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一種大蒜播種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607799閱讀:328來源:國知局
一種大蒜播種機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大蒜播種,具體地說是一種大蒜播種機。



背景技術:

大蒜機械化種植長期以來是我國大蒜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難題,我國大蒜種植面積、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于世界前列,而我國目前大蒜種植的現狀主要靠手工種植,勞動強度較大,種植質量差,急需用大蒜種植機械來代替人工種植。

基于大蒜蒜種本身具有不規(guī)則的形狀,并且國內農藝要求單粒、等距、精確播種,大蒜的中止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人工種植和機械種植兩種方式,但是,傳統(tǒng)的人工栽種效率低,易致使種植模式多樣,不利于實施機械收獲,而機械種植存在的缺陷是:1)單粒取種的效率低;2)從開始取得蒜種到栽種蒜種的行程長;3)蒜種點播的效率低;另一方面,種植大蒜的機械還存在體積大、笨重、成本高的缺點,并不適宜小范圍的使用。

基于此,為了更好的提高大蒜蒜種的單粒取種效率、縮短蒜種的行程、實現蒜種的快速點播,提供一種大蒜播種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大蒜播種機。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大蒜播種機,其結構包括

一個用于盛放蒜種的料斗;

一個用于獲取蒜種的單粒取種裝置,該單粒取種裝置上設置有吸取單粒蒜種的噴吸孔;

一個用于將鱗芽朝上的蒜種進行點播的點播機構;

其中:

上述單粒取種裝置具有兩組吸取單粒蒜種的噴吸孔,兩組噴吸孔平行且相對設置;

大蒜播種機還包括

一組用于接收單粒取種裝置中噴出蒜種的分蒜管,該組分蒜管與單粒取種裝置的一組噴吸孔一一相對,且每個分蒜管具有兩個豎直向下的蒜種出口;

兩組平行設置并使單粒蒜種鱗芽朝上或朝下下落的輸送管,兩組輸送管正對上述一組分蒜管的蒜種出口;

兩組用于對輸送管中下落的單粒蒜種進行判斷并確保蒜種鱗芽朝上下落進入點播機構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兩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位于兩組輸送管下方、點播機構上方;

料斗底部通過振動裝置安裝在整機機架,料斗側部設置有多個向下傾斜的盛蒜槽;

單粒取種裝置位于盛蒜槽遠離料斗的端部,且單粒取種裝置的一組噴吸孔與上述多個盛蒜槽一一相對,單粒取種裝置的一組噴吸孔從上述多個盛蒜槽獲取蒜種;

點播機構包括至少兩組點播器組件,至少兩組點播器組件平行設置并繞著同一軸線旋轉,每組點播器組件與一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一一相對;

上述料斗、單粒取種裝置、分蒜管、輸送管、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點播機構、依次設置在整機機架上,所述整機機架的一側向下鉸接連接于牽引機機架,整機機架中部通過升降氣缸鉸接連接牽引機機架,且單粒取種裝置和點播機構在牽引機動力裝置的作用下進行方向相反的旋轉運動。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單粒取種裝置包括風機,連接風機中排風口和吸風口的氣體換向裝置,以及一根單粒取種軸,單粒取種軸通過傳動組件連接牽引機動力裝置,并在動力裝置的驅動下繞自身中心軸線旋轉;

單粒取種軸為兩端封閉、內部中空的管狀結構,單粒取種軸的兩端通過軸承座安裝于整機機架,單粒取種軸的內部設置有隔板,隔板重合于單粒取種軸的中心軸線并將單粒取種軸的內腔均勻分割成不連通的第一內腔和第二內腔;

單粒取種軸的表面相對開設有用于噴吸蒜種的第一組噴吸孔和第二組噴吸孔,第一組噴吸孔和所述第二組噴吸孔分別平行于單粒取種軸的中心軸線并相對連通第一內腔和第二內腔;

氣體換向裝置具有連通第一內腔的第一管道和連通第二內腔的第二管道;

在風機工作、動力裝置驅動單粒取種軸旋轉一周的過程中,單粒取種軸在氣體換向裝置的作用下通過第一組噴吸孔和第二組噴吸孔依次完成吸氣和噴氣兩個動作,且第一組噴吸孔完成吸氣或噴氣的動作時第二組噴吸孔恰好完成噴氣或吸氣的動作。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氣體換向裝置的結構包括一個內部中空的密封殼體、一根中間軸、對稱設置在密封殼體外表面的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通過電磁閥控制,且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的活塞桿動作相反;

密封殼體的內部平行設置有四塊隔離板,四塊隔離板依次排列將密封殼體分割成五個容腔,五個容腔分別稱為第一容腔、第二容腔、第三容腔、第四容腔和第五容腔,每塊隔離板上開設有連通相鄰兩個容腔的開口;

密封殼體的外側設置有進氣管和排氣管,進氣管連通風機排風口和第二容腔,排氣管連通風機吸風口和第四容腔;密封殼體的外側還設置有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第一管道連通第三容腔和第一內腔,第二管道連通分別連通第一容腔、第五容腔和第二內腔;

中間軸垂直穿過密封殼體的五個容腔,中間軸上連接有兩個密封塊,兩個密封塊分別位于密封殼體的第二容腔和第四容腔內,中間軸的兩端向外伸出密封殼體并分別通過連桿組件鉸接連接于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的活塞桿端部;

連桿組件包括活動連桿和固定連桿,活動連桿的一個端部通過鉸接件連接于中間軸端部,活動連桿的另一個端部通過鉸接件連接于第一氣缸或第二氣缸的活塞桿端部;固定連桿的一端固定于密封殼體側面,固定連桿的另一端鉸接連接于活動連桿,且固定連桿與活動連桿的鉸接點位于活動連桿的兩個鉸接件之間;

密封殼體的第三容腔內固定有滑動座,滑動座上開設有導向孔,中間軸中部位于滑動座的導向孔內并沿著導向孔的開設方向滑動;

當電磁閥控制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動作時,中間軸移動,兩個密封塊分別阻斷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之間、第三容腔和第四容腔之間的連通,或者,兩個密封塊分別阻斷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之間、第四容腔和第五容腔之間的連通。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點播機構包括至少兩組點播器組件,每組點播器組件包括相對設置的左側點播器組件和右側點播器組件,以及設置在左側點播器組件和右側點播器組件之間的點播器啟閉結構;

點播機構還包括

一根主軸,主軸水平設置,主軸的兩端通過軸承座安裝于整機機架,主軸的其中一端通過傳動組件連接牽引機的動力裝置;

三個安裝支架,三個安裝支架平行設置并依次垂直固定于主軸的左部、中部、右部,至少兩個點播器啟閉結構環(huán)形等間距的固定于主軸中部的安裝支架上,至少兩個左側點播器組件和至少兩個右側點播器組件對稱設置于點播器啟閉結構的兩側并鉸接連接于相鄰的兩個安裝支架之間,且相對設置的左側點播器組件和右側點播器組件與主軸中部安裝支架的鉸接點重合;

