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防護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
背景技術:
醫(yī)用病理取材手套是醫(yī)護人員在病理取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用于對醫(yī)護人員的手部提供保護,以防止病理取材過程中的血液、體液、酸堿液、有機溶劑等對醫(yī)護人員造成污染和傷害?,F(xiàn)有的病理取材手套至少存在以下缺陷:1)只能保護手部,無法保護手臂部位;2)不能很好的適應不同胖瘦的醫(yī)護人員佩戴,由于不同胖瘦的醫(yī)護人員手部大小不同,佩戴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太緊或太松的現(xiàn)象,佩戴舒適感低,且不方便佩戴;3)防水防腐蝕性能差,對醫(yī)護人員的保護效果不夠。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包括:手套主體和袖套,
所述手套主體包括手套內套和手套外套,所述手套內套上由下至上依次設置有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
所述手套外套上部的開口部位設置有第三連接部,所述手套外套通過所述第三連接部與所述手套內套上部的第一連接部可拆卸連接;
所述手套內套套設在所述手套外套內部,所述手套內套與手套外套之間形成第一中空層;
所述袖套包括袖套內套和袖套外套,所述袖套內套和袖套外套密封連接,所述袖套內套和袖套外套中間形成第二中空層;
所述袖套底部設置有第四連接部,所述袖套通過所述第四連接部與所述手套內套上部的第二連接部可拆卸連接。
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中空層內處于所述第三連接部與第一連接部連接位置的下方設置有橡膠密封圈,所述第一中空層內處于所述橡膠密封圈的下方設置有與所述手套外套內壁連接的限位塊。
優(yōu)選的是,所述手套外套的外壁上處于所述限位塊下方設置有與所述第一中空層連通的第一進氣閥和第一出氣閥;所述袖套外套的外壁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中空層連通的第二進氣閥和第二出氣閥。
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進氣閥和第二進氣閥內均設置有逆止裝置。
優(yōu)選的是,所述袖套外套上設置有用于對所述第一中空層和第二中空層進行充氣的充氣裝置;所述充氣裝置包括充氣氣囊和與所述充氣氣囊連接的導管。
優(yōu)選的是,所述袖套上部的袖套口上還設置有彈性繩,所述彈性繩一端設置有用于調節(jié)彈性繩長度的調節(jié)器。
優(yōu)選的是,所述袖套外套上還設置有用于夾持所述充氣裝置的夾持裝置。
優(yōu)選的是,所述手套外套的手掌部位上設置有“V”形的防滑條。
優(yōu)選的是,所述手套外套的手背部位上設置有微型照明裝置。
優(yōu)選的是,所述手套外套和袖套外套的外壁上均設置有聚胺基甲酸酯層。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的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手套內套與手套外套之間形成第一中空層,袖套內套和袖套外套中間形成第二中空層,通過對第一中空層和第二中空層充氣,使手套內套緊密貼合佩戴者的手掌,能提高佩戴者佩戴手套后手掌的靈活性,方便佩戴者進行操作,又能提高佩戴者的舒適度,同時還能提高手套內套與手部間的密封性;使袖套內套緊密貼合佩戴者的手臂,能提高袖套佩戴的穩(wěn)定性,防止佩戴者在操作過程中袖套發(fā)生滑落,防止污染物對佩戴者的手臂產生污染,能對佩戴者提供有效防護。本發(fā)明的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通過調節(jié)對第一中空層和第二中空層的充氣量即可調節(jié)手套內套和袖套內套的松緊度,從而能適不同大小的手進行佩戴,手套內套和袖套內套始終能與佩戴者的手部保持很好的貼合。