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聯(lián)合收獲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涉及農(nóng)業(yè)機械,包括動力裝置、傳動裝置和依次連接的挖掘裝置、輸送裝置、脫果裝置,機架通過連接裝置與拖拉機連接,機架前端下方設置有限深輥,機架后部下方設置有地輪;限深輥后部設置有挖掘裝置,挖掘裝置包括犁鏟;挖掘裝置后連接輸送裝置,輸送裝置包括輸送簾,輸送簾呈前低后高,輸送簾后端下部為輸送絞龍,輸送絞龍的一端連接輸送槽的進口端,輸送槽呈后低前高,輸送槽的出口端連接脫果裝置,脫果裝置包括摘果機,摘果機的出口端連接集果箱。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緊湊,設置輸送簾,由于輸送簾傳動后輪為多邊形輥,因此在輸送過程中會振動抖土,從而使秧土分離及果秧分離效果好,收獲效果好;工作效率較高。
【專利說明】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農(nóng)業(yè)機械,進一步是果實挖掘收獲機械,尤其是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颈尘凹夹g】
[0002]農(nóng)作物的收獲是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作,而花生、土豆等地下作物的收獲,特別是花生的收獲,更是令農(nóng)民非常辛苦。由于花生收獲期短,提前收獲會影響花生果的產(chǎn)量和質量,延期收獲易造成落果現(xiàn)象;由于沒有合適的收獲機械,收獲費時費工。正因為如此,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的研發(fā),一直為廣大科技人員所重視。但是,至目前為止,市場上仍沒有較為成功的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出現(xiàn)。這是因為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存在著結構復雜、易出現(xiàn)故障、動力不足等問題,特別是土秧分離、果秧分離仍存在較多問題。加上一些收獲機的運行穩(wěn)定性較差,基本上不能進行收獲作業(yè)。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作物收獲機械,其結構緊湊,土秧分離、果秧分離效果好,運行穩(wěn)定性好,收獲效率較高,符合各種地塊耕作要求。
[0004]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包括動力裝置、傳動裝置和依次連接的挖掘裝置、輸送裝置、脫果裝置,動力裝置包括拖拉機,機架通過連接裝置與拖拉機連接,其特征在于:機架前端下方設置有限深輥,機架后部下方設置有地輪;限深輥后部設置有挖掘裝置,挖掘裝置包括犁鏟;挖掘裝置后連接輸送裝置,輸送裝置包括輸送簾,輸送簾呈前低后高(傾斜角可選擇15 — 40度),由前向后輸送果秧,輸送簾后端下部為輸送絞龍,輸送絞龍的一端連接輸送槽的進口端,輸送槽呈后低前高(傾斜角可選擇25 — 50度),由后向前輸送果秧,輸送槽的出口端連接脫果裝置,脫果裝置包括摘果機,摘果機的出口端連接集果箱。
[0005]本實用新型還可進一步通過以下方案實現(xiàn):
[0006]所述傳動裝置包括變速箱,變速箱的輸入軸連接拖拉機的動力裝置,變速箱輸出軸一端設置有傳動輪,傳動輪通過皮帶連接動力盤,動力盤設置于輸送簾后傳動輥的一端;輸出軸的另一端設置有傳動輪,傳動輪通過皮帶連接摘果機動力輪。
[0007]所述犁鏟前部的機架上設置有順禾輪,用于將秸桿等順為縱向,避免秸桿的掛堵。
[0008]所述輸送簾后傳動輥為多邊形輥,具體可以是4 一 10邊形輥;輥的直徑為30 - 60厘米;輸送簾由若干橫桿組成,橫桿的間距為I 一 3厘米。
[0009]所述脫果裝置的結構是:摘果機的一側設置有入口,在機殼內(nèi)設置有旋轉軸,旋轉軸上安裝有螺旋輥或螺旋桿,在螺旋輥或螺旋桿外設置有旋轉篩網(wǎng),篩網(wǎng)用于分離果秧,一般要求篩網(wǎng)的孔徑大于3X10厘米,旋轉篩網(wǎng)的兩端設置有滑動圈,與設置在機殼的兩側的旋轉道軌相配合;其中一個滑動圈的外側設置帶槽,帶槽通過皮帶連接傳動輪;在旋轉篩網(wǎng)的一側設有出秧口,出秧口的下方設置有篩網(wǎng);在機殼的下方,設置有出果口和導板,出果口通向集果箱。
[0010]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1、整機結構緊湊,傳動簡單,適合各種地塊作業(yè);2、設置輸送簾,由于輸送簾傳動后輪為多邊形輥,因此在輸送過程中會振動抖土,從而使秧土分離及果秧分離效果好,收獲效果好;3、工作效率較高,I小時可收獲3 — 5畝。
