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的一次性氧氣加濕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一次性使用、可防止交叉感染的氧氣加濕瓶,屬于醫(yī)療器械。
背景技術:
氧氣瓶通過氧氣管輸給病人的氧氣通常是干燥的,病人長時間輸氧會感到不適, 而氧氣加濕瓶是在輸氧過程中給氧氣起加濕作用的裝置,現(xiàn)有的氧氣加濕瓶通常由瓶體、 瓶體上端的測量氧氣流量的測量儀表、調節(jié)氧氣流量的旋鈕閥門構成,測量儀表下部一體 設置的導氣管延伸而入瓶體內裝的水體中,瓶體頂端設置與導氣管連通的進氣孔,瓶頸外 壁設置有出氣孔。使用時,氧氣從氧氣瓶輸出,經(jīng)過輸氧管、進氣孔和導氣管進入瓶體內部 的水體中,經(jīng)由水體的加濕,再從出氣孔經(jīng)輸氧管供氧給病人。然而該裝置在使用前給瓶體 裝水時,每次都需從下部擰開瓶體,致使進氣孔與導氣管、氣室均外露于空氣中,因此需每 次對進氣孔與導氣管、氣室進行消毒,操作相當不便,較為復雜,無形中增加了作業(yè)工序,而 且由于瓶體重復使用,極易產(chǎn)生交叉感染的現(xiàn)象?;谏鲜鋈毕荩灿袑⑦M氣孔、導氣管及其氣室內置于瓶體的裝置,然而,瓶體頂 部的進氣孔與出氣孔在運輸或搬動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溢水現(xiàn)象,雖然出氣孔設有孔塞,但因 該孔塞只是從外部簡單地蓋扣于出氣孔,密封性與穩(wěn)固性差,運輸中孔塞極易脫落造成水 從瓶體內往出氣孔溢出;同樣地,雖然進氣孔也加裝了瓶蓋,但水依然會通過進氣孔溢至蓋 內,導致該裝置設計不完善,操作不方便。
發(fā)明內容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結構合理、操作便易、一次性使用的 氧氣加濕瓶。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xiàn)新型的一次性氧氣加 濕瓶的結構主體由加濕瓶的瓶體、導氣管構成,所述瓶體的瓶頸外壁具有出氣孔,出氣孔加 設有孔塞,所述導氣管設置于瓶體內部,導氣管由導氣管頂部的進氣孔、底部的氣室構成, 進氣孔置于瓶體的瓶口處并與瓶體一體設計,進氣孔加裝有瓶蓋,該瓶蓋在安裝后置于瓶 體的最上端。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氣室的底部分布有若干個細孔,氣室的側邊 為密封結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孔塞的中部設計有一突出塊,孔塞通過該突 出塊插置于出氣孔成密封構造。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孔塞為丁基橡膠塞。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瓶蓋內頂面的中部設置有一突出件,瓶蓋依 靠該突出件插置于進氣孔成密封構造。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瓶體的瓶頸內部還安裝有多孔擋水板,多孔 擋水板的外徑與瓶頸內徑一致。[0011]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多孔擋水板具有突起件以及突起件中部的導 氣管固定孔,導氣管固定孔的內徑與導氣管的外徑一致,多孔擋水板的周沿輻射狀分布有 若干個通氣孔,多孔擋水板的上表面設計有連貫若干個通氣孔的環(huán)形槽,導氣管穿插于導 氣管固定孔中。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實質性特點和進步1、將進氣孔、導氣管以及氣室置于瓶體內,并且是一次性使用產(chǎn)品,解決了交叉感 染的問題。2、適用性強,既可作為普通流量輸氧的加濕作業(yè),亦可用于高流量輸氧的加濕作 業(yè)。3、結構合理,通過在瓶頸內設置多孔擋水板,防止病人嗆水。4、操作容易,使用簡便。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一氧氣加濕瓶未封裝孔塞和瓶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實施例一孔塞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實施例一氧氣加濕瓶封裝孔塞和瓶蓋后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實施例一瓶蓋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實施例一氣室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實施例二氧氣加濕瓶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實施例二多孔擋水板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瓶體,2、導氣管,3、出氣孔,4、環(huán)形槽,5、孔塞,6、突出塊,7、進氣孔,8、氣 室,9、瓶蓋,10、突出件,11、細孔,12、多孔擋水板,13、突起件,14、導氣管固定孔,15、通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結合
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結構中,新型的一次性氧氣加濕瓶具有瓶體1、導 氣管2,瓶體1的瓶頸外壁處設有出氣孔3,出氣孔3與輸氧管相接,出氣孔3設有孔塞5,孔 塞5為丁基橡膠塞,丁基橡膠是合成橡膠的一種,由異丁烯和少量異戊二烯合成??兹?的 中部設計有一突出塊6,孔塞5通過該突出塊6插置于出氣孔3從內部進行密封,提高密封 效果,并且利用孔塞5的丁基橡膠材質,確保插接后更加穩(wěn)固牢靠,防止在運輸或搬動中孔 塞5脫落后水從瓶體1內往出氣孔3溢出。結合