本發(fā)明的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具有很好的防水防腐蝕效果,能為佩戴者提供有效的保護;本發(fā)明的手套外套上設置有“V”形防滑條,能有效增大手套外套與接觸物體間的摩擦力,方便佩戴者操作;通過手套外套的手背部位上的微型照明裝置進行照明,能在進行病理取材時能起到很大的便利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的手套主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的袖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的手套主體的后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的手套外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的手套內套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手套主體;2—袖套;3—手套內套;4—手套外套;5—第一中空層;6—袖套內套;7—袖套外套;8—第二中空層;20—第四連接部;21—袖套口;22—彈性繩;23—調節(jié)器;30—第一連接部;31—第二連接部;40—第三連接部;41—第一進氣閥;42—第一出氣閥;43—防滑條;44—微型照明裝置;50—橡膠密封圈;51—限位塊;70—第二進氣閥;71—第二出氣閥;73—充氣裝置;74—充氣氣囊;75—導管;76—夾持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jù)以實施。
應當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術語并不配出一個或多個其它元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圖1-6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包括:手套主體1和袖套2,
手套主體1包括手套內套3和手套外套4,手套內套3上由下至上依次設置有第一連接部30和第二連接部31。
手套外套4上部的開口部位設置有第三連接部40,手套外套4通過第三連接部40與手套內套3上部的第一連接部30可拆卸連接。
第一中空層5內處于第三連接部40與第一連接部30連接位置的下方設置有橡膠密封圈50,第一中空層5內處于橡膠密封圈50的下方設置有與手套外套4內壁連接的限位塊51。
在一種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30和第三連接部40分別為同一條拉鏈的的兩條鏈帶,手套外套4和手套內套3通過拉鏈實現(xiàn)可拆卸連接。
手套內套3套設在手套外套4內部,手套內套3與手套外套4之間形成第一中空層5。
手套外套4的外壁上處于限位塊51下方設置有與第一中空層5連通的第一進氣閥41和第一出氣閥42。第一進氣閥41用于對第一中空層5進行充氣,第一出氣閥42用于對第一中空層5進行排氣。
其中,手套外套4和手套內套3除連接部位外的其他部位均為密封,橡膠密封圈50用于對手套外套4和手套內套3的連接部位進行密封,以使手套外套4和手套內套3之間的中空層保持密封。橡膠密封圈50下方的限位塊51用于將橡膠密封圈50限制在手套外套4和手套內套3的連接部位下方的較近位置,以方便對第一中空層5進行充氣時,橡膠密封圈50在氣壓的作用下向上移動貼合在手套外套4和手套內套3的連接部位,從而實現(xiàn)橡膠密封圈50對該連接部位的密封。
其中,由于第一進氣閥41處于限位塊51下方,即處于橡膠密封圈50下方,通過第一進氣閥41對第一中空層5進行充氣時,在氣壓作用下,空氣將橡膠密封圈50向上推向手套外套4和手套內套3的連接部位,使橡膠密封圈50貼合到該連接部位,從而實現(xiàn)該連接部位的密封,以實現(xiàn)第一中空層5的完全密封。
袖套2包括袖套內套6和袖套外套7,袖套內套6和袖套外套7密封連接,袖套內套6和袖套外套7中間形成密封的第二中空層8;袖套2底部設置有第四連接部20,袖套2通過第四連接部20與手套內套3上部的第二連接部31可拆卸連接。
在一種實施例中,第二連接部31和第四連接部20分別為同一條拉鏈的的兩條鏈帶,手套內套3和袖套2通過拉鏈實現(xiàn)可拆卸連接。
