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防治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有害蟻類的清除裝置。
背景技術:
白蟻是世界性害蟲,危害范圍非常廣,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白蟻給人們帶來的危害是嚴重的,同時也是隱蔽性和廣泛性的。據統(tǒng)計,我國因白蟻危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約20~25億元人民幣。
白蟻的種類有很多種,其中我國危害較嚴重的有土木棲的家白蟻和散白蟻、士棲的黑翅大白蟻。以前常用的防治方法如下:
噴粉法:在白蟻分群時是使用藥劑消滅的效果最佳時期。土、木白蟻具有相互接觸吮舔習性,即白蟻在爬行時如遇到同一群體的個體便相互用口器或觸角交接,借以傳遞信息。如白蟻身上沾有雜質或異物時,就彼此吮舔。利用這個習性,將滅蟻粉劑噴在部分白蟻身上,就能使其互相傳染中毒,造成全巢覆滅。此方法的缺點是對找不到活白蟻、蟻巢、蟻路的地方不適用;在找到白蟻的蟻巢和蟻路時,對白蟻容易產生遺漏,該方法對環(huán)境有一定的污染。
噴霧法:主要用于房屋的門窗框、墻壁、地面和木房的屋架上。用噴霧器進行噴霧,在不便噴霧的部位用刷子進行涂刷,目的是殺死白蟻并切斷白蟻“飛、爬、帶”三個傳播途徑,從外部預防白蟻的生存、擴散和蔓延。缺點是對找不到活白蟻的地方不適用,對環(huán)境有一定的污染。
灌注法:適用于遭受蟻害的門窗框、柱底等靠下部位,以及緊貼門框的地面,如有縫隙,可用螺絲刀撬開,如果沒有縫隙,可用電鉆或電錘打孔,用噴霧器將藥物灌入,再用膩子將其密封。缺點是施工復雜,對蟻巢容易產生遺漏,對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誘集法:在遭受蟻害的房屋周圍,尤其是蟻害較嚴重的地方,選幾個點,在每個點位上挖一個長、寬、深分別為30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坑,埋入兩個松木塊,其長、寬、高分別為20厘米、10厘米、5厘米。兩木塊中間放誘殺卷,用以引誘周圍環(huán)境中的白蟻來取食,并殺死建筑物周圍的地下白蟻。其缺點是投料的位置要求嚴格,不易掌握,需專業(yè)人員實施。
中國專利文獻CN96207199.4公開了一種白蟻控制誘集器,其包括一控制誘集管,其上設有昆蟲出入孔,控制誘集管內設有用于關閉昆蟲出入孔和取出殘余藥料的穿孔開閉管,穿孔開閉管內設置有相連的藥料載桿和落料盒,白蟻通過昆蟲出入孔進入到設備內部啃噬涂有藥物的食物后被毒殺。該白蟻控制誘集器雖然環(huán)境污染較少,可靠性較好,但其缺點在于,吃了藥物的白蟻通常會死在誘集器或地面上,導致其他白蟻嗅到同類尸體后會逃離現場而導致不能及時殺滅白蟻,降低誘殺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意在提供一種用于有害蟻類的清除方法,以達到對有害蟻類尸體進行及時處理的效果。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基礎方案如下:一種專用于有害蟻類的清除裝置,包括機架、誘蟻機構、滅蟻機構和埋蟻機構,所述誘蟻機構包括設置在機架上的閉環(huán)軌道,所述閉環(huán)軌道上滑動連接有數個誘蟻臺,所述滅蟻機構位于閉環(huán)軌道的上方,滅蟻機構包括固定安裝在機架上的密封筒,所述密封筒上豎直滑動連接有用于封閉誘蟻臺的隔離罩,所述密封筒內設有噴火機構和用于檢測誘蟻臺的檢測機構,所述檢測機構與噴火機構電連接,所述埋蟻機構位于密封筒一側,所述滅蟻機構包括第一氣缸、鉆筒和錐形鉆頭,所述第一氣缸固定安裝在機架上,所述鉆筒連接在第一氣缸的活塞桿上,所述鉆筒靠近密封筒的一側設有負壓口,所述負壓口處設有吸氣泵,所述錐形鉆頭由數塊鋼板組合而成,各鋼板均鉸接在鉆筒上,每個鋼板中部均鉸接有連接桿,所述鉆筒上設有第二氣缸,所述第二氣缸的活塞桿與各連接桿的自由端連接。
本方案的原理在于:在其中一個誘蟻臺上放置食物,當蟻類爬上誘蟻臺并成堆出現時,將該誘蟻臺滑動到密封筒下方,再將隔離罩滑動下來將該誘蟻臺與外部隔離,其目的在于,避免外部蟻類嗅到同類尸體而逃離本裝置,導致失去誘殺的效果。同時在另一誘蟻臺上放置新的食物以引誘下一批蟻類;當檢測機構檢測到密封筒下方的誘蟻臺時,將信號傳遞到噴火機構,噴火機構啟動并開始噴火,將誘蟻臺上的蟻類燒滅。再啟動吸氣泵,在負壓作用下將蟻類尸體吸附到錐形鉆頭內;啟動第一氣缸,第一氣缸推動錐形鉆頭向地里移動,當錐形鉆頭移動到泥土內時,啟動第二氣缸,第二氣缸推動連接桿處于水平狀態(tài),各連接桿便推動各鋼板向外打開,此時位于錐形鉆頭內的蟻類尸體便被埋入到泥土里;啟動第一氣缸將錐形鉆頭從地里拔出后,再啟動第二氣缸將各鋼板收攏復位。
