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清熱解毒泡騰片的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中藥制藥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清熱解毒泡騰片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以石膏、金銀花、玄參等十二味中藥組成的清熱解毒中藥組方是我國傳統(tǒng)清熱解毒抗感冒中藥制劑,多用于熱毒壅盛所致發(fā)熱面赤、煩躁口渴、咽喉腫痛、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等癥,市場上已有清熱解毒口服液。但由于口服液攜帶不方便、味道欠佳等缺點。我國專利98120420.1公開了以此方組成的清熱解毒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可是顆粒劑不僅溶解速度慢,而且味道欠佳。泡騰片劑近年開始用于口服藥物制劑。由于泡騰劑的泡騰作用,能加快藥物在水中的分散和溶解速度,同時,其泡騰過程的觀賞性,對一些不喜歡服中藥的患者增加了興趣,故而,擴大了市場,所以泡騰劑具有攜帶方便、質(zhì)量穩(wěn)定、生物利用度高、藥物起效快特點,不失為一種新的中藥劑型。
(一)發(fā)明內(nèi)容[要解決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種清熱解毒泡騰片及其制備方法。該泡騰片避免了常用劑型的不足及一般泡騰劑容易吸濕缺點,又酸甜可口、具有碳酸飲料的味道,對中藥起到了矯味的作用。
本發(fā)明的清熱解毒泡騰片的成分包括石膏、金銀花、玄參、地黃、連翹、梔子、甜地丁、黃芩、龍膽、板藍(lán)根、知母、麥冬等中藥中提取得到的活性成分、崩解劑、甜味劑、潤滑劑;成分中可再添加香精或矯味劑,以改善味道和口感。
本發(fā)明清熱解毒泡騰片的各組成成分配比為石膏670克 金銀花134克 玄參107克 地黃80克 連翹67克 梔子67克甜地丁67克 黃芩67克 龍膽67克 板藍(lán)根67克 知母54克麥冬54克,崩解劑包括酸劑63-85克和堿劑87-110克,潤滑劑25-30克,甜味劑0.5-2克,香精0.5-1克。
將石膏、玄參、地黃、連翹、梔子、甜地丁、龍膽、板藍(lán)根、知母、麥冬溫浸1小時,煎煮二次,第一次1小時,第二次40分鐘;第一次煮沸后,稍冷加入金銀花和黃芩。濾過,合并濾液,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10(50℃),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dá)60%-70%,冷藏48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真空干燥,得浸膏粉。取浸膏粉25-35,崩解劑45-60,甜味劑0.3-0.6,潤滑劑7-10,充分混勻,壓片,即得。
通常,每100克浸膏粉相當(dāng)于生藥1254克,收率為8.1%左右。崩解劑由酸劑和堿劑構(gòu)成酸劑選自檸檬酸、酒石酸、富馬酸、己二酸、蘋果酸中一種或一種以上,優(yōu)選為檸檬酸;堿劑選自碳酸鈉、碳酸氫鈉、碳酸鉀、碳酸氫鉀、碳酸鈣,其中優(yōu)選為碳酸氫鈉。
潤滑劑選自聚乙二醇6000或4000,甜味劑選自蔗糖、糖精鈉、環(huán)己烷氨基磺酸、甘草甜素、天冬甜精,其中優(yōu)選為環(huán)己烷氨基磺酸鈉或糖精。
香精可選自橘子香精、香蕉香精、檸檬香精,其中優(yōu)選為檸檬香精。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和實驗例用來進(jìn)一步細(xì)說明本發(fā)明。
實施例1(1)按照下列用量稱取這些原料中藥材石膏670克金銀花134克玄參107克地黃80克連翹67克 梔子67克 甜地丁67克 黃芩67克龍膽67克 板藍(lán)根67克 知母54克 麥冬54克以上十二味,除金銀花、黃芩外,其余生石膏等十味先溫浸1小時,煎煮二次(待沸騰后,稍冷加金銀花和黃芩),加水煎煮兩次(金銀花、黃芩后下),第一次一個小時,第二次40分鐘,濾過,合并濾液,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10(70-80℃),加入乙醇,使乙醇含量達(dá)65%--70%,冷藏48小時,濾過,回收乙醇,加入0.5%活性炭,加熱30分鐘,濾過,低溫干燥得有效成分粉末,將有效成分分成兩份低溫干燥得有效成分粉末121.6克,過120目篩。檸檬酸于100℃干燥、碳酸氫鈉于120℃干燥,粉碎過120目篩,密閉保存。糖精粉碎過120目篩,PEG6000粉碎過140目篩,干燥備用。制備過程中控制環(huán)境溫度與濕度分別在21℃和20%-25%以下;(2)所提取的活性成分粉末100克分為兩份、一半與63克檸檬酸混合均勻,加入糖精1.5克混合均勻;(3)將碳酸氫鈉87克用10克聚乙二醇包裹之后與另一半所提取的活性成分混合均勻;(4)將兩組粉末加入15克PEG6000混合均勻,噴入香精,直接壓片,得清熱解毒泡騰片100片。
實施例2(1)中藥有效成分提取工藝同實施例1(2)提取的活性成分粉末80克分為兩份、一半與75克檸檬酸混合均勻,加入糖精1.0克混合均勻;(3)將碳酸氫鈉95克用15克聚乙二醇包合之后與另一半所提取的活性成分混合均勻;(4)將兩組粉末加入15克PEG6000混合均勻,噴入香精,直接壓片,得清熱解毒泡騰片100片。
