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純中藥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藥物。
背景技術:
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是臨床上兩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長,遷延難愈,易轉化等特點。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中醫(yī)認為,慢性胃炎(常因氣候寒冷或飲食不節(jié)而誘發(fā)。情志不調也與發(fā)病有重要關系。)是由脾胃兩虛,冷熱不節(jié),痰飲積食,情志不調,胃腸運化失常所致。目前臨床上西醫(yī)治療這兩種病的藥物大體分為兩類保護胃粘膜及消除損害胃粘膜的藥物;比如生胃酮、蓋胃平、西咪替丁、胃復安等,但這兩類藥物明顯存在著腹瀉、頭痛、眩暈、水腫、低血鉀等明顯副作用,且療效單一,有效率低,愈后易復發(fā)。中醫(yī)臨床上多采取辯證施治的治療方法,常用藥物有香砂六君丸、左金丸、香砂養(yǎng)胃丸或用其他方劑加減治療。但這些藥物明顯存在著療程長,見效慢,效果不明顯且服用不方便等缺點。而不被患者所認可,接受。由于病癥不能及時治愈,而使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更有高達10%的萎縮性胃炎,高達12.3%的消化性潰瘍患者由此而轉化為胃癌,給患者本人帶來很大的痛苦,給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公開一種見效快,療效確切,治愈率高,服用方便的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藥物。
本發(fā)明的藥物機理如下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制作而成的藥物黃茋30-90、人參4-12、白術3-9、山藥3-9、甘草2-6、枳實3-9、川樸2-6、木香3-9、砂仁5-15、山楂10-30、神曲10-30、麥芽10-30、烏賊骨20-60、茯苓3-9、棗仁10-30、柏子仁3-9、肉豆蔻3-9、當歸2-6、白芍2-6、山茱蓃3-9。
以上諸藥物洗凈晾干后,共同粉碎成末,混合均勻后過120目細篩裝膠囊,每次口服6g,每日三次,飯前半小時溫開水送服。
本發(fā)明采用以上方案后,具有如下臨床效果1、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有顯著療效,有效率達95%,治愈率達86%。
2、解除臨床癥狀迅速,標本兼治。
3、純中藥制劑,無毒副作用,使用方便。
本發(fā)明為純中藥制件而成,藥理研究證明黃茋性甘溫,歸肺脾二經(jīng),功擅補氣什陽,固表止汗,利尿消腫,瘡生肌。
人參性甘、微苦溫,歸脾肺二經(jīng),功擅補元調中,生津寧神。
白術性甘苦微溫,歸脾胃二經(jīng),功擅補脾燥濕,和中祛痰。
山藥性甘平,歸脾、肺、腎三經(jīng),功擅補益肺,固腎止瀉。
甘草性甘平,通行十二經(jīng),功擅補中益氣,潤肺祛痰,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枳實性苦,微寒,歸脾胃二經(jīng),功擅破氣化痰,散結消痞。
厚樸性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四經(jīng),功擅健脾燥濕,下氣除滿。
木香性辛苦溫,歸肺、肝、脾、膀胱、大腸五經(jīng),功擅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砂仁性辛澀溫,歸胃、脾、腎三經(jīng),功擅行氣和中,開胃消食,止痛安胎。
山楂性酸甘溫,歸脾、胃、肝三經(jīng),功擅破氣行瘀,消積化滯。
神曲性甘辛溫,歸脾、胃二經(jīng),功擅健脾和胃,消食化積。
麥芽性甘咸平,歸脾、胃、肝三經(jīng),功擅和中健胃,消積回乳,舒肝。
烏賊骨性咸澀溫,歸肝、腎二經(jīng),功擅收斂止血,澀精固帶,制酸止痛。
茯苓性甘 平,歸心、肺、腎、脾、胃諸經(jīng),功擅補益脾胃,滲利水濕,寧心。
棗仁性甘酸平,歸心、肝、膽、脾四經(jīng),功擅補肝益膽,寧心安神。
柏子仁性甘平,歸心、腎二經(jīng),功擅養(yǎng)心安神,潤腸通便。
肉豆蔻性辛溫,歸脾、胃、大腸三經(jīng),功擅理脾暖胃,澀腸止瀉。
當歸性甘辛苦溫,歸心、肝、脾三經(jīng),功擅補血調經(jīng),活血止痛,潤燥滑腸。
白芍性苦酸微寒,歸肝、脾二經(jīng),功擅養(yǎng)血斂陰,平肝,緩急止痛。
山茱蓃性酸澀微溫,歸肝、腎二經(jīng),功擅養(yǎng)肝益血,補腎澀精,斂汗固脫。
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氣和胃;暖胃健脾,和胃止酸,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功,達到治愈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目的。(參考書目《實用中醫(yī)學》、《本草綱目》)為驗證本發(fā)明的治療效果,本發(fā)明于2003-2005年在山東陽谷縣中醫(yī)院進行了如下臨床實驗取136例年齡、性別、病程、病情不同的患者,根據(jù)患者病情分別服用本藥7-21天,觀察期為一療程,癥狀較重者加服一個療程,療效分析如下1、基本情況A、共136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其中男性84人,女性52人。
