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具體步驟包括:根據(jù)單位面積的蓄水能力將園林植物分為強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功能性三個等級;將各等級的園林植物在種植區(qū)域復合種植,形成復層混交植物群落,該復層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結(jié)構和垂直結(jié)構,水平結(jié)構為將種植區(qū)域沿平行道路、水岸邊界方向按3:2:3的面積比分成的遠離邊界的雨水蓄留帶、位于中間部分的緩沖下滲帶、靠近邊界的徑流延滯帶三個帶狀區(qū)域,垂直結(jié)構分為上層、中層、下層。本發(fā)明的方法構建的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不僅能起到蓄留雨水和削減地表徑流的作用,還能發(fā)揮生態(tài)效益和環(huán)境功能,也具備優(yōu)良的景觀美學功能。
【專利說明】一種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園林【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構建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尤其涉及一 種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覆蓋方式的改變導致了城市中 道路、廣場、建筑等不透水土地覆蓋方式的面積持續(xù)增加,使原有的自然水文循環(huán)被迫中 斷,進而造成了城市地表徑流加速、灰色基礎設施負荷過大、地下水得不到補給、水資源流 失,甚至是城市內(nèi)澇等環(huán)境問題,同時也增加了城市園林綠地養(yǎng)護的成本。城市園林綠地是 維持城市生態(tài)平衡和創(chuàng)造適宜人居環(huán)境的重要部分,具有改善小氣候、維持生態(tài)安全、調(diào)節(jié) 雨洪等生態(tài)服務功能。然而,目前城市園林植物群落的構建往往重注其觀賞功能,其作為綠 色基礎設施的生態(tài)服務功能卻沒有充分地發(fā)揮。通過對常用園林植物雨水蓄留能力的測量 和排序,可以有效地篩選并構建具有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園林植物群落,從而充分發(fā)揮城 市綠地植物群落的雨水吸納和調(diào)控功能,對維持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水文循環(huán)穩(wěn)定及水資 源保護均具有重要意義。
[0003] 針對城市綠地植物群落的現(xiàn)存問題,通過對常見園林植物葉片單位的蓄水量進行 測定,結(jié)合葉面積指數(shù),篩選出雨水截留能力較強的植物種類,以提升城市綠地植物群落的 雨水蓄積功能,是構建高雨水蓄留能力型園林植物群落的重要手段,可達到減少城市雨洪、 節(jié)約用水、降低園林綠地養(yǎng)護管理成本、提升城市綠地環(huán)境功能的多重效果。
[0004] 經(jīng)過對現(xiàn)有技術檢索發(fā)現(xiàn),車伍、劉紅和孟光輝在《雨水利用與城市環(huán)境》(北京節(jié) 能,3 :13),李俊奇、車伍和孟光輝在《城市雨水利用方案設計與技術經(jīng)濟分析》(陜西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1)中都提到了在城市中對雨水進行截留的方法,包括屋面的雨水截留、路 面雨水控制和住宅區(qū)雨水的綜合利用等方面。北京市城市節(jié)約用水辦公室在《節(jié)水新技術 與示范工程實例》中介紹了"設計暴雨條件下下凹式綠地雨水蓄滲效果分析",即利用下凹 式綠地進行雨水收集。張煒、車伍、李俊奇等在《植被淺溝在城市雨水利用系統(tǒng)中的應用》 (中國給水排水,2006),汪艷寧、張杏娟等在《植被滲透淺溝對城市暴雨徑流的調(diào)蓄效應研 究》(中國給水排水,2012)中研究了植被淺溝對雨水滲透和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功能 和效用。羅紅梅、車伍、李俊奇等在《雨水花園在雨洪控制與利用中得應用》(中國給水排 水,2008),李強在《以怡馨花園綠地雨水收集再利用工程的研究論城市節(jié)約型園林綠地建 設》中介紹了雨水花園的設計和施工在城市雨水蓄留和徑流污染控制方面的效用。此外,目 前對植物冠層降雨截留能力的研究對象以自然植被為主。劉世榮、孫鵬森、劉興良在《川西 亞高山針葉林群落類型的冠層降水截留特征》(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7),譚俊磊、馬明國、車濤 在《基于不同郁閉度的青海云杉冠層截留特征研究》(地球科學進展,2009),高雁、宋丹丹、 程銀才等在《雪松對降雨截留容量的試驗研究》(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3)均對城市森林、 針葉林群落冠層、農(nóng)作物植物冠層的截留容量的研究和預測方法進行了介紹。然而,上述研 究內(nèi)容均沒有提出一種系統(tǒng)的、完整的、具有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城市園林植物景觀體系 的構建方法。