一個用于控制左側點播器組件和右側點播器組件的點播器尖端始終豎直向下的限位組件,限位組件包括固定安裝板、偏心安裝板和支臂,固定安裝板和偏心安裝板平行設置,固定安裝板垂直固定于主軸左端,固定安裝板的右表面環(huán)形設置有限位輪,限位輪所在的圓心位于主軸上方,且限位輪所在的圓心到主軸的距離等于上述支臂的長度;偏心安裝板表面開設圓形開口,偏心安裝板的圓形開口外切于固定安裝板的限位輪外表面;支臂豎直設置,支臂一端鉸接連接于偏心安裝板的右表面,支臂另一端鉸接連接于主軸左部的安裝支架,且支臂與該安裝支架的鉸接點重合于左側點播器組件與該安裝支架的鉸接點;

牽引機的動力裝置驅動主軸轉動一周的過程中,三個安裝支架跟隨主軸同步轉動,左側點播器組件和右側點播器組件的點播器尖端在限位組件的作用下始終豎直向下,點播器啟閉結構控制同一組點播器組件中的左側點播器組件和右側點播器組件同時啟閉一次。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左側點播器組件和右側點播器組件的結構分別包括一個安裝架、一組接蒜杯、一組點播器和一根支撐桿,左側點播器組件的一組接蒜杯和右側點播器組件的一組接蒜杯排列呈一條直線并相對位于一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下方;

安裝架水平放置,安裝架的兩端鉸接連接相鄰設置的兩個安裝支架;

接蒜杯為軟質材料制成的錐形結構,接蒜杯包括環(huán)形固定架和杯體,環(huán)形固定架固定設置于安裝架,杯體為塑料薄片制成的錐形結構,杯體向上固定在環(huán)形固定架,杯體向下套設在夾緊結構內側,且杯體的側面開設有多個縫隙,多個縫隙向下延伸并交匯于杯體的錐形尖端;當有蒜種落入接蒜杯時,在蒜種自身重力作用下,蒜種由接蒜杯的錐形尖端下落入點播器;

點播器套設在接蒜杯外側并設置于安裝架,點播器的錐形尖端豎直向下,點播器包括對接形成錐形結構的第一錐形片和第二錐形片、以及對稱固定在安裝架的第一軸承座和第二軸承座;第一錐形片和第二錐形片分別一體連接有轉軸,且第一錐形片的轉軸和第二錐形片的轉軸平行設置,第一錐形片的轉軸兩端還軸承連接于第一軸承座和第二軸承座,第二錐形片的轉軸兩端也軸承連接于第一軸承座和第二軸承座;第一錐形片的轉軸一端和第二錐形片的轉軸一端分別向外穿出第二軸承座;第一錐形片的轉軸穿出第二軸承座的部分設置有第一卡接件和鉸接片,該第一卡接件一體連接于第一錐形片的轉軸,該鉸接片的其中一端鉸接連接第一錐形片的轉軸;第二錐形片的轉軸穿出第二軸承座的部分一體連接有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二卡接件與第一卡接件卡接配合,第二卡接件還通過彈簧連接第二軸承座;

支撐桿平行于安裝架,上述鉸接片的另一端鉸接于支撐桿,支撐桿靠近主軸中部安裝支架的端部鉸接有滑輪,當主軸中部的安裝支架跟隨主軸轉動時,滑輪與點播器啟閉結構滑動接觸并帶動支撐桿左右移動來開啟或關閉點播器。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點播器啟閉結構選用相對側面具有滑槽的固定塊,固定塊固定設置于主軸中部的安裝支架上,在該安裝支架跟隨主軸同步轉動的過程中,上述滑輪沿著固定塊的滑槽滑動并帶動支撐桿左右移動來開啟或關閉點播器。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大蒜播種機還包括至少一組蒜種下料控制裝置,一組蒜種下料控制裝置包括兩個蒜種下料控制裝置,一個蒜種下料控制裝置位于上下相對的一組輸送管和一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之間,或者/同時,一個蒜種下料控制裝置位于一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和一組點播器組件之間;

蒜種下料控制裝置包括安裝框架和一組盛蒜杯,安裝框架水平設置,盛蒜杯豎直設置并向下固定于安裝框架;

盛蒜杯為軟質材料制成的錐形結構,盛蒜杯包括杯體固定架和盛蒜杯杯體,杯體固定架固定設置于安裝框架,盛蒜杯杯體為塑料薄片制成的錐形結構,盛蒜杯杯體向上固定在杯體固定架,盛蒜杯杯體的側面開設有多個縫隙,多個縫隙向下延伸并交匯于盛蒜杯杯體的錐形尖端;當有蒜種落入盛蒜杯杯體時,在蒜種自身重力作用下,蒜種由盛蒜杯杯體的錐形尖端下落;

蒜種下料控制裝置還包括固定軸、調節(jié)氣缸和夾緊結構,固定軸的兩端通過軸承座設置在安裝框架上,調節(jié)氣缸設置在安裝框架下方,調節(jié)氣缸的缸筒底部向上鉸接于安裝框架中部,調節(jié)氣缸的伸縮桿端部鉸接有連接件,該連接件遠離調節(jié)氣缸的端部垂直固定在固定軸中部;

夾緊結構固定安裝在固定軸,夾緊結構包括固定件和夾緊環(huán),固定件固定安裝在固定軸上,夾緊環(huán)套設在盛蒜杯杯體外側,且夾緊環(huán)外側通過中間連接件固定安裝在固定件外表面;

位于一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和一組點播器組件之間的蒜種下料控制裝中調節(jié)氣缸由傳感器組件控制,傳感器組件安裝于點播機構的主軸,當傳感器組件未檢測到信號、調節(jié)氣缸的伸縮桿動作時,固定軸在連接件的作用下轉動,使夾緊結構向上夾緊盛蒜杯杯體防止蒜種由盛蒜杯杯體下落,盛蒜杯杯體的縫隙向上高出夾緊結構所在位置;當傳感器組件檢測到信號、調節(jié)氣缸的伸縮桿動作時,固定軸在連接件的作用下轉動,使夾緊結構向下不再夾緊盛蒜杯方便蒜種由盛蒜杯杯體下落于點播機構。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分蒜管包括具有一個蒜種進口、兩個蒜種出口的分蒜管本體,設置在分蒜管本體內部的擋板,貫穿分蒜管本體的轉動軸,垂直設置于轉動軸的微型氣缸。轉動軸的兩端通過軸承座固定于整機機架。分蒜管本體的兩個蒜種出口正對輸送管的頂部開口;擋板底部一體連接于轉動軸;微型氣缸的缸筒底部鉸接連接于整機機架,微型氣缸的伸縮桿端部通過鉸接連桿固定于轉動軸中部;當微型氣缸的伸縮桿伸縮時,鉸接連桿帶動轉動軸繞其自身中心軸線轉動,使擋板跟隨轉動軸同步轉動以循環(huán)遮擋分蒜管的兩個蒜種出口。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包括一個用于容納蒜種、上無蓋下無底的盛蒜殼,一個用于旋轉盛蒜殼的步進電機,一個穿過盛蒜殼側部并伸入盛蒜殼內部的夾緊組件,一個設置在盛蒜殼下方并判斷蒜種鱗芽方向的滑動感應結構;

