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單葉雙曲面異族直母線刃切碎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飼料收獲機、鍘草機的切碎裝置。
傳統(tǒng)的滾筒式飼料收獲機、鍘草機上的切碎裝置,為了保持剪刀角恒定,采用圓柱面螺旋線刀刃,此種立體曲線刀制做和刃磨工藝復雜,給生產廠家和用戶都帶來很多困難。
為了簡化制造和刃磨工藝,國內外不少廠家采用直線動刀刃滾筒軸線同面斜交,動刀刃作圓錐面運轉。為了獲得一定的剪切角只得將定刀刃低于滾筒軸線放置。這樣的定刀刃不再屬于動刀刃旋轉面的母線,遂造成不等隙剪切(一端刃隙為0時,另端刃隙為0.8mm左右)。引起切碎質量降低,能耗增高等弊端。
吉林農業(yè)大學設計的CZW-140型鍘草機亦采用直線動刀刃,與滾筒軸異面斜裝,該機根據美國TribeLhorn的實驗研究,使定刀刃低于滾筒軸線17mm安裝,也是由于定刀刃不屬于動刀刃旋轉面的母線,而造成不等隙剪切(兩端刃隙為0時,中間刃隙為0.2mm)。根據美國Li-ljedah1的實驗研究。當刀刃圓角半徑為0.15mm時,間隙為0.2mm,所消耗能量為間隙為0的1.7~2.3倍。另外目前傳統(tǒng)的切碎裝置的動刀片是依靠螺絲自刀片外側壓緊,有螺絲帽凸出,使動刀片面只能處在動刀刃旋轉圓的一個較大弦面上,不能充分貼近動刀刃旋轉面,在剪切時動刀對草料近似刮切,增大了剪切載荷,這也是能耗增大的原因之一。
截止目前,國內外均未實現直線刀刃無隙剪切。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既采用直線刀刃又保證無隙剪切的切碎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要點是直線動刀和直線定刀采用一種可以使動刀刃旋轉面成為一個單葉雙曲面、動、定刀刃線分別成為同一曲面的異族直母線的組裝結構。即以單葉雙曲面的對稱中心線為滾筒軸線,以其左(右)旋直母線為動(定)刀刃線。以其右(左)旋直母線為定(動)刀刃線,實現直刃無隙剪切的目的。
附圖一 切碎裝置示意圖附圖二 動刀安裝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參見附圖一、二)切碎裝置的主要結構由主軸(1)、雙圓盤刀架(2)、直線動刀(3)和直線定刀(4)等零部件組成。主軸(1)傾斜安裝。主軸(1)的中心線傾斜與水平定刀刃線空間夾角(5)為λ,動刀刃線與定刀刃線空間夾角(6)為2λ。主軸(1)用于安裝滾筒刀架等。動刀斜裝在滾筒刀架上,在使用直線動、定刀刃的情況下。動、定刀刃中點到主軸(1)的中心線之垂直距離相等,且定刀刃中點與園盤刀架(2)對稱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另外為了使動刀片盡可能貼近動刀刃旋轉面,減小剪切載荷,動刀外不得保留任何突出零件。改變了過去動刀安裝依靠螺絲自刀片外側壓緊的狀態(tài),將動刀(3)用沉頭刀片鉚釘(7)鉚接于刀臺(8)上,刀臺(8)兩腳上制有長孔(9),以便調節(jié)動刀刃線吻合后,用螺栓(10)緊固于滾筒圓盤(2)上。
實施例以本實用新型研制的一種qzx-360型切碎裝置為例,主要的設計參數如下喂入口尺寸(寬×高) 120mm×40mm主軸轉速 618r·p·m動刀旋轉名義直徑 380mm滾筒軸成傾斜與水平定刀刃線空間夾角(5)9~15°,動刀刃線與定刀刃線空間夾角(6)為18~30°。
切草長度 12mm動力 0.55kw單相電機生產率 360kg/hr。
采用的材料機架 HT 15-33滾筒刀架圓盤 HT 20-40刀片 65 Mn軸 45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不需增加特殊零件。以簡單易制易磨的直線刀刃實現無隙剪切。節(jié)能,使用方便,不僅可以切碎玉米、谷草。尤適于切碎纖細的羊草和羊茅等飼草,并且斜茬率<1%,單位草長度電生產率>40kg/kw·h·mm。
權利要求
1.一種飼料收獲機、鍘草機的切碎裝置。由主軸(1)、雙圓盤刀架(2)、直線動刀(3)和直線定刀(4)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線動刀(3)和直線定刀(4)的組裝結構是動、定刀刃中點到主軸(1)的中心線之垂直距離相等。且定刀刃中點與圓盤刀架(2)對稱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
2.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切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軸(1)是傾斜安裝。
3.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切碎裝置,其特征在于直線動刀(3)用沉頭刀片鉚釘(7)鉚接于刀臺(8)上,刀臺(8)兩腳上制有可以調節(jié)動刀刃線與定刀刃線吻合的長孔。
專利摘要
一種飼料收獲機、鍘草機的切碎裝置,主要結構由主軸(1)、雙圓盤刀架(2)、直線動刀(3)和直線定刀(4)等零部件組成。其主要特點是以單葉雙曲面的對稱中心線為滾筒軸線以其左(右)旋直母線為動(定)刀刃線,以其右(左)旋直母線為定(動)刀刃線,實現直刀無隙剪切,具有節(jié)能,使用方便的優(yōu)點,尤適于切碎纖細的羊草和羊茅等飼草,并簡化了制造和刀磨工藝,斜茬率<1%,單位草長度電生產率>40kg/kw·h·mm。
文檔編號A01D34/13GK86200976SQ86200976
公開日1986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1986年2月17日
發(fā)明者張熙文 申請人:張熙文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