[0005] 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fā)一種系統(tǒng)的、完整的、具有較高雨水蓄留能力 的城市園林植物景觀體系的構建方法。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 有鑒于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目前的城市園林 系統(tǒng),多數(shù)以之然植被為主,并且蓄水能力,綜合完整性不足的問題,提供一種構建高雨水 蓄留能力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0007]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包括以下 步驟:
[0008] 第一步,通過測定葉片單位面積蓄水量、葉面積指數(shù)得到園林植物的單位面積的 蓄水能力,根據(jù)所述單位面積的蓄水能力將所述園林植物分為強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 功能性三個等級;
[0009] 第二步,將所述園林植物在種植區(qū)域復合種植,形成復層混交植物群落;
[0010] 其中,所述強功能性是指強蓄水能力,所述中等功能性是指中等蓄水能力,所述弱 功能性是指弱蓄水能力或景觀性;
[0011] 所述復層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結(jié)構和垂直結(jié)構,所述水平結(jié)構為將所述種植區(qū) 域沿平行道路、水岸邊界方向按3:2:3的面積比分成的遠離邊界的雨水蓄留帶、位于中間 部分的緩沖下滲帶、靠近邊界的徑流延滯帶三個帶狀區(qū)域,所述垂直結(jié)構分為上層、中層、 下層;所述上層、中層和下層均具有所述雨水蓄留帶、所述緩沖下滲帶和所述徑流延滯帶。
[0012] 進一步地,所述單位面積的蓄水能力正比于所述葉片單位面積蓄水量與所述葉面 積指數(shù)的乘積。
[0013] 進一步地,所述上層為喬木層;其中,所述上層的所述雨水蓄留帶間隔種植具有所 述強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喬木,高度>6m,胸徑為12?15cm,郁閉度為65%?75% ;具 有所述強功能性的所述喬木:具有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喬木數(shù)量比=8:2 ;所述喬木包括常 綠喬木和落葉喬木,所述常綠喬木:所述落葉喬木的數(shù)量比=6:4 ;所述上層的所述緩沖下 滲帶間隔種植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喬木,高度>5m,胸徑為8?10cm,郁閉 度為50%?60%;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喬木:具有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喬木數(shù)量比= 6:4,所述喬木包括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所述常綠喬木:所述落葉喬木數(shù)量比=6:4 ;以及
[0014] 所述上層的所述徑流延滯帶間隔種植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 喬木,高度>5m,胸徑為8?10cm,郁閉度為10%?20% ;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的所述 喬木:具有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喬木數(shù)量比=5:5,所述喬木包括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所述 常綠喬木:所述落葉喬木數(shù)量比=6:4。
[0015] 進一步地,所述上層的具有功能性的喬木與具有所述景觀性喬木的距離為5-6m, 所述功能性為所述強功能性、所述中等功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
[0016] 進一步地,所述中層為小喬木和灌木層;其中,所述中層的所述雨水蓄留帶間隔 種植具有所述強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小喬木,高度為1. 5?3m,胸徑為4?6cm,郁閉度 25%?35% ;具有所述強功能性的所述小喬木:具有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小喬木數(shù)量比= 6:4 ;所述小喬木包括常綠小喬木和落葉小喬木,所述常綠小喬木:所述落葉小喬木數(shù)量比 =8:2 ;以及
