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擴張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學領域,特別涉及醫(yī)學領域中的擴張器。
背景技術:
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擴張器在醫(yī)學領域中的應用也日趨廣泛。目前使用的 擴張器如圖1所示,包含注射壺1、與注射壺1連接的注射管11、與注射管11相連通的第一 底座12、與第一底座12相連通的擴張囊13、連接支撐注射管11和第一底座12的第二底座 14。注射壺1用于注水,所注入的水通過注射管11、第一底座12流入到擴張囊13,使得擴 張囊13起到擴張作用。由于目前所用擴張器在注射壺外置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xiàn)感染,感染后臨床的治 療方法就是采用擴張囊腔的沖洗,沖洗時采用頭皮針的輸液條,剪除針頭,通過注射管與皮 膚的交界處直接插入,并用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氯霉素或雙氧水進行沖洗。然而,本發(fā)明 的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目前的擴張器在使用以及感染處理的方式上存在以下問題(1)操作過程中不能保證絕對無菌,很容易造成逆行性感染,就是通過插入沖洗管 過程中,將細菌帶入擴張囊腔。(2)在插入沖洗管時,病人因感染會很疼,并伴有出血,主要原因為沖洗管造成注 射管與皮膚的交界處組織損傷,以及注射管進入擴張囊腔后,造成擴張囊壁的損傷。在出血 后,很難保證將出血沖洗干凈,就會造成血液在擴張囊腔的殘留,這樣就形成了細菌生長的 良好的培養(yǎng)基,造成感染很難被控制。(3)在注水過程中,擴張囊壁會有滲液產(chǎn)生,如果滲液沒有及時被引流,勢必造成 感染,這也是擴張器注水過程中出現(xiàn)感染的一個原因,如果能及時解決這一問題,就有可能 極大減少感染的發(fā)生率。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擴張器,使得擴張器在具備注水管的同時,還具備沖 洗引流作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擴張器,包含用于注水的第 一注射壺1、與第一注射壺1連接的第一注射管11、與第一注射管11相連通的第一底座12、 與第一底座12相連通的擴張囊13、連接支撐第一注射管11和第一底座12的第二底座14, 擴張器還包含用于引流和沖洗的第二注射壺2、第二注射管22、第三底座23 ;第二注射管22與第二注射壺2連接并且位于第一注射管11的外層;第三底座23與第二注射管22相連通并且位于第一底座12的外側,第三底座23 側面設有側孔。本發(fā)明實施方式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主要區(qū)別及其效果在于在現(xiàn)有的第一注射管11外層再包裹一個第二注射管22,第二注射管22與新增的 第二注射壺2連接。在現(xiàn)有底座12的外面再加一底座23,增加的底座23與第二注射管相連通,并且在增加的底座23的側面設有側孔。由于與第二注射壺2連接的第二注射管22、 與第二注射管22相連通并且設有側孔的底座23都是集成在擴張器上的,因此在出現(xiàn)感染 后,可直接利用第二注射壺2進行沖洗,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病人沖洗時反復插管的痛苦,擴 大了現(xiàn)有擴張器單一注水管的用途,集注水與沖洗于一身。而且,底座23、第二注射管22、 第二注射壺2的連接設計也提供了引流管的功能,可及時將擴張囊壁的滲液引出囊外,從 而有效的減少擴張器埋置術后感染的機會。進一步地,以環(huán)繞一圈的方式在第三底座23的側面上等間距設置側孔。由于在底 座23的側面上360度地設置了側孔,并且每兩個側孔之間的間距相同,因此可以有效保證 在各個方向上都進行沖洗,從而保證了沖洗的方向性及有效性。進一步地,第二注射壺2設計為靜脈套管針管口樣式,由于當?shù)诙⑸鋲夭皇褂?時,可以采用自帶的帽狀結構旋轉封閉,因此可以有效避免操作不當而造成逆行感染。進一步地,在第二注射管管體的非擴張器的底面和皮膚接觸面上,也設有側孔,進 一步保證了沖洗的方向性及有效性,而且,由于第二注射管管體上的側孔被設置在非擴張 器的底面和皮膚接觸面上,因此可以有效避免組織長入側孔,造成沖洗或引流不暢。進一步地,第二注射管在與第一注射管的接觸面上設有用于保證第二注射管的內(nèi) 壁與第一注射管的外壁留有空隙的支撐物。從而避免了第二注射管在注水過程中因受擴張 囊的擠壓,將與第一注射管的外壁貼合的情況,進而有效防止了引流或沖洗不暢的問題。進一步地,第一底座12的直徑為2cm,所述第三底座23的直徑為3cm。由于在現(xiàn) 有的擴張器中,與第一注射管相連通的第一底座的直徑,一般都設為2cm,因此本實施方式 中新增的第三底座的直徑只需略大于該第一底座的直徑即可,以避免無謂地增加擴張器的 底座面積造成控制器有效擴張受限或擴張不均勻。