實施例3(1)藥有效成分提取工藝同實施例1(2)提取的活性成分粉末60克分為兩份、一半與85克檸檬酸混合均勻,加入糖精1.8克混合均勻;(3)將碳酸氫鈉110克用15克聚乙二醇包合之后與另一半所提取的活性成分混合均勻;(4)將兩組粉末加入15克PEG6000混合均勻噴香精直接壓片,得清熱解毒泡騰片100片。
所得清熱解毒泡騰片每片重3±0.05克,表面光潔、細(xì)膩,將一片泡騰片投入25℃250ml飲用水中,藥片產(chǎn)生大兩氣泡并迅速崩解,在3分鐘之內(nèi)形成澄清液體。
本發(fā)明的藥物特點在于藥物崩解時間短、不宜吸濕、清熱解毒效果明顯提高。
試驗例1崩解時間、吸濕度比較,試驗組的PH值溶解時間等均比對照組顆粒劑有提高。樣品在室溫下放置6個月其PH值、溶解時間、發(fā)泡容量等均無明顯變化。
清熱解毒顆粒劑
清熱解毒泡騰片
試驗例2本發(fā)明對家兔的清熱解毒實驗觀察家兔,體重(2.5±0.25)kg,雌雄蒹用。取體重(2.5±0.25)kg的健康家兔56只,隨機分成7組,每組8只,以生理鹽水(NS)為空白對照組,片劑為陽性對照組,顆粒劑為實驗組。先用水銀肛溫計測量家兔直腸正常體溫2次,2次相隔時間為30min。取其均值為正常體溫(T)。由耳緣靜脈注射過期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lián)疫苗1.3ml/kg,待體溫升高約1℃后(T0),開始給藥??瞻讓φ战M給30ml生理鹽水灌胃??诜航M和泡騰片組均按125、mg/kg口飼給藥,以30ml生理鹽水送下。泡騰片以等量溶于30ml生理鹽水中灌胃。給藥后分別于不同時間測量直腸體溫1次。結(jié)果見表1。經(jīng)t檢驗結(jié)果說明泡騰片的解熱作用較口服液起效快、作用強(P<0.01)。
表1顆粒劑與片劑對致熱后家兔體溫改變的比較(與正常體溫的差值)(x±s)組別 劑量(mg/kg)對照組 口附液組 泡騰片組NS125 125ΔT0 00.98±0.19 1.12±0.33 1.00±0.23ΔT10 1.06±0.18 1.21±0.32 0.87±0.24+ΔT20 1.14±0.20 1.25±0.34 0.79±0.25**++ΔT30 1.11±0.23 1.24±0.35 0.73±0.24**++ΔT45 1.24±0.27 1.18±0.36 0.59±0.27**++ΔT60 1.25±0.24 1.03±0.35 0.31±0.24**++ΔT90 1.26±0.26 0.84±0.45*0.32±0.15**++ΔT1201.58±0.34 0.97±0.31**0.36±0.16**++ΔT1501.89±0.36 1.00±0.34**0.48±0.22**++ΔT1801.87±0.33 1.14±0.33**0.66±0.26**++ΔT2401.88±0.38 1.21±0.28**0.90±0.41**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1;*P<0.05同劑量泡騰片與口服液組比較,++P<0.01;+P<0.0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清熱解毒泡騰片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一種清熱解毒泡騰片的處方按重量份為石膏10、金銀花2、玄參1.6、地黃1.2、連翹1、梔子1、甜地丁1、黃芩1、龍膽1、板藍(lán)根1、知母0.8、麥冬0.8。(2)將石膏、玄參、地黃、連翹、梔子、甜地丁、龍膽、板藍(lán)根、知母、麥冬溫浸1小時,煎煮二次,第一次1小時,第二次40分鐘;第一次煮沸后,稍冷加入金銀花和黃芩。濾過,合并濾液,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10(70-80℃),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dá)60%-70%,冷藏48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真空干燥,得浸膏粉。(3)取浸膏粉25-35,崩解劑45-60,甜味劑3-6,潤滑劑7-10,香精1.5-3,充分混勻,壓片,即得。
2.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崩解劑是由酸劑20-25和堿劑25-35組成;其中,酸劑選自檸檬酸、酒石酸、富馬酸、己二酸、蘋果酸中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酸劑。堿劑選自碳酸鈉、碳酸氫鈉、碳酸鉀、碳酸氫鉀。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甜味劑選自蔗糖、糖精鈉、環(huán)己烷氨基磺酸、甘草甜素、天冬甜精,其中優(yōu)選為環(huán)己烷氨基磺酸或糖精。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使用方便、生物利用度高、易于溶解、酸甜可口具有碳酸飲料風(fēng)味的清熱解毒泡騰片的制作方法。本發(fā)明的制備方法是在不改變傳統(tǒng)清熱解毒制劑內(nèi)在質(zhì)量的前提下,從原料藥中提取活性成分,將藥物活性成分分為兩份,一份中加入有機酸和甜味劑,另一份中加入用聚乙二醇包裹的堿劑,混合壓片制得。
文檔編號A61P31/00GK1562314SQ20041003112
公開日2005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1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4年4月12日
發(fā)明者張正生 申請人:張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