[0017] 所述中層的所述緩沖下滲帶種植間隔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大灌 木,高度為60?120cm,郁閉度為20 %?30% ;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大灌木:具有 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大灌木數(shù)量比=7:3 ;所述大灌木包括常綠大灌木和落葉大灌木,所述 常綠大灌木:所述落葉大灌木數(shù)量比=8:2 ;所述中層的所述徑流延滯帶種植小灌木和草 本地被植物。
[0018] 進一步地,所述中層的具有功能性的所述小喬木或所述大灌木與具有所述景觀性 的所述小喬木或所述大灌木的種植間距為3-4m,所述功能性為所述強功能性、所述中等功 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
[0019] 進一步地,所述下層為小灌木和草本地被層;其中,所述下層的所述雨水蓄留帶種 植草本地被植物,所述草本地被植物的郁閉度為100% ;所述下層的所述徑流延滯帶種植 具有所述強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的小灌木、具有所述景觀性的小灌木以及所述草本地被植 物,所述小灌木的高度〈1. 5m,郁閉度為60 %?70 %,所述草本地被植物的郁閉度為100 %, 具有所述強功能性或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小灌木:具有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小灌木面積 比=5:5,所述小灌木:所述草本地被植物面積比=3:7 ;所述下層的所述緩沖下滲帶地表 覆蓋有機混合物;
[0020] 進一步地,所述有機混合物中松柏皮:松針:木菌霉重量比為60 %? 70% :25%?30% :5%?10%。
[0021] 進一步地,所述下層中的所述小灌木的栽植密度為9?16株/m2,所述草本地被植 物的栽植密度為滿鋪。
[0022] 進一步地,具有所述強功能性的所述園林植物包括落羽杉、雪松、龍柏、枇杷、水 杉、廣玉蘭、青桐、山楂、蘋果、龍柏球、杜醇、火棘、小葉黃楊、紅花檣木、慈孝竹、海桐、木芙 蓉、細葉麥冬和大花馬齒莧;
[0023] 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園林植物包括石榴、櫸樹、香樟、羅漢松、懸鈴木、蚊 母、龍爪槐、棕櫚、蒲葵、烏桕、桂花、欒樹、女貞、櫻花、山茶、莢迷、忍冬、八角金盤、日本珊瑚 樹、龜甲冬青、稷木石楠、灑金金桃葉珊瑚、蘇鐵、小葉女貞、南天竹、水桅子、結(jié)香、金絲桃、 云南黃馨、闊葉麥冬、絡石、芭蕉和花葉蔓長春;
[0024] 具有所述弱功能性或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園林植物包括加納利海棗、白玉蘭、雞爪 槭、桃樹、杜英、合歡、紫葉李、銀杏、紫薇、臘梅、垂絲海棠、木槿、無患子、苦楝、樸樹、垂柳、 夾竹桃、紫荊、狹葉十大功勞、全緣構骨、溲疏、金邊大葉黃楊、紫葉小檗、鳶尾、美人蕉、棣 棠、蔥蘭和狗牙根。
[0025] 在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中,將所述園林植物在種植區(qū)復合種植,形成復層混交 植物群落,所述復層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結(jié)構和垂直結(jié)構,所述水平結(jié)構為將所述方形 種植區(qū)沿平行路面、水岸方向按3:2:3分為雨水蓄留帶、緩沖下滲帶和徑流延滯帶三條帶 狀區(qū)域,垂直結(jié)構分為上層、中層和下層三個層次,所述上層、所述中層和所述下層均具有 所述雨水蓄留帶、所述緩沖下滲帶和所述徑流延滯帶;
[0026] 所述上層中的所述雨水蓄留帶間隔種植具有所述強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喬木, 所述喬木包括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具有所述強功能性的所述常綠喬木包括落羽杉、雪松、 龍柏、廣玉蘭和/或青桐;具有所述強功能性的所述落葉喬木包括水杉;具有所述景觀性的 喬木包括:銀杏、垂柳、杜英、合歡和/或白玉蘭;
[0027] 所述上層中的所述緩沖下滲帶間隔種植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喬 木,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喬木包括櫸樹、香樟、懸鈴木、烏桕、羅漢松和/或蚊母;具有所 述景觀性的喬木包括無患子、苦楝、樸樹、日本晚櫻和/或垂柳;
[0028] 所述上層中的所述徑流延滯帶間隔種植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 的喬木,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的喬木包括無患子、欒樹、苦楝和/或樸樹;具有所述景 觀性的喬木包括雞爪槭、桃樹和/或加納利海棗;
[0029] 所述中層中的所述雨水蓄留帶間隔種植具有所述強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常綠 小喬木和落葉小喬木,具有所述強功能性的所述小喬木包括龍柏球、枇杷、山楂和/或蘋 果,具有所述景觀性的小喬木包括碧桃、紫葉李、紫荊、紫薇和/或垂絲海棠;在所述落葉小 喬木所在區(qū)域的下方種植耐陰灌木,所述耐陰灌木包括海桐、八角金盤、杜鵑、海桐、木芙蓉 和/或灑金桃葉珊瑚;