圖1是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擴張器;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擴張器;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三底座23的側孔設計示意圖;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二注射管22與第一注射管11的接觸面設計 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以下的敘述中,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請而提出了許多技術細節(jié)。但是,本 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即使沒有這些技術細節(jié)和基于以下各實施方式的種種變化 和修改,也可以實現(xiàn)本申請各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 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涉及一種擴張器。該擴張器包含用于注水的第一注射壺1、 與第一注射壺1連接的第一注射管11、與第一注射管11相連通的第一底座12、與第一底座 12相連通的擴張囊13、連接支撐第一注射管11和第一底座12的第二底座14,該擴張器還 包含用于引流和沖洗的第二注射壺2、第二注射管22、第三底座23。第二注射管22與第二注射壺2連接并且位于第一注射管11的外層。第三底座23與第二注射管22相連通并 且位于第一底座12的外側,第三底座23側面設有側孔。在第二注射管22管體的非擴張器 的底面和皮膚接觸面上,也設有側孔。具體地說,如圖2所示,在現(xiàn)有注射管11外層再包裹一注射管22,并在注射管22 到底座約2cm處設計多個側孔,務必保證側孔不在擴張器底面和皮膚接觸面。在現(xiàn)有底座 12的外面再加一底座23,并在底座23側面設計多個側孔。使底座23跟注射管22相連,底 座12跟注射管11相連,擴張囊13僅與底座12連通。注射壺1用來注水用,壺2用來引流 和沖洗用。為了保證不會出現(xiàn)逆行感染可能,壺2可設計成靜脈套管針管口樣式,不用時可 以采用自帶的帽狀結構旋轉封閉。另外,為了保證注射管22的直徑不要太粗,可適當減小 注射管11的直徑,因為注射管11僅僅用來注水,沒有必要做的太粗。對于底座14到擴張 囊13的距離,可保持現(xiàn)有高度。其中,第三底座23的側孔設計如下以環(huán)繞一圈的方式在第三底座23的側面上設 置側孔,每兩個側孔之間的間距相同,如圖3所示。由于在底座23的側面上360度地設置 了側孔,并且每兩個側孔之間的間距相同,因此可以有效保證在各個方向上都進行沖洗,從 而保證了沖洗的方向性及有效性。此外,可以理解,第三底座側面上的側孔也可以設計為其 他形式,在此不再一一贅述。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2的直徑為2cm,第三底座23的直 徑為3cm。由于在現(xiàn)有的擴張器中,與第一注射管11相連通的第一底座的直徑,一般都設為 2cm,因此本實施方式中新增的第三底座的直徑只需略大于該第一底座的直徑即可,以避免 無謂地增加擴張器的底座面積造成控制器有效擴張受限或擴張不均勻。此外,可以理解,第 一底座與第三底座的直徑也可以設計為其他數(shù)值,在此不再一一贅述。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二注射管管體的非擴張器的底面和皮膚接 觸面上,也設有側孔,以進一步保證了沖洗的方向性及有效性,而且,由于第二注射管管體 上的側孔被設置在非擴張器的底面和皮膚接觸面上,因此可以有效避免組織長入側孔的情 況。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由于第三底座23側面上已設有了側孔,已經(jīng)能夠實現(xiàn)沖洗作用, 因此第二注射管的管體上也可以不設有側孔。不難發(fā)現(xiàn),本實施方式中在現(xiàn)有的第一注射管11外層再包裹一第二注射管22,第 二注射管22與新增的第二注射壺2連接。在現(xiàn)有底座12的外面再加一底座23,增加的底 座23與第二注射管22相連通,并且在增加的底座23的側面設有側孔。由于與第二注射壺 2連接的第二注射管22、與第二注射管22相連通并且設有側孔的底座23都是集成在擴張 器上的,因此在出現(xiàn)感染后,可直接利用第二注射壺2進行沖洗,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病人沖 洗時反復插管的痛苦,擴大了現(xiàn)有擴張器單一注水管的用途,集注水與沖洗于一身。而且, 底座23、第二注射管22、第二注射壺2的連接設計也提供了引流管的功能,可及時將擴張囊 腔內(nèi)的滲液引出囊外,從而有效的減少擴張器埋置術后感染的機會。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涉及一種擴張器。第二實施方式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基礎上進 行了改進,主要改進之處在于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注射管22在與第一注射管11的接觸 面上設有用于保證第二注射管22的內(nèi)壁與第一注射管11的外壁間留有空隙的支撐物,結 構與目前臨床應用的負壓引流管相同,如圖4所示。