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治薇甘菊蔓延危害的防護林帶構建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防治薇甘菊蔓延危害的防護林帶構建方法,種植植物采用“血桐+X”形式以抵制薇甘菊的生長,“X”為幌傘楓、黃桐、陰香三種植物中的至少一種,所述血桐種植在最外圍。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1.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運用生態(tài)手段防控薇甘菊,對環(huán)境無污染,且具有長期有效性;2.本發(fā)明不僅可防治薇甘菊,還可以增加原區(qū)域的植被覆蓋率,起到對受危害生境進行生態(tài)改造和恢復的作用;3.本發(fā)明僅在防護林帶構建初期需要投入人力和資金支持,在防護林成林后基本不需要投入。
【專利說明】一種防治薇甘菊蔓延危害的防護林帶構建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利用多樹種組合防護林帶控制薇甘菊蔓延危害的方法,屬于有害植物生態(tài)控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菊科假澤蘭屬多年生草質藤本,原產中、南美洲,現今在亞太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廣泛分布并造成嚴重危害。薇甘菊2001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2003年被中國國家環(huán)保總局和中國科學院發(fā)布為對我國危害極大的外來入侵種。據統(tǒng)計,截至2009年薇甘菊在我國的分布面積已達1Rhm2以上。目前我國受危害嚴重的地區(qū)為廣東、云南、臺灣、香港、澳門,海南、廣西正處于危害初期。
[0003]薇甘菊主要分布在次生裸地、棄耕地、荒棄果園及受人為干擾嚴重的次生林內。其生長迅速、莖節(jié)可隨處生根,有性生殖能力強,具有纏繞習性;在新的分布地區(qū)能迅速占領被干擾生境。薇甘菊攀援于其他植物之上并迅速蔓延,覆蓋大面積的林木,與本地植物競爭資源,抑制支持植物的生長,降低群落多樣性,嚴重阻礙農林區(qū)作物生長及群落恢復。目前針對薇甘菊的控制措施主要有物理清除、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生境改造等方面。這幾種措施各有優(yōu)缺點。物理清除多指人工清除,主要是用割除、挖除等手段來清理薇甘菊。該方法簡單易試,見效快,但需反復清理,費用高,投入大,不宜大面積應用;化學防治是指用化學除銹劑殺滅和防治薇甘菊。該方法使用方便,見效快,較適宜大面積應用,但除銹劑的使用在某些區(qū)域存在環(huán)境隱患;生物防治是指運用天敵、寄生植物或微生物控制薇甘菊。該方法目前在生態(tài)安全性評估方面尚存在問題;生境改造是指通過對原有植物群落的干預,營造出不適于薇甘菊生長的群落及生境,從而達到防治薇甘菊的目的。該方法屬于生態(tài)控制薇甘菊范疇,適用于宜林地,不存在環(huán)境污染問題,能一勞永逸的控制薇甘菊,不足之處是其使用范圍受到限制。生境改造方法目前主要應用在受薇甘菊危害區(qū)域的改造,且主要是進行不連續(xù)的斑塊改造,未形成防護林帶,改造范圍外的其他區(qū)域仍然是易受災區(qū)。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薇甘菊防治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能完全遏制薇甘菊新個體生長,且不破壞周圍植物群落的防治薇甘菊蔓延危害的防護林帶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種植植物采用“血桐tanarius (L.) Muell.Arg.)+X”形式以抵制薇甘菊的生長,“X”采用幌傘楓/feierfragrans (Roxb.) Seem.)、黃桐Qindospermum chinense Benth.{Cinnamomum burmanni (Nees et T.Nees) Blume)三種植物中的至少一種,所述血桐種植在最外圍。
[0005]其中,該方法適用區(qū)域為郁閉度較低的人工林、殘次林、林緣、山邊、棄荒地以及荒棄果園等,且該區(qū)域必須是宜林地或修整后適合植樹的區(qū)域。血桐種植在最外圍,即以保護區(qū)域為中心,防護林離中心較遠的一側,也是最先或最容易遭受薇甘菊危害的一側。
[0006]本發(fā)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其優(yōu)點在于,外圍植物血桐在抗薇甘菊攀爬覆蓋方面比幌傘楓強。無論是在野外調查或是在試驗樣地中,未曾發(fā)現冠層被薇甘菊覆蓋的血桐成樹;而幌傘楓抗薇甘菊攀爬能力主要體現在,在沒有外部支持物(比如周邊喬灌木)過渡時,薇甘菊難以攀爬至幌傘楓冠層形成覆蓋層,若有外力支持時,幌傘楓冠層存在被大面積覆蓋的可能性。因此,采用血桐作為外圍樹種,具有更好的防護效果。
[0007]優(yōu)選的,防護林帶的寬度為10 m-50 m。
[0008]優(yōu)選的,所述種植植物選用苗高在1-2 m的I年生或2年生實生苗或袋苗。
[0009]優(yōu)選的,所述植物種植株行距為I mX2 m至2 mX3 m。
[0010]優(yōu)選的,防護林苗木的撫育時間為2-3年,撫育期內使苗木不被其他植物覆蓋,正常生長無死亡,2年后苗木高度在2.5 m以上。
[0011]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運用生態(tài)手段防控薇甘菊,對環(huán)境無污染,且具有長期有效性。
[0012]2.本發(fā)明不僅可防治薇甘菊,還可以增加原區(qū)域的植被覆蓋率,起到對受危害生境進行生態(tài)改造和恢復的作用。