盛蒜殼外側垂直固定有傳動軸,盛蒜殼的內壁上設置有用于檢測蒜種是否存在并控制夾緊組件動作的傳感器;

夾緊組件包括沿著傳動軸方向設置的第一伸縮氣缸、設置于第一伸縮氣缸伸縮桿端部的尼龍塊,上述傳動軸遠離盛蒜殼的端部固定連接于第一伸縮氣缸的缸筒外表面,尼龍塊穿過盛蒜殼側部以伸入盛蒜殼內部,第一伸縮氣缸的缸筒底部固定于步進電機的動力輸出端,上述盛蒜殼內壁的傳感器通過導線連接于第一伸縮氣缸的控制線路,盛蒜殼內壁的傳感器檢測到信號時,第一伸縮氣缸的伸縮桿向外伸出以驅動尼龍塊夾緊掉落在盛蒜殼內部的蒜種;

滑動感應結構包括滑動連接于整機機架的滑動板、固定于整機機架的第二伸縮氣缸、設置于滑動板表面用于檢測蒜種鱗芽方向以控制步進電機旋轉的傳感器、以及設置于傳感器上方的隔離部件;隔離部件允許蒜種的鱗芽穿過并觸發(fā)滑動板表面的傳感器,且不允許蒜種根部穿過;滑動板表面的傳感器通過導線連接步進電機的控制線路,在滑動板表面的傳感器檢測到信號時,步進電機的動力軸旋轉180度,并進一步帶動第一伸縮氣缸和盛蒜殼旋轉180度,使蒜種鱗芽朝上的落入點播機構或者蒜種下料控制裝置的盛蒜杯;上述盛蒜殼內壁的傳感器還通過導線連接第二伸縮氣缸的控制線路,第二伸縮氣缸的設置方向平行于第二氣缸的設置方向,第二伸縮氣缸的缸筒底部固定于整機機架,第二伸縮氣缸的伸縮桿固定于滑動板側部并推動滑動進行直線往復運動,且當盛蒜殼內壁的傳感器檢測不到蒜種時,第二伸縮氣缸的伸縮桿向外伸出最大,使隔離部件恰好位于盛蒜殼下方。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盛蒜槽上方設置有蒜種減速結構,蒜種減速結構包括減速軸、一體設置于減速軸的多組毛刷,減速軸的兩端通過軸承固定于整機機架,多組毛刷與多個盛蒜槽一一相對,多組毛刷的中部分別具有豁口;當動力裝置驅動減速軸轉動時,多組毛刷跟減速軸同步轉動并向靠近料斗的方向刷動盛蒜槽內的蒜種。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多個盛蒜槽下方還設置有一個輔助盛蒜槽,所述輔助盛蒜槽垂直于盛蒜槽,輔助盛蒜槽下方固定于整機機架用于接收從盛蒜槽掉落的蒜種。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盛蒜槽為傾斜設置的V型結構,盛蒜槽的一端斜向上固定于料斗側部,以方便跟隨料斗同步振動,盛蒜槽的另一端斜向下靠近單粒取種裝置并逐漸變窄以容納單個蒜種被單粒取種裝置吸取或向下掉落在輔助盛蒜槽內,以方便由料斗下落在盛蒜槽內的多個蒜種在向單粒取種中靠近的過程中基于盛蒜槽本身的結構逐漸排列成一條直線,進一步實現單粒取種軸的單粒取種。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整機機架上還固定有壓輥,壓輥位于點播機構后側,且壓輥頂部設置有刮除壓輥表面泥土的刮土板刮土板。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整機機架下方固定有旋耕機,旋耕機位于點播機構前側。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大蒜播種機與現有技術相比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能夠快速、高效、精確的完成單粒取種,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蒜種鱗芽方向的確定,還能夠高效的完成蒜種點播,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全自動化蒜種栽種的優(yōu)點;

2)通過對現有單粒取種裝置的結構進行改進,實現了單粒取種軸旋轉一次完成兩次蒜種噴吸的過程,使得單粒取種的效率提高至少三倍,通過在單粒取種軸的側部設置分蒜管,并在分蒜管的蒜種出口端設置輸送管,提高了單粒取種的精確度;

3)通過對現有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的結構進行改進,使盛蒜殼不再發(fā)生水平方向的位移,而只在步進電機的作用下進行旋轉運動,并通過夾緊組件伸入盛蒜殼內部,以方便夾緊落入盛蒜殼內部的蒜種,同時,在盛蒜殼下方設置滑動感應結構,完成蒜種鱗芽方向的判定,防止蒜種的鱗芽方向未經判定直接由盛蒜殼落入點播機構或者蒜種下料控制裝置;

4)通過對現有點播機構的結構進行改進,實現多組點播器組件的旋轉播種,提高點播效率;

5)在本實用新型的輸送管、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之間,或者/同時,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點播機構之間增設蒜種下料控制裝置,實現對蒜種的減速、暫存和導向,防止蒜種下落速度過快發(fā)生亂蹦現象,提高蒜種下落的精確度。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主視圖;

附圖2是圖1的結構右視圖;

附圖3是圖2中標號①的放大結構圖;

附圖4是圖2中分蒜管的放大結構剖視圖;

附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單粒取種裝置的結構主視圖;

附圖6是圖5的Ⅰ-Ⅰ向剖視圖;

附圖7是圖5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8是單粒取種裝置中氣體換向裝置工作時的狀態(tài)圖一;

附圖9是單粒取種裝置中氣體換向裝置工作時的狀態(tài)圖二;

附圖10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一或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11是圖10的結構俯視圖;

附圖12是圖10的Ⅱ-Ⅱ向放大剖視圖;

附圖13是圖10的放大結構左視圖;

附圖14是本實用新型中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15是本實用新型中點播機構的結構主視圖;

附圖16是圖15中第三安裝支架的放大結構右視圖;

附圖17是圖15中第二安裝支架的放大結構右視圖;

附圖18是圖15中限位組件的放大結構右視圖;

附圖19是圖18去掉支臂后的結構視圖;

附圖20是圖15中限位組件與第一安裝支架相連的放大結構右視圖;

附圖21是圖15中第一安裝支架環(huán)形等間距的鉸接六個左側點播器組件的放大結構右視圖;

附圖22是圖21中一個左側點播器組件的放大結構視圖;

附圖23是圖15中左側點播器組件的局部結構放大圖;

附圖24是圖23的結構俯視圖;

附圖25是圖23中點播器的結構俯視圖;

附圖26是圖23中接蒜杯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附圖27是本實用新型中蒜種減速結構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附圖28是本實用新型中盛蒜槽的放大結構立體圖;

附圖29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簡圖。

圖中各標號表示:

A1、牽引機機架,A2、整機機架,A3、升降氣缸;

B、料斗,C、盛蒜槽,D、單粒取種裝置,E、分蒜管,F、輸送管,

G、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H、點播機構,K、蒜種減速結構,L、輔助盛蒜槽,

M、第一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

X、壓輥,Y、旋耕機,Z、刮土板;