[0011]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并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3]圖中:I為拖拉機,2為限深棍,3為犁伊,4為順禾輪,5為輸送簾,6為地輪,7為輸送絞龍,8為皮帶,9為機架,10為輸送槽,11為變速箱,12為集果箱,13為摘果機。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如圖1 一 2所示,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包括動力裝置、傳動裝置和依次連接的挖掘裝置、輸送裝置、脫果裝置,動力裝置包括拖拉機I,機架9通過連接裝置與拖拉機I連接,機架9前端下方設置有限深輥2,機架9后部下方設置有地輪6,地輪6起支撐作用;限深輥2后部設置有挖掘裝置,挖掘裝置包括犁鏟3 ;挖掘裝置后連接輸送裝置,輸送裝置包括輸送簾5,輸送簾5呈前低后高(傾斜角可選擇15 — 40度,進一步可選擇25 — 35度),由前向后輸送果秧,輸送簾5后端下部為輸送絞龍7,輸送絞龍7的一端連接輸送槽10的進口端,輸送槽10呈后低前高(傾斜角可選擇25 - 50度,進一步可選擇30 - 40度),由后向前輸送果秧,輸送槽10的出口端連接脫果裝置,脫果裝置包括摘果機13,摘果機13的出口端連接集果箱12。
[0015]所述傳動裝置包括變速箱11,變速箱11的輸入軸連接拖拉機的動力裝置,變速箱輸出軸一端設置有傳動輪,傳動輪通過皮帶8連接動力盤,動力盤設置于輸送簾后傳動輥的一端;輸出軸的另一端設置有傳動輪,傳動輪通過皮帶連接摘果機13動力輪。
[0016]所述犁鏟前部的機架上設置有順禾輪4,用于將秸桿等順為縱向,避免秸桿的掛堵。
[0017]所述輸送簾5后傳動輥為多邊形輥,具體可以是4 一 10邊形輥(進一步可選擇6 —8邊形);輥的直徑可設置為30 - 60厘米(進一步可選擇40 - 60厘米),輸送簾5由若干橫桿組成,橫桿的間距為I 一 3厘米;多邊形輥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齒,與輸送簾5的間隙配合(或在輸送簾兩側設置鏈條,從而齒與輸送簾兩側設置的鏈條配合),從而拉動輸送簾
5。多邊形輥的設置,形成輸送簾5被拉動時,時緊時松,從而產(chǎn)生抖動效果,有利于將花生果上的附土抖落。
[0018]所述脫果裝置的結構是:摘果機13的一側設置有入口,在機殼內(nèi)設置有旋轉軸,旋轉軸上安裝有螺旋輥或螺旋桿,在螺旋輥或螺旋桿外設置有旋轉篩網(wǎng),篩網(wǎng)用于分離果秧,一般要求篩網(wǎng)的孔徑大于3X10厘米,旋轉篩網(wǎng)的兩端設置有滑動圈,與設置在機殼的兩側的旋轉道軌相配合;其中一個滑動圈的外側設置帶槽,帶槽通過皮帶連接傳動輪;在旋轉篩網(wǎng)的一側設有出秧口,出秧口的下方設置有篩網(wǎng);在機殼的下方,設置有出果口和導板。出果口通向集果箱12。
[0019]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
1.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包括動力裝置、傳動裝置和依次連接的挖掘裝置、輸送裝置、脫果裝置,動力裝置包括拖拉機,機架通過連接裝置與拖拉機連接,其特征在于:機架前端下方設置有限深輥,機架后部下方設置有地輪;限深輥后部設置有挖掘裝置,挖掘裝置包括犁鏟;挖掘裝置后連接輸送裝置,輸送裝置包括輸送簾,輸送簾呈前低后高,由前向后輸送果秧,輸送簾后端下部為輸送絞龍,輸送絞龍的一端連接輸送槽的進口端,輸送槽呈后低前高,由后向前輸送果秧,輸送槽的出口端連接脫果裝置,脫果裝置包括摘果機,摘果機的出口端連接集果箱。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裝置包括變速箱,變速箱的輸入軸連接拖拉機的動力裝置,變速箱輸出軸一端設置有傳動輪,傳動輪通過皮帶連接動力盤,動力盤設置于輸送簾后傳動輥的一端;輸出軸的另一端設置有傳動輪,傳動輪通過皮帶連接摘果機動力輪。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犁鏟前部的機架上設置有順禾輪,用于將秸桿等順為縱向,避免秸桿的掛堵。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簾后傳動輥為多邊形輥,具體是4 一 10邊形輥;輥的直徑為30 - 60厘米;輸送簾由若干橫桿組成,橫桿的間距為I — 3厘米。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脫果裝置的結構是:摘果機的一側設置有入口,在機殼內(nèi)設置有旋轉軸,旋轉軸上安裝有螺旋輥或螺旋桿,在螺旋輥或螺旋桿外設置有旋轉篩網(wǎng),篩網(wǎng)用于分離果秧,旋轉篩網(wǎng)的兩端設置有滑動圈,與設置在機殼的兩側的旋轉道軌相配合;其中一個滑動圈的外側設置帶槽,帶槽通過皮帶連接傳動輪;在旋轉篩網(wǎng)的一側設有出秧口,出秧口的下方設置有篩網(wǎng);在機殼的下方,設置有出果口和導板,出果口通向集果箱。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簾傾斜角為15- 40度。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花生聯(lián)合收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槽傾斜角為25- 50度。
【文檔編號】A01D33/10GK203467212SQ201320583840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22日
【發(fā)明者】張明奇 申請人:張明奇