[0030] 所述中層中的所述緩沖下滲帶種植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小喬木 和大灌木,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小喬木包括石榴、桂花、山茶和/或日本晚櫻;具有所述 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大灌木包括八角金盤、日本珊瑚樹、龜甲冬青、欏木石楠、蘇鐵、莢蓮、忍 冬和/或結(jié)香;具有所述景觀性的大灌木包括夾竹桃、全緣構骨和/或溲疏;
[0031] 所述中層中的所述徑流延滯帶種植耐陰灌木,所述耐陰灌木包括杜鵑、火棘、小葉 黃楊、紅花檣木、慈孝竹、龜甲冬青、灑金桃葉珊瑚、小葉女貞、南天竹、水桅子、金絲桃和/ 或云南黃馨;
[0032] 所述下層中的所述徑流延滯帶種植具有所述強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的小灌木、具 有所述景觀性的小灌木以及耐陰草本地被植物,具有強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小灌木 包括杜醇、火棘、小葉黃楊、紅花檣木、慈孝竹、小葉女貞、南天竹、水桅子、金絲桃、云南黃 馨、細葉麥冬、大花馬齒莧、絡石、闊葉麥冬、芭蕉和/或花葉蔓長春;具有所述景觀性的所 述小灌木包括狹葉十大功勞、金邊大葉黃楊、紫葉小檗、鳶尾、美人蕉、棣棠、蔥蘭和/或狗 牙根;所述下層中的雨水蓄留帶種植所述耐陰草本地被植物;以及
[0033] 所述下層中的所述緩沖下滲帶地表還覆蓋有機混合物,所述有機混合物中松柏 皮:松針:木菌霉重量比為60%?70% :25%?30% :5%?10%,從而進一步改良土壤, 緩沖雨水徑流沖刷,促進雨水的下滲。
[0034] 在本發(fā)明的又一較佳實施方式中,在所述下層中的所述徑流延滯帶靠近水體的部 分等比例混植落新婦、菖蒲、千屈菜、水蔥、慈姑、澤瀉等濕生和水生植物,以增加植物群落 的景觀效果。
[0035] 在本發(fā)明的又一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復層混交植物群落呈方形。
[0036] 在本發(fā)明的又一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復層混交植物群落的所述上層、所述中層 和所述下層中均選擇兩種或多種具有相同類型的功能性植物的等比例種植,所述功能性為 所述強功能性、所述中等功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
[0037]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方式進行:當大氣降水進入植被系統(tǒng),所述復層混交植物群落中 的植物冠層將雨水截留在植物群落內(nèi)部,并對降水的下移進行再分配,從而盡可能多地蓄 留雨水和削減地表徑流。
[0038] 本發(fā)明中將所述園林植物分為三個等級的具體過程為:
[0039] (1)在城市園林綠地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植物群落,通過群落學調(diào)查篩選出 現(xiàn)頻率大于10%的70種植物;
[0040] ⑵測定上述70種植物的葉片單位面積蓄水量、葉面積指數(shù),從而獲得每種植物 的單位面積的潛在蓄水能力,所述單位面積的蓄水能力正比于所述葉片單位面積蓄水量與 所述葉面積指數(shù)的乘積;
[0041] (3)根據(jù)所述單位面積的潛在蓄水能力將所述園林植物分為強功能性、中等功能 性和弱功能性或景觀性三個等級。
[0042] 本發(fā)明還根據(jù)植物的生活型,比如常綠闊葉、常綠闊葉、常綠針葉、落葉闊葉、落葉 針葉,選擇適應能力和抗性較強的鄉(xiāng)土植物,通過合理的植物構成比例,進行兼具雨水蓄留 功能和景觀功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的植物群落構建。
[0043] 本發(fā)明的方法構建的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由雨水蓄留帶、緩沖下滲帶和徑流延滯 帶三個水平結(jié)構和喬木、灌木、草本地表植物三層垂直結(jié)構構成,由于其合理的分布格局及 植物搭配方式,使得該植物群落在不同地表徑流情況下和不同季節(jié)都能起到蓄留雨水和削 減地表徑流的作用,并能有效發(fā)揮生態(tài)效益和環(huán)境功能,同時也具備優(yōu)良的景觀美學功能, 構建的植物群落是一種系統(tǒng)的、完整的、具有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城市園林植物。
[0044] 通過測定葉片單位面積蓄水量、葉面積指數(shù),獲得植物單位面積的潛在蓄水能力, 篩選出常見園林植物中雨水蓄留能力較強的植物種類。
[0045] 本發(fā)明篩選的植物種類為華東地區(qū)常見的園林植物,構建方法簡單易行、成本較 低,適合在華東地區(qū)推行,尤其適合上海地區(qū)。