D1、風機,D2、單粒取種軸,D3、隔板,D4、第一內腔,D5、第二內腔,

D6、第一組噴吸孔,D7、第二組噴吸孔,D8、密封殼體,D9、中間軸,

D10、第一氣缸,D11、第二氣缸,D12、第一安裝座,D13、第二安裝座,

D14、隔離板,D15、第一容腔,D16、第二容腔,D17、第三容腔,

D18、第四容腔,D19、第五容腔,D20、進氣管,D21、排氣管,

D22、第一密封塊,D23、第二密封塊,D24、活動連桿,D25、固定連桿,

D26、滑動座,D27、導向孔,D28、第一半軸,D29、第二半軸,

D30、聯(lián)軸器,D31、第一管道,D32、第二管道,D33、開口;

E1、分蒜管本體,E2、擋板,E3、轉動軸,E4、微型氣缸,E5、鉸接連桿;

G1、盛蒜殼,G2、步進電機,G3、傳動軸,G4、傳感器一,G5、傳感器二,

G6、第一伸縮氣缸,G7、尼龍塊,G8、滑動板,G9、第二伸縮氣缸,

G10、隔離部件;

100、主軸,200、軸承座,300、左側點播器組件,400、右側點播器組件,

500、點播器啟閉結構,600、第一安裝支架,700、第二安裝支架,

800、第三安裝支架,900、限位組件;

310、安裝架,320、接蒜杯,330、支撐桿,340、點播器,350、固定套;

321、環(huán)形固定架,322、杯體;

331、滑輪;

341、第一錐形片,342、第二錐形片,343、第一軸承座,

344、第二軸承座,345、轉軸,346、第一卡接件,347、鉸接片,

348、第二卡接件,349、彈簧;

501、滑槽;

910、固定安裝板,911、限位輪,920、偏心安裝板,921、圓形開口,

930、支臂;

K1、減速軸,K2、毛刷,K3、豁口;

M1、安裝框架,M2、盛蒜杯,M3、杯體固定架,M4、盛蒜杯杯體,

M5、縫隙,M6、固定軸,M7、調節(jié)氣缸,M8、軸承座,M9、連接件,

M10、套管,M11、夾緊環(huán),M12、中間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28,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大蒜播種機作以下詳細說明。

如附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大蒜播種機,其結構包括

一個用于盛放蒜種的料斗B;

一個用于獲取蒜種的單粒取種裝置D,該單粒取種裝置D上設置有吸取單粒蒜種的噴吸孔;

一個用于將鱗芽朝上的蒜種進行點播的點播機構H。

為了提高現有大蒜播種機的單粒取種效率和單粒取種精確度,上述單粒取種裝置D具有兩組吸取單粒蒜種的噴吸孔,兩組噴吸孔平行且相對設置。

為進一步提高判定蒜種鱗芽方向的效率和蒜種的點播效率:

大蒜播種機還包括

一組用于接收單粒取種裝置D中噴出蒜種的分蒜管E,該組分蒜管E與單粒取種裝置D的一組噴吸孔一一相對,且每個分蒜管E具有兩個豎直向下的蒜種出口;

兩組平行設置并使單粒蒜種鱗芽朝上或朝下下落的輸送管F,輸送管F可以選用彈簧導管,兩組輸送管F正對上述一組分蒜管E的蒜種出口;

兩組用于對輸送管F中下落的單粒蒜種進行判斷并確保蒜種鱗芽朝上下落進入點播機構H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兩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位于兩組輸送管F下方、點播機構H上方。

料斗B底部通過振動裝置安裝在整機機架A2,料斗B側部設置有多個向下傾斜的盛蒜槽C,振動裝置工作時,料斗B發(fā)生振動,料斗B內部的蒜種則會很順利的進入盛蒜槽C。

單粒取種裝置D位于盛蒜槽C遠離料斗B的端部,且單粒取種裝置D的一組噴吸孔與上述多個盛蒜槽C一一相對,單粒取種裝置D的一組噴吸孔從上述多個盛蒜槽C獲取蒜種;

點播機構H包括六組點播器組件,六組點播器組件平行設置并繞著同一軸線旋轉,點播機構H中的同一組點播器組件與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一一相對;

上述料斗B、單粒取種裝置D、分蒜管E、輸送管F、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點播機構H、依次設置在整機機架A2上,整機機架A2的一側向下鉸接連接于牽引機機架A1,整機機架A2中部通過升降氣缸A3鉸接連接牽引機機架A1,且單粒取種裝置D和點播機構H在牽引機動力裝置的作用下進行方向相反的旋轉運動。

考慮到現有田地尺寸、以及大蒜蒜種的栽種效率,參考附圖5,單粒取種裝置D的具體結構包括風機D1,連接風機D1中排風口和吸風口的氣體換向裝置,以及一根單粒取種軸D2,單粒取種軸D2通過傳動組件連接牽引機動力裝置,并在動力裝置的驅動下繞自身中心軸線旋轉,旋轉方向是逆時針方向。

參考附圖6,單粒取種軸D2為兩端封閉、內部中空的管狀結構,單粒取種軸D2的兩端通過軸承座安裝于整機機架A2,單粒取種軸D2的內部設置有隔板D3,隔板D3重合于單粒取種軸D2的中心軸線并將單粒取種軸D2的內腔均勻分割成不連通的第一內腔D4和第二內腔D5;

單粒取種軸D2的表面相對開設有用于噴吸蒜種的第一組噴吸孔D6和第二組噴吸孔D7,第一組噴吸孔D6和所述第二組噴吸孔D7分別是包括十四個噴吸蒜種的噴吸孔,第一組噴吸孔D6和所述第二組噴吸孔D7分別平行于單粒取種軸D2的中心軸線并相對連通第一內腔D4和第二內腔D5。