本方案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實施本方案,采用火燒的方式對有害蟻類進行燒滅,避免傳統(tǒng)中采用藥劑藥殺對環(huán)境及土壤的污染的問題。同時將蟻類尸體埋入泥土中,一方面避免蟻類嗅到同類尸體后逃離本裝置,而導致失去誘殺的效果;另一方面將蟻類尸體埋入到地里,待尸體分解后可增加土質養(yǎng)分,有利于植物生長。
優(yōu)選方案1:作為基礎方案的改進,在所述負壓口處設有閉合板,該閉合板的上端鉸接在鉆筒上,閉合板的下端位于鉆筒內,通過上述設置,一方面有效避免活體白蟻從負壓口處進入到鉆筒中,另一方面閉合板在吸氣泵吸附白蟻尸體的同時,在吸氣泵負壓的作用下自動打開負壓口。
優(yōu)選方案2:作為優(yōu)選方案1的改進,所述檢測機構包括安裝在密封筒上的紅外線接收器和安裝在閉環(huán)軌道上的紅外發(fā)射器,所述紅外線接收器和紅外發(fā)射器相對設置,通過上述設置,當誘蟻臺移動到密封筒下方遮擋紅外信號時,紅外接收器便控制噴火機構啟動。
優(yōu)選方案3:作為優(yōu)選方案2的改進,所述機架底面設有行走機構,通過上述設置,當埋蟻機構在一個地方埋入蟻類尸體后,通過行走機構帶動本裝置移動到下個地方進行埋蟻工作,避免在同一個地方埋蟻太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專用于有害蟻類的清除裝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中閉環(huán)軌道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閉環(huán)軌道1、誘蟻臺2、密封筒3、隔離罩4、噴火機構5、第一氣缸6、鉆筒7、錐形鉆頭8、負壓口9、吸氣泵10、鋼板11、第二氣缸12、連接桿13。
實施例基本如附圖1、圖2所示:一種專用于有害白蟻的清除裝置,包括機架、誘蟻機構、滅蟻機構和埋蟻機構,誘蟻機構包括設置在機架上的閉環(huán)軌道1,閉環(huán)軌道1上滑動連接有至少2個誘蟻臺2。閉環(huán)軌道1和誘蟻臺2可采用陶瓷或鋼性材料制成,避免白蟻啃噬。滅蟻機構位于閉環(huán)軌道1的上方,滅蟻機構包括固定安裝在機架上的密封筒3,密封筒3上豎直滑動連接有用于封閉誘蟻臺2的隔離罩4,隔離罩4只有三個面,即前、后、左三面,靠近鉆筒7的一面為開放狀態(tài)。密封筒3內設有噴火機構5和用于檢測誘蟻臺2的檢測機構,檢測機構包括安裝在密封筒3上的紅外線接收器和安裝在閉環(huán)軌道1上的紅外發(fā)射器,紅外線接收器的輸出端與噴火機構5的開關電連接。噴火機構5的噴火頭朝向誘蟻臺2方向。
埋蟻機構位于密封筒3一側,滅蟻機構包括第一氣缸6、鉆筒7和錐形鉆頭8,第一氣缸6固定安裝在機架上,鉆筒7連接在第一氣缸6的活塞桿上,鉆筒7靠近密封筒3的一側設有用于供白蟻進入的負壓口9。當第一氣缸6處于收縮狀態(tài)時,負壓口9的下邊緣要低于誘蟻臺2上表面,以保證白蟻尸體能全部從負壓口9進入到錐形鉆頭8中。在負壓口9處設有閉合板,該閉合板的上端鉸接在鉆筒7上,閉合板的下端位于鉆筒7內。
鉆筒7內部的右側壁上安裝有吸氣泵10,該吸氣泵10與負壓口9相對。錐形鉆頭8由數塊鋼板11組合而成,各鋼板11上端均鉸接在鉆筒7上,每個鋼板11內側壁的中部均鉸接有一根連接桿13,鉆筒7上設有第二氣缸12,第二氣缸12的活塞桿與各連接桿13的自由端連接。在常態(tài)下第二氣缸12向上拉動連接桿13使其處于傾斜狀態(tài),以保證各鋼板11向內收攏使錐形鉆頭8呈封閉狀態(tài)。
在機架底面設有行走機構,該行走機構包括至少3個滾輪,各滾輪均勻分布在機架底面上。通過上述設置,當埋蟻機構在一個地方埋入白蟻尸體后,通過行走機構帶動本裝置移動到下個地方進行埋蟻工作,避免在同一個地方埋蟻太多。
具體使用方法如下:
在其中一個誘蟻臺2上放置食物,當白蟻爬上誘蟻臺2并成堆出現時,推動該誘蟻臺2滑動到密封筒3下方,再將隔離罩4滑動下來將該誘蟻臺2與外部隔離,以避免外部白蟻見到隔離罩4內白蟻被燒的場面而逃離本裝置,導致失去誘殺的效果。 同時在另一誘蟻臺2上放置新的食物以引誘下一批白蟻;當檢測機構檢測到密封筒3下方的誘蟻臺2時,將信號傳遞到噴火機構5,噴火機構5啟動并開始噴火,將誘蟻臺2上的白蟻燒滅。再啟動吸氣泵10,在負壓作用下將閉合門打開并將白蟻尸體吸附到錐形鉆頭8內;啟動第一氣缸6,第一氣缸6推動錐形鉆頭8向地里移動,當錐形鉆頭8移動到泥土內時,啟動第二氣缸12,第二氣缸12推動連接桿13處于水平狀態(tài),各連接桿13便推動各鋼板11向外打開,此時位于錐形鉆頭8內的白蟻尸體便被埋入到泥土里;啟動第一氣缸6將錐形鉆頭8從地里拔出后,再啟動第二氣缸12將各鋼板11收攏復位。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和/或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fā)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