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農業(yè)機械領域,涉及一種應用于與甘蔗收獲機配合使用的蔗桿轉運車中的卸料裝置。
背景技術:
南方大型甘蔗田種植有數(shù)量龐大的甘蔗,這些甘蔗收獲后主要用于制糖,對于收獲如此數(shù)量龐大的甘蔗,本發(fā)明專利申請人之前有申請過名稱為“一種新型甘蔗收獲機”的發(fā)明專利(專利號為2015102612702),這種大型甘蔗收獲機應用在大型甘蔗田中能大大提高甘蔗的收獲效率,這種大型甘蔗收獲機能在砍斷甘蔗上根部的同時將伏倒的甘蔗進行剝葉處理,最終蔗桿被輸送至甘蔗收獲機尾端的料斗中,當料斗中的蔗桿堆疊數(shù)量達到目標數(shù)量后,需要將料斗中的蔗桿直接卸下到壟溝中,但是,這種卸料方式會存在兩個問題:第一,直接將大量的蔗桿卸到壟溝中容易導致蔗桿表皮被損傷甚至出現(xiàn)蔗桿斷裂的問題;第二,卸到壟溝中的大量蔗桿不便于轉移到貨車上,若是通過甘蔗抓料機來進行蔗桿的抓料和轉運的話,甘蔗抓料機駛入甘蔗田中就會對地壟造成破壞,進而影響甘蔗根的下一季發(fā)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彌補上述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應用于與甘蔗收獲機配合使用的蔗桿轉運車中的卸料裝置,本發(fā)明具有結構新穎、田間作業(yè)更靈活、轉運料更快速、卸料操作簡便、蔗桿損傷率低的特點。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應用于與甘蔗收獲機配合使用的蔗桿轉運車中的卸料裝置,它是由底盤、一對后輪、支撐底架、翻料板、兩對頂起油缸、兩對翻板油缸、前擋板、一對側圍板、一對側翻板組成,其特征在于,
底盤緊固于蔗桿轉運車駕駛室的后方,底盤的下方設置有左右各一個后輪;
底盤的左右兩側分別緊固有一根鋼梁板,左右兩根鋼梁板均呈前后水平縱深走向,左右兩根鋼梁板之間的架設有前后兩個拱形鋼架板,兩個拱形鋼架板之間前后對稱設置,每個拱形鋼架板的左右兩個拱腳分別緊固于左右兩根鋼梁板的頂面上方;
前后兩個拱形鋼架板與左右兩根鋼梁板之間組合形成支撐底架;
前后兩個拱形鋼架板的上方平置有左右兩根龍骨鋼板,左右兩根龍骨鋼板亦呈前后水平縱深走向,左右兩根龍骨鋼板的頂面均緊固于翻料板的底部;
左右兩根龍骨鋼板與翻料板之間組合形成托料機構;
托料機構通過支撐底架實現(xiàn)架設于底盤上方的目的;
位于左側鋼梁板的左側面、位于右側鋼梁板的右側面均緊固有前后兩個缸套,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缸套與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缸套之間對稱設置;
進一步地,每個缸套的上方均緊固有一對帶軸承的軸承座,每個缸套均縱向套接有一個頂起油缸,每個頂起油缸的活塞桿朝上,每個頂起油缸的活塞桿頭端均緊固有一個套管;
更進一步地,每個頂起油缸的缸筒外側壁上端均緊固有左右一根栓桿,該栓桿能與缸套上方的帶軸承的軸承座實現(xiàn)串接;
位于左側的龍骨鋼板的左側面、位于右側的龍骨鋼板的右側面均緊固有前后兩對串軸板,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對串軸板與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對串軸板之間對稱設置,每對串軸板均是由兩塊帶銷孔的牽引鋼板平行排列而成;
串軸板設置于缸套的正上方,緊固于頂起油缸活塞桿頭端的套管能置入串軸板中并通過一根橫向銷桿實現(xiàn)活動連接;
前擋板立置于駕駛室后方的底盤上方,前擋板左右兩側的上方各自緊固有一塊側圍板,兩塊側圍板之間左右平行并且懸置于托料機構的上方,左右兩塊側圍板呈前后縱深走向,每塊側圍板的底部通過活頁懸置有一塊側翻板;
左側圍板的左側面和右側圍板的右側面均設置有前后兩個翻板油缸,每個翻板油缸呈縱向走位,每個翻板油缸的缸筒底部活動連接于側圍板上,每個翻板油缸的活塞桿朝下,每個翻板油缸的活塞桿頭端均活動連接于側翻板上;
翻料板、前擋板、左右兩塊側圍板、左右兩塊側翻板相互圍合形成一個堆料空間,從甘蔗收獲機尾部的出料口射出的蔗桿能堆疊于該堆料空間中;
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組合形成一對能控制左側翻板打開掀起的翻板機構,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組合形成另一對能控制右側翻板打開掀起的翻板機構;
每個翻板油缸的缸筒均通過管路連接至液壓控制系統(tǒng),液壓控制系統(tǒng)設置于駕駛室內,液壓控制系統(tǒng)能控制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或者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同時收縮活塞桿,從而實現(xiàn)掀起左側翻板或者右側翻板的目的,使左側翻板或者右側翻板得以打開,卸料完成后,液壓控制系統(tǒng)能控制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或者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同時伸出活塞桿,使傾斜打開的左側翻板或者右側翻板得以復位閉合;
