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茶葉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蘆筍茶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中國《神農(nóng)本經(jīng)》稱蘆筍為“上品之上”,《本草綱目》記載:“可解渚肉(即腫瘤)之毒”。其又名石刁柏、龍須菜、百合科植物,是一種低熱量、低脂肪、高氨基酸的營養(yǎng)食品,是世界十大名菜之首,被譽為“蔬菜之王”,富含人體必須的十八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是蘆筍采摘完畢后,基本上就不在進行利用,任由蘆筍的枝葉狂長,造成浪費。蘆筍雖好,在食用上卻存在著一個極大的不便——必須保持它的新鮮。一般來講,蘆筍不宜放一周以上才吃,否則隨著其新鮮度的降低,組織會逐漸變硬并失去大量營養(yǎng)素。因此蘆筍茶在保留了原蘆筍豐富的營養(yǎng)成份的基礎上,將其科學加工成可速溶于水中的健康飲品,便于人體充分吸收,同時可長期存放,不變質、不走味、隨泡隨喝,常飲具有消除疲勞、抗衰老、減肥、利尿、通便秘、清火解熱、預防和治療各種癌癥的特殊功效。我國在種茶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唐、陸羽《茶經(jīng)》載:“茶為之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可見飲茶是從神農(nóng)氏時期開始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蘆筍茶的制備方法,提高蘆筍原料的利用率,解決蘆筍浪費的問題,利用蘆筍采摘完畢后廢棄嫩芽為原料,生產(chǎn)出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綠色環(huán)保飲品蘆筍茶。
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蘆筍茶的制備方法,包含下述步驟:
1)鮮葉采摘、攤放:采摘蘆筍莖株頂端的新鮮蘆筍,色澤均勻,且無病蟲害葉和變質葉,采摘后的鮮葉要及時攤晾5小時左右,失去部分水分,
2)殺青:將蘆筍投放煮鍋內,鮮葉下鍋時鍋溫掌握在110℃左右,殺青時間4.5分鐘;注意葉片萎縮后再殺青,易殺透殺勻,葉片的萎縮還可增加蘆筍茶的韌性,在殺青過程中,茶汁不易被擠出,保持成茶翠綠的色澤,同時,還可使鮮葉中顯青茶氣的化學成分得以揮發(fā)和轉化,改善成茶香氣的純度;
3)二次殺青:將殺青后的原料均勻的攤放在準備的器皿中,風涼20分鐘;然后再進行二次殺青;
4)揉捻:使用電動揉捻機對蘆筍進行揉捻,轉速每分鐘80轉左右,揉捻時間4分鐘左右,揉捻過程中要多次翻拌;
5)干燥:將蘆筍放入烘籠中烘干,每籠可放置多鍋的投葉量,溫度80℃左右,每隔4分鐘左右翻烘一次,烘至足干,即含水量6%以下,用手捻成粉末狀即制造成蘆筍茶。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利用了蘆筍的生長發(fā)育特點,選用蘆筍采摘完畢后廢棄的莖株頂端嫩芽為原料,將傳統(tǒng)制茶工藝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生產(chǎn)出營養(yǎng)豐富、清香濃郁、茶色清綠、口感異香、保健抗病的蘆筍茶;充分保留了蘆筍的各種營養(yǎng)與保健成分,同時還具有防癌抗癌,防止心血管疾病,降低血壓、血脂,排毒利尿,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等多種保健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描述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
蘆筍茶的制備方法,包含下述步驟:
1)鮮葉采摘、攤放:采摘蘆筍莖株頂端2-5cm的新鮮蘆筍,色澤均勻,且無病蟲害葉和變質葉,采摘后的鮮葉要及時攤晾5小時左右,失去部分水分,
2)殺青:將蘆筍投放煮鍋內,鮮葉下鍋時鍋溫掌握在110℃左右,殺青時間4.5分鐘;注意葉片萎縮后再殺青,易殺透殺勻,葉片的萎縮還可增加蘆筍茶的韌性,在殺青過程中,茶汁不易被擠出,保持成茶翠綠的色澤,同時,還可使鮮葉中顯青茶氣的化學成分得以揮發(fā)和轉化,改善成茶香氣的純度;
3)二次殺青:將殺青后的原料均勻的攤放在準備的器皿中,風涼20分鐘;然后再進行二次殺青;
4)揉捻:使用電動揉捻機對蘆筍進行揉捻,轉速每分鐘80轉左右,揉捻時間4分鐘左右,揉捻過程中要多次翻拌;
5)干燥:將蘆筍放入烘籠中烘干,每籠可放置多鍋的投葉量,溫度80℃左右,每隔4分鐘左右翻烘一次,烘至足干,即含水量6%以下,用手捻成粉末狀即制造成蘆筍茶。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實施范圍,故凡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述內容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包括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