鄰的上一個所述撥叉片的壓力成反比;
④、每兩個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同時隨其相鄰的上一個所述撥叉片的壓力變化 而變化;
⑤、在每個所述撥叉片的壓力變化過程中,所述輸液管兩側由每個所述回位壓力 點位置相應實施的壓力、共同構成了對所述輸液管兩側面的壓力;
⑥、所述輸液管兩側面的壓力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對應;
⑦、所述輸液管兩側面的壓力在動態(tài)過程中,構成了對所述輸液管兩側面同時接 受連續(xù)變化的正弦曲線壓力的動態(tài)過程中;
⑧、以上所述,使得所述輸液管在接受所述撥叉片壓力的過程中,也使所述輸液管 兩側面及時獲得了所述正弦曲線壓力的動態(tài)過程,該所述動態(tài)過程可使所述輸液管及時回 位且不會疲勞。
所述的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所述撥叉片為類似于長方 形乒乓球拍的板狀結構、該所述類似于長方形乒乓球拍板的板面上均設置有長圓形的軸 孔、該所述軸孔與輸液泵電機的正弦曲線軸轉動活連接,所述泵頭殼體為醫(yī)用輸液泵的泵 頭殼體、該所述泵頭殼體為長方形的殼體狀結構、該所述殼體的兩內(nèi)側均設置有使撥叉片上下滑動的滑道、該所述滑道與所述撥叉片上下滑動活連接,所述彈簧板為醫(yī)用輸液泵上 具有彈性且呈板狀結構的彈簧板,所述輸液管為醫(yī)用輸液泵上的管狀輸液管。
所述的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為 選擇由彈簧提供、由片狀的彈片提供、由步進電機的轉子提供中的一種方式提供。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是本發(fā)明中輸液管的前側面始終受到彈簧板的頂 壓、后側面受到12個撥叉片所構成的正弦曲線運行方式的擠壓。關鍵技術是①、每兩個撥 叉片間的輸液管兩側共有22個設在泵頭殼體上對輸液管兩側實施0 0. 7Mpa相等壓力且 與撥叉片壓力成反比、隨其相鄰上一個撥叉片壓力變化而變化的回位壓力點;②、在每個撥 叉片壓力變化中,回位壓力點對輸液管兩側面實施方向相反且相互對應的相等壓力;③、構 成對輸液管兩側面同時接受連續(xù)變化的正弦曲線壓力的動態(tài)過程;④、使輸液管在接受撥 叉片壓力過程中,也使其兩側面及時獲得正弦曲線壓力的動態(tài)過程。這就是說,正如說明書 附圖所示,輸液管兩側面的壓力隨其前后面(前側面為所述彈簧板的頂壓、后側面為12個 撥叉片所構成的正弦曲線運行方式的擠壓)的壓力變化而變化,其變化的狀態(tài)是成反比; 即某一個撥叉片(每個撥叉片都一樣)對輸液管實施相應擠壓后,與該撥叉片相鄰的、輸 液管兩側的回位壓力點、緊接著馬上就會對輸液管的兩側、給出相應的壓力(這個回位壓 力點的壓力與所述該撥叉片的壓力成反比),更通俗的說就是讓輸液管回位的壓力(撥叉 片實施完擠壓的壓力后、回位的壓力馬上使輸液管回位),使得輸液管始終處于接受撥叉片 擠壓的壓力而使藥液行進和接受回位壓力點的壓力而使輸液管即時回位、接受撥叉片擠壓的壓力而使藥液行進和接受回位壓力點的壓力而使輸液管即時回位......這一動態(tài)過程中;這一使輸液管及時回位的措施,使得輸液管不會疲勞。從而使輸液管的四面始終處于有 效的控制之下,保持應有形狀的良好狀態(tài),保證了“輸液數(shù)量及輸液速度”的精確度,保證了 輸液的絕對安全,徹底解決了蠕動輸液泵中輸液管疲勞的技術疑難,為行業(yè)的技術進步作 出了突出貢獻。
由于采用了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由于本發(fā)明采取了“對輸液管兩側面同時實 施壓力而使輸液管及時回位”的關鍵技術;由于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所述;由于本 發(fā)明包括頂壓在輸液管前側面的彈簧板及在泵頭殼體滑道中滑動構成正弦曲線對輸液管 后側面實施擠壓的12個撥叉片,每兩個撥叉片間的輸液管兩側共有22個設在泵頭殼體上 對輸液管兩側實施0 0. 7Mpa相等壓力且與撥叉片壓力成反比、隨其相鄰上一個撥叉片壓 力變化而變化的回位壓力點,在每個撥叉片壓力變化中,回位壓力點對輸液管兩側面實施 方向相反且相互對應的相等壓力,構成對輸液管兩側面同時接受連續(xù)變化的正弦曲線壓力 的動態(tài)過程,使輸液管在接受撥叉片壓力過程中,也使其兩側面及時獲得正弦曲線壓力的 動態(tài)過程,可使輸液管及時回位且不會疲勞。使得本發(fā)明與已有公知技術相比,獲得的有益 效果是①、提供了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②、解決了已有公知技 術存在的弊端;③、使輸液管能夠及時回位且始終保持應有形狀的良好狀態(tài),徹底解決了蠕 動輸液泵中輸液管疲勞的技術疑難;為行業(yè)的技術進步作出了應有貢獻;④、始終真正有 效地保證了“輸液數(shù)量及輸液速度”的精確度,并以此保證了輸液的絕對安全;⑤、本發(fā)明 的構思科學合理、設計簡單巧妙、操作快捷方便、效果穩(wěn)定可靠;⑥、本發(fā)明便于實施而成本 地、方便使用而有利于廣泛推廣應用。