每個頂起油缸的缸筒均通過管路連接至液壓控制系統(tǒng),液壓控制系統(tǒng)能控制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或者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同時向上伸出活塞桿,從而實現(xiàn)向上頂起托料機構的目的,使托料機構左側或者右側傾斜,卸料完成后,液壓控制系統(tǒng)能控制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或者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同時收縮活塞桿,使向左側或者右側傾斜的托料機構得以復位至水平狀態(tài);
液壓控制系統(tǒng)能控制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與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同時運行,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向上頂起托料機構,使托料機構呈現(xiàn)左邊高、右邊低的右傾斜狀態(tài),同時,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向上掀開右側翻板,最終實現(xiàn)向右側卸料的目的;
液壓控制系統(tǒng)亦能控制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與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同時運行,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向上頂起托料機構,使托料機構呈現(xiàn)右邊高、左邊低的左傾斜狀態(tài),同時,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向上掀開左側翻板,最終實現(xiàn)向左側卸料的目的。
本發(fā)明應用于蔗桿轉運車中,這種蔗桿轉運車能駛入甘蔗田中并且以倒退行駛的方式緊跟于甘蔗收獲機的后方,甘蔗收獲機的出料口將已做好剝葉處理的蔗桿直接射到本發(fā)明中。由于蔗桿轉運車的兩側車輪正好能沿著壟溝行駛,所以這種蔗桿轉運車并不會對甘蔗田的地壟造成破壞。
兩輛蔗桿轉運車先后輪流配合一臺甘蔗收獲機,當緊跟于甘蔗收獲機后方的那輛蔗桿轉運車裝滿蔗桿后,這輛蔗桿轉運車就載料行駛到田外的貨車處,本發(fā)明就能將堆疊在一起的蔗桿輕松地進行卸料,同時,另一輛蔗桿轉運車就繼續(xù)緊跟于甘蔗收獲機的后方接料。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它具有結構新穎、田間作業(yè)更靈活、轉運料更快速、卸料操作簡便、蔗桿損傷率低的特點。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處于未卸料狀態(tài)時的組合連接結構后視透視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處于向右側傾斜卸料狀態(tài)時的組合連接結構后視透視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處于未卸料狀態(tài)時的局部組合連接結構側視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中頂起油缸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翻料板、2-頂起油缸、21-活塞桿、22-栓桿、23-套管、3-側圍板、4-側翻板、5-翻板油缸、6-前擋板、7-活頁、8-拱形鋼架板、9-鋼梁板、A-底盤、B-后輪。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所示,應用于與甘蔗收獲機配合使用的蔗桿轉運車中的卸料裝置,它是由底盤A、一對后輪B、支撐底架、翻料板1、兩對頂起油缸2、兩對翻板油缸5、前擋板6、一對側圍板3、一對側翻板4組成,其特征在于,
底盤A緊固于蔗桿轉運車駕駛室的后方,底盤A的下方設置有左右各一個后輪B;
底盤A的左右兩側分別緊固有一根鋼梁板9,左右兩根鋼梁板9均呈前后水平縱深走向,左右兩根鋼梁板9之間的架設有前后兩個拱形鋼架板8,兩個拱形鋼架板8之間前后對稱設置,每個拱形鋼架板8的左右兩個拱腳分別緊固于左右兩根鋼梁板9的頂面上方;
前后兩個拱形鋼架板8與左右兩根鋼梁板9之間組合形成支撐底架;
前后兩個拱形鋼架板8的上方平置有左右兩根龍骨鋼板,左右兩根龍骨鋼板亦呈前后水平縱深走向,左右兩根龍骨鋼板的頂面均緊固于翻料板1的底部;
左右兩根龍骨鋼板與翻料板1之間組合形成托料機構;
托料機構通過支撐底架實現(xiàn)架設于底盤A上方的目的;
