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缽體秧苗的移栽裝置及其專用塑料秧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缽體秧苗的移栽裝置,特別適用于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缽體秧苗的移栽。本實用新型還涉及與該移栽裝置配套使用的專用塑料秧盤。
國內外對水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的研究成果表明,獲得高產(chǎn)的途徑一是進行群體促控,達到高產(chǎn)型、高光效群體結構,走“小群體、壯個體、高積累”的途徑。傳統(tǒng)的水稻育秧和濕潤育秧方式是使秧苗在淹水條件下生長,不利于壯苗。而應用塑料秧盤及采用旱育秧技術培育缽體秧苗,可以實現(xiàn)培育壯秧,增產(chǎn)效果顯著,在近幾年得到了廣泛推廣。但是目前將缽體秧苗移栽到本田的方法大量采用的是人工拋秧。雖然也有用拋秧機拋秧,但需要用人工先從塑料秧盤中拔出秧苗,而人工拔秧效率低并會損傷秧苗,拋秧機拋撒裝置也會損傷秧苗。據(jù)有關研究表明人工拔秧損傷率達11.9%,裝運損傷率達7.1%,拋秧機拋撒裝置損傷率達5.8%。另外人工或機械拋秧,秧苗在田間的分布是無序的,均勻性差,不利于通風透光和肥料充分利用,也不利于中期管理和機械化收獲。
農業(yè)專家認為有序化的栽植更能發(fā)揮缽體秧苗增產(chǎn)的優(yōu)越性。目前在我國東北個別地區(qū)雖然已有使用水稻缽體擺秧機實現(xiàn)有序化水稻移栽,但其移栽過程是人工先將拔出的秧苗堆放在秧箱內,然后操作手將散亂的缽體秧苗分配給分秧機構,再由自動排序機構將秧苗按順序單行排列輸送到分秧輪,最后遂個將秧苗移栽到本田??梢娺@種機械移栽方法不但需要人工拔秧,還需要人工分配秧苗,不僅費人工、效率低還會損傷秧苗。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缽體秧苗的移栽裝置及其專用塑料秧盤,可以實現(xiàn)直接從塑料秧盤中按一定順序將缽體秧苗取出,并按一定順序移栽到田間,在機械化移栽過程中做到不傷秧,并且省人工、高效率。
為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首先是提供一種缽體秧苗移栽裝置,它包括機架、柵條滾筒、送秧凸輪機構、推秧凸輪機構、撥秧輪、壓盤器、秧斗、導苗管及開溝器,其技術關鍵在于柵條滾筒將塑料秧盤準確地定位,推秧凸輪機構安裝在柵條滾筒的內腔,缽體秧苗被推秧凸輪機構頂桿從塑料秧盤底部頂出,落入秧斗及導苗管,開溝器安裝在導苗管的前下方,由送秧凸輪機構搖桿帶動棘爪來撥動柵條滾筒作間歇轉動。
另外還提供了一種與上述裝置相配套的塑料秧盤,其技術關鍵在于缽形穴按行、列呈方陣布置,共有15列、31行,每5列為一組,共有3組,相鄰兩組的間隔為6~8mm,同組相鄰兩列間隔為2~4mm,每行間隔為1~2mm,缽形穴底部有一個十字形狹縫,狹縫中間有一個直徑為2~3mm的小孔。
本實用新型因為是用頂桿機構直接從塑料秧盤底部將缽體秧苗頂出,缽體秧苗再通過秧斗及導苗管落入秧田,無需人工拔秧,在移栽過程中也不會損傷秧苗,可以實現(xiàn)成行有序移栽。因此既可以提高作業(yè)效率,又有利于增產(chǎn)。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由以下的實施例及其附圖給出。
圖1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缽體秧苗移栽裝置的結構簡圖。
圖2為
圖1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缽體秧苗移栽裝置的結構簡圖的俯視圖。
圖3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缽體秧苗移栽裝置的柵條滾筒結構簡圖。
圖4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專用塑料秧盤的主視圖。
圖5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專用塑料秧盤的缽形穴的局部視圖。
圖6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專用塑料秧盤的缽形穴的剖面圖。