說明書附圖為本發(fā)明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的示意圖。即 在沒有體現(xiàn)彈簧板(實際有彈簧板)狀態(tài)下的示意圖;具體的說,就是本發(fā)明的原理示意 圖。該圖就是輸液管受力狀況過程中的一個狀態(tài);圖中的正弦曲線表示輸液管在所述受力 狀況過程中的一個狀態(tài);圖中的點畫線表示輸液管的本來狀態(tài);圖中的虛線表示輸液管經(jīng) 過12個撥叉片擠壓過程中變形的限度;圖中的1、2、3、4、5、6、7、8、9、10、11、12表示12個 撥叉片;圖中的虛線箭頭表示輸液管在所述受力狀況過程中輸液管所處一個狀態(tài)下、這12 個撥叉片對輸液管的后側面實施擠壓的狀態(tài);圖中的13、14、15、16、17、18、19、20、21、22、 23共11個均為相互對稱的、兩個所述相互對稱而同時對應的、對輸液管兩側實施回位壓力 的、在運行中構成正弦曲線壓力的回位壓力點;圖中的實線箭頭分別表示對輸液管兩側所 述各回位壓力點實施壓力的程度。該圖的每兩個撥叉片之間均設置有一個對稱的對輸液管 實施回位的回位壓力點。通過該圖可對本發(fā)明進行全面的理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fā)明“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 “作詳細描述。正如說明書附圖所示
一種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包括頂壓在輸液管前側面的 彈簧板,還包括以依次在泵頭殼體的滑道中滑動而構成正弦曲線運行方式對輸液管的后側 面實施擠壓的12個撥叉片;
①、在每兩個所述撥叉片之間的所述輸液管兩側、以對應的方式設置對所述輸液 管兩側實施壓力的回位壓力點,以此構成對所述輸液管兩側設置的所述回位壓力點共22 個、即所述輸液管的左側與右側各有11個所述回位壓力點,所有所述回位壓力點的支點均 設置在所述泵頭殼體上;
②、所述輸液管兩側相對應的每兩個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相等,即其壓力均為 0 0. 7Mpa ;
③、每兩個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與其相鄰的上一個所述撥叉片的壓力成反比;
④、每兩個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同時隨其相鄰的上一個所述撥叉片的壓力變化 而變化;
⑤、在每個所述撥叉片的壓力變化過程中,所述輸液管兩側由每個所述回位壓力 點位置相應實施的壓力、共同構成了對所述輸液管兩側面的壓力;
⑥、所述輸液管兩側面的壓力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對應;
⑦、所述輸液管兩側面的壓力在動態(tài)過程中,構成了對所述輸液管兩側面同時接 受連續(xù)變化的正弦曲線壓力的動態(tài)過程中;
⑧、以上所述,使得所述輸液管在接受所述撥叉片壓力的過程中,也使所述輸液管 兩側面及時獲得了所述正弦曲線壓力的動態(tài)過程,該所述動態(tài)過程可使所述輸液管及時回 位且不會疲勞。
所述的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所述撥叉片為類似于長方 形乒乓球拍的板狀結構、該所述類似于長方形乒乓球拍板的板面上均設置有長圓形的軸 孔、該所述軸孔與輸液泵電機的正弦曲線軸轉動活連接,所述泵頭殼體為醫(yī)用輸液泵的泵6頭殼體、該所述泵頭殼體為長方形的殼體狀結構、該所述殼體的兩內(nèi)側均設置有使撥叉片 上下滑動的滑道、該所述滑道與所述撥叉片上下滑動活連接,所述彈簧板為醫(yī)用輸液泵上 具有彈性且呈板狀結構的彈簧板,所述輸液管為醫(yī)用輸液泵上的管狀輸液管。
所述的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為 選擇由彈簧提供、由片狀的彈片提供、由步進電機的轉子提供中的一種方式提供。