[0046] 以下將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構思、具體結(jié)構及產(chǎn)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 充分地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7] 圖1是本發(fā)明的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工作原理圖;
[0048]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構建的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中喬木的平面示意圖;
[0049]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構建的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中灌木及草本地被的平面示意 圖;
[0050] 圖4本發(fā)明實施例2構建的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斷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1] 實施例1園林植物的等級劃分
[0052] 本實施例1中將園林植物分為了三個等級,具體過程為:
[0053] (1)在城市園林綠地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植物群落,通過群落學調(diào)查篩選出 現(xiàn)頻率大于10%的70種植物;
[0054] ⑵測定上述70種植物的葉片單位面積蓄水量、葉面積指數(shù),從而獲得每種植物 的單位面積的潛在蓄水能力,所述單位面積的蓄水能力正比于所述葉片單位面積蓄水量與 所述葉面積指數(shù)的乘積;
[0055] (3)根據(jù)所述單位面積的潛在蓄水能力將所述園林植物分為強功能性、中等功能 性和弱功能性或景觀性三個等級,如表1所示。構建具有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園林植物群 落應以具有強功能性的植物為主,以具有中等功能性的植物作為輔助,并且配合種植具有 弱功能性或景觀性的植物,以達到城市園林綠地的雨水截流和蓄留的環(huán)境功能和景觀美化 功能的協(xié)調(diào)和統(tǒng)一。
[0056] 表1常用園林植物雨水蓄留能力分級
[0057]
【權利要求】
1. 一種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通過測定葉片單位面積蓄水量、葉面積指數(shù)得到園林植物的單位面積的蓄水 能力,根據(jù)所述單位面積的蓄水能力將所述園林植物分為強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功能 性三個等級; 第二步,將所述園林植物在種植區(qū)域復合種植,形成復層混交植物群落; 其中,所述強功能性是指強蓄水能力,所述中等功能性是指中等蓄水能力,所述弱功能 性是指弱蓄水能力或景觀性; 所述復層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結(jié)構和垂直結(jié)構,所述水平結(jié)構為將所述種植區(qū)域沿 平行道路、水岸邊界方向按3:2:3的面積比分成的遠離邊界的雨水蓄留帶、位于中間部分 的緩沖下滲帶、靠近邊界的徑流延滯帶三個帶狀區(qū)域,所述垂直結(jié)構分為上層、中層、下層; 所述上層、中層和下層均具有所述雨水蓄留帶、所述緩沖下滲帶和所述徑流延滯帶。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單位面 積的蓄水能力正比于所述葉片單位面積蓄水量與所述葉面積指數(shù)的乘積。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為 喬木層; 其中,所述上層的所述雨水蓄留帶間隔種植具有所述強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喬木, 高度>6m,胸徑為12?15cm,郁閉度為65%?75% ;具有所述強功能性的所述喬木:具有 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喬木數(shù)量比=8:2 ;所述喬木包括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所述常綠喬木: 所述落葉喬木的數(shù)量比=6:4 ; 所述上層的所述緩沖下滲帶間隔種植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喬木,高度 >5m,胸徑為8?10cm,郁閉度為50%?60% ;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喬木:具有所述 景觀性的所述喬木數(shù)量比=6:4,所述喬木包括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所述常綠喬木:所述 落葉喬木數(shù)量比=6:4 ;以及 所述上層的所述徑流延滯帶間隔種植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喬木, 高度>5m,胸徑為8?10cm,郁閉度為10%?20% ;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的所述喬木: 具有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喬木數(shù)量比=5:5,所述喬木包括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所述常綠喬 木:所述落葉喬木數(shù)量比=6:4。