參考附圖7、8、9,氣體換向裝置的結構包括一個內部中空的密封殼體D8、一根中間軸D9、對稱設置在密封殼體D8外表面的第一氣缸D10和第二氣缸D11,第一氣缸D10和第二氣缸D11通過電磁閥控制,且第一氣缸D10和第二氣缸D11的活塞桿動作相反。密封殼體D8的內部平行設置有四塊隔離板D14,四塊隔離板D14依次排列將密封殼體D8分割成五個容腔,五個容腔分別稱為第一容腔D15、第二容腔D16、第三容腔D17、第四容腔D18和第五容腔D19,每塊隔離板D14上開設有連通相鄰兩個容腔的開口D33。密封殼體D8的外側設置有進氣管D20和排氣管D21,進氣管D20連通風機D1排風口和第二容腔D16,排氣管D21連通風機D1吸風口和第四容腔D18;密封殼體D8的外側還設置有第一管道D31和第二管道D32,第一管道D31連通第三容腔D17和第一內腔D4,第二管道D32連通分別連通第一容腔D15、第五容腔D19和第二內腔D5。中間軸D9垂直穿過密封殼體D8的五個容腔,中間軸D9上連接有第一密封塊D22和第二密封塊D23,第一密封塊D22和第二密封塊D23相對位于密封殼體D8的第二容腔D16和第四容腔D18內,中間軸D9的兩端向外伸出密封殼體D8并分別通過連桿組件鉸接連接于第一氣缸D10和第二氣缸D11的活塞桿端部,且密封殼體D8與中間軸D9的接觸位置設置有密封圈,以保證密封殼體D8在工作時的密封性能。連桿組件包括活動連桿D24和固定連桿D25,活動連桿D24的一個端部通過鉸接件連接于中間軸D9端部,活動連桿D24的另一個端部通過鉸接件連接于第一氣缸D10或第二氣缸D11的活塞桿端部;固定連桿D25的一端固定于密封殼體D8側面,固定連桿D25的另一端鉸接連接于活動連桿D24,且固定連桿D25與活動連桿D24的鉸接點位于活動連桿D24的兩個鉸接件之間。這種連桿組件的結構,使活動連桿D24在第一氣缸D10或第二氣缸D11的活塞桿作用下始終繞著固定連桿D25與活動連桿D24的鉸接點轉動,在轉動過程中同時帶動中間軸D9移動。當電磁閥控制第一氣缸D10和第二氣缸D11動作時,中間軸D9移動,第一密封塊D22阻斷第一容腔D15和第二容腔D16之間的連通,第二密封塊D23阻斷第三容腔D17和第四容腔D18之間的連通,實現第一管道D31的排氣,第二管道D32的吸氣,或者,第一密封塊D22阻斷第二容腔D16和第三容腔D17之間的連通,第二密封塊D23阻斷第四容腔D18和第五容腔D19之間的連通,實現第一管道D31的吸氣,第二管道D32的排氣。

在風機D1工作、動力裝置通過傳動組件驅動單粒取種軸D2旋轉一周的過程中,單粒取種軸D2在氣體換向裝置的作用下通過第一組噴吸孔D6和第二組噴吸孔D7依次完成吸氣和噴氣兩個動作,且第一組噴吸孔D6完成吸氣或噴氣的動作時第二組噴吸孔D7恰好完成噴氣或吸氣的動作。

在上述敘述中,針對中間軸D9在密封殼體D8內的設置方向和作用,還在密封殼體D8內部固定滑動座D26,滑動座D26位于第三容腔D17內,滑動座D26上開設有導向孔D27;中間軸D9中部位于滑動座D26的導向孔D27內并沿著導向孔D27的開設方向滑動,以保證中間軸D9的運動軌跡,更好的實現氣體換向裝置的排氣和吸氣??紤]到密封殼體D8的大小以及中間軸D9穿過密封殼體D8五個容腔時所需要具備的長度,參考附圖8、9,中間軸D9的結構可以包括第一半軸D28和第二半軸D29,第一半軸D28和第二半軸D29分體設置,第一半軸D28和第二半軸D29的其中一個端部對接并滑動設置于上述固定座的導向孔D27,且第一半軸D28和第二半軸D29的該端部不會脫離固定座的導向孔D27。當然,針對中間軸D9的結構,參考附圖,第一半軸D28和第二半軸D29的其中一個端部通過聯(lián)軸器D30相連并滑動設置于上述固定座的導向孔D27,這也是一個可行的技術方案。

在單粒取種裝置D的結構基礎上,結合附圖15-26,進一步對點播機構H的結構進行改進,點播機構H包括六組點播器組件,每組點播器組件包括相對設置的左側點播器組件300和右側點播器組件400,以及設置在左側點播器組件300和右側點播器組件400之間的點播器啟閉結構500,也就是說,左側點播器組件300、右側點播器組件400和點播器啟閉結構500的數量分別為六個。

點播機構H還包括一根主軸100,主軸100水平設置,主軸100的兩端通過軸承座200安裝于整機機架A2,主軸100的其中一端通過傳動組件連接牽引機的動力裝置,主軸100在動力裝置的作用下繞自身軸線旋轉,主軸100的旋轉方向為順時針。

點播機構H還包括三個安裝支架,為方便區(qū)分,將三個安裝支架稱為第一安裝支架600、第二安裝支架700、第三安裝支架800,第一安裝支架600、第二安裝支架700、第三安裝支架800,平行設置并依次垂直固定于主軸100的左部、中部、右部,六個點播器啟閉結構500環(huán)形等間距的固定于第二安裝支架700,六個左側點播器組件300以主軸100為中心軸線環(huán)形等間距的鉸接連接第一安裝支架600和第二安裝支架700,六個右側點播器組件400以主軸100為中心軸線環(huán)形等間距的鉸接連接第二安裝支架700和第三安裝支架800,且左側點播器組件300和第二安裝支架700的鉸接點重合于右側點播器組件400和第二安裝支架700的鉸接點。

點播機構H還包括一個用于控制左側點播器組件300和右側點播器組件400的點播器340尖端始終豎直向下的限位組件900,限位組件900包括固定安裝板910、偏心安裝板920和支臂930,固定安裝板910和偏心安裝板920平行設置,固定安裝板910垂直固定于主軸100左端,固定安裝板910的右表面環(huán)形設置有限位輪911,限位輪911所在的圓心位于主軸100上方,且限位輪911所在的圓心到主軸100的距離等于上述支臂930的長度;偏心安裝板920表面開設圓形開口921,偏心安裝板920的圓形開口921外切于固定安裝板910的限位輪911外表面;支臂930的數量為六個,每個支臂930均豎直設置,任一支臂930一端鉸接連接于偏心安裝板920的右表面,該支臂930另一端鉸接連接第一安裝支架600,且該支臂930與第一安裝支架600的鉸接點重合于左側點播器組件300與第一安裝支架600的鉸接點。偏心安裝板920繞著圓形開口921的圓形運動,即偏心安裝板920繞著主軸100進行偏心運動,最終實現了左側點播器組件300和右側點播器組件400繞主軸100轉動時點播器340尖端豎直向下的目的。

牽引機的動力裝置驅動主軸100轉動一周的過程中,第一安裝支架600、第二安裝支架700、第三安裝支架800跟隨主軸100同步轉動,左側點播器組件300和右側點播器組件400的點播器340尖端在限位組件900的作用下始終豎直向下,點播器啟閉結構500控制同一組點播器組件中的左側點播器組件300和右側點播器組件400同時啟閉一次。

針對上述左側點播器組件300和右側點播器組件400,結合附圖23、24,其結構分別包括一個安裝架310、一組接蒜杯320、一組點播器340和一根支撐桿330,左側點播器組件300的一組接蒜杯320和右側點播器組件400的一組接蒜杯320排列呈一條直線并相對位于一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下方,也就是說,一組接蒜杯320包括七個接蒜杯320,一組點播器340包括七個點播器340。

安裝架310水平放置,左側點播器組件300的安裝架310兩端鉸接連接相鄰設置的第一安裝支架600和第二安裝支架700,右側點播器組件400的安裝架310兩端鉸接連接相鄰設置的第二安裝支架700和第三安裝支架800,且左側點播器組件300的安裝架310和第二安裝支架700的鉸接點重合于右側點播器組件400的安裝架310和第二安裝支架700的鉸接點。