在上述的實施過程中所述輸液管兩側相對應的每兩個回位壓力點的壓力為分別 以自大至小、再以自小至大的連續(xù)循環(huán)過程,即自0. 7 OMpa、再自0 0. 7Mpa的連續(xù)循環(huán) 過程;對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分別以由彈簧提供、由片狀的彈片提供、由步進電機的轉子 提供進行了實施;獲得了預期的良好效果。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業(yè)普 通技術人員均可順暢地實施;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而作出演變的等同變化,均為本 發(fā)明的等效實施例,均仍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
權利要求
1.一種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包括頂壓在輸液管前側面的彈 簧板,還包括以依次在泵頭殼體的滑道中滑動而構成正弦曲線運行方式對輸液管的后側面 實施擠壓的12個撥叉片;其特征在于①、在每兩個所述撥叉片之間的所述輸液管兩側、以對應的方式設置對所述輸液管兩 側實施壓力的回位壓力點,以此構成對所述輸液管兩側設置的所述回位壓力點共22個、即 所述輸液管的左側與右側各有11個所述回位壓力點,所有所述回位壓力點的支點均設置 在所述泵頭殼體上;②、所述輸液管兩側相對應的每兩個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相等,即其壓力均為0 0. 7Mpa ;③、每兩個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與其相鄰的上一個所述撥叉片的壓力成反比;④、每兩個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同時隨其相鄰的上一個所述撥叉片的壓力變化而變化;⑤、在每個所述撥叉片的壓力變化過程中,所述輸液管兩側由每個所述回位壓力點位 置相應實施的壓力、共同構成了對所述輸液管兩側面的壓力;⑥、所述輸液管兩側面的壓力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對應;⑦、所述輸液管兩側面的壓力在動態(tài)過程中,構成了對所述輸液管兩側面同時接受連 續(xù)變化的正弦曲線壓力的動態(tài)過程中;⑧、以上所述,使得所述輸液管在接受所述撥叉片壓力的過程中,也使所述輸液管兩側 面及時獲得了所述正弦曲線壓力的動態(tài)過程,該所述動態(tài)過程可使所述輸液管及時回位且 不會疲勞。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撥叉片為類似于長方形乒乓球拍的板狀結構、該所述類似于長方形乒乓球拍板的 板面上均設置有長圓形的軸孔、該所述軸孔與輸液泵電機的正弦曲線軸轉動活連接,所述 泵頭殼體為醫(yī)用輸液泵的泵頭殼體、該所述泵頭殼體為長方形的殼體狀結構、該所述殼體 的兩內(nèi)側均設置有使撥叉片上下滑動的滑道、該所述滑道與所述撥叉片上下滑動活連接, 所述彈簧板為醫(yī)用輸液泵上具有彈性且呈板狀結構的彈簧板,所述輸液管為醫(yī)用輸液泵上 的管狀輸液管。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回位壓力點的壓力為選擇由彈簧提供、由片狀的彈片提供、由步進電機的轉子提供 中的一種方式提供。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使輸液管兩側同時對應接受壓力而回位的方法為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包括頂壓在輸液管前側面的彈簧板及在泵頭殼體滑道中滑動構成正弦曲線對輸液管后側面實施擠壓的12個撥叉片;每兩個撥叉片間的輸液管兩側共有22個設在泵頭殼體上對輸液管兩側實施0~0.7MPa相等壓力且與撥叉片壓力成反比、隨其相鄰上一個撥叉片壓力變化而變化的回位壓力點;在每個撥叉片壓力變化中,回位壓力點對輸液管兩側面實施方向相反且相互對應的相等壓力;構成對輸液管兩側面同時接受連續(xù)變化的正弦曲線壓力的動態(tài)過程;使輸液管在接受撥叉片壓力過程中,也使其兩側面及時獲得正弦曲線壓力的動態(tài)過程,可使輸液管及時回位且不會疲勞。輸液用。輸液管可回位。
文檔編號A61M5/142GK102028991SQ20111000628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月11日
發(fā)明者毛愛民 申請人:毛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