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的 具有功能性的喬木與具有所述景觀性喬木的距離為5-6m,所述功能性為所述強功能性、所 述中等功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層為 小喬木和灌木層; 其中,所述中層的所述雨水蓄留帶間隔種植具有所述強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小喬 木,高度為1. 5?3m,胸徑為4?6cm,郁閉度25%?35% ;具有所述強功能性的所述小喬 木:具有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小喬木數(shù)量比=6:4 ;所述小喬木包括常綠小喬木和落葉小喬 木,所述常綠小喬木:所述落葉小喬木數(shù)量比=8:2 ; 所述中層的所述緩沖下滲帶種植間隔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觀性的大灌木,高 度為60?120cm,郁閉度為20%?30% ;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大灌木:具有所述景 觀性的所述大灌木數(shù)量比=7:3 ;所述大灌木包括常綠大灌木和落葉大灌木,所述常綠大 灌木:所述落葉大灌木數(shù)量比=8:2 ; 所述中層的所述徑流延滯帶種植小灌木和草本地被植物。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層的 具有功能性的所述小喬木或所述大灌木與具有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小喬木或所述大灌木的 種植間距為3-4m,所述功能性為所述強功能性、所述中等功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層為 小灌木和草本地被層; 其中,所述下層的所述雨水蓄留帶種植草本地被植物,所述草本地被植物的郁閉度為 100% ; 所述下層的所述徑流延滯帶種植具有所述強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的小灌木、具有所述 景觀性的小灌木以及所述草本地被植物,所述小灌木的高度〈1. 5m,郁閉度為60%?70%, 所述草本地被植物的郁閉度為100%,具有所述強功能性或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小灌 木:具有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小灌木面積比=5:5,所述小灌木:所述草本地被植物面積比= 3:7 ; 所述下層的所述緩沖下滲帶地表覆蓋有機混合物;
8.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機混 合物中松柏皮:松針:木菌霉重量比為60%?70% :25%?30% :5%?10%。
9.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層中 的所述小灌木的栽植密度為9?16株/m2,所述草本地被植物的栽植密度為滿鋪。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構建蓄水型園林植物群落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強功能性的所述園林植物包括落羽杉、雪松、龍柏、枇杷、水杉、廣 玉蘭、青桐、山楂、蘋果、龍柏球、杜醇、火棘、小葉黃楊、紅花檣木、慈孝竹、海桐、木芙蓉、細 葉麥冬和大花馬齒莧; 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園林植物包括石榴、櫸樹、香樟、羅漢松、懸鈴木、蚊母、龍 爪槐、棕櫚、蒲葵、烏桕、桂花、欒樹、女貞、櫻花、山茶、莢迷、忍冬、八角金盤、日本珊瑚樹、龜 甲冬青、稷木石楠、灑金金桃葉珊瑚、蘇鐵、小葉女貞、南天竹、水桅子、結(jié)香、金絲桃、云南黃 馨、闊葉麥冬、絡石、芭蕉和花葉蔓長春; 具有所述弱功能性或所述景觀性的所述園林植物包括加納利海棗、白玉蘭、雞爪槭、 桃樹、杜英、合歡、紫葉李、銀杏、紫薇、臘梅、垂絲海棠、木槿、無患子、苦楝、樸樹、垂柳、夾竹 桃、紫荊、狹葉十大功勞、全緣構骨、溲疏、金邊大葉黃楊、紫葉小檗、鳶尾、美人蕉、棣棠、蔥 蘭和狗牙根。
【文檔編號】A01G1/00GK104081993SQ201410324166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7月9日
【發(fā)明者】于冰沁, 車生泉, 郭健康, 張園, 闞麗艷, 陳舒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