袖套外套7的外壁上設置有與第二中空層8連通的第二進氣閥70和第二出氣閥71。袖套外套7上還設置有用于對第一中空層5和第二中空層8進行充氣的充氣裝置73。充氣裝置73包括充氣氣囊74和與充氣氣囊74連接的導管75。將導管75與第一進氣閥41連接時,通過充氣氣囊74對第一中空層5充氣;將導管75與第二進氣閥70連接時,通過充氣氣囊74對第二中空層8充氣。通過對第一中空層5充氣,使手套內套3緊密貼合佩戴者的手掌,能提高佩戴者佩戴手套后手掌的靈活性,方便佩戴者進行操作,又能提高佩戴者的舒適度,同時還能提高手套內套3與手部間的密封性,從而能提高其對手部的保護效果;通過對第二中空層8充氣,使袖套內套6緊密貼合佩戴者的手臂,能提高袖套2佩戴的穩(wěn)定性,防止佩戴者在操作過程中袖套2發(fā)生滑落,防止污染物對佩戴者的手臂產生污染,能對佩戴者提供有效防護,還能提高佩戴者的舒適度。另一方面,不同人的手部大小不同,通過調節(jié)對第一中空層5和第二中空層8的充氣量即可調節(jié)手套內套3和袖套內套6的松緊度,使手套內套3和袖套內套6始終能與佩戴者的手部保持很好的貼合,使該手套能適用不同大小的手進行佩戴。
其中,袖套2至少能套至佩戴人員的肘部。
袖套外套7上還設置有用于夾持充氣裝置73的夾持裝置76,充氣完成后將充氣裝置73夾持在夾持裝置76即可,不會對佩戴該手套的操作人員的操作造成影響。
第一進氣閥41和第二進氣閥70內均設置有逆止裝置,以防止氣體從第一進氣閥41和第二進氣閥70逆向排出。
袖套2上部的袖套口21上還設置有彈性繩22,彈性繩22一端設置有用于調節(jié)彈性繩22長度的調節(jié)器23。彈性繩22的活動端穿過調節(jié)器23,并可在調節(jié)器23內伸縮,調節(jié)器23能扣緊彈性繩22或松開彈性繩22。彈性繩22能進一步使袖套2穩(wěn)定地套在佩戴者手臂上而不滑落,調節(jié)器23調節(jié)彈性繩22長度,從而調節(jié)袖套口21的松緊度。例如,松開調節(jié)器23,將彈性繩22向其活動端拉出,再扣緊調節(jié)器23,固定彈性繩22,從而能縮小袖套口21,使袖套口21變緊。
手套外套4的手掌部位上設置有“V”形的防滑條43,以增大手套外套4與接觸物體間的摩擦力,如病理取材時用的刀具、夾具等,方便佩戴人員操作?!癡”形防滑條43可選用硅膠材質。
手套外套4的手背部位上設置有微型照明裝置44,微型照明裝置44包括微型照明燈、紐扣電池和開關,佩戴著利用微型照明裝置44進行照明,在進行病理取材時能起到很大的便利作用。
手套外套4和袖套外套7的外壁上均設置有聚胺基甲酸酯層,聚胺基甲酸酯層具有很好的防水、耐腐蝕性能,病理取材過程中易接觸血液、酸堿液、有機溶劑等,聚胺基甲酸酯層能有效提高手套外套4的防水防腐性能,對佩戴者形成有效的保護。
手套外套4和袖套外套7選用彈性較弱、防水性能較好的橡膠材質,可選用乳膠;手套內套3和袖套內套6則選用彈性較強、防水性能好的薄膜橡膠。
本發(fā)明的病理取材用防護手套使用于病理取材時,先通過第一連接部30和第三連接部40的連接,將手套內套3和手套外套4連接;再通過第二連接部31和第四連接,將袖套2連接在手套內套3上;操作人員再佩戴上手套,通過調節(jié)器23調節(jié)好袖套口21上的彈性繩22的松緊度,使袖套2固體套在操作人員手臂上;然后利用袖套外套7上的充氣裝置73對手套內套3與手套外套4之間的第一中空層5、袖套內套6和袖套外套7中間的第二中空層8分別充氣,根據(jù)操作人員的手部實際大小來控制充氣量,使手套內套3和袖套內套6與佩戴者手部保持適宜的貼合度,以使該手套既利于佩戴者操作,又能對佩戴者形成有效保護;使用過程中,操作者還可利用手套外套4的手背部位上的微型照明裝置44對取材部位進行照明,以方便取材;使用完畢后,打開第一出氣閥42和第二出氣閥71,排出第一中空層5和第二中空層8內的空氣后,即可方便取下該手套。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盡管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發(fā)明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xiàn)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fā)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jié)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