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開收傘的省力收傘蓄能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省力收傘蓄能結構,特別涉及一種自動開收傘的省力收傘蓄能結構。
【背景技術】
[0002]自動開收傘就其提供彈力的彈簧而言,主要包含開傘彈簧與收傘彈簧。其中,開傘彈簧設于中棒單元內部的整個行程長度,提供自動開傘的彈力;收傘彈簧設于各個傘骨組,提供自動收傘的彈力。在收傘狀態(tài)下,必須將整個開傘彈簧壓縮,以儲蓄彈力,提供下一個開傘操作時的彈力。
[0003]自動開收傘的公知的開傘彈簧為單一型態(tài),其長度相當于由三節(jié)中棒管體所構成的中棒單元的總長。然而,如此的單一型態(tài)的開傘彈簧,其長度較長,相對的,在壓縮蓄能時,開傘彈簧的反抗強度及彈力都不小,因而,使用者必須花費極大的力量來進行收傘壓縮,且須一次性壓入扣合,其收傘壓縮極費力氣,操作不便。而且,在收傘壓縮的過程當中,使用者若施力或操作稍有不當或不順時,受壓縮的開傘彈簧會以極大的彈力將中棒單元復彈,而經(jīng)常造成使用者手部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受傷。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開收傘的省力收傘蓄能結構,在收傘狀態(tài)下可以以省力的方式將開傘彈簧壓縮蓄能。
[0005]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自動開收傘的省力收傘蓄能結構,該自動開收傘具有中棒單元,包含按序相互伸縮套合的內管、中管與外管,內管的底端固定于握把的內部,外管的頂端固定于上巢,上巢的內部塞置有內塞體;省力收傘蓄能結構包括:擋體,設于中管的頂端;第一開傘彈簧,容置于內管及中管的內部,且第一開傘彈簧的兩端分別抵頂于塞體與內管的底端所設的內塞管;以及第二開傘彈簧,容置于外管的內部,且第二開傘彈簧的兩端分別抵頂于擋體與內塞體。
[0006]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擋體為內突環(huán),其一體內突形成于中管的頂端。
[0007]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擋體為塞環(huán),其塞置于中管的頂端的內部。
[0008]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自動開收傘包含:握把、操控單元、上巢、中棒單元、活動巢、多個傘骨組、以及拉引單元。其中,握把的內部具有容置室。操控單元容置于容置室,操控單元包含:殼體;控制環(huán)體,設于殼體,控制環(huán)體一側的底部設有控制柱,控制環(huán)體的另一側設有凸柱;以及按鈕,外露設于握把的一側,并抵靠于控制環(huán)體。上巢塞置有內塞體。中棒單元包含按序相互伸縮套合的內管、中管與外管,內管的底端固定于握把的內部,外管的頂端固定于上巢?;顒映部苫顒拥靥字糜谥邪魡卧耐獠?。多個傘骨組接合于上巢與活動巢之間,各傘骨組各設有收傘彈簧。拉引單元包含:芯管,固接于內塞體的底端;子彈頭,位于芯管的下方;第一滑輪,設于活動巢的一側;第二滑輪,設于上巢及內塞體的一側;以及拉繩,其兩端分別固接于上巢及子彈頭,且拉繩繞經(jīng)第一滑輪及第二滑輪,并穿經(jīng)芯管。
[0009]根據(jù)本實用新型自動開收傘的省力收傘蓄能結構,在收傘狀態(tài)下,在壓縮中棒單元的蓄能操作過程當中,其第一開傘彈簧及第二開傘彈簧在不同的時間被分段受壓,降低使用者在收傘壓縮蓄能過程時所需的力量,達到省力收傘蓄能的使用效果。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自動開收傘的省力收傘蓄能結構于壓縮完成收傘蓄能狀態(tài)時的剖面示意圖。
[0011]圖2是圖1所示的省力收傘蓄能結構其中A部的放大圖。
[0012]圖3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自動開收傘的省力收傘蓄能結構在開傘狀態(tài)時的剖面示意圖。
[0013]圖4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自動開收傘的省力收傘蓄能結構在收傘狀態(tài)時(尚未壓縮蓄能時)的剖面示意圖。
[0014]圖5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自動開收傘的省力收傘蓄能結構在壓縮完成收傘蓄能狀態(tài)時的剖面示意圖。
[0015]圖6是圖5所示的省力收傘蓄能結構其中B部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實施例詳細說明當中,將可清楚的呈現(xiàn)。
[0017]請參閱圖1至圖4,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自動開收傘的省力收傘蓄能結構200包括有擋體210、第一開傘彈簧220與第二開傘彈簧230。自動開收傘100包括有握把110、操控單元120、上巢130、中棒單元140、活動巢150、多個傘骨組160與拉引單元170。省力收傘蓄能結構200設于自動開收傘100的中棒單元140。
[0018]握把110的內部具有容置室111。操控單元120容置于握把110的容置室111。操控單元120包含殼體121、控制環(huán)體122與按鈕123,其中,控制環(huán)體122設于殼體121,控制環(huán)體122 —側的底部設有控制柱124,控制環(huán)體122的另一側設有凸柱125 ;按鈕123外露設于握把110的一側,并抵靠于控制環(huán)體122。上巢130塞置有內塞體131。中棒單兀140包含按序相互伸縮套合的內管141、中管142與外管143,內管141的底端固定于位于握把110內部的操控單元120的殼體121的底部,外管143的頂端固定于上巢130?;顒映?50可活動地套置于中棒單元140的外部。多個傘骨組160接合于上巢130與活動巢150之間,且各傘骨組各設有收傘彈簧161。
[0019]拉引單元170包含有芯管171、子彈頭172、第一滑輪173、第二滑輪174。其中,芯管171固接于上巢130的內塞體131的底端;子彈頭172位于芯管171的下方;第一滑輪173設于活動巢150的一側;第二滑輪174設于上巢130及其內塞體131的一側;拉繩175的兩端分別固接于上巢130及子彈頭172,且拉繩175的中途繞經(jīng)第一滑輪173及第二滑輪174,并穿經(jīng)芯管171。
[0020]省力收傘蓄能結構200其中的擋體210設于中管142的頂端。在第一個實施例當中,擋體210為內突環(huán)211,其一體內突形成于中棒單元140的中管142的頂端。第一開傘彈簧220容置于內管141及中管142的內部,且第一開傘彈簧220的兩端分別抵頂于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