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饅頭制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速凍饅頭生產的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饅頭,又稱之為饃、饃饃(在山西方言、陜西西府方言、閩方言,安徽北部有此稱乎,饃字是后造字,有人認為饃字來源于饅字在早先晉語的讀音。關中、中原等地稱之為饃),中國漢族傳統(tǒng)面食之一,一種用面粉發(fā)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有餡,后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通常人們選擇饅頭來作為主食。
饅頭生產過程中,需要對原材料進行攪拌,現有的攪拌裝置可以把原料混合攪拌,但是在攪拌時,很多遠離粘連上攪拌裝置的內壁上,造成攪拌不均勻和原料的浪費,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需要一種速凍饅頭生產的攪拌裝置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速凍饅頭生產的攪拌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速凍饅頭生產的攪拌裝置,包括裝置本體,所述裝置本體為空腔結構,所述裝置本體的頂部固定安裝有第一電機,所述裝置本體的頂部開設有通孔,通孔內轉動安裝有豎直設置的轉動桿,轉動桿的頂部與第一電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轉動桿上固定安裝有水平設置的攪拌刀,所述裝置本體的底部內壁固定安裝有第二電機,第二電機的輸出軸固定安裝有水平設置的安裝板,所述安裝板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豎直設置的支撐柱,所述支撐柱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攪拌室,所述攪拌室的頂部設有開口,攪拌刀位于攪拌室內,所述裝置本體的內壁上轉動安裝有轉動軸,轉動軸上固定安裝有轉盤,轉動軸和轉盤均位于攪拌室的上方,所述轉盤上鉸接有鉸接桿,所述裝置本體的內壁上固定安裝有兩個水平設置的支撐桿,所述支撐桿遠離裝置本體的一端固定安裝有豎直設置的軌道桿,軌道桿位于轉盤的下方,所述軌道桿上開設有軌道槽,軌道槽為矩形結構。所述軌道槽上滑動安裝有滑塊,所述鉸接桿遠離轉盤的一端開設有通孔,鉸接桿套設于滑塊上,所述滑塊固定連接有豎直設置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刮刀,刮刀與攪拌室的內壁接觸。
優(yōu)選的,所述攪拌刀為多個,且攪拌刀均勻對稱分布于轉動桿的兩側。
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柱為四個,且支撐柱分別位于安裝板的四角位置。
優(yōu)選的,所述裝置本體上固定安裝有第三電機,第三電機的輸出軸與轉動軸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轉動桿是橫截面為圓形、縱截面為矩形的圓柱。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轉動桿的轉動帶動攪拌刀的轉動,實現了對攪拌室內饅頭原料混合攪拌,通過轉盤帶動刮刀的上下運動,實現了對攪拌室內壁粘連原料的清理,避免了浪費和保證原料的均勻混合。本發(fā)明既實現原料的均勻混合,又對攪拌室內壁粘連原料的清理,避免了浪費和保證原料的均勻混合,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易于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速凍饅頭生產的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速凍饅頭生產的攪拌裝置的鉸接桿與軌道桿連接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速凍饅頭生產的攪拌裝置的鉸接桿與軌道桿連接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裝置本體、2第一電機、3轉動桿、4攪拌刀、5第二電機、6安裝板、7支撐柱、8攪拌室、9轉動軸、10轉盤、11鉸接桿、12支撐桿、13軌道桿、14軌道槽、15滑塊、16連接桿、17刮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3,一種速凍饅頭生產的攪拌裝置,包括裝置本體1,裝置本體1為空腔結構,裝置本體1的頂部固定安裝有第一電機2,裝置本體1的頂部開設有通孔,通孔內轉動安裝有豎直設置的轉動桿3,轉動桿3的頂部與第一電機2的輸出軸固定連接,轉動桿3上固定安裝有水平設置的攪拌刀4,裝置本體1的底部內壁固定安裝有第二電機5,第二電機5的輸出軸固定安裝有水平設置的安裝板6,安裝板6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豎直設置的支撐柱7,支撐柱7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攪拌室8,攪拌室8的頂部設有開口,攪拌刀4位于攪拌室8內,裝置本體1的內壁上轉動安裝有轉動軸9,轉動軸9上固定安裝有轉盤10,轉動軸9和轉盤10均位于攪拌室8的上方,轉盤10上鉸接有鉸接桿11,裝置本體1的內壁上固定安裝有兩個水平設置的支撐桿12,支撐桿12遠離裝置本體1的一端固定安裝有豎直設置的軌道桿13,軌道桿13位于轉盤10的下方,軌道桿13上開設有軌道槽14,軌道槽14為矩形結構。軌道槽14上滑動安裝有滑塊15,鉸接桿11遠離轉盤10的一端開設有通孔,鉸接桿11套設于滑塊15上,滑塊15固定連接有豎直設置的連接桿16,連接桿16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刮刀17,刮刀17與攪拌室8的內壁接觸。
本實施例中,攪拌刀4為多個,且攪拌刀4均勻對稱分布于轉動桿3的兩側,支撐柱7為四個,且支撐柱7分別位于安裝板6的四角位置,裝置本體1上固定安裝有第三電機,第三電機的輸出軸與轉動軸9固定連接,轉動桿3是橫截面為圓形、縱截面為矩形的圓柱,通過轉動桿3的轉動帶動攪拌刀4的轉動,實現了對攪拌室8內饅頭原料混合攪拌,通過轉盤10帶動刮刀17的上下運動,實現了對攪拌室8內壁粘連原料的清理,避免了浪費和保證原料的均勻混合。本發(fā)明既實現原料的均勻混合,又對攪拌室8內壁粘連原料的清理,避免了浪費和保證原料的均勻混合,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易于推廣
本實施例中,將原料放入攪拌室8內,第一電機2、第二電機5和第三電機工作,通過攪拌刀4對原料均勻攪拌,當原料粘連到攪拌室8的內壁上,轉盤10的轉動帶動刮刀17的上下運動,對粘連在攪拌室8內壁的原料進行清理,與原料混合,保證了攪拌的均勻和避免了浪費。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