B、
C、患者病期
2、療效標準A、本發(fā)明治療期為三個療程,7天為一療程。
B、一個療程有明顯減輕者為顯效。
C、治療后癥狀消失,但又復發(fā)者為有效。
D、癥狀消失,至今未復發(fā)者為痊愈。
3、療效情況
上述實驗證明本發(fā)明可有效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消除臨床癥狀迅速,有效率、治愈率較高,療效頗為理想。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藥物做進一步的說明。本實施例所用藥物及配比為黃茋30g、人參4g、白術3g、山藥3g、甘草2g、枳實3g、厚樸2g、木香3g、砂仁5g、山楂10g、神曲10g、麥芽10g、烏賊骨20g、茯苓3g、棗仁10g、柏子仁3g、肉豆蔻3g、當歸2g、白芍2g、山茱蓃3g。
將上述藥物洗凈晾干后,共同粉碎成末,混合均勻后過120目細篩裝膠囊,每次口服6g,每日三次,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下面為利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的具體病例例1、劉××,男,66歲,因上腹隱痛,食后飽脹,噯氣等癥狀時輕時重,持續(xù)三年余而無減輕,而于2003年2月14日來我門診接受治療。查體上腹部有輕度壓痛,常規(guī)X線檢查可見胃竇和體部,粘膜略粗,紊亂,可見表淺小潰瘍,壁柔軟有不規(guī)則紊縮波及局部壓痛。結合體診、問診及實驗室綜合檢查,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治療用實施所配制的膠囊,每次口服6g,日服三次,飯前半小時服用,一個療程后,臨床癥狀減輕;二個療程,臨床癥狀消失;三個療程,X線提示,病癥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例2、王××,男,35歲,因上腹部飽脹不適,胃痛四年余而近期又發(fā)現(xiàn)黑便,于2004年8月26日來我門診接受治療,纖維胃鏡檢查表現(xiàn)①粘膜顏色紅白相間,以白為主,境界不明顯。②粘膜下血管透視,大血管如樹枝狀呈暗紅色。③有糜爛。診斷慢性重度萎縮性胃炎。治療用實施例所配制的膠囊,每次口服6g,每日三次,飯前半小時服用,一個療程后,自我感覺癥狀減輕,連服三個療程,胃鏡檢查病程消失,至今未復發(fā)。
例3、孫××,女,45歲,因近期上腹部劍突下疼痛難忍,于2004年10月8日來我處就診。患者主訴①病程已達5年;②周期性發(fā)作;③節(jié)律性,腹疼與進食有明顯關系,常在飯后1小時內發(fā)作。X線鋇餐檢查診為中度胃潰瘍。治療用實施例所制的膠囊,每次口服6g,每日三次,飯前半小時服用。一個療程后疼痛發(fā)作時間間隔增大,癥狀減輕;兩個療程后,癥狀消失;三個療程后,胃鏡提示潰瘍愈合。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例4、王××,男,38歲,因近期出現(xiàn)腹痛、嘔血、黑便等癥狀而于2005年2月10日來我處就診。診斷問診①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雖經(jīng)多次治療但一直未愈。②腹痛特點在夜間與空腹時發(fā)作。結合X線鋇餐,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治療用實施例所制的膠囊,每次口服6g,每日三次,飯前半小時服用。一個療程后,一切癥狀消失,三個療程后,復查提示潰瘍消失。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藥配制而成黃茋30-90、人參4-12、白術3-9、山藥3-9、甘草2-6、枳實3-9、川樸2-6、木香3-9、砂仁5-15、山楂10-30、神曲10-30、麥芽10-30、烏賊骨20-60、茯苓3-9、棗仁10-30、柏子仁3-9、肉豆蔻3-9、當歸2-6、白芍2-6、山茱蓃3-9。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藥配制而成黃茋30g、人參4g、白術3g、山藥3g、甘草2g、枳實3g、厚樸2g、木香3g、砂仁5g、山楂10g、神曲10g、麥芽10g、烏賊骨20g、茯苓3g、棗仁10g、柏子仁3g、肉豆蔻3g、當歸2g、白芍2g、山茱蓃3g。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藥物,是以黃芪、人參、白術、山藥、甘草、枳實、川樸、木香、砂仁、山楂、神曲、麥芽、烏賊骨、茯苓、棗仁、柏子仁、肉豆蔻、當歸、白芍、山茱蔓為原料,按一定的重量份配制而成,有效率達95%,治愈率達87%,解除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所致的癥狀迅速,具有標本兼治的作用,且無毒副作用,服用方便。
文檔編號A61P1/04GK101062357SQ20071001579
公開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6月5日
發(fā)明者楊保清 申請人:楊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