[0013]3.本發(fā)明僅在防護林帶構建初期需要投入人力和資金支持,在防護林成林后基本不需要投入。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fā)明防護林帶布置示意圖。
[0015]圖2是本發(fā)明植物排列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較優(yōu)的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種植植物采用“血桐+X”形式以抵制薇甘菊的生長,“X”采用幌傘楓、黃桐、陰香三種植物中的至少一種,所述血桐種植在最外圍。其中,防護林帶的寬度為10 m-50m。其中,Al表示山坡段,A2表示山腳段。
[0017]實施例1
在對薇甘菊生長區(qū)域的植物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時發(fā)現相較于其他樹種被薇甘菊嚴重覆蓋,血桐樹上攀爬纏繞的薇甘菊數量較少。在薇甘菊危害區(qū)域種植不同樹種兩齡以下(樹高1.5m左右)幼苗,進行一個生長季的觀察,發(fā)現所有血桐幼樹頂端葉片不被覆蓋,植株長勢良好,無死亡;幌傘楓所有展開的葉片均被覆蓋,僅垂直生長的頂苗在覆蓋層上,生長受一定影響,無死亡;陰香幼樹整株被覆蓋,生長緩慢,但無死亡;黃桐幼樹基本被完全覆蓋,偶見少量葉片露出薇甘菊覆蓋層,生長受抑制,幼樹死亡率約為20%。故認為血桐樹可以用作抗薇甘菊防護林的外圍樹種。血桐并不是常用的園林或造林種,從市場上難獲得大量苗木,這可能是限制別人使用該樹種的原因。采用該方法主要克服血桐的種苗來源問題,因為 申請人:擁有專屬的苗木基地,所以育種試驗才得以嘗試并最終取得成功。
[0018]由實施例1可得,本技術方案中采用血桐做外圍樹種,比單純采用幌傘楓的技術方案要更好。因為血桐的抗薇甘菊攀爬能力強于幌傘楓,且本方案中不同樹種的樹形、冠層和顏色有區(qū)別,可以組合形成多層次的群落。
[0019]實施例2
2010年8月在東莞大嶺山森林公園南側近水庫地段進行防護林試點工程。以受危害較嚴重的區(qū)域為中心向兩側延伸各50米,從山底至山頂方向延伸15米,沿等高線修整出寬度為50cm-60cm的種植帶。接近山底部分的6m范圍,種植帶之間距離為2m ;山頂方向9m范圍內,種植帶間距為3m。在全部范圍內,種植株距均為2m。樹種排列形式為:接近山底道路一側的3條種植帶以血桐為主,向上則是幌傘楓、黃桐、陰香混合種植(見圖2)。造林工程結束后的兩個生長季,即2011年和2012年春季對種植區(qū)內苗木進行除草和追肥管理,2011年夏末增加一次除草措施,此外無額外管理。2013年對造林區(qū)域進行調查發(fā)現,薇甘菊蓋度由施工前的70%左右降低至5%以下,種植林平均高度在2.5m以上,林冠郁閉度達到85%以上。
[0020]對比例I
2013年8月對深圳采用幌傘楓純林(種植5年以上)控制薇甘菊的地區(qū)以及東莞地區(qū)種植5年以上的血桐林、陰香林進行調查,發(fā)現幌傘楓林下其他植物幼苗數為0,血桐和陰香林下有飛揚草、狗牙根、小花假番薯及簕仔樹等草本與灌木幼苗。采各林下50CmX50Cm小樣方表層5厘米土壤做種子萌發(fā)實驗,發(fā)現幌傘楓林下土壤萌發(fā)出的幼苗數最少(僅2株禾本科小苗);其他林下土壤萌發(fā)幼苗均超過2種,血桐林下3科5株,陰香2科7株。說明血桐、陰香林較幌傘楓林對其他植物種類的抑制作用小,更利于群落后續(xù)發(fā)展。
[0021]由實施例2和對比例I可知,單一的種植幌傘楓,其化感作用強,能很好抑制林下薇甘菊幼苗的生長,但同時也抑制了其他植物種的生長,阻礙群落的后續(xù)發(fā)展,改造區(qū)域長期是組成和結構單一的群落。本技術方案采用多種植物組合種植的形式構建防護林,在充分考慮林地抗薇甘菊能力的前提下,把群落的演替也考慮其中,血桐、陰香、黃桐林下其他植物種具備生長的可能性。防護林經過長期發(fā)展可形成組成和結構豐富的群落,這種群落抗薇甘菊危害的效果更優(yōu)、更持久。
[0022]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治薇甘菊蔓延危害的防護林帶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種植植物采用“血桐+X”形式以抵制薇甘菊的生長,“X”采用幌傘楓、黃桐、陰香三種植物中的至少一種,所述血桐種植在最外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薇甘菊蔓延危害的防護林帶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防護林帶的寬度為10 m-50 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薇甘菊蔓延危害的防護林帶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種植植物選用苗高在1-2 m的I年生或2年生實生苗或袋苗。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薇甘菊蔓延危害的防護林帶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種植株行距為I mX2 m至2 mX3 m。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薇甘菊蔓延危害的防護林帶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防護林苗木的撫育時間為2-3年,撫育期內使苗木不被其他植物覆蓋,正常生長無死亡,2年后苗木高度在2.5 m以上。
【文檔編號】A01G13/00GK104429799SQ201410700846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1月28日
【發(fā)明者】伍娥, 雷靜, 昝欣, 黃傳章 申請人:廣東國森園林市政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