位于左側鋼梁板9的左側面、位于右側鋼梁板9的右側面均緊固有前后兩個缸套,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缸套與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缸套之間對稱設置;
進一步地,每個缸套的上方均緊固有一對帶軸承的軸承座,每個缸套均縱向套接有一個頂起油缸2,如圖4所示,每個頂起油缸2的活塞桿21朝上,每個頂起油缸2的活塞桿21頭端均緊固有一個套管23;
如圖4所示,更進一步地,每個頂起油缸2的缸筒外側壁上端均緊固有左右一根栓桿22,該栓桿22能與缸套上方的帶軸承的軸承座實現(xiàn)串接;
位于左側的龍骨鋼板的左側面、位于右側的龍骨鋼板的右側面均緊固有前后兩對串軸板,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對串軸板與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對串軸板之間對稱設置,每對串軸板均是由兩塊帶銷孔的牽引鋼板平行排列而成;
串軸板設置于缸套的正上方,緊固于頂起油缸2活塞桿頭端的套管能置入串軸板中并通過一根橫向銷桿實現(xiàn)活動連接;
前擋板6立置于駕駛室后方的底盤A上方,前擋板6左右兩側的上方各自緊固有一塊側圍板3,兩塊側圍板3之間左右平行并且懸置于托料機構的上方,左右兩塊側圍板3呈前后縱深走向,每塊側圍板3的底部通過活頁7懸置有一塊側翻板4;
左側圍板3的左側面和右側圍板3的右側面均設置有前后兩個翻板油缸5,每個翻板油缸5呈縱向走位,每個翻板油缸5的缸筒底部活動連接于側圍板3上,每個翻板油缸5的活塞桿朝下,每個翻板油缸5的活塞桿頭端均活動連接于側翻板4上;
翻料板1、前擋板6、左右兩塊側圍板3、左右兩塊側翻板4相互圍合形成一個堆料空間,從甘蔗收獲機尾部的出料口射出的蔗桿能堆疊于該堆料空間中;
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5組合形成一對能控制左側翻板4打開掀起的翻板機構,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5組合形成另一對能控制右側翻板4打開掀起的翻板機構;
每個翻板油缸5的缸筒均通過管路連接至液壓控制系統(tǒng),液壓控制系統(tǒng)設置于駕駛室內,液壓控制系統(tǒng)能控制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5或者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5同時收縮活塞桿,從而實現(xiàn)掀起左側翻板4或者右側翻板4的目的,使左側翻板4或者右側翻板4得以打開,卸料完成后,液壓控制系統(tǒng)能控制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5或者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5同時伸出活塞桿,使傾斜打開的左側翻板4或者右側翻板4得以復位閉合;
每個頂起油缸2的缸筒均通過管路連接至液壓控制系統(tǒng),液壓控制系統(tǒng)能控制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2或者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2同時向上伸出活塞桿,從而實現(xiàn)向上頂起托料機構的目的,使托料機構左側或者右側傾斜,卸料完成后,液壓控制系統(tǒng)能控制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2或者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2同時收縮活塞桿,使向左側或者右側傾斜的托料機構得以復位至水平狀態(tài);
液壓控制系統(tǒng)能控制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2與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5同時運行,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2向上頂起托料機構,使托料機構呈現(xiàn)左邊高、右邊低的右傾斜狀態(tài),同時,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向上掀開右側翻板,最終實現(xiàn)向右側卸料的目的;
液壓控制系統(tǒng)亦能控制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2與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5同時運行,位于右側的前后兩個頂起油缸2向上頂起托料機構,使托料機構呈現(xiàn)右邊高、左邊低的左傾斜狀態(tài),同時,位于左側的前后兩個翻板油缸向上掀開左側翻板,最終實現(xiàn)向左側卸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