結合附圖26,接蒜杯320為軟質材料制成的錐形結構,接蒜杯320包括環(huán)形固定架321和杯體322,環(huán)形固定架321固定設置于安裝架310,杯體322為塑料薄片制成的錐形結構,杯體322向上固定在環(huán)形固定架321,杯體322向下套設在夾緊結構內側,且杯體322的側面開設有多個縫隙M5,多個縫隙M5向下延伸并交匯于杯體322的錐形尖端;當有蒜種落入接蒜杯320時,蒜種外表面均會與杯體322的內表面發(fā)生摩擦,由于蒜種與杯體322的摩擦點過多,在蒜種自身重力作用下,蒜種由接蒜杯320的錐形尖端緩慢的下落入點播器340。

點播器340套設在接蒜杯320外側并設置于安裝架310,點播器340的錐形尖端豎直向下,結合附圖22、25,點播器340包括對接形成錐形結構的第一錐形片341和第二錐形片342、以及對稱固定在安裝架310的第一軸承座343和第二軸承座344;第一錐形片341和第二錐形片342分別一體連接有轉軸345,且第一錐形片341的轉軸345和第二錐形片342的轉軸345平行設置,第一錐形片341的轉軸345兩端還軸承連接于第一軸承座343和第二軸承座344,第二錐形片342的轉軸345兩端也軸承連接于第一軸承座343和第二軸承座344;第一錐形片341的轉軸345一端和第二錐形片342的轉軸345一端分別向外穿出第二軸承座344;第一錐形片341的轉軸345穿出第二軸承座344的部分設置有第一卡接件346和鉸接片347,該第一卡接件346一體連接于第一錐形片341的轉軸345,該鉸接片347的其中一端鉸接連接第一錐形片341的轉軸345;第二錐形片342的轉軸345穿出第二軸承座344的部分一體連接有第二卡接件348,第二卡接件348與第一卡接件346卡接配合,第二卡接件348還通過彈簧349連接第二軸承座344。

結合附圖23、24,支撐桿330平行于安裝架310,上述鉸接片347的另一端鉸接于支撐桿330,支撐桿330靠近第二安裝支架700的端部鉸接有滑輪331,當第二安裝支架700跟隨主軸100轉動時,滑輪331與點播器啟閉結構500滑動接觸并帶動支撐桿330左右移動來開啟或關閉點播器340。

參考附圖17,點播器啟閉結構500選用相對側面具有滑槽501的固定塊,固定塊固定設置于第二安裝支架700上,在第二安裝支架700跟隨主軸100同步轉動的過程中,上述滑輪331沿著固定塊的滑槽501滑動并帶動支撐桿330左右移動來開啟或關閉點播器340。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涉及的大蒜播種機還包括第一蒜種下料控制裝置M和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第一蒜種下料控制裝置M有兩個,分別位于上下相對的一組輸送管F和一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之間;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也有兩個,分別位于上下相對的一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個一組點播器組件機構之間。

參考附圖10、11,第一蒜種下料控制裝置M和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分別包括一個安裝框架M1和十四個盛蒜杯M2,安裝框架M1水平設置,十四個盛蒜杯M2豎直設置并向下固定于安裝框架M1,同一個蒜種下料控制裝置中的盛蒜杯M2一一相對設置在同一組輸送管F正下方、同一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正上方。

盛蒜杯M2為軟質材料制成的錐形結構,盛蒜杯M2包括杯體固定架M3和盛蒜杯杯體M4,杯體固定架M3固定設置于安裝框架M1,盛蒜杯杯體M4為塑料薄片制成的錐形結構,盛蒜杯杯體M4向上固定在杯體固定架M3,盛蒜杯杯體M4的側面開設有多個縫隙M5,多個縫隙M5向下延伸并交匯于盛蒜杯杯體M4的錐形尖端;當有蒜種落入盛蒜杯杯體M4時,在蒜種自身重力作用下,蒜種由盛蒜杯杯體M4的錐形尖端下落。

參考附圖12、13,第一蒜種下料控制裝置M和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還分別包括一根固定軸M6、一個調節(jié)氣缸M7和十四個夾緊結構,固定軸M6的兩端通過軸承座M8設置在安裝框架M1上,調節(jié)氣缸M7設置在安裝框架M1下方,調節(jié)氣缸M7的缸筒底部向上鉸接于安裝框架M1中部,調節(jié)氣缸M7的伸縮桿端部鉸接有連接件M9,該連接件M9遠離調節(jié)氣缸M7的端部垂直固定在固定軸M6中部。

每個夾緊結構固定安裝在固定軸M6,夾緊結構包括固定件和夾緊環(huán)M11,固定件固定安裝在固定軸M6上,夾緊環(huán)M11套設在盛蒜杯杯體M4外側,且夾緊環(huán)M11外側通過中間連接件M12固定安裝在固定件外表面。

針對位于點播機構H正上方的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其調節(jié)氣缸M7由傳感器組件控制,傳感器組件安裝于點播機構H的主軸100。在主軸100的旋轉一周的過程中,點播機構H的六個點播器組件分別完成一次點播動作,相對應的,單粒取種裝置D旋轉的單粒取種軸D2旋轉了三圈,且單粒取種軸D2每旋轉一圈完成兩次吸取蒜種和噴出蒜種的動作,再加上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設置有兩組,基于此,參考附圖3,優(yōu)選傳感器組件包括六個傳感器信號發(fā)射端a、b、c、d、e、f和兩個傳感器信號接收端p、q,其中三個傳感器信號發(fā)射端a、b、c和一個傳感器信號接收端p位于同一個平面內,剩余三個傳感器信號發(fā)射端d、e、f和剩余一個傳感器信號接收端q位于另一個平面內,且六個傳感器信號發(fā)射端a、d、b、e、c、f交錯設置,位于同一個平面內的三個傳感器信號發(fā)射端a、b、c或者d、e、f環(huán)形等間距的固定于主軸100外表面,兩個傳感器信號接收端p、q固定于套管M10內壁,且套管M10固定于整機機架A2。在主軸100的旋轉過程中,當其中一組點播器組件恰好位于其中一個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下方時,其中一個對射式傳感器的信號接收端a恰好對接該傳感器的信號發(fā)射端p,則該對射式傳感器通過導線連接調節(jié)氣缸M7的控制線路,調節(jié)氣缸M7的伸縮桿動作,位于盛蒜杯M2內部的蒜種豎直下落在上述點播器組件中。隨著主軸100的繼續(xù)旋轉,與上述點播器組件相鄰的另一組點播器組件旋轉至另一個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下方時,與對射式傳感器的信號接收端a相鄰且不位于同一個平面內的傳感器信號發(fā)射端d恰好對接該傳感器的信號發(fā)射端q,則該對射式傳感器通過導線連接調節(jié)氣缸M7的控制線路,調節(jié)氣缸M7的伸縮桿動作,位于盛蒜杯M2內部的蒜種豎直下落在上述點播器組件中。至主軸100旋轉一周時,每一個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都完成了三次夾緊和落種工作,點播機構H完成了六次蒜種點播工作,整體種植效率十分高。