由于第一注射管11與第二注射管22都屬于軟管,因此在擴張囊因注水而擴張時, 可能會擠壓到第二注射管22,致使第二注射管22貼合在第一注射管11上,因此,在第二注射管與第一注射管的接觸面上設有用于保證第二注射管的內(nèi)壁與第一注射管的外壁留有 空隙的支撐物。從而避免了第二注射管在注水過程中因受擴張囊的擠壓,將與第一注射管 的外壁貼合的情況,進而有效防止了引流或沖洗不暢的問題。類似地,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三底座23在與第一底座12的接觸面上同樣設有類似 的支撐物,以保證第三底座23的內(nèi)壁與第一底座12的外壁留有空隙,從而有效防止引流或 沖洗不暢的問題。雖然通過參照本發(fā)明的某些優(yōu)選實施方式,已經(jīng)對本發(fā)明進行了圖示和描述,但 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jié)上對其作各種改變,而不偏離本發(fā) 明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擴張器,包含用于注水的第一注射壺(1)、與所述第一注射壺(1)連接的第一注 射管(11)、與所述第一注射管(11)相連通的第一底座(12)、與所述第一底座(12)相連通 的擴張囊(13)、連接支撐所述第一注射管(11)和所述第一底座(12)的第二底座(14),其 特征在于,所述擴張器還包含用于引流和沖洗的第二注射壺(2)、第二注射管(22)、第三底座 (23);所述第二注射管(22)與所述第二注射壺(2)連接并且位于所述第一注射管(11)的外層;所述第三底座(23)與所述第二注射管(22)相連通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底座(12)的外 側,所述第三底座(23)側面設有側孔。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擴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座(23)的側孔設計如下 以環(huán)繞一圈的方式在所述第三底座(23)的側面上設置側孔,每兩個側孔之間的間距相同。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擴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注射壺(2)設計為靜脈套管針管口樣式。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擴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注射管(22)管體的非所述 擴張器的底面和皮膚接觸面上,設有側孔。
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擴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注射管(22)在 與所述第一注射管(11)的接觸面上設有用于保證所述第二注射管(22)的內(nèi)壁與所述第一 注射管(11)的外壁留有空隙的支撐物。
6.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擴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座(23)在與 所述第一底座(12)的接觸面上設有用于保證所述第三底座(23)的內(nèi)壁與所述第一底座 (12)的外壁留有空隙的支撐物。
7.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擴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12)的直 徑為2cm,所述第三底座(23)的直徑為3cm。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學領域,公開了一種擴張器。本發(fā)明中,在現(xiàn)有的第一注射管11外層再包裹一個第二注射管22,第二注射管22與新增的第二注射壺2連接。在現(xiàn)有底座12的外面再加一底座23,增加的底座23與第二注射管22相連通,并且在增加的底座23的側面設有側孔。在出現(xiàn)感染后,可直接利用第二注射壺2進行沖洗,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病人沖洗時反復插管的痛苦,擴大了現(xiàn)有擴張器單一注水管的用途,集注水與沖洗于一身。而且,底座23、第二注射管22、第二注射壺2的連接設計也提供了引流管的功能,可及時將擴張囊腔內(nèi)的滲液引出囊外,從而有效地減少擴張器埋置術后感染的機會。
文檔編號A61M29/02GK102049088SQ200910220940
公開日2011年5月1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1月10日
發(fā)明者張艷青, 沈國雄, 王會勇, 許作喜 申請人:張艷青, 沈國雄, 王會勇, 許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