圖1、圖3、圖4和圖5所示,導氣管2設置在瓶體1內部,導氣管2由其頂部 的進氣孔7、底部的氣室8構成,進氣孔7置于瓶體1的瓶口處與瓶體1 一體化設計,它與輸 氧管連接,進氣孔7加裝有瓶蓋9,瓶蓋9內頂面的中部設置有一突出件10,瓶蓋9依靠該 突出件10插置于進氣孔7成密封構造,形成極強的密封性與穩(wěn)固性,它與孔塞5同理,從內 部實現(xiàn)密封,杜絕運輸或搬動中產(chǎn)生溢水現(xiàn)象,該瓶蓋9在安裝后置于瓶體1的最上端。氣室8的底部分布有若干個細孔11,可促使氧氣經(jīng)過這些細孔11的與瓶中水的接觸時間和接觸面積,加濕更均勻,效果更好,氣室8的側邊為密封結構。 上述構造中,將進氣孔7、導氣管2和氣室8內置于瓶體1中,不會外露于空氣中, 每次操作前不用進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現(xiàn)象的發(fā)生,設計巧妙,結構合理。 本氧氣加濕瓶使用前打開孔塞5和瓶蓋9,從瓶口裝入純凈水再裝配導氣管2等部 件,安裝完畢后即可供給病人使用,氧氣從氧氣瓶輸出,由輸氧管、進氣孔7進入導氣管2的 氣室8,經(jīng)氣室8底部多個細孔11的分流后進入水體中,通過水體的加濕后變成濕氧,然后 從出氣孔3經(jīng)輸氧管供氧給病人,使用后即丟棄,為一次性產(chǎn)品,操作簡便,適用于普通流 量輸氧的加濕作業(yè)。實施例二 結合圖6和圖7所示,當病人需要高流量輸氧的情況下,由于高壓氣流容易致使水 體產(chǎn)生氣泡,從出氣孔3溢出進入病人鼻孔造成嗆水,存在危險。所以本實施例在實施例一 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將瓶體1加長至180mm,而且在瓶體1的瓶頸內部還加裝有多孔擋水板 12,多孔擋水板12的外徑與瓶頸內徑一致。多孔擋水板12具有中部的突起件13與突起件 13中部的導氣管固定孔14,導氣管固定孔14的內徑與導氣管2的外徑一致,導氣管2穿插 于導氣管固定孔14中固定,并結合突起件13的扣合增加接觸摩擦力和穩(wěn)固性。多孔擋水 板12可阻擋瓶體1的水在氣流高壓下向上溢出,多孔擋水板12的周沿呈輻射狀還分布有 若干個通氣孔15,它可使氧氣順利流通,同時可使水即使溢出,也可在重力作用下通過通氣 孔15回流瓶內,多孔擋水板12的上表面還設有連貫這些通氣孔15的環(huán)形槽4,它使得一旦 通氣孔15仍然無法使水回流時,可進一步將水逗留在環(huán)形槽4中,防止嗆到病人。使用時, 氧氣從氧氣瓶輸出,由輸氧管、進氣孔7、導氣管2的氣室8進入水體中,通過水體的加濕后 變成濕氧,再經(jīng)多孔擋水板12的多個通氣孔15,繼而從出氣孔3經(jīng)輸氧管供氧給病人,適合 于高流量輸氧的加濕操作。本實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所舉,任何基于本技術方案所變換的等同效 果的結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新型的一次性氧氣加濕瓶,結構主體由加濕瓶的瓶體、導氣管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瓶體的瓶頸外壁具有出氣孔,出氣孔加設有孔塞,所述導氣管設置于瓶體內部,導氣管由導氣管頂部的進氣孔、底部的氣室構成,進氣孔置于瓶體的瓶口處并與瓶體一體設計,進氣孔加裝有瓶蓋,該瓶蓋在安裝后置于瓶體的最上端。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一次性氧氣加濕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室的底 部分布有若干個細孔,氣室的側邊為密封結構。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一次性氧氣加濕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塞的中 部設計有一突出塊,孔塞通過該突出塊插置于出氣孔成密封構造。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一次性氧氣加濕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塞為丁 基橡膠塞。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一次性氧氣加濕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蓋內頂 面的中部設置有一突出件,瓶蓋通過該突出件插置于進氣孔成密封構造。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一次性氧氣加濕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體的瓶 頸內部還安裝有多孔擋水板,多孔擋水板的外徑與瓶頸內徑一致。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新型的一次性氧氣加濕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擋水 板具有突起件以及突起件中部的導氣管固定孔,導氣管固定孔的內徑與導氣管的外徑一 致,多孔擋水板的周沿輻射狀分布有若干個通氣孔,多孔擋水板的上表面設計有連貫若干 個通氣孔的環(huán)形槽,導氣管穿插于導氣管固定孔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的一次性氧氣加濕瓶,它在瓶體的瓶頸外壁具有出氣孔,出氣孔設有孔塞,孔塞中部設突出塊,通過該突出塊插在出氣孔中進行密封。設于瓶體內的導氣管由進氣孔、氣室構成,進氣孔裝有瓶蓋,瓶蓋內頂面設突出件,依靠突出件插在進氣孔中密封,孔塞及瓶蓋的設置可避免搬動中造成溢水現(xiàn)象。氣室底部布有多個細孔,進一步地瓶頸內還裝有阻擋水向上溢出嗆到病人的多孔擋水板,多孔擋水板具有突起件及導氣管固定孔,周沿還布有多個通氣孔,導氣管穿置在導氣管固定孔中。本裝置既很好地解決了密封問題,而且防止了交叉感染的發(fā)生,設計新穎又合理。
文檔編號A61M16/16GK201618285SQ20102012312
公開日2010年11月3日 申請日期2010年2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25日
發(fā)明者林鈞, 郭劍群 申請人:林鈞;郭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