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的具體工作過程:當對射式傳感器未檢測到信號時,與該對射式傳感器相連的調節(jié)氣缸M7的伸縮桿動作,固定軸M6在連接件M9的作用下轉動,使夾緊結構向上夾緊盛蒜杯杯體M4防止蒜種由盛蒜杯杯體M4下落,盛蒜杯杯體M4的縫隙M5向上高出夾緊結構所在位置;當對射式傳感器檢測到信號時,與該對射式傳感器相連的調節(jié)氣缸M7的伸縮桿反向動作,固定軸M6在連接件M9的作用下反向轉動,使夾緊結構向下不再夾緊盛蒜杯M2方便蒜種由盛蒜杯杯體M4下落于點播機構H。

針對上述敘述,需要補充的一點是,當點播機構H中其中一組點播器組件隨著主軸100轉動至最低點時,點播機構H在整機機架A2和升降氣缸A3的作用下使該組點播器組件的點播器340插入泥土中,支撐桿330端部的滑輪331沿著點播器啟閉結構500的滑槽501滑動,通過支撐桿330的水平移動、以及連接第二卡接件348和第二軸承座344的彈簧349,完成點播器340的開啟,也就是說,第一錐形片341和第二錐形片342分離,點播器340中的蒜種由此落入泥土中,點播器340繼續(xù)跟隨主軸100同步轉動,支撐桿330和彈簧349復位,點播器340再次關閉。

針對上述敘述,需要說明的是,傳感器和調節(jié)氣缸M7相連,以實現對調節(jié)氣缸M7伸縮桿的控制,屬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不對上述兩個部件的連接進行詳細敘述。

在本實用新型中,還需要進一步敘述的是分蒜管E,參考附圖4,其結構包括具有一個蒜種進口、兩個蒜種出口的分蒜管本體E1,設置在分蒜管本體E1內部的擋板E2,貫穿分蒜管本體E1的轉動軸E3,垂直設置于轉動軸E3的微型氣缸E4。轉動軸E3兩端通過軸承座固定連接于整機機架A2。分蒜管本體E1的兩個蒜種出口正對輸送管F的頂部開口D33;擋板E2底部一體連接于轉動軸E3;微型氣缸E4的缸筒底部鉸接連接于整機機架A2,微型氣缸E4的伸縮桿端部通過鉸接連桿E5固定于轉動軸E3中部;當微型氣缸E4的伸縮桿伸縮時,鉸接連桿E5帶動轉動軸E3繞其自身中心軸線轉動,使擋板E2跟隨轉動軸E3同步轉動以循環(huán)遮擋分蒜管E的兩個蒜種出口。

為了減小本實用新型的體積,縮短蒜種的輸送行程,參考附圖14,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包括一個用于容納蒜種、上無蓋下無底的盛蒜殼G1,一個用于旋轉盛蒜殼G1的步進電機G2,一個穿過盛蒜殼G1側部并伸入盛蒜殼G1內部的夾緊組件,一個設置在盛蒜殼G1下方并判斷蒜種鱗芽方向的滑動感應結構。其中,附圖14中,箭頭方向表示第二伸縮氣缸G9的伸縮桿縮回方向。

在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中,盛蒜殼G1外側垂直固定有傳動軸G3,盛蒜殼G1的內壁上設置有用于檢測蒜種是否存在并控制夾緊組件動作的傳感器一G4。

在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中,夾緊組件包括沿著傳動軸G3方向設置的第一伸縮氣缸G6、設置于第一伸縮氣缸G6伸縮桿端部的尼龍塊G7,上述傳動軸G3遠離盛蒜殼G1的端部固定連接于第一伸縮氣缸G6的缸筒外表面,尼龍塊G7穿過盛蒜殼G1側部以伸入盛蒜殼G1內部,第一伸縮氣缸G6的缸筒底部固定于步進電機G2的動力輸出端,上述盛蒜殼G1內壁的傳感器一G4通過導線連接于第一伸縮氣缸G6的控制線路,盛蒜殼G1內壁的傳感器檢測到信號時,第一伸縮氣缸G6的伸縮桿向外伸出以驅動尼龍塊G7夾緊掉落在盛蒜殼G1內部的蒜種。

在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中,滑動感應結構包括滑動連接于整機機架A2的滑動板G8、固定于整機機架A2的第二伸縮氣缸G9、設置于滑動板G8表面用于檢測蒜種鱗芽方向以控制步進電機G2旋轉的傳感器二G5、以及設置于傳感器二G5上方的隔離部件G10;隔離部件G10可以選用隔離網,隔離網的網孔允許蒜種的鱗芽穿過并觸發(fā)滑動板G8表面的傳感器二G5,且不允許蒜種根部穿過;傳感器二G5通過導線連接步進電機G2的控制線路,在傳感器二G5檢測到信號時,步進電機G2的動力軸旋轉180度,并進一步帶動第一伸縮氣缸G6和盛蒜殼G1旋轉180度,使蒜種鱗芽朝上的落入點播機構H或者蒜種下料控制裝置的盛蒜杯M2;上述傳感器一G4還通過導線連接第二伸縮氣缸G9的控制線路,第二伸縮氣缸G9的設置方向平行于第二氣缸D11的設置方向,第二伸縮氣缸G9的缸筒底部固定于整機機架A2,第二伸縮氣缸G9的伸縮桿固定于滑動板G8側部并推動滑動進行直線往復運動,且當傳感器一G4檢測不到蒜種時,第二伸縮氣缸G9的伸縮桿向外伸出最大,使隔離部件G10恰好位于盛蒜殼G1下方。

單粒取種裝置D的結構改進后,為了方便其完成取種,盛蒜槽C上方設置有蒜種減速結構K,參考附圖27,蒜種減速結構K包括減速軸K1、一體設置于減速軸K1的十四組毛刷K2,十四組毛刷K2與多個盛蒜槽C一一相對,十四組毛刷K2的中部分別具有豁口K3;減速軸K1連接牽引機的動力裝置,當動力裝置驅動減速軸K1轉動時,多組毛刷K2跟減速軸K1同步轉動并向靠近料斗B的方向刷動盛蒜槽C內的蒜種,也就是說,減速軸K1與單粒取種軸D2同向旋轉。

在單粒取種過程中,還會發(fā)生蒜種掉落的現象,為了降低蒜種的消耗成本,參考附圖29,多個盛蒜槽C下方還設置有一個輔助盛蒜槽L,輔助盛蒜槽L垂直于盛蒜槽C,輔助盛蒜槽L下方固定于整機機架A2用于接收從盛蒜槽C掉落的蒜種。

參考附圖28,盛蒜槽C為傾斜設置的V型結構,盛蒜槽C的一端斜向上固定于料斗B側部,以方便跟隨料斗B同步振動,盛蒜槽C的另一端斜向下靠近單粒取種裝置D并逐漸變窄以容納單個蒜種被單粒取種裝置D吸取或向下掉落在輔助盛蒜槽L內,以方便由料斗B下落在盛蒜槽C內的多個蒜種在向單粒取種中靠近的過程中基于盛蒜槽C本身的結構逐漸排列成一條直線,進一步實現單粒取種軸D2的單粒取種。