圖1、圖2分別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缽體秧苗移栽裝置的結構簡圖和它的俯視圖秧盤11被柵條滾筒20定位在該裝置上,壓盤器12起夾持作用,推秧凸輪機構9安裝在柵條滾筒20內腔。本實施例的推秧凸輪機構9的凸輪軸8上共有15只凸輪10,每5個為一組共3組,每只凸輪10與頂桿13一一對應,而每一頂桿13又與秧盤11一行上的每個缽形穴24的底部一一對應。凸輪軸8每組5個凸輪10按5個不同的相位安裝,當凸輪軸8每轉動一周5個凸輪10依次推動頂桿13,每一頂桿13分別從秧盤11底部將缽體秧苗14頂出。缽體秧苗14脫離秧盤后,被撥秧輪15撥到秧斗16內,撥秧輪15是由凸輪軸8通過傳動鏈21來驅動的,撥秧輪15的葉片數(shù)與推秧凸輪機構9中每組凸輪10的個數(shù)的比例為3/5。然后缽體秧苗14通過安裝在秧斗16下的導苗管17落入本田。因此凸輪軸8每轉動一周,秧盤11上就有一行缽體秧苗14完成了移栽過程。此時,送秧凸輪機構2的搖桿5帶動棘爪6來撥動柵條滾筒20上的棘輪7,使柵條滾筒20轉過一個角度,使得下一行缽體秧苗14對準頂桿13所對位置。搖桿5的鎖止爪4用于鎖定柵條滾筒20。送秧凸輪機構2的凸輪3與推秧凸輪機構9的凸軸輪8在同一軸線上。安裝在導苗管17前下方的開溝器18是用于在本田上開出一條淺溝,使缽體秧苗14正好落在溝上,有利于立苗。
從圖2可知柵條滾筒20的兩側有兩個滾筒圈23,其中一個滾筒圈23連接有棘輪7,兩個滾筒圈23之間用若干柵條19連接,柵條19中間有二個隔圈22固定支撐。塑料秧盤11安裝在柵條滾筒20上時,柵條19與隔圈22正好嵌入塑料秧盤11的缽形穴24之間的間隙內,因而使得塑料秧盤11可靠地定位在柵條滾筒20上。
從圖4到圖6可知,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專用塑料秧盤11的缽形穴是按行、列呈方陣布置,共有15列,31行,每5列為一組,共有3組,分別與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缽體秧苗移栽裝置的推秧凸輪機構9的每組凸輪對應,相鄰兩組的間隔為6~8mm,同組每列間隔為2~4mm;每行間隔為1~2mm。在缽形穴24的底部有一個十字形狹縫25,狹縫25中間有一個直徑為2~3mm的小孔。其作用一是為了便于缽體秧苗14被頂出,二是為了缽形穴24不被頂桿破壞。
權利要求1.一種缽體秧苗移栽裝置,它包括機架(1)柵條滾筒(20),送秧凸輪機構(2),推秧凸輪機構(9),撥秧輪(15),壓盤器(12),秧斗(16)、導苗管(17)及開溝器(1 8),其特征在于柵條滾筒(20)將塑料秧盤(11)準確地定位,推秧凸輪機構(9)安裝在柵條滾筒(20)的內腔,缽體秧苗(14)被推秧凸輪機構(9)頂桿(13)從塑料秧盤(11)底部頂出,落入秧斗(16)及導苗管(17),開溝器(18)安裝在導苗管(17)的前下方,由送秧凸輪機構(2)搖桿(5)帶動棘爪(6)來撥動柵條滾筒(20)作間歇轉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送秧凸輪機構(2)搖桿(5)的中部有一個鎖止爪(4)、端部鉸接一個棘爪(6)。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送秧凸輪機構(2)的凸輪(3)與推秧凸輪機構(9)的凸輪軸(8)在同一軸線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用柵條滾筒(20)的柵條(19)和隔圈(22)嵌入塑料秧盤(11)的缽體穴(24)之間的間隙內使其定位。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撥秧輪(15)的葉片數(shù)與推秧凸輪機構(9)中每組凸輪(10)個數(shù)的比例為3/5。
6.一種與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裝置配套使用的專用塑料秧盤,其特征在于缽形穴(24)按行、列呈方陣布置,共有1 5列、31行,每5列為一組,共有3組,相鄰兩組的間隔為6~8mm,同組相鄰兩列間隔為2~4mm,每行間隔為1~2mm;缽形穴(24)底部有一個十字形狹縫(25),狹縫(25)中間有一個直徑為2~3mm的小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移栽缽體秧苗的裝置及其專用塑料秧盤,特別適用于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缽體秧苗移栽。該裝置由柵條滾筒、送秧凸輪機構、推秧凸輪機構、撥秧輪、壓盤器、秧斗、導苗管及開溝器等組成。工作時專用塑料秧盤被安放在柵條滾筒上,缽體秧苗被推秧凸輪機構的頂桿從秧盤底部頂出后移栽本田。本實用新型移栽水稻缽體秧苗不傷秧并能做到成行有序,不僅節(jié)省人工,而且有利于增產(chǎn)。
文檔編號A01C11/02GK2313363SQ97243280
公開日1999年4月14日 申請日期1997年12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12月24日
發(fā)明者鐘偉民, 吳崇友, 涂安富, 盧晏 申請人:農業(yè)部南京農業(yè)機械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