參考附圖1、2,整機機架A2上還固定有壓輥X,壓輥X位于點播機構H后側,且壓輥X頂部設置有刮除壓輥X表面泥土的刮土板Z刮土板Z。

參考附圖1、2,整機機架A2下方固定有旋耕機Y,旋耕機Y位于點播機構H前側。

以其中一個盛蒜槽C為例,參考附圖29,對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進行詳細敘述:

1)將蒜種放入料斗B中,在振動裝置的作用下,蒜種由料斗B進的底部出口落入盛蒜槽C,盛蒜槽C上方的蒜種減速結構K工作,減速軸K1在動力裝置作用下進行逆時針旋轉,減速軸K1上的毛刷K2將盛蒜槽C內部的蒜種向靠近料斗B的方向刷動,防止盛蒜槽C內部的蒜種過多,基于盛蒜槽C本身的結構特點,多個蒜種逐漸靠近單粒取種軸D2的過程中排列成一條直線,以便于單粒取種軸D2吸住蒜種,或者蒜種由盛蒜槽C和單粒取種軸D2的間隙向下掉落在輔助盛蒜槽L內;

2)單粒取種裝置D位于盛蒜槽C遠離料斗B的端部,單粒取種軸D2在動力裝置的作用下進行逆時針旋轉,單粒取種軸D2上具有兩個相對轉過盛蒜槽C的噴氣孔,單粒取種中的兩個噴氣孔在氣體換向裝置的作用下依次交替完成吸氣和噴氣動作;當單粒取種軸D2旋轉,其中一個噴氣孔正對盛蒜槽C時,該噴氣孔進行吸氣動作并吸取盛蒜槽C內部的蒜種,隨著單粒取種軸D2的繼續(xù)旋轉,上述噴氣孔旋轉至正對分蒜管E的蒜種進口端,上述噴氣孔在氣體換向裝置的作用下開始向外噴氣,則由此將已經吸住的蒜種噴出,并落入分蒜管本體E1的蒜種進口,在分蒜管本體E1內部擋板E2的作用下,該蒜種由分蒜管本體E1的其中一個蒜種出口下落;在上述噴氣孔向外噴出蒜種的時候,單粒取種軸D2的另一個噴氣孔正好旋轉至盛蒜槽C位置,該噴氣孔也在氣體換向裝置的作用下進行吸氣動作并吸取盛蒜槽C內部的蒜種,隨后進行與上一個噴氣孔相同的動作,且該噴氣孔將吸住的蒜種向外噴出時,貫穿分蒜管本體E1的轉動軸E3在微型氣缸E4的作用下發(fā)生轉動,分蒜管本體E1內部的擋板E2同時發(fā)生轉動,使蒜種由分蒜管本體E1的另一個蒜種出口下落;

3)單粒取種軸D2每旋轉一周每個噴氣孔各完成一次取種和落種動作,則分蒜管E的兩個出口端間隔一定的時間段分別下落一個蒜種,由分蒜管E的蒜種出口下落的蒜種通過輸送管F落入第一蒜種下料控制裝置M,通過第一蒜種下料控制裝置M完成蒜種的減速、導向和暫存,并進一步下落在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的盛蒜殼G1內,在此過程中,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滑動感應結構中的滑動板G8在盛蒜殼G1內壁的傳感器檢測不到信號時,第二伸縮氣缸G9的伸縮桿向外伸出最大,使滑動板G8上方的隔離部件G10恰好位于盛蒜殼G1下方;

4)蒜種落在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的盛蒜殼G1內,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對蒜種的鱗芽方向進行判定,并使蒜種鱗芽朝上的下落在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的盛蒜杯M2內,在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中調節(jié)氣缸M7的作用下,完成蒜種的減速、導向和暫存,在調節(jié)氣缸M7接收到來自點播機構H中傳感器組件的信號時,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中調節(jié)氣缸M7工作,夾緊結構松開盛蒜杯M2,鱗芽朝上的蒜種下落,并正好落在點播機構H的其中一個點播器340內;

5)點播機構H的主軸100在動力裝置的作用下進行順指針旋轉運動,則鉸接在安裝支架的點播器340也隨著主軸100進行順時針旋轉運動,當點播器340接收到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下落的蒜種時,點播器340的第一錐形片341和第二錐形片342處于對接狀態(tài);隨著主軸100的旋轉,點播器340在限位組件900的作用下始終保持尖端豎直向下,當點播器340旋轉至最低點時,點播器340插入泥土中,點播器340的第一錐形片341和第二錐形片342在點播器啟閉結構500的作用下分離,蒜種落入泥土中,點播器340繼續(xù)跟隨主軸100旋轉,點播器340離開泥土后,點播器340的第一錐形片341和第二錐形片342在點播器啟閉結構500的作用下再次對接,以等待下一次蒜種的落入。

在上述敘述中,隨著單粒取種軸D2的旋轉,由單粒取種軸D2取得的蒜種落入分蒜管E,并由分蒜管E的兩個蒜種出口交替下落于不同的輸送管F中,再由不同的輸送管F落在與其相對的第一蒜種下料控制裝置M、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點播機構H的點播器340中。直至點播機構H的主軸100旋轉一圈,單粒取種軸D2已經旋轉里三圈,完成了六次取種和落種動作,分蒜管E的蒜種進口端完成了六次取種動作,分蒜管E的兩個蒜種出口端分別完成了三次落種動作,正對分蒜管E一個蒜種出口端的第一蒜種下料控制裝置M則相應的依次完成了三個蒜種的減速、導向和暫存,第一蒜種下料控制裝置M的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也相應的完成了三次蒜種鱗芽方向的判定,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下方的第二蒜種下料控制裝置N也進一步依次完成了三個蒜種的減速、導向和暫存。由于點播機構H上方設置兩個自動識別和調向裝置G,所以,點播機構H中環(huán)形設置的六個點播器340均完成了取種和點播動作。

從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來說,點播機構H的主軸100旋轉了一圈,本實用新型栽種了六行十四列蒜種。

在本實用新型中,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無論是蒜種減速結構K的減速軸K1,還是單粒取種裝置D中的單粒取種軸D2,或者,點播機構H中的主軸100,他們都可以通過過傳動組件連接牽引機的動力裝置,也可以外連獨立的動力裝置,實現自身的旋轉工作,需要強調的是,點播機構H的主軸100旋轉一圈,單粒取種軸D2旋轉三圈,減速軸K1旋轉的全圈數則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定。

綜上所述,以上內容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該具體實施方式部分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汽车| 德兴市| 塔河县| 彰化县| 兴安盟| 射洪县| 新津县| 潍坊市| 柞水县| 平舆县| 隆昌县| 镶黄旗| 乌海市| 建昌县| 湘潭市| 凭祥市| 日照市| 南和县| 始兴县| 沙湾县| 交口县| 桦甸市| 哈巴河县| 龙泉市| 马鞍山市| 柳江县| 永川市| 太原市| 永春县| 伊春市| 四子王旗| 蚌埠市| 新泰市| 金沙县| 开原市| 清水河县| 柯坪县| 蓝田县| 德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